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Daniel She/沙盒

典範條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大元[1]
首都

大都(今北京

君主
 -開國君主
 -滅亡君主
共11位
世祖忽必烈
惠宗妥歡貼睦爾
成立 1271年
忽必烈於大都公布《建國號詔》。
滅亡 1368年
明朝徐達率軍攻陷大都。
綠色部份為元朝疆域
 綠色部份為1294年元朝疆域。
(綠白相間部份為附庸國高麗

元朝中古蒙古語ᠳᠠᠢ
ᠦᠨ
ᠦᠯᠦᠰ
[2]現代蒙古語ᠶᠤᠸᠠᠨ
ᠦᠯᠦᠰ
[3];1271年-1368年[a]),漢語國號全稱為大元蒙古語國號全稱大元大蒙古國中古蒙古語ᠳᠠᠢ
ᠦᠨ
ᠶᠡᠬᠡ
ᠮᠣᠩᠭᠣᠯ
ᠦᠯᠦᠰ
),是中國歷史上由蒙古人建立的大一統的朝代。西元1260年,忽必烈即位為第五代大蒙古國大汗,後於1271年改國號大蒙古兀魯思大元大蒙古兀魯思,但蒙語稱呼不變[4],定都於漢地大都[5](今北京市),建立元朝。1279年元軍攻滅南宋,全面佔領漢族地區,一統中國並結束南宋與金朝南北政權對峙之局面[6]。雖然傳統以南宋為正統王朝,元朝繼承金朝正統,並選取根據五行相生順序生自金朝「土」德的「金」德為王朝德運,同時選取與金德對應的白色為王朝正色。[7]

元朝的基礎為乞顏部族的首領鐵木真於1206年統一漠北諸部族後建立的大蒙古國,鐵木真被稱為「成吉思汗」。當時蒙古諸部受金朝統轄,然而由於金朝與西夏均走向衰落,成吉思汗先後攻打西夏與金朝,並於西元1227年8月攻滅西夏、1234年3月攻滅金朝,取得中國華北地區和黃土高原地區。同一時間,大蒙古國在西方不斷擴張,先後發動三次西征[b],形成稱霸歐亞大陸的國家,被歐洲稱為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6]

1259年,第四代蒙古大汗蒙哥拖雷長子)於征伐南宋的戰爭中去世後,領有漢地、陪同主持對南宋戰爭的忽必烈拖雷第四子)與受漠北蒙古貴族擁護的阿里不哥拖雷第七子)為了爭奪汗位而發生戰爭,最後忽必烈於1264年獲勝,而蒙古帝國也宣告分裂:蒙古四大汗國先後自立,忽必烈對於「蒙古大汗」稱號的繼承也沒有得到蒙古諸部的一致承認。

1260年三月忽必烈召集擁護自己的各路蒙古宗王在開平府召開忽里勒台大會,舉行例行的大汗選舉儀式,宣佈即蒙古大汗位,是為薛禪汗,漢文稱為元世祖。忽必烈建號「中統」,意即「中原正統」[8]。1271年,忽必烈取《周易》「乾元」之語,公佈《建國號詔》,建立漢語國號為大元[9],宣佈新王朝為繼承歷代中原王朝的中華正統王朝[10],史稱元朝,忽必烈即元朝的開國皇帝,廟號元世祖。1279年元朝攻滅南宋,統治全中國地區,結束自窩闊台攻宋以來40多年的蒙宋戰爭元世祖元武宗期間元朝國力鼎盛時期,軍事上平定西北,但在侵略日本、東南亞諸國卻屢次失利,其中在元日戰爭戰敗。中期皇位頻繁更迭,政治始終沒有上軌道。元惠宗晚期,由於怠於政事、濫發紙幣導致通貨膨脹、為了治理氾濫的黃河又加重徭役,最後導致1351年爆發紅巾軍起事。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派徐達北伐攻陷大都,元朝結束。元廷退居漠北,史稱北元北元後主天元十年(1388年)去大元國號(一說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位建國韃靼),北元亡[6]

元朝建立後,承襲了蒙古帝國在中國北方、蒙古高原以及西伯利亞的主要領土,蒙古帝國西征而來的土地卻不在元朝統治範圍之內。元朝領土經過多次擴展後,於1310年元武宗時期達到全盛,西到吐魯番,西南包括西藏雲南緬甸北部,北至都播南部與北海鄂畢河東部,東到日本海,被譽稱「東盡遼左西極流沙,北逾陰山南越海表,漢唐極盛之時不及也」[11][12]。元朝至元成宗時,經過一系列戰爭和協商,獲得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伊兒汗國四大汗國承認為宗主國,並且元朝皇帝為名義上的「蒙古大汗」繼任者;其藩屬國涵蓋高麗與東南亞各國[6]

元朝在經濟方面仍以農業為主,整體生產力向前發展,尤其是邊陲地區的經濟發展最為顯著[13][14],在生產技術、墾田面積、糧食產量、水利興修以及棉花廣泛種植等方面仍然取得一定進步。蒙古人是游牧民族,草原時期以畜牧為主,經濟單一,無所謂土地制度。蒙古軍在攻打華北時,殘酷的屠殺和劫掠帶來很大的破壞。攻滅金朝後,在耶律楚材勸諫下,窩闊台汗同意復甦農業,鼓勵漢人墾殖以期長治久安[15]元世祖即位之後,實行些鼓勵生產、安撫流民的措施。到元朝時,由於經濟作物棉花不斷推廣種植,與棉紡織品在江南一帶都比較興盛。經濟作物商品性生產的發展,就使當時基本上自給自足的農村經濟,在某些方面滲入商品貨幣經濟關係。但是,由於元帝集中控制大量的手工業工匠,經營日用工藝品的生產,官營手工業特別發達,對民間手工業則有限制[15]

元朝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大過對社會經濟的影響。不同於中國歷史上其他征服王朝為了提升本身文化而積極吸收中華文化,元朝皇室對於宗教興趣濃厚,極力推崇伊斯蘭教藏傳佛教乃至景教,對中華文化則採取與西亞文化並重的模式進行發展。在政治上,政府大量使用來自西亞的色目人,降低契丹人漢人儒者的地位,壓制南人。雖然元朝前期沒有舉辦科舉[d],但對儒家文化有著應有的尊重,並且將儒家推廣至邊遠地區,元朝創建了24400所各級官學,使全國平均每2600人即擁有一所學校的政績,創造了「書院之設,莫盛於元」的歷史記錄[16] 。由於士大夫文化式微,意味宋朝顯貴的傳統社會秩序已經崩潰。這使得在士大夫文化底下,屬於中下層的的庶民文化反而有機會迅速的抬頭並普及。這個現象在政治方面是重用胥吏,在藝術與文學方面則是發展以庶民為對象的戲劇與藝能,其中以元曲最為興盛[17]

  1.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大元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2.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guohao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3. ^ 《蒙漢詞典》,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院蒙古語文研究所編,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243頁。
  4. ^ 蕭啟慶《說「大朝」:元朝建號前蒙古的漢文國號兼論蒙元國號的演變》
  5. ^ 《元史·卷一百二十五·高智耀》會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謂:「本朝舊俗與漢法異,今留漢地,建都邑城郭,儀文制度,遵用漢法,其故何如?」帝求報聘之使以析其問,智耀入見請行。
  6. ^ 6.0 6.1 6.2 6.3 6.4 《中國文明史 元代》〈第一章 雙重體制的政治〉: 第3頁-第10頁.
  7. ^ Chen, Yuan Julian. 陳元-臺北故宮藏宋元明帝王畫像與其隱喻的王朝正統性, Zhongguo wenhua 中國文化 [Chinese Culture] 44 (2016): 137-53 (英語). 
  8. ^ 王啟龍《藏傳佛教在元代政治中的作用和影響》,《普門學報》第8期,2002年3月
  9.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jghz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10. ^ 李蓉嵐《論元朝科舉對明清科舉制度的影響》,《資治文摘》,2010/02
  11. ^ 《元史‧卷五十八‧地理志》:「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漢梗於北狄,隋不能服東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則起朔漠,並西域,平西夏,滅女真,臣高麗,定南詔,遂下江南,而天下為一,故其地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蓋漢東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萬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東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萬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東南所至不下漢、唐,而西北則過之,有難以里數限者矣。」
  12. ^ Rein Taagepera. Expansion and Contraction Patterns of Large Polities: Context for Russia.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September 1997, 41 (3): 475–504. doi:10.1111/0020-8833.00053. 
  13. ^ 蕭啟慶《元代的族群文化與科舉》,聯經出版,2008年,第17頁
  14. ^ 鄧廣銘 漆俠. 《北大宋史专题课》第四章 宋代社会生产力.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8年: 59頁. ISBN 9787301131589 (中文(簡體)). 
  15. ^ 15.0 15.1 《中國古代經濟簡史》第五章 〈封建社會唐(後期)宋遼金元的經濟〉. 復旦大學. 1982年: 第119頁-第152頁.
  16. ^ 鄧洪波《元代書院及其發展特點》,〈內蒙古社會科學(文史哲版)〉, 1994年06期
  17.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元朝文化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引用錯誤:頁面中存在<ref group="lower-alpha">標籤或{{efn}}模板,但沒有找到相應的<references group="lower-alpha" />標籤或{{notelist}}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