驃國古城遺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驃國古城遺址
世界遺產
室利差呾羅殘留的建築遺蹟
官方名稱Pyu Ancient Cities(英文)
位置緬甸亞洲和太平洋地區
標準 (ii)(iii)(iv)
參考編碼1444
登錄年份2014(第38屆會議
面積5,809 ha

驃國古城遺址(英語:Pyu Ancient Cities)指位於緬甸的、保留有圍牆和護城河的多座磚砌古城市遺址。這些遺址反映了公元前200年至公元900年間繁榮了千餘年的驃國文化。驃國並非統一國家,而是驃人在上緬甸建立的一系列城邦的統稱。這些城邦位於伊洛瓦底江流域的乾旱區中,卻有著廣闊的灌溉景觀。

在這些古城市遺蹟中,罕林毗濕奴城室利差呾羅這三個城市的遺址已被部分發掘,挖掘出的遺址包括宮殿城堡、墓地和製造場所,以及巨大的磚制佛塔、部分仍直立的牆壁和水管理設施,其中一些設備今日仍在使用,以支撐有組織的集約化農業。這三個城市的遺址已於2014年5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單,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的驃國古城市遺址被列入。

主要遺址[編輯]

罕林遺址[編輯]

發掘出的罕林遺址

早在青銅時代,罕林就有人類活動。大約在公元前一世紀,罕林開始有城鎮出現。大約在七世紀,驃國的中心從室利差呾羅遷到了位於乾旱區域的罕林,但室利差呾羅仍執行和外界國家如中國的貿易功能。1904-05年、1929-30年、1962-1967年和1963-2012年,緬甸國家博物館和圖書館的考古部們進行了多次考古發掘,在罕林市、Shwegugyyi Pagoda的南部和北部地區、舊哈林鎮發掘出了宮城、火葬場、製造工地、佛塔磚碑、大小不一的城牆和水利設施等。還出土了十一具化石狀態的人類骨骼。[1]

罕林的考古發掘發現了有十二座城門的城牆,有護城河的痕跡。這座城市呈長方形,面積為541.4公頃。位於火山物質起伏的地形上,距伊洛瓦底江約16公里,距穆河西側約27公里。在發掘區還發現了據說具有治療作用的溫泉。一個特別有趣的發現是在被命名為HL-22的挖掘地點,三組可追溯到公元二世紀的立石板表明了巨石文化。[2]

毗濕奴城遺址[編輯]

毗濕奴城出土的古銀幣

毗濕奴城在今日的Taungdwingyi附近。是已發掘的年代最古老的驃國城市遺址。發掘出的建築、陶器、手工製品和人骨的年代被確定為公元前200年到公元100年間.[3]。以印度教神毗濕奴為名的這座城市也許是驃國城邦時期的第一座首都。遺址具有3公里乘以1公里的外牆,內部大約300公頃是高大的要塞建築。城牆和要塞有六米高,根據碳-14紀年法測定,年代約為公元前180年到公元610年。和之後的很多城市一樣,牆的主要入口通往朝東的宮殿。

傳統上認為,毗濕奴是由來自上緬甸的仍然具有傳奇色彩的Tagaung王朝的公主Pan Htwar創立的。這座城市的淪陷則源於室利差呾羅的統治者,他洗劫了這座城市,制服了公主,俘虜了她並最終娶了她。在這個國家的歷史研究的現階段,傳說中的人物特徵已經無法真實識別。但毗濕奴廢墟表明,傳說可能是從真實事實的核心中產生的。[4][5]

室利差呾羅[編輯]

室利差呾羅的包包支佛塔

室利差呾羅字面意思是「財富之域」或「榮耀​​之域」,位於伊洛瓦底江沿岸。是目前發現的最大的驃國城市遺址。其巨大城牆包圍的城內區域達到1600公頃左右,還具有類似大小的城外區域[6]。室利差呾羅是吳哥時代之前東南亞最大的城市。大部分材料的年代都在公元七世紀到九世紀之間,但最近的學術研究表明,在此之前的幾個世紀裡,此處的驃國文化就已十分活躍。

室利差呾羅是驃國大部分藝術遺產的所在地。佛教傳入驃國之後,藝術品大大增多,但早期文化的作品較為少見。大量倖存的材料表明了豐富的視覺文化得到了斯里克塞特拉的驃國人的認可。公元 648年的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和675年的義慶用了「室利差呾羅」這個名字,稱它是一個佛國[7]

衰落[編輯]

在公元九世紀左右室利差呾羅逐漸衰落,唐大和六年(832年),驃國敗於南詔,大量驃國人被掠往拓東城,驃國自此衰落,其屬國部落民族也逐漸退入山區,被緬人邊緣化,最終驃國被緬族建立的蒲甘王國取代,但驃國的文化為蒲甘王朝的工藝品奠定了基礎。最後提到驃國的文物是在蒲甘發現的,它是一塊十二世紀的石頭,上面刻有驃文、孟文、緬甸文和巴利文的銘文[8]

參考文獻[編輯]

  1. ^ Ancient Cities and Sites In Myanmar: Hanlin Ancient Pyu City. Department of Archaeology, National Museum and Library. [9 November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22). 
  2. ^ Becker, Stuart Alan. Stepping back in time in Hanlin. Myanmar Times. 28 July 2014 [9 November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26). 
  3. ^ Southeast Asia : from prehistory to history. Ian Glover, Peter S. Bellwood. London: RoutledgeCurzon. 2004. ISBN 0-415-29777-X. OCLC 52720792. 
  4. ^ Historical Sites in Myanmar / Beikthano. Go Myanmar Tours. [15 May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03) (英語). 
  5. ^ An Ancient Center of the Pyu People of Myanmar. Myanmar Travel Information. [15 May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0). 
  6. ^ Stargardt, Janice, et al. (2015). "Early urban archaeology in Southeast Asia: the first evidence for a Pyu habitation site at Sri Ksetra, Myanmar", Antiquity Dec 2015, Project Gallery.
  7. ^ Kyaing, Win, (2019). The Buddhist Cultural Remains of Sri Ksetra, in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Religions and Cultures Volume 3 No. 2, 2019, p. 51.
  8. ^ Luce, Gordon H. (1985). Phases of Pre-Pagan: language and histo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