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14世紀南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南京歷史
世紀 8世紀南京 | 9世紀南京 | 10世紀南京 | 11世紀南京 | 12世紀南京 | 13世紀南京 | 14世紀南京 | 15世紀南京 | 16世紀南京 | 17世紀南京 | 18世紀南京 | 19世紀南京 | 20世紀南京

南京於:1301年-1329年,為元朝建康路;1329年-1356年,為元朝集慶路;1356年-1366年為韓宋應天府(吳王朱元璋管轄);1367年-1368年為朱吳應天府;1368年-1400年,為明朝應天府(1368年-1378年稱南京,1378年-1400年稱京師[1][2][3]

大事記[編輯]

1320年代[編輯]

1340年代[編輯]

  • 1343年,浚後湖河道,南至鐘山珍珠橋,北接龍灣大江,通十七里;張鉉修成《金陵新志》。
  • 1347年,九月,集慶路花山民反,36人敵數萬官兵,旋敗;而後沿江起事者紛起,官不能禁。

1350年代[編輯]

1360年代[編輯]

1370年代[編輯]

  • 1372年,正月,詔令於秦淮河燃放萬盞水燈。
  • 1373年,詔令停科舉,察舉賢才;成《大明律》,次年頒布全國。
  • 1374年,行鈔法,禁用金、銀、貨物交易;於南京設寶鈔提舉司,造「大明通行寶鈔」,後稱其地為鈔庫街。
  • 1375年,九月,詔令改建大內宮殿,兩年後告竣,建文永樂年間略有增改。
  • 1376年,六月,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京畿以應天為首,各府、州直轄於南京;置江浦縣應天府始跨江而治,轄大江南北6縣;建孝陵鐘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取「以孝治天下」之說。
  • 1378年,正月,詔令廢大梁北京建制,南京升為京師。

1380年代[編輯]

  • 1380年,正月,詔廢中書省,廢丞相制,提高六部官秩,聽命於皇帝;撤大都督府而置中、左、右、前、後互不統轄的五軍都督府,集軍權於皇帝一人;罷御史台,廢御史大夫官;應天府直隸於六部;「取蘇浙等處上戶四萬五千餘家添實京師,壯丁發各監局充匠,余為編戶」;左丞相胡惟庸以謀反罪被誅,同當受誅者數以萬計;右丞相汪廣洋被賜死。
  • 1381年,四月,詔建國學於雞籠山下,易名國子監,其所刻印書版史稱「南監本」;九月,建靈谷寺鐘山第二峰小茅山東南,次年九月建成,朱元璋題額「天下第一叢林」;編里甲,行黃冊制,建後湖(今玄武湖)黃冊庫。
  • 1382年,五月,以夫子廟國學為應天府學,並上元江寧兩縣學,頒學規於國子監,又頒禁例十二條條於天下,詔令恢復科舉制;八月,高皇后馬氏崩,九月葬於孝陵;置殿閣大學士,以備顧問,秩正五品;設錦衣衛,掌侍衛、緝捕,專司詔獄;置都察院。
  • 1384年,七月,詔令改建冶山玄妙觀為朝天宮,以教習朝廷禮儀。
  • 1385年,建觀象台於雞籠山,隸屬欽天監,又名欽天台。
  • 1387年,南京內城城垣建成,城周「九十六里」,實則35.267千米,城門13座;命國子監生分行各州縣,查糧定區,編魚鱗圖冊,與黃冊並行。
  • 1389年,六合縣揚州府改屬應天府

1390年代[編輯]

  • 1391年,詔令遷徙全國各地富戶充實京師;建成應天府城垣外郭,周「一百八十里」,實約60千米,城門18座。
  • 1392年,八月,詔令改建五府六部等衙署,其布局規則皆按旨意;朱標死,葬於孝陵以東之東陵
  • 1393年,八月,開胭脂河以通浙運;涼國公藍玉以謀逆罪被誅,同案受誅者達1.5萬之眾;核田土。
  • 1394年,全國形成以京師為中心的8條驛道幹線。
  • 1398年,閏五月,朱元璋崩,葬於孝陵朱允炆即位。
  • 1399年,四月,京師地震,四方山崩,水溢,大風雨雹,蝗旱千里;行削藩,廢諸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

參考資料[編輯]

  1. ^ 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南京市志(第12册)杂记·大事年表·重要文献·南京历代地方志记略·索引. 北京: 方志出版社. 2009. ISBN 9787514408669. 
  2. ^ 李天石; 王淳航; 駱詳譯; 李立新. 南京通史·隋唐五代宋元卷. 南京: 南京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53315041. 
  3. ^ 範金民; 楊國慶; 萬朝林; 羅曉翔; 孔潮麗. 南京通史·明代卷. 南京: 南京出版社. 2012: 536–539. ISBN 9787807189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