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楣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周家楣(1835年—1887年),字小棠[1]、一字雲生[2]江蘇省常州府宜興縣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生平[编辑]

咸豐九年,登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同治元年,任禮部主事、員外郎、禮部郎中、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光緒元年,任太僕寺少卿[3]。次年,任四川鄉試正考官、大理寺卿。光緒四年,改任順天府府尹,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上行走。光緒七年,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上行走,署都察院左副都御[3]。光緒八年,再任順天府府尹、考試孝廉方正閱卷官、順天鄉試漢監臨官、禮部右侍郎,署兵部左侍郎、鄉試覆試閱卷官、戶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4][5]。光緒九年,任殿試讀卷官[6],署戶部左侍郎、兼管三庫事務、考試漢廕生閱卷官。光緒十年,任通政使司通政使[7]。光緒十一年,考試試差閱卷官、考試漢廕生閱卷官,署都察院左副都御史[3]、吏部左侍郎[3]。1881.12.18-1884.9.3,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正二品)。光緒十二年病休,次年去世。

家族[编辑]

祖父周静齐,秀才。

父亲周爱棠,直隶州学正。母亲潘太夫人,皇清诰封一品太夫人。

夫人高夫人;蒋夫人,皇清诰封一品夫人。 [3][8]

延伸阅读[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阅读此作者作品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清史稿·卷442》,出自趙爾巽清史稿

参考文献[编辑]

  1.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史館傳稿 ,701005914號
  2. ^ 詞林輯略 ,7卷 ,405
  3. ^ 3.0 3.1 3.2 3.3 3.4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1205-1號
  4. ^ 清實錄:德宗景皇帝實錄 ,156卷 ,197-2
  5. ^ 民国·趙爾巽等,《清史稿》(卷442):“周家楣,字小棠,江蘇宜興人。咸豐九年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改禮部主事,充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其時教禍棘,四川總督駱秉章夙持正,外人以將軍崇實易與,遇事輒就決之,數興大獄,至殺平民二百人,勿之問。家楣上書執政,極言其害,請教案歸總督裁決,卒如所言。各國相繼換約,交涉益劇,枋事者多依違。家楣苦心經畫,凡議覲禮、遣使臣、護僑民,皆委曲歷久而後定。洎日本闚臺灣,海防亟,迺為策先謀足以制日者。於是大學士文祥舉立海軍、造船艦、築砲臺、製槍械、采煤鐵、招僑商,及用人、籌餉諸端,折衷眾說,屬草議上之。累遷郎中,擢五品京堂。光緒改元,除太僕寺少卿,典四川鄉試。越二載,遷順天府府尹,兼總理各國事務大臣,遭憂去。服闋,署左副都御史,直總署如故。八年,再授順天府府尹。時吏治日弛,家楣自初蒞即奏增經費,劾污吏,練捕盜營,親決獄訟,設通州、良鄉官車局、近畿教養義塾、善堂、留養局,增貢院號舍,擴金臺書院,製孔廟祭器、樂器。及再任,益有興革,郡中一切皆治辦。”
  6. ^ 清實錄:德宗景皇帝實錄 ,162卷 ,279-2
  7. ^ 清實錄:德宗景皇帝實錄 ,197卷 ,795-2
  8. ^ 民国·趙爾巽等,《清史稿》(卷442):“九年,霪雨河溢,州邑籲菑,亟疏請帑,復募集銀百餘萬。會關東大熟,勸募雜糧,亦獲數萬石,卹飢困。明年春,大舉工賑,濬京南鳳河,京東北運河,武清、寶坻兩減河、宛平龐谷莊百二十村溝洫。通州、涿州、霸州、保定堤壩決口,分助直、魯工賑皆鉅萬。僉謂京畿救荒之政,為百年所未有云。家楣方負時望,累兼署禮、戶、兵三部侍郎,上意駸嚮用。既而恭親王奕訢罷政,朝局一變。法越事起,朝士激昂多主戰。家楣以法彊盛,不可輕敵,迺自具疏,略謂:「法人肆擾海疆,臺灣亟於戰禦,餉械阻絕。敵以兵船十數游弋海口,伺隙抵巇,各國且潛濟之。臺灣雖勝,與內地隔。越南得手,得一地留一師,亦恐分兵致弱。今調停之說,發之自彼,權之在我,不得不別具深謀,欲擒先縱。至中國實能自強,轉無戰之可言。此大局之樞紐也。」疏上,自知其言不協時,曰:「吾終不以附和誤國。」給事中孔憲瑴劾張蔭桓洩漏機密,語連家楣及吳廷芬等,乃罷直總署,轉通政使。十三年,卒。順天士民感其遺惠,請建通州專祠,詔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