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區不可移動文物名錄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足區不可移動文物名錄,是指重慶市大足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認定的不可移動文物名錄,於2012年公佈。

列表[编辑]

编号 名稱 地址 備註
500225-0001 武魁牌坊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003 佛耳岩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004 廣大山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006 松林坡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007 南山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013 眠牛石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015 光明殿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022 峰山寺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023 板昌溝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024 鬥碗寨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025 玄頂村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032 梓桐溝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051 九龍村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054 九蹬橋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057 石佛寺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059 老君廟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067 月臺村墓群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074 新興村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079 石壁寺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081 半邊廟墓群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082 舒成岩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084 玉皇廟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085 普聖廟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086 雷公嘴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088 桂花廟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091 潮水寺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092 寫字岩摩崖題刻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093 靈岩寺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094 天星村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095 青果村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101 麻楊村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103 衛平村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109 東嶽廟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112 石門山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113 真武祖師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120 觀音坡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121 營盤坡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122 龍鳳山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127 中蓬村墓群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132 先進村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138 普和寺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139 西溝村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141 三存岩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147 石篆山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148 千佛岩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149 百菊村墓地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159 前進村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160 聖水寺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167 三教寺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180 柿花村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184 黃橋舍利塔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191 陳家岩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198 金河村墓地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240 峰岩村墓群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243 半邊寺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260 長河村佛耳岩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266 佛安橋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271 解瑜墓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289 永紅村崖墓群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300 大土村墓地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306 水利村佛耳岩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309 長石村墓地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317 玉灘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344 雙牆村崖墓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352 張家廟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362 青山院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373 七佛岩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380 狀元沖墓地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382 保家村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393 靈角寺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397 潮陽洞摩崖石刻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399 馬王村佛耳岩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400 佛祖岩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401 饒國梁故居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402 馬跑教堂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407 七拱橋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413 殊始山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414 仁功山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415 斷佛岩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424 寶豐寺石刻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426 無量寺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430 妙高山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431 妙高寺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432 回龍寺墓地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439 尖山子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448 星火村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449 興福寺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458 唐氏節孝牌坊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462 佛會寺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466 老佛洞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481 興隆庵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490 西北村墓地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492 桂香村菩薩岩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493 大佛寺石刻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508 建福寺崖墓群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510 多寶寺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513 太平村墓地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542 大步廊簷建築群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558 雙山寺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566 白岩寺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574 寶竹村墓群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602 新農村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625 塔耳山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636 全佛岩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637 北山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640 多寶塔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657 東嶽廟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675 大石佛寺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716 文峰塔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717 翠屏村墓地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727 龍頭山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728 撐子佛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729 三元洞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759 龍神村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787 佛祖寺遺址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802 龍潭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803 大佛坡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804 岩灣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805 對面佛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807 釋迦真如舍利寶塔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808 聖壽寺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809 廣大寺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815 萬歲樓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816 寶頂山大佛灣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817 小佛灣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822 高觀音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859 寶頂山轉法輪塔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860 餘棟臣故居及墓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861 楊施廟遺址及圓雕羅漢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862 全佛岩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863 朝陽洞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864 新南村摩崖造像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865 百菊村古墓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866 獅子坡古墓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867 紅旗村古墓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868 中蓬村古墓群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869 幽緣寺僧人墓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870 新河村古墓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871 長石村古墓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872 大雄寺古墓群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873 狀元沖古墓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874 永紅村岩墓群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875 峰岩村古墓群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876 大土村古墓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877 現龍村古墓群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878 複隆四村古墓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879 黃橋村舍利塔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880 寫字岩摩岩題刻 重慶市大足區
500225-0908 大墳坡墓群 重慶市大足區

文物介紹[1] [编辑]

序號 名稱 地址 時代 簡介
1-A1 昌州故城 國梁鎮曲水村內 唐代 位于曲水河兩岸,該城平面形狀不詳,面積約1萬平方公尺,文化層厚約1~2公尺。地面散見筒瓦、墓磚、陶排水管等。晚唐至南宋,大足爲昌州治地,該遺址可能是唐代晚期的昌州故城
2-A2 院山鎮遺址 金山鎮六和村西2.5公里 宋代 位于六橋河岸的階地上,三面環水,面積約6000平方公尺,文化層厚約1公尺。斷層中采集有宋代灰瓦當、八角形柱礎、殘段蟠龍柱、圓雕佛教造像(頭已殘缺)
3-A3 吉星寺遺址 龍水鎮回龍村西南1.5公里 明、清 位于回龍村山坡上,占地面積約300平方公尺。尚存明代圓雕石造像九尊,以及六邊形密檐式空心石塔1座,通高3.8公尺,寶珠形塔刹,塔身有“乾隆□□年”題記
4-A4 水口廟遺址 珠溪鎮凉水村東300公尺 清代 占地面積約40平方公尺,尚存方形磚石結構的墻體。墻上刻有”乾隆五十二年十月建”題記
5-A5 大雄寺寨址 萬古鎮大雄村東南100公尺 清代 位于大雄寺山頂上,占地面積約2000平方公尺,平面形狀不詳。石砌寨墻殘長80公尺,厚2.7公尺,存高4.05公尺;石券寨門寬1.72公尺,高3.44公尺,進深2.7公尺。門券頂部鐫有”咸豐九年冬月”題記。
6-A6 牛廠寨址 珠溪鎮玉河村南1.5公里 清代 位于山坡上,占地面積不詳,僅存二道石券寨門。其中天成門寬1.5公尺,高2.45公尺,進深3.2公尺。額題”天成門”大清光緒年”題記;人和門寬1.38公尺,高2.19公尺,厚0.42公尺。額題“人和門”
7-A7 麻楊寨址 中敖鎮麻楊村東南1公里 清代 位于坡頂上,占地面積約75萬平方公尺,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長1500公尺,寬500公尺,尚存部分寨墻和平頂寨門。石砌寨墻殘長2600公尺,存高4.4公尺,厚2公尺;寨門寬1.5公尺,高2.4公尺,進深2.6公尺。門額上題有”有備無患”
8-A8 蓮花寨址 回龍鎮新壩村北 清代 位于寨子坡山頂,四面陡坡,占地面積約4000平方公尺,平面形狀似蓮花。石砌寨墻殘長50公尺,存高4公尺,厚2.5公尺;平頂寨門寬1.8公尺,高2.2公尺,進深3公尺。寨內尚存1座覆鉢式塔墓,已殘。
9-A9 雲鳳山寨址 石馬鎮橋勝村東南1.5公里 清代 依山勢而建,橫亘五個山頭,四面懸崖,占地面積約1萬平方公尺,平面呈方形,邊長100公尺。石砌寨墻長2500公尺,存高3~4公尺,厚2.5公尺。平頂寨門寬1.01公尺,高2公尺,進深2.58公尺
10-A10 斗碗寨址 鐵山鎮三寨村北 清代 位于山頂上,占地面積約2664平方公尺,平面形狀不詳,尚存二段寨墻和一寨門。石砌寨墻殘長33.6公尺,存高2.8公尺,厚0.5公尺;東寨門寬1.57公尺,高1.93公尺,進深0.5公尺
11-A11 吳家寨址 鐵山鎮三寨村東北500277公尺 清代 位于山頂上,四面懸崖,占地面積約800平方公尺。石砌平頂式寨門寬1.39公尺,高1.93公尺,進深0.42公尺
12-A12 銅鑼山寨址 智鳳鎮普安村東北2公里 清代 依山而建,面積2000平方公尺,平面呈圓形。石砌寨墻多已拆毀,尚存石券東寨門。寨墻殘長30公尺,存高3公尺,厚3.45公尺。東寨門寬1.95公尺,高3公尺,進深3.45公尺。寨內有清代石刻
13-A13 天池寨址 回龍鎮白鶴村西南2公里 清代 位于天池山頂上,四周陡壁,占地面積2000平方公尺。石砌寨墻殘長14.5公尺,存高4公尺,厚0.4公尺;平頂式寨門寬1公尺,高2公尺,進深1公尺
14-A14 三山寨址 寶興鎮黃橋村西北200公尺 清代 橫亘三個山頭,占地約面積約20萬平方公尺。寨門均建于山坳裏。石砌寨墻殘長200,存高8~20公尺。平頂式寨門寬2公尺,高2.7公尺,進深3公尺
15-A15 鄧家寨址 中敖鎮洪溪村東南2公里 清代 位于山頂上,占地面積約510平方公尺,平面形狀呈方形,東西長30公尺,南北寬17公尺。石砌寨墻殘長99.6公尺,存高5.5公尺,厚1.75公尺;石券寨門寬1.75公尺,高7,進深1.75公尺
16-A16 莫家寨址 高坪鄉月臺村西北1公里 清代 依山勢而建,四周懸崖,平面呈不規則形狀,占地面積不詳。石砌寨墻殘長500公尺,存高8公尺,厚0.4公尺;平頂寨門寬1.2公尺,高2.5公尺,進深4.7公尺
17-A17 空堂坡寨址 國梁鎮金樓村西南1公里 清代 依山勢而建,寨墻已毀圮。山坳處尚存1石券寨門,寬2.1公尺,高3.5公尺,進深2公尺。寨內地面散布瓦礫、瓷器殘片
18-B1 張家崖墓群 三驅鎮板橋村北1.5公里 東漢~南朝 6座墓,分布範圍約80平方公尺。墓門作雙層門楣,均長方形弧頂單室墓。有墓長2.7公尺,寬2.23公尺,高1.75公尺。室內鑿有石灶及石棺,石棺長1.9公尺,寬0.63公尺,高0.25公尺
19-B2 蠻子洞坡崖墓群 郵亭鎮紅石村東1公里 東漢~南朝 30座墓,分布約250平方公尺範圍的坡地上。墓門皆作三層門楣,均爲長方形弧頂單室。其中1座墓的甬道長2.45公尺,寬1.34公尺,高1.45公尺;墓室長3.9公尺,寬3.7公尺,高1.39公尺。僅發現東漢夾砂紅陶片一塊
20-B3 大岩坡崖墓群 郵亭鎮土福村東北1.5公里 東漢~南朝 11座墓,分布于大岩坡約100平方公尺範圍的岩壁上。墓門作二層門楣,均爲長方形弧頂單室。其中1座墓的甬道長0.83公尺,寬0.98公尺,高1.5公尺。墓室長2.75公尺,寬1.66公尺,高1.6公尺
21-B4 土福崖墓群 郵亭鎮土福村南2.3公里 東漢 4座墓,分布于約250平方公尺範圍的岩壁上。墓門作三層門楣,均長方形弧頂單室墓。其中1墓長2.2公尺,寬2公尺,高1.3公尺。門額上鑿有一2弧凹槽
22-B5 西溝崖墓群 郵亭鎮西溝村北250公尺 東漢~南朝 20座墓,分布在約5000平方公尺範圍的坡地上。墓門作二層門楣,均爲長方形平頂單室墓。其中1座墓室長4.8公尺,寬3.22公尺,高1.92公尺
23-B6 三清觀坡崖墓群 郵亭鎮車輪村西500公尺 東漢 3座墓,分布範圍約500平方公尺。墓門作三層門楣,均長方形穹窿頂單室墓。有墓長4.3公尺,寬3,高2公尺;室內鑿有2座棺台,長2.3公尺,寬0.85公尺,高0.5公尺
24-B7 鶏公廟坡崖墓群 郵亭鎮新紅村南 東漢~南朝 34座墓,分布在約200平方公尺範圍的崖壁上,墓門作單層或二層門楣,均長方形單室墓,有平頂、盝頂和弧頂。其中1座墓室長2.25公尺,寬1.45公尺,高1.44公尺。左側棺床長1.9公尺,寬0.67公尺,高0.55公尺
25-B8 學堂坡崖墓群 郵亭鎮學堂村西100公尺 東漢~南朝 5座墓,分布于學堂坡約100平方公尺範圍的岩壁上。墓門作雙層門楣,均長方形盝頂單室墓。有墓長2.3公尺,寬1.13公尺,高0.74公尺
26-B9 觀音寺東漢崖墓 郵亭鎮天福村西1.5公里 東漢 2座墓,位于約25平方公尺範圍的岩壁上。墓門作雙層門楣,均長方形弧頂單室墓。其中1墓長3公尺,寬2公尺,高1.44公尺
27-B10 大岩坡崖墓群 郵亭鎮土福村西南100公尺 東漢~南朝 9座墓,分布于約240平方公尺範圍的岩壁上。墓門作雙層門楣,均長方形穹窿頂單室墓。有墓長2.8公尺,寬1.7公尺,高1.4公尺
28-B11 雙墻崖墓群 郵亭鎮雙墻村西北300公尺 東漢 市文物保護單位。14座墓,分布在蠻子坡坡頂上,墓門作三層門楣,多爲長方形弧頂單室,個別墓前帶短墓道。其中1座墓室長2.98公尺,寬2.92公尺,高3.07公尺;室內鑿有石棺2具,在石棺與墓壁上遍施方格紋、人字拱、水波紋、魚紋、舞蹈人物等雕飾;室內兩側鑿有壁龕、雙火膛爐灶等。出土有陶罐、俑等遺物
29-B12 大坪坡崖墓群 萬古鎮蓮花村東北1公里 東漢~南朝 18座墓,分布範圍約400平方公尺。墓門作單層門楣,長方形平頂或弧頂單室墓。有墓長2.25公尺,寬2.2公尺,高1.45公尺。室內鑿有石棺,278棺長1.8公尺,寬0.5公尺,高0.25公尺
30-B13 沙泥坡崖墓群 三驅鎮新楠村北2.5公里 東漢~南朝 6座墓,分布範圍約20平方公尺。墓門作雙層門楣,均長方形弧頂單室墓。其中1座墓道長2公尺,寬1.5公尺;墓室長3.1公尺,寬2.4公尺,高1.1公尺。有的室內鑿有石棺
31-B14 舒家岩崖墓群 龍石鎮雙拱村西北1公里 東漢~南朝 11座墓,分布在舒家岩山坡上。墓門作單層或雙層門楣,墓室分單室或雙室,雙室平面呈十字形,單室爲長方形。其中1座墓長2.35公尺,寬1.73公尺,高1.15公尺;室內棺台長1.75公尺,寬0.86公尺,高0.20公尺
32-B15 朋子坡崖墓群 珠溪鎮板栗村東1公里 東漢~南朝 6座墓,分布于約100平方公尺範圍的坡地上。墓門作單層門楣,均長方形弧頂單室墓。有墓長2.23公尺,寬1.8公尺,高1.6公尺;室內有棺台,長1.9公尺,寬0.7公尺,高0.5公尺
33-B16 鳳凰寺坡東漢崖墓 三驅鎮朝陽村西南1公里 東漢 2座墓,位于鳳凰寺坡上。墓門作雙層門楣,均長方形弧頂單室墓。其中1墓長1.8公尺,高0.9公尺,高0.95公尺
34-B17 馬中嶺崖墓群 金山鎮團豐村西2.5公里 東漢~南朝 7座墓,分布于約10平方公尺範圍的岩壁上。墓門作單層門楣,均長方形弧頂單室墓。其中1墓長2.5公尺,寬2.2公尺,高1.3公尺
35-B18 井灣崖墓群 郵亭鎮新市村西1公里 東漢~南朝 13座墓,分布範圍2500平方公尺。墓門作雙層弧頂或三層平頂門楣,均長方形弧頂單室墓。有墓長2.35公尺,寬2公尺,高1.5公尺
36-B19 蘇家崖墓群 三驅鎮獅子村西1公里 東漢~南朝 6座墓,分布于約150平方公尺範圍的岩壁上。墓門作雙層門楣,均長方形弧頂單室墓。有墓長4.2公尺,寬2.8公尺,高2.18公尺。室內鑿有石棺床,長2.4公尺,寬0.75公尺,高0.6公尺
37-B20 洞坡東漢崖墓 萬古鎮沙河村西400公尺 東漢 2座墓,位于約45平方公尺範圍的岩壁上。墓門作單層門楣,皆長方形弧頂單室墓。其中1墓長6公尺,寬3公尺,高2公尺
38-B21 吳家坡崖墓群 季家鎮龍江村東南500公尺 東漢~南朝 6座墓,分布于約320平方公尺範圍的岩壁上。墓門作雙層門楣,均長方形弧頂單室墓。有墓長2.7公尺,寬2.4公尺,高1.4公尺。室內設棺床,長2.6公尺,寬0.63公尺,高0.3公尺
39-B22 聯合崖墓群 季家鎮聯合村南2.5公里 東漢~南朝 21座墓,分布在約100平方公尺範圍的岩壁上。墓門作單層門楣,均弧頂長方形單室。其中1座墓長2.4公尺,寬1.3公尺,高1.2公尺。個別墓鑿有石棺
40-B23 龍江崖墓群 季家鎮龍江村東南400公尺 東漢~南朝 7座墓,分布于約540平方公尺範圍的岩壁上。墓門作單層門楣,均長方形弧頂單室墓。有墓長3公尺,寬2.8公尺,高1.5公尺。室內兩側壁各有石棺1具
41-B24 佛會寺崖墓群 三驅鎮佛會村南750公尺 東漢~南朝 10座墓,分布範圍約2000平方公尺。墓門作單層門楣,均長方形平頂單室墓。有墓長2.8公尺,寬2.6公尺,高1.4公尺
42-B25 水口坡東漢崖墓 龍水鎮江明村西北500公尺 東漢 1座墓,位于水口坡岩壁上。墓門作雙層門楣,長方形平頂單室墓,長1.8公尺,寬2公尺,高0.8公尺
43-B26 高坡崖墓群 龍水鎮碾盤村南300公尺 東漢~南朝 8座墓,分布于約150平方公尺範圍的伍家高坡岩壁上。墓門作單層門楣,均長方形弧頂單室墓。有墓長9公尺,寬2.15公尺,高1.65公尺
44-B27 小石坡東漢崖墓 龍水鎮寶竹村西南1.5公里 東漢 1座墓,位于小石坡岩壁上。墓門作雙層門楣,長方形弧頂單室墓,長2.65公尺,寬2公尺,高1公尺;室內鑿有石棺台,長2.65公尺,寬0.5公尺,高0.3公尺;兩側壁前鑿有石案
45-B28 猫兒岩崖墓群 棠香街道和平村東500公尺 東漢~南朝 11座墓,分布于猫兒岩約100平方公尺範圍的岩壁上。墓門作二層門楣,均爲長方形弧頂單室墓。其中1座墓長2公尺,寬1.6公尺,高1.4公尺
46-B29 火燒壩崖墓群 鐵山鎮高龍村東500公尺 東漢~南朝 5座墓,分布于約500平方公尺範圍的坡地上。墓門作雙層門楣,均長方形弧頂單室墓。有墓長4.2公尺,寬2.6公尺,高1.7公尺。室內鑿有棺床,長3.2公尺,寬0.85公尺,高0.75公尺
47-B30 九道門崖墓群 三驅鎮高碑村南1公里 東漢~南朝 9座墓,分布于約120平方公尺範圍的岩壁上。墓門作雙層門楣,均長方形平頂單室墓。有墓長2.6公尺,寬2.4公尺,高2公尺
48-B31 寨子坡崖墓群 中敖鎮麻楊村東北1.5公里 東漢~南朝 8座墓,分布于寨子坡約50平方公尺範圍的岩壁上。墓門作單層門楣,均長方形弧頂單室墓。有墓長4.2公尺,寬2.6公尺,高1.6公尺
49-B32 麒麟崖墓群 鐵山鎮麒麟村東3公里 東漢~南朝 10座墓,分布于約120平方公尺279範圍的岩壁上。墓門作雙層門楣,均長方形弧頂單室墓。其中1座墓長2.8公尺,寬2.6公尺,高2.2公尺
50-B33 大石堡崖墓群 龍水鎮清4村東南500公尺 東漢~南朝 6座墓,分布于約100平方公尺範圍的岩壁上。墓門作雙層門楣,均長方形弧頂單室墓。有墓長2.9公尺,寬2.35公尺,高1.8公尺
51-B34 千灣崖墓群 珠溪鎮玉灘村西2.1公里 東漢 3座墓,分布在約20平方公尺範圍的岩壁上。墓門作雙層門楣,均長方形平頂單室墓。有墓長2.4公尺,寬2.35公尺,高1.6公尺。室內鑿有石棺、石案
52-B35 磨子坡崖墓群 鐵山鎮文豐村南800公尺 東漢~南朝 12座墓,分布于磨子坡岩壁上。墓門作二層門楣,均長方形弧頂單室墓。其中1座墓長4公尺,寬3.2公尺,高1.83公尺;室內右側棺床長3.7公尺,寬0.7公尺,高0.75公尺
53-B36 香爐坡崖墓群 珠溪鎮玉灘村東北6公里 東漢~南朝 11座墓,分布範圍約200平方公尺。墓門作單層墓門,均長方形弧頂單室墓。有墓長2.4公尺,寬2.3公尺,高1.7公尺;室內鑿有石棺、石灶
54-B37 馬鞍山崖墓群 珠溪鎮武勝村東1公里 東漢~南朝 25座墓,分布在馬鞍山山腰四周。墓門作單層門楣,皆爲長方形弧頂單室墓。其中1座墓長2.9公尺,寬2.8公尺,高2公尺。其周壁均鑿有棺床,左右的長2.9公尺,寬0.65公尺,高0.85公尺。後壁的長2.85公尺,寬0.7公尺,高0.85公尺
55-B38 飛蛾石崖墓群 鐵山鎮油坊村西2.5公里 東漢~南朝 8座墓,分布于飛蛾石約100平方公尺範圍的石壁上。墓門作雙層門楣,均長方形人字披單室墓,個別墓內鑿有石棺、石案
56-B39 印合東漢崖墓 龍水鎮印合村西南1.5公里 東漢 2座墓,位于約200平方公尺範圍的岩壁上。墓門作單層門楣,皆長方形弧頂單室墓。其中1墓長3.6公尺,寬2.5公尺,高1.6公尺
57-B40 沙橋東漢崖墓 龍水鎮沙橋村東南500公尺 東漢 1座墓,位于石壁上。墓門作雙層門楣,長方形弧頂單室墓。長2.5公尺,寬2公尺,高1.5公尺。室內鑿有棺台
58-B41 廟子坡崖墓群 珠溪鎮潮水村東1.2公里 東漢~南朝 5座墓,分布在約400平方公尺範圍的岩壁上。墓門作雙層門楣,均長方形弧頂單室墓。其中1墓長2.6公尺,寬2.4公尺,高1.9公尺
59-B42 馬峰坡東漢崖墓 拾萬鎮馬峰村西1公里 東漢 10座墓,位于馬峰坡約25平方公尺範圍的石壁上。墓門作雙層門楣,皆長方形弧頂或平頂單室墓。其中1墓長1.8公尺,寬1.65公尺,高1.2公尺
60-B43 青杠坡崖墓群 珠溪鎮下壩村西南500公尺 東漢~南朝 8座墓,分布于嫩溪河側岸青杠坡約50平方公尺範圍的岩壁上。墓門作雙層門楣,均長方形人字披單室墓。其中1墓長2.9公尺,寬2.45公尺,高1.2公尺,室內有長方形棺台,長2.68公尺,寬0.74公尺,高0.58公尺
61-B44 雷打坡崖墓群 中敖鎮中蓬村西 東漢~南朝 50座墓,分布于雷打坡約200平方公尺範圍的岩壁上。墓門作單層或雙層門楣,均爲長方形弧頂或平頂單室墓,個別墓內鑿有棺床。其中1座墓長3.2公尺,寬1.2公尺,高2.3公尺
62-B45 丁家坡崖墓群 鐵山鎮邁進村西南2公里 東漢~南朝 12座墓,分布在約100平方公尺範圍的岩壁上。墓門作雙層門楣,均爲長方形盝頂單室墓。其中1座墓長1.7公尺,寬1.7公尺,高1.3公尺;其棺台長1.7公尺,寬0.6公尺,高0.6公尺
63-B46 大岩包崖墓群 金山鎮天河村北 東漢~南朝 19座墓,分布在約200平方公尺範圍內的岩壁上。墓門作雙層或三層門楣,均長方形平頂單室墓。其中1座墓長2.9公尺,寬2.6公尺,高1.65公尺
64-B47 檬子坡崖墓群 拾萬鎮檬子村西北1.2公里 東漢~南朝 7座墓,分布于檬子坡約400平方公尺範圍的岩壁上。墓門作雙層門楣,均長方形弧頂單室墓。其中1墓長2.54公尺,寬3.25公尺,高1.7公尺
65-B48 長石壩崖墓群 金山鎮水口村東2公里 東漢~南朝 6座墓,分布于豐岩山頂上約90平方公尺範圍的岩壁上。墓門作單層門楣,均長方形或方形弧頂單室墓。有墓邊長2.5公尺,高1.5公尺;左側鑿有棺台長2公尺,寬0.57公尺,高0.32公尺
66-B49 石廟崖墓群 珠溪鎮石廟村東1.5公里 東漢~南朝 12座墓,分布于約100平方公尺範圍的岩壁上。墓門作雙層門楣,均長方形弧頂單室墓。有墓長1.2公尺,寬1.1公尺,高1公尺
67-B50 茅草坑崖墓群 珠溪鎮雙灘村東 東漢~南朝 24座墓,分布于茅草坑約800平方公尺範圍的懸岩上,岩下是水庫
68-B51 黃嶺橋東漢崖墓 珠溪鎮花碑村北1公里 東漢 2座墓,分布于約30平方公尺範圍的岩壁上。均長方形平頂單室墓。其中1墓長4.5公尺,寬4.2公尺,高1公尺
69-B52 大墳壩崖墓群 珠溪鎮石廟村東1.5公里 東漢~南朝 5座墓,分布于大墳壩約250平方公尺範圍的岩壁上。墓門作單層門楣,均長方形平頂單室墓。其中1墓長1公尺,寬1.2公尺,高1公尺
70-B53 白馬廟崖墓群 珠溪鎮白馬村北200公尺 東漢~南朝 30座墓,分布在約240平方公尺範圍的岩壁上。墓門作雙層門楣,均爲長方形平頂單室墓。其中1座墓長2.9公尺,寬2.43公尺,高1.83公尺
71-B54 榮家橋崖墓群 珠溪鎮石廟村東1公里 東漢~南朝 13座墓,分布在約500平方公尺範圍的岩壁上。墓門作雙層門楣,均長方形弧頂單室墓。有墓長2.6公尺,寬2.2公尺,高1.6公尺
72-B55 松樹坡崖墓群 珠溪鎮石廟村東1公里 東漢 3座墓,位于約250平方公尺範圍的岩壁上。墓門作單層門楣,均長方形弧頂單室墓。其中1墓長2.3公尺,寬2公尺,高1.34公尺
73-B56 營棚坡崖墓群 珠溪鎮麻柳村南500公尺 東漢~南朝 10座墓,分布于營棚坡約50平方公尺範圍的坡地上。墓門作雙層門楣,均長方形弧頂單室墓。有墓長3.1公尺,寬2.35公尺,高2公尺;室內棺床長2.49公尺,寬0.74公尺,高0.8公尺
74-B57 端公坡崖墓群 珠溪鎮麻柳村北500公尺 東漢~南朝 6座墓,分布在約440平方公尺範圍的岩壁上。墓門作雙層門楣,皆長方形穹窿頂單室墓。有墓長2.45公尺,寬1.5公尺,高1.6公尺;兩側鑿有壁龕
75-B58 紅花灣崖墓群 珠溪鎮寶珠村東3公里 東漢~南朝 19座墓,分布在約350平方公尺範圍的岩壁上。墓門作三層門楣,方形或長方形弧頂單室墓。有墓邊長2.6公尺,高1.85公尺;兩側棺台長2.4公尺,寬0.65公尺,高0.6公尺
76-B59 白馬崖墓群 珠溪鎮白馬村東250公尺 東漢~南朝 14座墓,分布範圍約7500平方公尺。墓門作雙層門楣,均長方形弧頂單室墓。有墓長2.3公尺,寬1.53公尺,高1.3公尺
77-B60 獅子坡崖墓群 高升鎮石梯村東北1.5公里 東漢~南朝 30座墓,分布于獅子坡約800平方公尺範圍的岩壁上。墓門作雙層門楣,均長方形弧頂單室墓。其中1座墓長5公尺,寬3.9公尺,高2.18公尺;棺台長2.1公尺,寬0.9公尺,高0.84公尺;門楣鑿有一道凹槽
78-B61 斗篷坡崖墓群 高升鎮勝光村東300公尺 東漢 4座墓,分布于約200平方公尺範圍的岩壁上。墓門作雙層門楣,均長方形弧頂單室墓。其中1墓長3.4公尺,寬2.45公尺,高1.6公尺;室內兩側各有1棺床,長1.8公尺,寬0.6公尺,高0.63公尺
79-B62 蔣家坡崖墓群 寶頂鎮荷《村東200公尺 東漢 17座墓,位于化龍水庫約60平方公尺範圍的岩壁上。墓門作單層門楣,均長方形平頂單室墓。其中1墓長1.44公尺,寬1.2公尺,高1.22公尺
80-B63 金堂灣崖墓群 珠溪鎮小灘村北2公里 東漢~南朝 10座墓,分布在約300平方公尺範圍的岩壁上。墓門作單層門楣,皆長方形平頂單室墓。有墓長3.11公尺,寬2.1公尺,高1.6公尺
81-B64 五岔路崖墓群 珠溪鎮五岔路村北1.5公里 東漢~南朝 5座墓,分布于約60平方公尺範圍的岩壁上。墓門作單層門楣,均長方形弧頂單室墓。其中1墓長2.5公尺,寬3.5公尺,高1.54公尺
82-B65 小灘崖墓群 珠溪鎮小灘村東1.2公里 東漢~南朝 5座墓,分布在小灘村蠻子坡約100平方公尺範圍的岩壁上。墓門作單層門楣,均長方形弧頂單室墓。其中1墓長3.4公尺,寬2.6公尺,高1.43公尺
83-B66 復興崖墓群 郵亭鎮復興村北1公里 東漢 6座墓,分布在約100平方公尺範圍的岩壁上。施內填滿淤泥,無法測量
84-B67 佛爾岩崖墓群 郵亭鎮寶香村西1公里 東漢~南朝 9座墓,分布範圍約100平方公尺。均長方形弧頂單室墓。有墓長3.3公尺,寬3.2公尺,高1.9公尺。室內棺台長3.2公尺,寬0.7公尺,高0.6公尺
85-B68 五杆樓坡崖墓群 龍石鎮石龍村北2.5公里 東漢~南朝 8座墓,分布于五杆樓坡約500平方公尺範圍的岩壁上。墓門作單層門楣,均長方形單室墓。其中1墓長1.4公尺,寬1.2公尺,高1.2公尺
86-B69 黃桷橋崖墓群 石龍鎮石馬村西北1公里 東漢~南朝 6座墓,分布于約150平方公尺範圍的岩壁上。墓門作單層門楣,均長方形平頂單室墓。其中墓長2.6公尺,寬2.3公尺,高1.8公尺;兩側壁各有一棺床,長2.05公尺,寬0.6公尺,高0.4公尺
87-B70 碗兒坡崖墓群 龍石鎮石龍村東南500公尺 東漢 4座墓,分布在碗兒坡約40平方公尺範圍的岩壁上。墓門作雙層門楣,均長方形弧頂單室墓。其中1墓長2.8公尺,寬2.4公尺,高1.3公尺
88-B71 謝家灣崖墓群 寶頂鎮慈航村東南500公尺 東漢~南朝 15座墓,分布于謝家灣1500平方公尺範圍的岩壁上。墓門作雙層門楣,皆長方形弧頂單室墓。其中1座墓長2.65公尺,寬2.2公尺,高1.3公尺
89-B72 長蛇坡崖墓群 郵亭鎮學堂村西200公尺 東漢~南朝 7座墓,分布于長蛇坡約200平方公尺範圍的岩壁上。墓門作雙層門楣,均凸字形人字披或平頂單室墓。其中1墓甬道長2.2公尺,寬1.75公尺,高1.73公尺。墓室邊長3.3公尺,高1.63公尺。棺台長2.2公尺,寬0.72公尺,高0.25公尺
90-B73 岩山坡崖墓群 金山鎮紅旗村南1公裏 東漢 3座墓,分布在岩山坡約20平方公尺範圍的岩壁上。墓門作雙層門楣,均正方形穹窿頂單室墓。其中1墓長3公尺,寬3公尺,高1.5公尺
91-B74 大斜坡崖墓群 寶興鎮黃橋村東北2公里 東漢~南朝 5座墓,分布于大斜坡約50平方公尺範圍的岩壁上。墓門作三層門楣,均長方形盝頂單室墓。有墓長2.5公尺,寬2.4公尺,高1.6公尺;有棺台長2.5公尺,寬0.67公尺,高0.6公尺
92-B75 張家灣崖墓群 珠溪鎮潮水村東1.1公里 東漢~南朝 11座墓,分布于張家灣約150平方公尺範圍的岩壁上。墓門作單層門楣,均凸字形平頂單室墓。其中1座墓的甬道長0.6公尺,寬1.4公尺,高1.43公尺;墓室長3.2公尺,寬2.8公尺,高1.8公尺
93-B76 王家山崖墓群 珠溪鎮馬王村東750公尺 東漢~南朝 8座墓,分布範圍約100平方公尺。墓門作三層門楣,均長方形單室墓。有墓長2.6公尺,寬2.3公尺,高1.45公尺;棺台長2.3公尺,寬0.73公尺,高0.3公尺
94-B77 磨河崖墓群 珠溪鎮磨河山村北500公尺 東漢~南朝 14座墓,分布于約50平方公尺範圍的岩壁上。墓門作單層門楣,方形或長方形盝頂單室墓,部分墓鑿有墓道。其中1座墓道長1公尺,寬0.8公尺;墓室長2.75公尺,寬2.05公尺,高1.52公尺
95-B78 惜字閣崖墓群 龍崗街道惜字閣村北200公尺 東漢~南朝 8座墓,分布于約140平方公尺範圍的岩壁上。墓門作三層門楣,均長方形或正方形單室墓。其中1墓長2.4公尺,寬2.4公尺,高1.55公尺
96-B79 寶峰寺崖墓群 季家鎮寶峰村西500公尺 東漢~南朝 5座墓,分布于約75平方公尺範圍的岩壁上。均長方形弧頂單室墓。其中1墓長2.6公尺,寬2公尺,高1.4公尺
97-B80 F峰山崖墓群 回龍鎮永興村北1.5公里 東漢~南朝 5座墓,分布在F峰山約150平方公尺範圍的山坡上。墓門作單層門楣,室內皆填滿淤泥
98-B81 蛇盤山崖墓群 回龍鎮鐵建村東北2公里 東漢 4座墓,分布于蛇盤山約250平方公尺範圍的岩壁上。墓門作單層門楣,均長方形平頂單室墓。其中1墓長3公尺,寬1.8公尺,高1.3公尺
99-B82 石壩坡崖墓群 石馬鎮白光村西500公尺 東漢~南朝 13座墓,分布于石壩坡約100平方公尺範圍的坡上。墓門作單層門楣,均長方形弧頂單室墓。其中1墓長6.3公尺,寬2.8公尺,高1.8公尺
100-B83 空樂山崖墓群 萬古鎮鳳頂村南100公尺 東漢~南朝 71座墓,分布于約3萬平方公尺範圍的岩壁上。墓門作雙層或三層門楣,多長方形弧頂單室墓。其中1座墓長3.3公尺,寬2.1公尺,高1.75公尺
101-B84 永紅崖墓群 郵亭鎮永紅村東1公里 東漢~南朝 縣文物保護單位。24座墓,分布在約300平方公尺範圍的岩壁上。墓門作雙層門楣,均長方形平頂單室。其中1座墓長3.15公尺,寬2.2公尺,高1.7公尺。室內棺台長2.2公尺,寬0.67公尺,高0.48公尺,長方形石案長1.67公尺,寬0.4公尺,高0.44公尺。個別墓壁鑿有魚、波浪紋、太陽紋。出土有陶俑等隨葬品
102-B85 廟子坡崖墓群 龍水鎮江明村西南100公尺 東漢 3座墓,位于廟子坡約40平方公尺範圍的岩壁上。墓門作雙層門楣,均長方形弧頂單室墓。其中墓長2.4公尺,寬1.45公尺,高0.9公尺;周壁鑿有壁龕
103-B86 蕭家坡崖墓群 珠溪鎮小灘村北3公里 東漢~南朝 6座墓,分布在路孔河岸約80平方公尺範圍的岩壁上。墓門作雙層門楣,均長方形弧頂單室墓。有墓長2.6公尺,寬1.9公尺,高1.7公尺
104-B87 大松坡崖墓群 拾萬鎮馬峰村東北1公里 東漢~南朝 6座墓,分布于約2500平方公尺範圍的岩壁上。墓門作單層或雙層門楣,均長方形弧頂單室墓。其中1墓長4.2公尺,寬2.6公尺,高1.5公尺;室內鑿有石棺台,長1.88公尺,寬0.86公尺,高0.54公尺
105-B88 蠻子洞崖墓群 拾萬鎮檬子村西北1.2公里 東漢~南朝 4座墓,分布于50平方公尺範圍的岩壁上。墓門作雙層門楣,均長方形弧頂單室墓。其中1墓長4.3公尺,寬3.9公尺,高1.95公尺
106-B89 峰岩寺崖墓群 拾萬鎮檬子村南1公里 東漢~南朝 9座墓,分布于馬岩約150平方公尺範圍的岩壁上。墓門作雙層門楣,均長方形穹窿頂單室墓。有墓長4.2公尺,寬3.6公尺,高1.95公尺;兩側有棺台長3.5公尺,寬0.7公尺,高0.4公尺
107-B90 半邊廟崖墓群 中敖鎮大屋村西1公里 宋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4座墓,分布于約150平方公尺範圍的岩壁上。墓門作單層門楣,均長方形弧頂單室墓。墓室長4.5公尺,寬2.5公尺,高1.8公尺。壁上有龍、花卉、鹿等浮雕圖案
108-B91 解瑜墓 玉龍鎮東興村西1公里 北宋 縣文物保護單位。墓主,封土已夷平。暴露長方形平頂石室墓,分前後雙室,總長7.2公尺,寬3公尺,高2.7公尺。室內周壁有方柱、鬥栱、花卉、半開門等浮雕內容。出土石質墓志1方,長1公尺,寬0.06公尺,厚0.11公尺,竪刻549字,”宋故太廟齋郎解瑜墓志”,”嘉祐庚子歲(1060)十二月二十八日葬于大足”
109-B92 果0坡墓群 中敖鎮長4村東北500公尺 宋代 3座墓,占地面積約20平方公尺。封土已夷平,暴露三座平頂長方形石室墓,墓室長2.6公尺,寬1.3公尺,高1.4公尺。室內施仿木建築部件如鬥栱、雀替以及半開門等浮雕內容
110-B93 學堂嘴墓群 回龍鎮鐵建村南1公里 宋代 2座墓,占地面積約25平方公尺。封土已夷平,暴露長方形石室墓,室內後壁有樓閣建築、方柱等浮雕內容
111-B94 學堂坡墓群 珠溪鎮雙河村西50公尺 宋代 12座墓,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公尺。封土已夷平,暴露長方形平頂石室墓,墓門頂部用弧背形條石封砌,室內周壁施有方柱、半開門等浮雕
112-B95 張家坡墓群 珠溪鎮寶珠村南2公里 宋代 2座墓,占地面積約10平方公尺。封土已夷平,暴露封砌墓門頂部的弧背形條石,室內壁施有男侍者、瓶、花卉等浮雕內容
113-B96 大土宋墓 龍水鎮大土村西南500公尺 宋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1座夫婦合葬墓,占地面積約50平方公尺。封土已夷平,暴露幷列長方形平頂雙石室墓,墓室長3.48公尺,寬1.9公尺,高2.5公尺。室內周壁有青龍、白虎、朱雀、侍者、半開門、鬥栱、方柱等浮雕內容。出土有宋代青釉陶罐、碗、燈、帶流罐等
114-B97 蔣家壩宋墓 中敖鎮衛平村東南1公里 宋代 1座墓,占地面積約20平方公尺。封土已夷平,暴露長方形平頂石室墓,長3.7公尺,寬1.78公尺。室內周壁有鬥栱、方柱、半開門、花卉等雕飾
115-B98 翠屏宋墓 龍崗鎮翠屏村南300公尺 宋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1座墓,占地面積約20平方公尺。已暴露長方形石砌多室墓。前室部分已毀;中室長2.4公尺,寬2.1公尺,高1.8公尺;後室長1.2公尺,寬1.6公尺,高1公尺。室內周壁施方柱、鬥栱、花卉、八童嬉戲、半開門等浮雕內容
116-B99 黃泥坡墓群 金山鎮水口村東南 宋代 5座墓,分布範圍約500平方公尺。封土已夷平,暴露長方形平頂石室墓。室內周壁鑿有侍者、半開門、鬥栱等浮雕內容
117-B100 梅子灣墓群 金山鎮紅旗村東500公尺 宋代 5座墓,分布範圍約1200平方公尺。封土已夷平,暴露長方形平頂石室墓。其中1墓長1.96公尺,寬1.45公尺,高2公尺;周壁施有動物、半開門等浮雕內容
118-B101 油房坡宋墓 石馬鎮太坪村南500公尺 宋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1座墓,封土已夷平,暴露長方形藻井頂石室墓,長4公尺,寬2.3公尺,高2.7公尺。室內周壁有女侍者、武士、青龍、白虎、半開門、鬥栱、牡丹花等雕飾
119-B102 廟子坡墓群 石馬鎮萬壽村南300公尺 宋代 4座墓,占地面積約200平方公尺,封土已夷平,暴露長方形平頂石室墓,其中1座墓室長3.6公尺,寬1公尺,高1.5公尺。室內周壁有半開門、樓閣建築等浮雕圖案
120-B103 長石僧人墓 郵亭鎮長石村西南1公里 宋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1座墓,封土已夷平,暴露石砌長方形藻井頂多室墓,即分前、中、後三室。前室已毀,總長7.6公尺,寬4.2公尺,高1.5公尺。中、後室壁上雕有四根八角柱,其上有大鬥,下有圓柱礎。在八角柱間-有19尊僧人雕像,現存七尊,頭已殘
121-B104 西北宋墓 鐵山鎮西北村東南500公尺 宋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俗稱將軍墳。1座夫婦合葬墓,封土已夷平,暴露幷列長方形藻井頂雙室墓。墓室長4公尺,寬2公尺,高2公尺;周壁施女侍者、魚、青龍、白虎、玄武、朱雀、半開門、鬥栱等浮雕內容。另1墓與其不同的是刻男侍者像
122-B105 杠嘴坡墓群 鐵山鎮西北村內 宋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又名將軍墳。4座墓,封土已夷平,暴露石砌長方形平頂墓。墓室長4.5公尺,寬2.1公尺,高2公尺;門上有朱雀、鬥杠等雕飾;兩側壁隱起方柱五根;周壁右青龍、白虎、侍者、鯉魚戲珠等浮雕內容
123-B106 大坡墓群 龍石鎮保家村西2公里 宋代 12座墓,占地面積約550平方公尺,封土已夷平,暴露長方形平頂石室墓,墓室長5.6公尺,高2.95公尺。墓周壁有花鳥、魚、建築等浮雕內容
124-B107 獅子坡宋墓 季家鎮梯子村北500公尺 宋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1座夫婦合葬墓,封土已夷平,暴露幷列長方形平頂雙石室,墓室長2.75公尺,寬1.2公尺,高1.4公尺;兩側壁隱起方柱各4根;後壁施半開門、男侍者浮雕內容。出土有陶罐、碗等遺物
125-B108 沙子坡宋墓 珠溪鎮玉灘村西1.5公里 宋代 1座夫婦合葬墓,封土已夷平,暴露長方形藻井頂石室墓。其中1墓長3.7公尺,寬1.7公尺,高3.1公尺;側壁隱起方柱,柱身鐫花卉雕飾,柱上施鬥栱;後壁右半開門與執鏡侍者浮雕
126-B109 保竹宋墓 龍水鎮保竹村西北500公尺 宋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1座合葬墓,封土已夷平,暴露幷列長方形藻井頂雙石室墓。墓室長2.5公尺,寬1.08公尺;周壁施額枋、鬥栱、侍者等雕飾
127-B110 惜字閣墓群 龍崗鎮惜字閣村東南400公尺 宋代 5座墓,占地面積約24平方公尺。封土已夷平,暴露長方形平頂石室墓,長3.3公尺,寬1.6公尺,高2公尺。室內周壁有方柱、鬥栱、獅、半開門等浮雕內容
128-B111 狀元沖明墓 龍石鎮保家村北1.5公里 明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又名狀元墳。1座墓,占地面積約30平方公尺。封土已夷平,暴露長方形石結構雙室墓,長4.6公尺,寬3公尺,高2.6公尺;周壁鐫花草、魚、錢幣等浮雕圖案
129-B112 大雄寺墓群 萬古鎮大雄村東1公里 明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25座墓,占地面積約500平方公尺。封土多已夷平,暴露長方形平頂石室墓;側壁均隱起方柱各4根,室內填滿泥水
130-B113 回龍寺坡僧人墓 季家鎮龍江村東南2公里 明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2座墓,墓前立有舍利塔,已毀,暴露石砌長方形單室墓,三墓室以前堂相連。出土有青黃釉陶圈足碗、罐等遺物
131-B114 建福寺僧人崖墓群 石馬鎮石門村內 明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6座墓,分布于建福寺坡約175平方公尺範圍的岩壁上。以石板砌成長方形平頂墓。其中1墓長1.85公尺,寬2公尺;室內有1石棺台;周壁施石龕各一個,龕內均雕有浮雕人物形象;墓門上方鐫樓閣式塔,塔身雕有一人物形象;墓壁右側壁刻有”□□□元六年二月”題記
132-B115 峰岩墓群 郵亭鎮峰岩村西500公尺 明代 15座墓,占地面積約210平方公尺,封土已夷平,暴露長方形平頂石室墓,墓室長2.1公尺,寬0.95公尺,高1.1公尺。後壁有小龕,龕內置陶房1件。出土灰陶房、白釉陶碗等遺物
133-B116 黃橋僧人塔墓 寶興鎮黃橋村北2公里 清代 1座墓,墓前立六邊形基座舍利塔,通高4公尺。須彌座上是雙層蓮台,雙層覆鉢式塔身出檐,寶珠式塔頂
134-B117 謝氏墓 萬古鎮三元村西南2公里 清代 俗稱謝家花生基,1座墓,條石圍砌的封土長9公尺,寬5.5公尺,存高3公尺。墓前立有仿木結構石碑樓,重檐歇山頂,六柱五間。邊欄有雙獅戲球、花鳥、人物等浮雕圖案。碑文多已漫漶,可辨”嘉慶”(1796~1820)二字
135-B118 排龍沖清墓 龍石鎮青山村南1.5公里 清代 1座墓,占地面積約150平方公尺,條石圍砌的封土長5公尺,寬3.5公尺,存高1.3公尺。墓前立有仿木結構石碑樓,重檐廡殿式頂,四柱三間帶八字墻。邊欄施花鳥、F紋、人物等浮雕圖案。碑文多已漫漶,可辨”嘉慶(1796~1820)”二字
136-B119 肖家灣清墓 中敖鎮中蓬村西1公里 清代 1座合葬墓,條石圍砌封土長9,寬8.7公尺。墓前立有仿木結構石碑樓,重檐歇山頂,四柱三間帶八字墻。額題”佑啓台”,邊欄有龍鳳、花卉等浮雕圖案。碑文尚存”道光九年(1829)嘉平月”
137-B120 幽緣寺僧人墓 中敖鎮峰山村西2公里 清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1座墓,占地面積約20平方公尺。墓前立舍利塔,已毀。暴露石砌墓室,墓門有”光霞老僧”題記和花草浮雕內容。外室爲正方形,邊長4公尺,高1.86公尺;外室前後壁鑿有長方形龕,寬0.9公尺,高1.22公尺,進深0.28公尺;龕內刻有僧人坐像,身著通肩袈裟,圓形頭光,像高1.04公尺,肩寬0.4公尺。內室呈六邊形,實際上內室爲石棺,每邊長1公尺,高1.86公尺
138-B121 墳山坡墓群 中敖鎮明月村西北1公里 清代 10座墓,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公尺,形制均同,其中1座條石圍砌封土長7公尺,寬6.7公尺,存高3公尺。墓前立有仿木結構石碑樓,重檐歇山頂,四柱三間帶八字墻。邊欄施花鳥、龍鳳、動物、人物等浮雕圖案。據碑文所知,爲道光年間(1821~1850)墓葬
139-B122 羅盤石墓群 高坪鄉月臺村南1公里 清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10座墓,形制基本相同,占地面積約300平方公尺。莫瑞亭墓,以條石圍砌封土長6.4公尺,寬5.1公尺,存高3.45公尺。墓前有拜台和仿木結構石碑樓,碑樓爲重檐歇山頂,四柱三間。額題”旨旌表”及九龍圖,邊欄有花鳥、動物等浮雕圖案。碑文鐫:”四川大足東道重慶府大足縣闕厢裏,賜授登四郎翰林:孔目諱□嵩字廷仁號瑞亭墓。”
140-B123 陳家灣清墓 高升鎮百菊村東500公尺 清代 1座墓,占地面積約50平方公尺,封土已夷平,尚存仿木結構石碑樓,四柱三間,重檐歇山頂,邊欄施戲劇人物、瓜果、卷草紋、九龍等浮雕內容,碑文已漫漶
141-C1 大佛寺塔墓 鐵山鎮麒麟村2組 明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六角七級石質密檐式墓塔。高7.2公尺。須彌座塔基高1.9公尺,六角形。六角形塔身,逐層內收,第一層各面開龕,龕桃尖頂,高0.7公尺,寬0.5公尺,深0.1公尺,轉角處爲圓柱,柱端刻鬥栱;各層挑檐,塔刹爲葫蘆形,高1.9公尺
142-C2 關通禪師塔 季家鎮柏楊村4組 明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方形七級密檐式石塔。高7.2公尺,坐北向南。塔基方形,邊長4.5公尺,高0.8公尺。須彌座高1.6公尺。塔身方形,一層正面開龕,龕內浮雕關通禪師坐像,龕楣橫刻”重開山祖關通禪師之塔”。兩284側柱刻”師于洪武王戊歲(1382)四月二十八日示寂。大明永樂歲次甲午(1414)南呂月吉旦建立”。柱上刻蓮瓣。餘六層塔身,逐級收小。塔刹殘。清乾隆、嘉慶間加蓋重檐八角木亭護塔,又經1986年修繕
143-C3 福壽橋 寶興鎮瓦窯村南1公里 明代 十孔石平橋。始建于明代,經近年維修。南北走向,橫跨一小河。全長35.1公尺,寬1公尺。橋孔不等距,其一孔高4公尺,淨跨3.51公尺。橋面由石板拼合而成,兩端橋臺呈半圓形,較寬敞。基本完好
144-C4 石龍塔 龍石鎮石龍村西800公尺 明代 六角四層樓閣式石塔。位于小河畔的坡地上。通高3.6公尺。塔基六角形,高1公尺,邊長0.8公尺。塔身六角形,逐層內收,各層挑檐。塔頂2錐形,部分已落入小河
145-C5 高峰寺 高坪鄉高峰村東南500公尺 清代 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乾隆五十七年(1792)葺繕。占地面積2800平方公尺,坐南朝北,複四合:布局,現存前殿、大雄殿、厢房。前殿面闊七間30.6公尺,進深9.1公尺,高11.3公尺,木結構,歇山頂,抬梁式梁架。大雄殿面闊五間22公尺,進深14.5公尺,高16.5公尺,木結構,重檐歇山頂,抬梁式梁架,七架梁。明間礎石爲獅子,獅背承木柱。殿內存壁畫數幅。厢房面闊35.4公尺,進深7.9公尺,穿鬥結構,斜撑刻戲劇人物。寺內見記事木刻9幅,文首自名爲“鶴立奇峰”、”紅塵不染”、”福庇萬方”、”尚義可風”、”慈F遍複”等。還存清碑3通
146-C6 青山院寺 龍石鎮龍門村8組 清代 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咸豐二年(1852)、十一年(1861)維修。坐北向南,四合:布局,現存前殿、正殿、厢房。正殿面闊三間16公尺,進深三間8.35公尺,高7.15公尺,木結構,歇山頂,抬梁式梁架,七架梁。柱端及梁上彩畫回紋。殿中存一高1.5公尺,長5公尺,寬1.5公尺的虎脚石神台,正面浮雕”雙鳳朝陽”及卷草圖案
147-C7 滴水寺前殿 珠溪鎮滴水村北1.5公里 清代 始建于明代,清乾隆三年(1738)重建。-爲三重殿,現存前殿及厢房。前殿面闊五間17.9公尺,進深9.7公尺,台基高0.4公尺,木結構,歇山頂,抬梁式梁架,八架梁。檁題”乾隆三年歲次戊午冬月日之吉。住持配修吉日戊”
148-C8 中峰寺 智鳳鎮中峰村南2公里 清代 始建于清嘉慶十九年(1814),咸豐年間維修。占地面積900平方公尺,坐西向東,現存大佛殿、側殿。大佛殿面闊五間20公尺,進深10公尺,高7.6公尺,台基高0.6公尺;木結構,懸山頂,抬梁式梁架,八架梁,梁題“清嘉慶十九年中秋中□穀旦”;明間礎石雕獅子,高1.3公尺。側殿面闊17公尺,進深6.6公尺,通高4.8公尺,木結構,懸山頂,穿鬥梁架。二殿內近年新塑造像35尊,內容爲佛、菩薩及供養人。基本完好
149-C9 明月寺及造像 中敖鎮明月村東南1.5公里 清代 寺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經後代維修。占地面積300平方公尺,現存上、下殿。均木結構,歇山頂,抬梁穿鬥混合式梁架,上殿面闊3間,進深9.43公尺;下殿面闊5間,進深6.5公尺。上下殿內存造像71尊,位于殿內神臺上。另存碑5通、壁畫2處。造像圓雕,開鑿時間與寺同時。造像內容以佛教爲主,道教次之。上殿佛台橫列三佛,佛高1.05公尺,肩寬0.35公尺,頭飾螺髻,身穿袈裟,結跏趺坐于蓮臺上;中佛雙手捧珠于胸,右佛結印,左佛右手掌直立于胸前,右手平伸至右手腕處。右列灶王夫婦,左列唐僧,均高1公尺,肩高0.3公尺,結跏趺坐式;側存高0.65公尺的彌勒像。神台兩端分列18羅漢,上層台刻12飛天。下殿神台立端坐關羽,高1.25公尺,肩寬0.4公尺;左右爲侍者。另存玉皇、韋陀像等,玉皇端坐,高1.55公尺,頭著冠冕,身著長袍,雙手捧朝笏于前
150-C10 阮家廟 智鳳鎮阮家村南200公尺 清代 始建于清嘉慶十九年(1814),經清光緒時補修。占地面積250平方公尺,坐南向北,四合:布局,現存正殿、木亭等。正殿面闊五間18公尺,進深五間6.5公尺,高6公尺,木結構,硬山頂,抬梁式梁架。廟內尚存一木亭及釋迦佛、觀音、川主等,圓雕造像27尊,清嘉慶建廟碑1通
151-C11 觀音閣 郵亭鎮新市村 清代 四柱三間三樓牌樓式石閣,側存八字墻。坐西向東,面闊三間4.6公尺,進深0.6公尺,高3.3公尺。明間廡殿頂,檐下設龕,龕中一扇形匾,匾上橫刻”觀音閣”三字,楷體;明間門柱存雀替,壁上有一深0.6公尺的石龕,龕內造像已毀。次間門面立碑,惜字多風化,四柱頭刻聯。款”光緒丙申年(1896)五月朔王建修吉立”
152-C12 永福寺 智鳳鎮永福村西北1.5公里 清代 始建于明,清代重修。占地面積2000平方公尺,坐北朝南,三合:布局,現存正殿及側殿。正殿面闊五間13公尺,進深15公尺,高7.2公尺,木結構,懸山頂,抬梁式梁架,九架梁。側殿面闊四間16公尺,進深8.7公尺,高6.3公尺,木結構,懸山頂,抬梁式梁架,五架梁。二殿內存明、清圓雕造像37尊,內容爲佛、儒、道三教及民間諸神,分別爲石、木、泥材做成,有殘損
153-C13 法華寺 金山鎮水口村 清代 285始建年代不詳,現存殿宇結構爲清晚期。占地面積1200平方公尺,坐東向西,-爲三重殿今存後殿與左厢房。後殿面闊五間20公尺,進深一間5.8公尺,高7公尺,木結構,懸山頂,抬梁式梁架。殿內存圓雕道教人物像1尊,上存造像記”大清光緒八年(1882)癸未三月初十日立”。此”癸未”應爲光緒九年(1883)。厢房面闊五間22公尺,進深一間4.6公尺。寺內殘見明代礎石
154-C14 川主廟及造像 中敖鎮衛平村東北2公里 明、清 始建年代不詳,重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現僅存1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木結構,懸山頂,抬梁穿鬥混合式梁架,脊書”大清道光五年……”。廟內存圓雕造像16尊(木雕1件),置于神臺上,始刻于明代,清道光修補。中爲川主,身高2.15公尺,肩寬0.75公尺,身穿鎧甲,脚踏祥雲,怒目執劍,坐于石臺上;左側刻送子觀音,觀音左膝坐一小兒,膝邊站一小兒。另見玉皇、王母、牛王、藥王、地獄判官、包公、官人像等,均被近人彩繪
155-C15 雍溪戲樓 雍溪鎮街村 清代 始建年代不詳,現存建築爲清代。占地面積180平方公尺,坐西向東,三合:布局,戲樓、厢房保存尚可。戲樓面闊三間18.6公尺,進深8.15公尺,明間爲戲臺,面闊5.15公尺,次間爲樂樓;木結構,歇山頂,穿鬥式梁架。額枋浮雕戲曲人物故事,鏤空斜撑;樂樓飾鏤雕幾何紋木欄。左右厢樓相同,面闊14公尺,進深2.85公尺
156-C16 九墩橋民宅 高坪鄉瓦店村南2公里 清代 始建于清嘉慶十五年(1810),道光維修。占地面積200平方公尺,坐東向西,現僅存正房。正房面闊三間16公尺,進深11公尺,高6.5公尺,台基高1公尺,明間存臺階5級;木結構,懸山頂,穿鬥式梁架,3穿用5柱。幾何紋鏤空窗,門枋上懸匾一方,長2.8公尺,寬1.2公尺,厚0.04公尺,匾書”冠茶始杖”四字,款”大清道光二十年(1840)立”。梁上還懸長2.5公尺,寬1.1公尺,厚0.05公尺的匾2方:一書”德隆衍慶”、一書”杖國可辦”,爲祝壽匾,款”大清嘉慶拾伍年仲夏月立”。基本完好
157-C17 文峰塔 龍崗街道翠屏村西500公尺 清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2錐形九級石質實心塔。清同治十二年(1873)大足知縣王德卒等建。文峰塔與著名的宋代多寶塔(北塔)一南一北互爲呼應,但風格各异,又稱南塔。此塔造型少見,似非密檐式又非樓閣式。通高15公尺。底層周長12.9公尺,塔身次遞內收,無門窗及裝飾,塔檐外凸呈半2狀,素面,四、三、二層分刻一巨字,合爲”文峰塔”三字,字徑公尺許,楷書,署款”大清同治十二年(1873)癸亥(酉)孟春月穀旦”。塔刹由二層石料構成,頂石爲半球狀,惜半懸于外。基本完好
158-C18 陳氏節孝坊 高坪鄉月臺村西南500公尺 清代 始建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四柱三間三樓廡殿頂石坊。通高6公尺。明間廡殿頂,瓦壟雕刻甚細。檐下雕卷草,立額匾刻”聖旨”二字,周繞九龍;兩側各2鬥,鬥上浮雕一人物圖。額枋浮雕3幅山水圖案。下匾刻”奉旨追故節孝……加授重慶府大足縣儒學堂加三級,胡母陳太儒人節孝序……”。明間小額枋〔雕3幅花卉及戲曲圖案。明間柱上刻聯”黃鵠歌聲無別意,清風嶺上有貞心”。次間樓面刻瓦壟,檐下承3鬥,造型同明間;次間邊柱刻”無微不顯,有美必彰”。額枋雕雜寶圖。保存完好
159-C19 齊心庵牌坊 三驅鎮月池村東3公里 清代 四柱三間三樓歇山頂石牌坊。面闊6公尺,通高7公尺。坊上刻”道光丁酉(1837)六月上浣”等文字。明間脊上立螭吻,檐上刻瓦壟、勾頭,普柏枋上承4大鬥;次間承3大鬥,坊面見淺浮雕戲曲故事圖案等。夾杆石爲抱鼓狀。保存尚佳
160-C20 唐氏節孝坊 三驅鎮玉金村西1.5公里 清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建于清咸豐四年(1854)。四柱三間五樓歇山頂石坊。坐西向東。面闊6.5公尺,通高9公尺,柱寬0.62公尺,厚0.65公尺,夾杆石呈抱鼓狀。明間共3樓,檐下額匾刻”聖旨”二字,邊飾九龍紋;次樓螭尾外翹,刻瓦壟,勾頭;稍樓面亦立螭尾。各間額枋浮雕戲曲人物畫面多幅。坊面匾刻文字,詳述唐氏守節事迹及各級官宦褒獎題字等。保存較佳
161-C21 太和橋 高升鎮太和村西1.5公里 清代 單孔石拱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東西走向,橫跨一小河。橋長16公尺,寬3.95公尺。拱券縱聯砌置,矢高3.6公尺,淨跨8.4公尺,拱頂刻”大清乾隆十五年,鴻圖鞏固,帝道遐昌”。橋面呈梯形,頂面平直,石板鋪墊,無橋欄,兩端石梯道相連。橋身南北墻面分存淺浮雕鹿圖案。基本完好
162-C22 雙溪村三橋 中敖鎮雙溪村 清代 共3橋,名仙龍橋、萬福橋、三元橋,均爲雙孔石平橋。分別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道光二年(1822)、乾隆二十七年(1762),3橋間距300余公尺。仙龍橋東西走向,橫跨一小溪;橋長8.2公尺,寬3.36公尺,孔高0.75公尺,礅高1公尺;橋面由長3.7公尺,寬0.7公尺,厚0.5公尺的條石拼合而成。此橋80公尺處存建橋碑,高2.05公尺,寬0.61公尺,碑頂仿木瓦頂,四檐刻龍;座方形,寬1公尺,高0.34公尺。碑文記,建橋功德事迹及286捐款人名單。另兩橋形制結構略同仙龍橋。均在使用
163-C23 下頭橋 珠溪鎮西南500公尺 清代 三孔石拱橋。建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1981年洪水毀石欄,後修復。東西走向,橫跨瀨溪河。橋長36.3公尺,寬6.3公尺。拱券縱聯砌置,三孔不等距,主拱矢高5.6公尺,淨跨6.7公尺,拱頂刻”皇清乾隆三十九年”字樣。橋面平坦,墊以石板,存石欄。基本完好
164-C24 萬隆橋 寶興鎮楊柳村北700公尺 清代 單孔石拱橋。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東南至西北走向,橫跨一小溪。橋長14公尺,寬2.6公尺。拱券縱聯砌置,矢高1.9公尺,淨跨3.8公尺。橋面平坦,用石板鋪成,橋欄高0.3公尺。橋西北端立建橋碑,六棱形,攢尖頂蓋,通高2.8公尺,四方形座,邊長0.9公尺,厚0.24公尺。碑面首刻”萬隆橋碑記”,正文記述修橋始末及功德人姓氏等,款見”龍飛乾隆五十四年二月初二日□旦□□陳光永詡立”
165-C25 穀家橋 拾萬鎮橋勝村西500公尺 清代 十一孔石平橋。又名廣繼橋。始建于清乾隆年間。南北走向,橫跨一小河。橋長24.1公尺,寬1.92公尺。其中一孔高1.92公尺,淨跨4.1公尺。墩高1.92公尺,寬1公尺。橋面用石板鋪成。橋頭存建橋碑1通,款“乾隆河協普濟仁德中周鵬”。因現橋身被水淹沒,故在-橋上新建有一平橋
166-C26 魚箭橋 萬古鎮柏勝村東1.5公里 清代 雙孔石拱橋兼四孔石平橋。拱橋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平橋爲晚清至民國補建。南北走向,橫跨一小河。拱橋長15公尺,寬3.5公尺。拱券縱聯砌置,矢高3.5公尺,淨跨5公尺,拱頂刻”乾隆五十一年丙子正月十三日”。橋一端存石階數級。橋面上已添建一座石平橋,橋長11公尺、寬1.2公尺。仍在通行
167-C27 福壽橋 龍水鎮八柱村西10公尺 清代 單孔石拱橋。建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東西走向,橫跨一小河。橋長14.4公尺,寬5.7公尺。拱券縱聯砌置,矢高1.5公尺,淨跨1.9公尺,拱頂刻”乾隆庚戌(1790)歲秋”,還鐫回紋。券臉石面雕蓮花紋。拱頂上方墻面匾刻”佛壽橋”三字。基本完好
168-C28 三星橋 萬古鎮紅岩村西2公里 清代 三孔石拱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文革”期間曾修補。東西走向,橫跨一小河。橋長16公尺,寬4.8公尺。橋券縱聯砌置,孔距不一,中孔矢高1.5公尺,淨跨1.9公尺,拱頂刻”乾隆五十七年王子歲孟春月”文字。橋面微呈弧形,石板鋪墊,無欄。基本完好
169-C29 小灘橋 珠溪鎮小灘村西南1公里 清代 十八孔石拱橋。始建于清乾隆年間,民國十三年(1924)維修時改建。東西走向,橫跨瀨溪河。橋長50.8公尺,寬2公尺。各孔不等距,其一淨跨2.8公尺。民國時,爲方便機動船行駛而在橋身西端加高兩孔,形成西高東低,使橋面上下起伏,橋面鋪石板,西端存石階數級,無橋欄。另存民國維修題刻
170-C30 鐵橋村橋 三驅鎮鐵橋村南1公里 清代 三孔石平橋。始建年不詳,現存橋體爲清中後期遺構。東西走向,橫跨一小溪。橋長11公尺,寬1.4公尺。橋墩高3公尺,寬3.4公尺,厚0.6公尺。橋孔高2.6公尺,淨跨3.1公尺。橋面由石板構成
171-C31 寸寸橋 三驅鎮月池村東2公里 清代 五孔石平橋。橋體建于清中後期,經建國後補修。東北至西南走向,橫跨一小溪。橋長17.6公尺,寬1公尺。橋面用石板鋪成
172-C32 上頭橋 珠溪鎮東80公尺 清代 三孔石拱橋。西北至東南走向,橫跨瀨溪河。橋長28.5公尺,寬6.4公尺。拱券縱聯砌置,中拱矢高6.4公尺,淨跨7.4公尺;次孔矢高6.4公尺,淨跨6.95公尺;拱頂刻“大清嘉慶九年(1804)仲冬望□日家義建修”。橋墩長8公尺,厚1.7公尺。橋面石欄高0.8公尺。完好
173-C33 悠遠橋 高坪鄉青龍村東北1.5公里 清代 三孔石平橋。始建于清嘉慶十年(1805)。東南至西北走向,橫跨一小溪。橋長9.7公尺,寬1.24公尺。橋墩長3.1公尺,寬0.74公尺。橋孔高2公尺,淨跨1.9~3.25公尺。橋面用長3.55公尺,寬1.24公尺,厚0.61公尺的石條構成。橋頭存清代功德碑1通,嵌于石亭內壁上,亭高3.6公尺,寬1.35公尺,深1.05公尺,上存仿木蓋。碑文見:”悠6橋,龍飛嘉慶十年歲次乙丑廟天射下浣甘吉旦。”基本完好
174-C34 三鳳村橋 國梁鎮三鳳村東150公尺 清代 單孔石拱橋。建于清嘉慶十八年(1813)。東北至西南走向,橫跨一小溪。橋長5公尺,寬2.2公尺。拱券縱聯砌置,矢高1.65公尺,淨跨2.4公尺,拱頂刻”嘉慶癸酉年□春”。橋面平坦,石板鋪成,無橋欄。基本完好
175-C35 榮華橋 龍石鎮青山村東北500公尺 清代 單孔石拱橋。建于清嘉慶二十年(1815)。東西走向,橫跨一小溪。全長23公尺,寬4公尺。拱券縱聯砌置,矢高1.8公尺,淨跨6公尺,拱頂刻造橋記1則。橋面弧形,中高兩端略低,石板墊墊,無橋欄。基本完好
176-C36 包家橋 珠溪鎮石廟村東2公里 清代 單孔石拱橋。建于清嘉慶年間。東西走向,橫跨一小河。全長24公尺,寬5.3公尺。拱券縱聯砌置,矢高5公尺,淨跨5.80公尺,拱頂刻”大清嘉慶”等字樣,287爲造橋記。橋面平直,石板鋪墊,無橋欄。基本完好
177-C37 觀音灘橋 金山鎮火花村 清代 單孔石拱橋。建于清嘉慶年間。東西走向,橫跨一小溪。全長11.5公尺,寬4公尺。拱券縱聯砌置,拱高4公尺,淨跨6.1公尺,拱頂刻”大清嘉慶□六年造”等字,爲造橋記。橋面平直,墊碎石,無橋欄。基本完好
178-C38 高升橋 珠溪鎮凉水村 清代 雙孔石平橋。始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東北至西南走向,橫跨一小溪。橋長7公尺,寬1.8公尺。單孔高1.6公尺,淨跨2.9公尺。橋面用兩塊寬0.9公尺、厚0.55公尺的石板拼合而成。橋頭一側有建橋碑1通,署款”皇清道光三年正月二十九日匠師《殿茶建修”。基本完好
179-C39 玉峽村橋 雍溪鎮玉峽村 清代 三孔石拱橋。又名老大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建國後補修橋欄。東西走向,橫跨對溪河。橋長24公尺,寬5.3公尺。拱券縱聯砌置,拱券多沒于水中,僅露出0.5公尺,拱頂刻”大清道光三十年□□庚戌仲春吉旦,承領監修”。橋面平坦,碎石鋪墊,欄高0.75公尺。現仍使用
180-C40 餘家橋 郵亭鎮新江村北1公里 清代 單孔石拱橋。建于清道光年間。東西走向,跨一小溪。橋長18公尺,寬3.1公尺。拱券縱聯砌置,矢高1.95公尺,淨跨3.2公尺,拱券內壁雕雀鳥花卉等圖案,拱頂還隱見文字,可識”道光”二字,餘已殘。橋面平直,鋪墊石板,無欄。橋東側殘一角,餘好
181-C41 馬家橋 珠溪鎮凉水村 清代 單孔石拱橋。始建于清代。南北走向,橫跨幹河溝。橋長18公尺,寬4公尺。拱券縱聯砌置,矢高5.4公尺,淨跨8公尺。橋面平直,用石板鋪墊。基本完好
182-C42 龍水鎮橋 龍水鎮 清代 七孔石拱橋。始建于清代。此橋是近代著名的大足餘棟臣反洋教鬥爭的重要場地。南北走向,橫跨瀨溪河。橋長58.3公尺,寬11.3公尺。拱券縱聯砌置,拱距不等,其中一孔,矢高5.5公尺,淨跨6.2公尺。1977年,改橋面爲柏油路面,現存水泥欄杆,高1公尺。基本完好
183-C43 雙龍橋 寶頂鎮倒廟村東400公尺 清代 雙孔石拱橋。始建年不詳,現存橋體結構爲清代,經1985年維修。南北走向,橫跨一小溪。橋長33.4公尺,寬3.1公尺。拱券縱聯砌置,孔距不一,其中一拱矢高4.35公尺,淨跨4.4公尺。橋面微呈弧形,石板鋪成。券頂上方墻面圓雕龍頭、龍尾。距該橋100公尺處,還有單孔石拱橋1座,長13公尺,寬3.25公尺,從其結構看,修造時間稍晚于前橋。基本完好
184-C44 放生橋 郵亭鎮 清代 九孔石平橋。始建年不詳,現存橋體結構爲清代。東西走向,橫跨一小溪。橋長23公尺,寬2公尺。獅頭橋礅,孔距不一,其中一孔孔高2.3公尺,淨跨2.3公尺。橋面用長2.3公尺,寬1公尺,厚0.4公尺條石構成。基本完好
185-C45 長灘橋 珠溪鎮小灘村 清代 十八孔石平石拱混合橋。建于清代,經1970年維修。該橋造型優美,主體爲石平橋,一端爲券拱。南北走向,橫跨小河面。橋長76.5公尺,寬1.6公尺。平橋一孔淨跨4.25公尺。橋墩圓雕龍首。橋面平坦,用石板拼合,與平橋橋面一端相連一單券敞肩式拱券,券側有一半圓形小孔,沿平橋經陡峭的梯道可達拱橋頂面至彼岸
186-C46 土佛橋 寶頂鎮古佛村南200公尺 清代 單孔石拱橋。始建年不詳,現存橋體爲清中後期。南北走向,橫跨一溪溝。橋長10公尺,寬2公尺。拱券縱聯砌置。橋面平坦,石板鋪成,無橋欄。基本完好
187-C47 二道橋 回龍鎮水鴨村東南500公尺 清代 單孔石拱橋。始建年代不詳,現存橋體爲清中後期。東西走向,橫跨垮河堰。橋長9.5公尺,寬3.5公尺。拱券縱聯砌置,矢高2公尺,淨跨4公尺。橋面平坦,用石板鋪成,無橋欄。基本完好
188-C48 坑壩橋 高升鎮建設村北500公尺 清代 單孔石拱橋。始建年代不詳,現存橋體爲清中後期。東西走向,橫跨一小溪。橋長18.3公尺,寬3公尺。拱券縱聯砌置,矢高3.9公尺,淨跨7公尺。橋面中部高兩端低呈弧形,用石板鋪成。橋頭局部殘損,仍可通行
189-C49 龐家井橋 龍水鎮複隆村 清代 八孔石平橋。始建年不詳,現存橋體爲清中後期。東西走向,橫跨瀨溪河。橋長23公尺,寬1.2公尺。一橋孔高2.4公尺,淨跨2.5公尺。因通航之需,西端橋面已改建
190-C50 仁義橋 智鳳鎮西1公里 清代 單孔石拱橋。始建年代不詳,現存橋體爲清中後期。南北走向,橫跨一小溪。橋長9公尺,寬4公尺。拱券縱聯砌置,矢高3.5公尺,淨跨4公尺。橋面平坦,石板鋪成,無橋欄。基本完好
191-C51 珠溪橋 珠溪鎮街入口處 清代 又名七拱橋,七孔石拱橋。始建于清代。南北走向,橫跨瀨溪河。橋長83公尺,寬7.6公尺。拱券縱聯砌置,矢高5.4公尺,淨跨8.9公尺。橋面用碎石鋪墊,橋欄高0.7公尺。拱頂上方墻面雕龍紋和高浮雕人物圖。基本完好
192-C52 火花橋 金山鎮火花村 清代 單孔石拱橋。始建于清代。南北走向,橫跨小河面。橋長14.60公尺,寬4.40公尺。拱券縱聯砌置,矢高3公尺,淨跨7.30公尺,拱頂有造橋題記,惜模糊不清。橋面平288直,石板鋪成,無橋欄
193-C53 高板橋 回龍鎮幸福村南200公尺 清代 單孔石拱橋。始建于清代。東西走向,橫跨一小溪。橋長23公尺,寬5.5公尺。拱券縱聯砌置,矢高4.6公尺,淨跨8.4公尺。橋面平鋪石板,無橋欄。現仍使用
194-C54 獅子橋 回龍鎮水鴨村東1公里 清代 單孔石拱橋。始建年代不詳,現存橋體爲清代中後期。東南至西北走向,橫跨一小溪。橋長9.7公尺,寬3.7公尺。拱券縱聯砌置,矢高3.5公尺,淨跨4公尺。橋面平坦,石板鋪成,無橋欄
195-C55 趙家橋 寶興鎮虎形村東1.5公里 清代 八孔石平橋。始建年不詳,現存橋體爲清代。南北走向,橫跨一小河。橋長32公尺,寬1.48公尺。橋孔不等距,其中一孔孔高1.88公尺,淨跨4公尺。橋墩頂呈凹狀,槽口置橋面石,橋面石爲整石鑿成。北端第一孔因1978年被洪水衝垮,改建成拱形
196-C56 高橋壩橋 龍水鎮幸光村東1公里 清代 三孔石拱橋。始建年代不詳,現存橋體爲清代。南北走向,橫跨一小河。橋長22公尺,寬4.5公尺。拱券縱聯砌置,拱距不等,一拱矢高4.5公尺,淨跨5.5公尺。橋面平鋪石板,無橋欄
197-D1 尖山子摩崖造像 鐵山鎮建角村 唐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初唐造像。共10龕,刻于菩薩岩長10公尺,高8公尺的岩壁上。多平頂、弧形頂龕,造像高浮雕,內容爲佛、弟子、菩薩、力士等。其中1號刻釋迦佛,4號刻阿彌陀佛說法,7號刻彌勒佛及唐永徽年間造像記,10號題刻”大(唐)乾封元年(666)八月廿日,□樹□來此游”。以上造像頭部多殘。
D1-1 釋迦佛龕 唐代 編號1號。外層平頂,內層穹窿頂龕,高0.7公尺,寬0.8公尺,深0.2公尺。釋迦佛坐身高0.25公尺,頭刻螺髻,身著哉字領佛袍,雙手結禪定印,結跏趺坐于蓮台,圓形頭光。左右分侍一弟子、一菩薩站像,側刻獅、象各一。佛座下刻博山爐,龕下部刻纏枝忍冬紋。
D1-2 阿彌陀佛說法龕 唐代 編號4號。雙層龕,均平頂,內高2.1公尺,寬2公尺,深0.40公尺。外龕頂、龕楣見帷幔殘迹,後壁刻阿彌陀佛結跏趺坐像,頭殘,手結彌陀印。兩旁分侍一弟子、一菩薩、一天王,主像左右刻小佛30餘軀。龕下部,橫列16身小菩薩,坐于帶柄蓮蓬上,造型各异。
D1-3 彌勒龕 唐代 編號7號。雙層龕,外層平頂,內層穹窿頂,高1.30公尺,寬1.60公尺,深0.70公尺。後壁結跏趺坐彌勒佛,坐身高0.52公尺;左右分侍一弟子、一菩薩、一天王立像,頭殘,圓形頭光。弟子神態虔誠,菩薩細腰束帶,天王隆腹叉腰,龕底外端各刻一獅。左壁鑿一小龕,內立一菩薩像。左壁龕楣存造像記”永徽年(650~655)八月十一日,大匠□□”
198-D2 法華寺摩崖造像 金山鎮水口村 唐代 寺已毀,1998年發現造像,刻于唐代早期,僅1窟,造像50餘身。高浮雕造像。分布于法華寺東,長11公尺,寬9公尺,高2.8公尺的巨石西端。正壁雕4佛像及2力士;左右壁刻菩薩及飛天等,細部風化不可辨,從造像風格觀之應刻于唐前期
199-D3 北山摩崖造像 龍崗鎮龍崗村東南400公尺 唐、五代、宋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造像肇于唐景福元年(892),由昌州刺史韋君靖始鑿,曆五代、兩宋,達250載完成。造像以佛灣爲中心,周圍佛耳岩、觀音坡、營盤坡、北塔寺、南山、石篆山等地〔有鑿刻。其中佛灣造像最爲著名,由南至北長達數百公尺的岩面上,密布造像龕、窟等共290號,造像4360餘軀。著名的龕、窟有5號毗沙門天王龕、9號千手觀音龕、10號釋迦龕、51號三世佛龕、245號觀無量壽佛經變龕、297號東方藥師淨土變相龕、136號轉輪經藏窟、180號十三觀音變相窟、155號大佛母孔省明王窟等。另北山多寶塔、《趙懿簡公神道碑》、《古文孝經碑》、《韋君靖碑》也極珍貴。此外,南山的道教造像和石篆山的儒釋道三教合一造像,〔頗具特色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參見《大足石刻總錄》)。
D3-1 佛灣毗沙門天王龕 唐代 編5號。鑿于晚唐。高浮雕造像。黃砂石平頂龕,高2.95公尺,寬2.74公尺,深1.45公尺。天王面南站立,高2.50公尺,肩寬0.83公尺。頭著高冠,肩後刻尖角狀火焰于項後2光內,身穿七寶金剛甲,腰系革帶,帶中部懸寶刀較小,右手平伸惜前肢不全,左手上舉〔殘,護甲過膝,兩足蹬靴。胯下雕方冠地天頭像,足側分刻一半身夜叉手捧天王靴。主像左側侍四像,其一爲部將,面醜濃須,手執狼牙棒;其二面相文儒,頭戴束髮小冠,身穿長袍,雙手持盤拱立;其三爲面帶笑意執花果鉢的供養婦;四爲赤足袒腹抱壇的力士像,上述四像均立像。天王右側一怒發鼓目部屬,上身赤裸,頸懸三骷髏頭,左手撫帶鞘劍一柄,劍身纏帶,斜置肩上;前一武士裝侍者雙手置腹站立,餘殘。
D3-2 佛灣千手觀音龕 唐代 編9號。鑿于晚唐。高浮雕造像。灰砂岩平頂龕,高2.90公尺,寬2.70公尺,深1.42公尺。主像觀音面西端坐于金剛座上,像高1.56公尺,寬0.54公尺。座高1.11公尺,寬1.50289公尺。頭戴花冠,肩上二手捧坐佛于冠頂,著天衣,胸懸瓔珞,赤足分置于蓮花朵上。胸前二手合十,再兩手斜置下腹部,膝上左右一手。身側繞手數十隻,或執瓶、或執鈴等法器,多殘。項後存2光及桃形火焰背光,光外圈□刻火焰,內圈雕手掌多隻布滿空隙。火焰光頂出毫光二道,尾端祥雲狀,內有造型優美的二飛天。座兩側圓雕跪式二餓鬼,一執碗、一執袋求食。觀音左右西壁雕十方佛、雷神。風伯、金色孔雀王、文殊、普賢、獅奴、象奴、菩薩、金剛、婆藪仙等多有瑞F相托,均造型生動,刻飾精美,色彩斑斕。
D3-3 佛灣釋迦牟尼佛龕 唐代 編10號。鑿于晚唐。高浮雕造像。黃砂岩平頂龕,高2.48公尺,寬3.20公尺,深1.90公尺。佛面西,結跏趺坐于蓮花如意輪須彌座上,像高1.24公尺,寬0.62公尺,座高1.17公尺。佛頭飾螺髻,穿袈裟,左手撫膝,右手上指(殘)。身後爲桃形火焰光及圓形火焰頭光,頂垂寶蓮蓋,頭側分侍一托F飛天,均跪蹲捧物,飛天項後有圓形火焰頭光,F尾上連龕頂。阿難、迦葉立兩側,高1.52公尺,寬0.36公尺;皆穿2領袈裟,雙手合十,項後刻圓形火焰背光。阿難側侍大勢至,頭戴高花冠,胸飾瓔珞,項後〔見2火焰背光,赤足立蓮臺上。觀音雙手執蓮苞負于右肩,高1.79公尺,寬0.45公尺。左壁雕五佛,皆結跏趺坐禪托護的蓮臺上,另立二金剛、二天王。右壁同刻五佛,二金剛(殘)、二天王。局部補刻。
D3-4 佛灣三世佛龕 唐代 編51號。鑿于晚唐。高浮雕近圓雕。灰砂岩平頂龕,高155公尺,寬1.98公尺,深1.34公尺。釋迦面西,結跏趺坐于八角束腰蓮花座上。佛面豐滿,長方面,頭飾螺髻,穿袈裟,左手捧鉢于腹間,右手撫膝,身後飾圓形身光及火焰頭光。兩側侍立阿難、迦葉。座上蓮瓣碩大,束腰部刻壼門,上下梟部刻仰覆蓮瓣。左像爲迦葉佛,肅目端坐金剛座,雙足踏蓮花,著袈裟,左手撫膝,右手平舉(殘)。右像彌勒結跏趺坐于如意輪蓮花座上,著2領大衫,雙手膝間結印。座下左前一雙層蓮台,-供養菩薩已毀。迦葉、彌勒二像身光頭光同主佛。三佛後壁中二飛天乘瑞F共持一假山盤,兩側下方有十二結跏趺坐蓮台幷祥雲托護的小佛。龕頂浮雕圓形寶蓋,蓋側分刻天樂:笙、拍板、笛、琵琶、2鼓等。龕左壁刻文殊騎青獅、獅奴侍者及明王數像;右壁刻普賢騎白象,侍者、天王等。龕外柱侍二袒胸赤足力士;龕左側壁刻”……光化二年(899)七月二十六日……”造像記。
D3-5 佛灣觀無量壽佛經變相龕 唐代 編245號。鑿于唐末。高浮雕。白砂岩平頂龕,高4.70公尺,寬2.58公尺,深1.18公尺,造像560餘軀。主佛阿彌陀佛,面西,結跏趺坐于蓮臺上,身高0.54公尺,肩寬0.23公尺;頭飾螺髻,身穿2領袈裟,雙手胸前捧珠,圓形背光,光上浮雕七2盤。主像側坐觀音、大勢至,高0.48公尺,肩寬0.20公尺,均結跏趺坐蓮臺上。二像頭著花冠,天衣複身,袒胸,頸下飾瓔珞,身後爲蓮瓣形身光和圓形火焰頭光,觀音持柳枝,大勢至持蓮苞。三像頂上刻飛天、青雀、淨土八方形寶幢,幢頂存F。前後雕七寶樹,樹上繞F。左右刻樓臺殿閣。樓閣內數人或坐、或立。後方刻八功德池,池中生菱、荷,有人划船,左後方刻蓮花,中現多人。三像左右欄杆內存石階,有人上下。下三重刻三品九生,共9幕,皆有一佛二菩薩接引往來之人。龕頂刻天樂,龕口浮雕”十六觀”。還存阿闍世王幽囚父王、母后畫石。右外壁刻供養人百餘身。
D3-6 佛灣韋君靖碑 唐代 摩崖碑,紅砂岩質,平頂,高2.73公尺,寬3.40公尺。面西南,楷書,縱列102行,約1500餘字。碑首題”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使持節都督昌州諸軍事、守昌州剌史、充昌普渝合都指揮、靜南軍使兼御史大夫、上柱國、扶風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韋君靖建”。碑載”公又于寨內西翠壁,鑿出金仙、顯千手千眼之威神,具八十種之相好,施回祿俸,以建浮圖”。碑由”軍事判官、將士郎、前守靜南縣令胡密撰”。末署”大唐乾寧二年(895)歲次乙卯十二月癸未朔十九日辛醜記”。碑文記述,唐末四川地區政治動亂,韋君靖因功充靜南軍使昌州刺史,他爲保境安民,于龍崗山築永昌寨幷雕像的情况。
D3-7 佛灣韋君靖像龕 五代 編1號。鑿于五代。由韋君靖部將所刻。高浮雕立像。紅砂岩,平頂龕,高2.54公尺,寬1.12公尺,深0.3公尺。面南,身高2.16公尺,肩寬0.77公尺。面留須,頭戴軟脚襆頭,身穿2領長袍,腰系印綬及紫金魚袋,足蹬朝靴,兩手捧笏拱于胸,作肅立6眺狀。部分殘泐。
D3-8 佛灣東方藥師淨土變相龕 後蜀 編279號。鑿于後蜀廣政十八年(955)。白砂岩,平頂龕,高1.86公尺,寬2.4公尺,深0.66公尺。分主佛龕和經幢龕。造像高浮雕。主佛藥師,高1.45公尺,寬1.10公尺,深0.34公尺,頭戴披風,著通肩2領袍,足垂蓮花上,左手撫膝,右手于前結印,端坐于金剛座上,身後爲圓形頭光及身光,頂刻蓮花蓋、天樂、飛天。側坐日、月菩薩和2著比丘裝的脅侍,一像頭懸藥袋,一像手持錫杖;左右壁合雕8菩薩,下前壁橫列12藥叉大將,皆頂盔穿甲,雙手拱揖狀。經幢龕在右側,高1.45公尺,寬0.57公尺,深0.06公尺,龕內立一八方柱290經幢,幢柱刻文”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面飾蓮花、亭閣、化佛、蟠龍、力士等;左、右壁刻一佛二尊者和”咸平二年(999)”妝鑾尊勝幢記。兩龕的外門楣存小坐佛10身。大龕左壁轉角處,刻地藏4身;右壁雕拱手狀供養人9身。龕下部刻後蜀廣政十八年二月廿四日造像記,上部刻宋咸平四年(1001)四月十八日妝彩記。
D3-9 佛灣牛王菩薩龕 五代 編209號。鑿于前後蜀間。灰砂岩平頂龕,內壁弧形,高1.17公尺,寬1.12公尺,深0.47公尺。主像牛王菩薩,結跏趺坐蓮臺上,頭戴花冠,穿通肩薄衫,左手撫膝,右手持玉印于胸;下一牛,頭北尾南站立,牛背置蓮台。菩薩頭側分刻一手捧供盤的跪式飛天,下有祥雲托護。菩薩左壁雕牧童騎牛圖,一童吹短笛,牛腹下一牛犢作欲吸乳狀;右壁中及下部各有一牛,頭南尾北,中部牛背一牧童擊拍板;下部〔雕一牛,俯首舔蹄狀。龕門分侍一武士,皆著盔甲,左侍雙手拄斧;右侍左手叉腰,右手拄劍。龕外右壁直刻”南無解)結大聖菩薩”。
D3-10 佛灣地藏、觀音龕 五代 編253號。鑿于五代。高浮雕。灰砂岩穹窿頂,高1.57公尺,寬1.22公尺,深0.86公尺。主像地藏、觀音,皆面西,赤足幷肩立于蓮臺上,項後飾圓形火焰光。地藏居左,貌甚年輕,穿袈裟,雙耳飾環,胸刻瓔珞,手殘。觀音居右,頭著高花冠,身穿天衣,胸飾瓔珞,飄帶飛舞,左手執淨瓶,右手持柳枝。二像頭上懸一珠網垂幔七寶蓋,兩側雕一手捧供盤,長帶迎風飄動的飛天。主像左右側龕壁分雕祥雲6朵,F中各刻造型各异的一組人物,或恭立、或拱揖、或騎馬、或捧笏,合爲十殿閻王及二司官像。龕外左壁刻”永川大足縣事陳紹珣與親家黃氏,爲淳化五年(994)草亂之時,□獲眷□平善,常值聖明,妝繪此龕功德罷。咸平四年(1001)二月八日終齋陸記,表慶贊記”。
D3-11 佛灣十三觀音變相窟 北宋 編180號。鑿于北宋政和六年(1116)至宣和四年(1122)。高浮雕近圓雕。灰砂岩平頂窟,高3.75公尺,寬3.79公尺,深3.17公尺。中刻觀音像,身高1.86公尺,肩寬0.34公尺,面西坐于金剛座上。頭飾高花冠,瓜子臉,長脖,削肩細腰,袒右肩,胸飾瓔珞,上穿天衣,下系裙衩,體微斜,左手撑台,右手撫膝,裙帶垂于座前,座下有蓮花兩朵;項後存圓形火焰光,頭頂懸如意寶蓋。左右分列6變相觀音,均高1.92公尺,肩寬0.39公尺,皆高花冠,耳懸珠環,披髮,著哉字領天衣,手執法器,赤足站蓮臺上,圓形背光,2觀音殘。另有造像記3則,一、”□門前令弟鄧惟明妝普見(賢)一身供養,乞8一家安樂。政和六年十一月□□弟子鄧惟明。”二則、”……當州在城奉佛弟子……菩薩一尊,表慶訖宣和四年”。三則、泐,可識”庚子三月……宣和”。
D3-12 佛灣地藏變像窟 北宋 編177號。鑿于北寧靖康元年(1126)。白砂岩平頂窟,高3.32公尺,寬2.2公尺,深2.54公尺。地藏身高1.05公尺,肩寬0.62公尺。面西,盤膝坐于靠背椅上,胸前爲一半2型三足夾軾。頭著披風,穿袈裟,面龐2胖,神態安詳,雙手合于袖中作拱揖狀置于夾軾上。左右分侍一比丘。窟左壁雕二地藏化身:其一,坐式,面容清瘦,額有橫紋,頭著披風,右手結印,左手拄一杖,杖頭懸剪刀,拂帚等,杖柄一鼠作拳杖狀。其二,立式,比丘裝,面目英俊,頭左仰,雙手腹前扼腕。窟右壁〔存二地藏化身,其一,頭戴披風,著2領大袍,盤坐于椅上,臉微胖,額頭多皺,張嘴閉目,頭垂顯病態;其二,已風化。窟頂刻寶蓋、青雀、彩F、天樂。窟左壁外側地藏化身像上方鐫”丙午歲伏元俊鐫記”。
D3-13 佛灣彌勒下生經變窟 北宋 編176號。鑿于北宋靖康元年(1126)。灰砂岩平頂窟,高2.72公尺,寬1.95公尺,深2.40公尺。高浮雕近圓雕。主像彌勒佛,面西,結跏趺坐于蓮臺上,坐身高0.80公尺,肩寬0.33公尺,通高1.98公尺。頭著螺髻,肉髻似冠,長2面,呈笑意,身穿褒衣薄帶式佛袍,左手撫膝,右手膝間結定印,方形靠背上飾花紋。座下束腰部刻3獅舉座,柱上小龕雕伎樂人物;下爲蓮台,台下八角基座。兩側爲龍頭,頭下各刻一卷髮小兒。佛頂懸寶蓋,兩側存雙重檐亭閣。彌勒側分侍迦葉、阿難和文殊、普賢。左右壁上半部刻造型各异的人物百餘人。兩下角各刻一城門,上有樓,門半開現女像半身。出城門是二大道,道旁奇花异樹,道上挑擔、撑傘、負鋤、騎馬人,往來不絕。下刻10供養人。存造像記4則:其一,”本州匠人伏元俊、男世能鐫此彌勒泗州大聖,時丙午歲題”。其二,略;其三,可見”淳熙丁酉(1177)夏”等;四略。
D3-14 佛灣大佛母孔雀明王窟 北宋 編155號。鑿于北宋靖康元年(1126)。白砂岩平頂窟,高3.47公尺,寬3.22公尺,深6.07公尺。造像高浮雕近圓雕。距窟門3.18公尺處爲中心柱,正面雕佛母大孔雀明王菩薩坐蓮台,前一孔雀。佛母結跏趺坐于蓮座上,坐高1.18公尺,肩寬0.48公尺,通高3.16公尺。頭著高花冠,耳飾垂胸,披荷《短披肩,裸胸臂,胸飾瓔珞,身穿天衣,飄帶挽臂下至蓮座,有圓形火焰背光,兩手上舉,一托經書、一托如意珠。兩下手一執團扇于腹、一持孔雀羽毛于膝。孔雀站立,高1.95公尺,頭向291東,背托蓮台,雙翼欲飛,後尾達窟頂,幷前彎于主像頂形成舉身光,起連接支撑窟頂的作用。菩薩基座左壁刻”丙午歲伏元俊、男世能鐫此一身”,爲造像記。窟正壁及左右壁鐫千佛,計1066身,佛高0.26公尺,皆結跏趺坐蓮座,座下雕蓮蒂。
D3-15 佛灣觀自在如意輪菩薩窟 南宋 編149號。鑿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灰砂岩平頂窟,高3.43公尺,寬3.22公尺,深3.46公尺。高浮雕近圓雕。菩薩面西,結跏趺坐于須彌座蓮臺上,頭戴化佛冠,身穿哉字領天衣,飾瓔珞,左手執長柄蓮花,右手胸前結印圓形火焰身光及頭光,光頂接七寶蓋。幷排左坐白衣觀音、右坐淨瓶觀音,冠服同中菩薩,一像捧如意,一像持淨瓶、柳枝,皆結跏趺坐八角形蓮座上。三像左侍一文官拱手狀,爲任宗易,旁列一童子;右側侍一年青命婦,爲杜慧修,旁列一童女。三菩薩背光上端爲四半身神將,或持鋼鞭或合十,祥雲托身。窟左右壁浮雕彩F托護的男女天神,左19尊、右18尊,或持兵器、或抱天樂、或垂手,或雙手合十,姿態各异。正壁刻造像記”奉直大夫知軍州事任易宗同恭人杜氏發心鐫造妝鑾如意輪聖觀自在菩薩一龕,永爲一方瞻仰。祈乞□□□□,干戈永息,時建炎二年四月”。另存題記數則。
D3-16 佛灣轉輪經藏窟 南宋 編136號。砂岩平頂窟,高4.65公尺,寬4.10公尺,深6.79公尺。離窟門1.18公尺處爲八角形中心柱,徑2.61公尺。柱上刻須彌山,山上纏繞祥雲及盤龍戲珠、兒童嬉戲;上爲八角形平臺,臺上立龍柱8根,上爲八角頂蓋,每面雕樓臺亭閣、舍利寶塔、法器等。窟正壁中刻釋迦佛,側侍阿難、迦葉、觀音、大勢至;左壁刻文殊、玉印、如意三觀音;右壁雕普賢、日月、數珠手觀音。菩薩造型典雅,形象豐腴2滿,甚爲精美。窟內還刻侍者、金剛等。窟內壁存題記5則,正壁觀音像上方刻”右朝散大夫權發遣昌州軍事張莘民,謹發誠心,就:造觀音菩薩一尊,今者已就。修設□通妙齋,施獻壽幡,以申慶贊。祈乞國祚興隆,閤門請吉。壬戌紹興十二年(1142)仲冬二十九日題。”餘4則題有紹興十三年(1143)、十六年(1146)等年款,多爲造像記。
D3-17 佛灣摩利支天女龕 南宋 編130號。灰砂岩平頂龕,高2.40公尺,寬1.12公尺,深1.42公尺。高浮雕造像。摩利支天女面西北,身高1.32公尺,肩寬0.30公尺,赤足立于雙層蓮臺上。頭著花冠,口啓欲笑態,三頭八臂(二頭于側,小),身飾瓔珞,彩帶垂身,上手一執風火輪、一持劍,中手一持弓、一執箭,下手一持盾、一柱戟,另兩手一拳胸間、一置腹前,天女脚下蓮台置于戰車上,車前幷列兩象挽轅;項後存圓形背光,頭頂一寶塔,上刻小佛,塔中出4道毫光至龕外,塔側飾鮮花綠《。左右龕壁侍8戎裝金剛,面容凶惡,多三頭六臂,分執刀、索、鋼鞭等法器,均高0.94公尺,肩寬0.29公尺。
D3-18 佛灣數珠手觀音龕 南宋 編125號。灰砂岩平頂龕,高1.26公尺,寬1.02公尺,深0.70公尺。造像高浮雕近圓雕。觀音身高1.08公尺,面西,赤足立于雙蓮花臺上。觀音因面容嬌艶,微露笑意,有“媚態觀音”之美譽。其頭戴花冠,髮絲垂肩,袒胸露臂,胸膝飾瓔珞,身著天衣,裙帶飛舞,身材窈窕,亭亭玉立,其右手執串珠;左手撫右腕,造型優美,身飾橢2光。左右分雕手托供盤的飛天。龕左右壁分侍一男、一女。
D3-19 佛灣水月觀音龕 南宋 編133號。灰砂岩平頂窟,高3.18公尺,寬2.25公尺,深3.11公尺。高浮雕近圓雕。水月觀音面西北,一腿半跏趺式,一腿屈膝踏金剛座,呈隨意狀。觀音頭著花冠,身穿天衣,全身密布瓔珞,彩帶飄拂,左手握數珠串放于膝上、右手斜倚于右膝。項後飾圓形火焰光,後壁刻普陀山,山左一淨瓶。左侍善財,頭爲束髮小冠,方巾吊眉,皺紋密布,頜下濃髯,穿長袖大袍,雙手捧假山;右侍龍女,梳雙環高髻,身著衣裙,雙手捧一盤。左壁刻頂盔貫甲二金剛,相貌威然,一、單頭四臂,左上手持斧,下手殘,右上手握鞭,下手握劍;一、三頭六臂。右壁二金剛,或舉龍鉢,或持鉞、刀,或捏絹索,或握鏡、鐧、劍等。
D3-20 佛灣趙懿簡公神道碑 南宋 白砂質摩崖碑。系宋人蔡京書,又名”蔡京碑”。人字形斜頂龕,高3.95公尺,寬3.74公尺,深2.06公尺。龕內爲碑,高3.79公尺,寬1.36公尺,厚0.34公尺。額篆書”懿簡公神道碑”六字,碑側刻蟠龍花紋。楷書,竪列39行,每行51字,今僅3972字。首行題”宋故中大夫、同知樞密:事、上柱國、天水縣開國侯,食邑一千二百戶,食封三百戶,贈右銀青光祿大夫,謚懿簡趙公神道碑”。次行款署”左朝散郎、試尚書禮部侍郎、兼侍講范祖禹撰。左朝散郎,龍圖閣待制,和永興軍府事,蔡京書幷篆額”。末行款”元祐七年(1092)五月癸未朔二十五日丁未建”。碑中簡述趙瞻生平事迹,多贊美之詞。蔡京書法名著一時。此碑系南宋時,後人趙范官昌州時,出-拓複刻,以彰先人功德。
D3-21 佛灣古文孝經碑 南宋 摩崖碑,共6幅組成,高3.26公尺,長8.14公尺。直行,楷書,行文從左至右,計68行,每行28字,分22章。文首題“古文孝經”四字,末題”范祖禹敬書”五字。上部文字部分漫漶。文後舊有題記,已殘泐不清。《孝經》分292古文和今文兩種,今文易見,古文失傳,故此《孝經》實爲罕見。(今人對范祖禹書多有爭論)
D3-22 南山後土三聖龕 南宋 編4號。位于龍崗鎮群力村800公尺。黃砂岩弧形龕,高3.15公尺,寬2.75公尺,深1.63公尺。主像高浮雕近圓雕。注生後土聖母居中,端坐雙背四龍頭靠椅上,坐高1.09公尺,肩寬0.35公尺。聖母頭戴鳳冠,身穿華服,兩膝間吊金圈,雙手拱于前捧物,頭懸八角寶蓋,蓋匾刻”注生後土聖母”。左、右二聖母皆端坐于二龍頭靠椅上,像坐高1.05公尺,均頭著孔雀金釵,身穿華服,雙手胸前捧物,膝間吊花帶。頭上分懸八角寶蓋(殘)。聖母側分侍一丫環。龕左壁雕”九天監生大神”,頂盔穿甲,身高1公尺。神左下刻供養人二身,一爲居士打扮、一爲官人裝束,居士爲父何正言,官人爲子進士何誥。龕右壁雕”九天送生夫人”,高1.06公尺,右下二供養女。
D3-23 南山三清洞窟 南宋 編5號。灰黃砂岩平頂窟,高3.91公尺,5.08公尺,深5.58公尺。像高浮雕近圓雕。三清像龕位于窟之中心柱正面,龕高2.15公尺,寬2.03公尺,深1.25公尺。玉清、上清、太清三像,分別盤膝坐束腰矩形臺上,坐高0.50公尺,肩寬0.16公尺,座高0.35公尺。頭戴蓮花束髮冠,面蓄三綹長須,著道袍,胸束帶;中像胸前一三脚夾軾,左像雙手捧如意,右像一手撫膝,一手執肩;身後現圓形火焰身光及頭光,頭懸2珠簾寶蓋。龕側刻道君6尊。中心柱三像的下層,刻人物數身。左壁刻天尊出游圖、春龍起蟄圖龕;右壁刻應感天尊像360餘尊(存231尊)等。另存造像記數則,可見南宋乾道、淳熙年款等。窟門楣中存一匾,上刻”三清古洞”四字;側分侍丹頂鶴,一掉頭梳羽,一展翅欲飛,極富情趣。
D3-24 石篆山地藏與十大冥王龕 北宋 編9號。位于三驅鎮佛會村西南1.5公里。鑿于北宋紹聖三年(1096)。紅砂岩平頂龕,龕高1.80公尺,寬5.50公尺,深1.51公尺。造像高浮雕近圓雕。主像地藏菩薩面南而坐,坐身高1.36公尺,肩寬0.38公尺。比丘像,著哉字通肩袖大袍,胸前內衣結,一足下垂踏蓮,一足半跏趺式,左手撫膝,右手舉胸前作說法狀,頭後二毫光彙聚成F。左侍立一拱揖比丘。右立一持九環錫杖女。主像兩側雕坐式十大冥王,左側由內至外分別爲閻羅天子,五官大王、宋帝大王、初江大王、秦廣大王;右側由內至外爲變成大王、泰山大王、平等大王、都市大王、轉輪大王。冥王坐高1.20公尺,肩寬0.36公尺。冥王后立侍者14身,龕外存一護法力士,門柱刻”紹聖三年丙子歲,岳陽文惟簡鐫,男居安,居禮記”。
D3-25 石篆山老君龕 北宋 編8號。鑿于北宋元豐六年(1083)。紅砂岩平頂龕,龕高1.70公尺,寬3.43公尺,深1.92公尺。高浮雕近圓雕。老君面南,盤膝坐于方形須彌座上,座束腰部開一橢圓形龕,龕中雕青牛,老君身高0.80公尺,肩寬0.40公尺,座高0.68公尺。老君頭戴蓮花束髮冠,臉2長,滿腮留髯,穿2領寬袖袍,胸前置一三脚夾軾,一手扶軾、一手執扇于胸。左右侍立像各7身,高1.30公尺,肩寬0.34公尺,皆戴蓮狀束髮小冠,著翻領寬袖長袍,腰有長帶垂下,雙手執笏。左壁銘”大法”,右壁銘”真人”。龕口分列一高1.31公尺的護法神。龕門柱鐫”昌州鐫時元豐六年癸亥,閏六月二十二日記”。
D3-26 石篆山三身佛龕 北宋 編7號。鑿于宋元豐五年(1082)。黃砂岩平頂龕,龕高1.47公尺,寬6.36公尺,深1.38公尺。三身佛面東南,結跏趺坐于蓮臺上,座下各壓一蟠龍,坐身高0.92公尺,肩寬0.40公尺,連座高1.43公尺。毗盧佛居中,高花冠,冠中一金輪,著對襟寬袖佛袍,雙手前結印,頭後二毫光翻卷如F;側分侍阿難、迦葉二弟子。盧舍那佛居左,高頂螺髻,著哉字領通肩大衫,胸現內衣結,一手撫膝,一手平攤于膝上;右侍一弟子、左侍一看花菩薩。釋迦佛居右,高螺髻,穿袈裟,右手舉胸作說法印,左手撫膝;左侍一弟子、右侍一看花菩薩。上述弟子加龕左右壁前分雕的3弟子,合爲10大弟子。另有男女供養人各一軀。龕外八面柱刻鬥栱及托柱力士和二護法力士。門柱內壁有”岳陽文惟簡鐫,男文居用、居禮,歲次壬戌八月三日記”。
D3-27 石篆山孔子及十哲龕 北宋 編6號。鑿于宋元祐三年(1088)。黃砂岩平頂龕,龕高1.94公尺,寬3.25公尺,深1.48公尺。造像高浮雕近圓雕。文宣王孔子面東南,端坐,身高1.40公尺,肩寬0.48公尺。長方面,頭扎束髮巾,穿翻邊2領斜襟寬袖長袍,胸帶垂足,左手撫膝,右手持羽扇,足著F頭靴,置于雙孔四方踏幾上。孔子兩側分立五弟子,合爲十哲:左爲顔回、閔損、冉有、言偃、端木賜;右爲仲由、冉耕、宰我、冉術、卜商,均高1.40公尺,肩寬0.39公尺。各像頭戴方高冠,著2領斜襟寬袖大袍,兩手胸前捧笏,足蹬F頭靴,均題名。龕外左,與右門柱分立一半身持棍武士。左門柱上鐫造像記”元祐戊辰歲孟冬七日,沒水陸合慶贊訖。弟子嚴遜,發心鐫造此一龕,永爲供養,8世世生生,聰明多智,岳陽處士文惟簡”。
D3-28 石篆山志公和尚龕 北宋 編2號。灰砂岩平頂龕,龕高2.34公尺,寬2.54公尺,深1.72公尺。造像高浮雕近圓雕。志公中年,方臉微碩,頭戴2領斗篷,身穿斜襟寬袖長袍,胸前結帶,系腰帶,腹外293凸,踝著靴套,左鞋露二趾,頭微左,脚作左行狀,左手拿角尺,腕上懸鐵剪;右手向後平舉伸二指向徒弟,作說笑態。右側一少年徒弟,頭僅達于志公肩,短髮齊耳,身穿窄袖長布袍,束帶于腰,穿絆耳草鞋,肩負一擔,左承一鬥、一秤、一砣,右承一掃帚,雙脚似停止狀,臉朝志公面帶笑容似將換肩狀。兩像後壁刻一長方龕,上刻”匠氏宗坊”四字,間以花卉綠《,兩側刻”繩墨千秋仰,規矩萬世因”。
D3-29 石篆山千佛岩佛惠寺記碑 北宋 寺已毀。碑方首,高2.04公尺,寬1.08公尺,厚0.17公尺,座高0.36公尺,寬1.4公尺,厚0.63公尺。正面楷書,竪列22行,行44~45字,竪列文字。首行題文”警人損動諸尊像及折伐龕塔前後松柏栽培記”。正文載”……以錢五十萬購所居之鄉勝地,;石篆山。饞崖刻像凡十有四:;毗盧釋迦彌勒佛龕、;熾盛光佛十一活曜龕、;觀音菩薩龕、;長壽王龕、;文殊普賢菩薩龕、;地藏王菩薩龕、;太上老君龕、;文宣王龕、;志公和尚龕、;藥王孫貞人龕、;聖母龕、;土地神龕、;山王常住佛會塔記龕。堂塔前後左右,幷植松柏花果雜木等。元祐五年,諸像既就……春時節日,往往爲鄉人瞻禮游從之所……”。碑末款”元祐庚午歲(1190)二月十五日嚴遜記,男駕于程驥刻石”,甥遂州表白僧希畫書。碑□爲《述思古迹記》,爲明以後作。
D3-30 石篆山呵利帝母龕 南宋 編1號。黃砂岩龕,頂向內微斜,龕高2.10公尺,寬2.53公尺,深1.10公尺。造像高浮雕。主像呵利帝母,面南而坐,身高1.40公尺,肩寬0.42公尺,穿靴踏于高0.24公尺的雙孔幾上。其面目俊秀,鳳冠霞帔,頸飾寶練,著寬袖天繒寶衣,彩帶垂地,坐于寶宣臺上。呵利帝母左手抱小兒,右手掂一果逗小兒;膝上男童光頭戴釧,伸手欲取果。側分侍一少年小子,左侍捧印綬、右侍拿2扇于胸,高0.94公尺,肩寬0.34公尺。左侍左方壁面刻游戲童子,一舉蓮花、一欲搶花狀;右侍女右方爲一乳母,正解衣哺乳。龕左壁下側二男童,一童擊鼓,一童持桃、鈴,開笑口。龕右壁下側二男孩盤膝而坐,一持鳥、一逗樂。
D3-31 營盤坡千手觀音龕 唐代 編10號。位于龍崗鎮報恩村。鑿于晚唐。紅砂岩平頂龕,龕高1.54公尺,寬1.80公尺,深1.46公尺。千手觀音面東北,結跏趺坐蓮台。觀音頭戴攏發三角形花冠,身著對襟輕衫,飾帶垂于座前,雙手舉小坐佛于冠頂,胸前二手合十,腹前雙手抱鉢,膝前左手提淨瓶,右手握一柳枝,體側環繞36手,手中各執寶塔、化佛、印、鐸等法器。大2背光,光周刻千手千眼。蓮花如意輪座,基座上有二人面內跪伏座前。觀音兩肩上方,內側各有一菩薩坐蓮台,外側各有五佛。主像兩側正壁左爲文殊坐蓮台于青獅之上;右爲普賢坐蓮台于白象之上,側分侍一菩薩。龕左壁雕二F,F中刻風伯和一騎馬神將。右壁〔刻二F,F中分雕雷神和孔雀王。龕左右壁分雕一金剛,右壁金剛側還立二神和一女侍。龕外左壁一佛龕,其下爲一男供養人。
D3-32 觀音坡小方佛龕 南宋 編24號。位于龍崗鎮龍崗村東南400公尺。灰砂岩平頂龕(中部以下殘),龕高2.10公尺,寬2.40公尺,深0.30公尺。高浮雕造像。上部雕樓臺格花欄杆。樓臺內結跏趺坐式十身佛像,身高0.30公尺。欄額正中一坐佛,飾桃形背光。佛像左右存精美的人身鳳尾二飛天,尾長1.02公尺,尾身輕盈飄拂直達左右壁。龕中部殘存桃形背光,左存殘軀,〔見桃形背光及圓形頭光。龕左壁邊框上部二方龕,上龕一佛結跏趺式,坐塔形蓮座上,座下二力士跪地扶座;下龕幷立二戴展角襆頭,穿大袖朝服的供養人。
D3-33 觀音坡地藏引路王菩薩龕 南宋 編1號。灰砂岩平頂龕,龕高1.5公尺,寬1公尺,深0.70公尺。主像地藏、引路王均高1公尺,惜殘缺。左地藏僅見錫杖;右存引路王菩薩執寶幡蓋。左壁侍立四供養人,均題名,第一像上刻”亡□□□何正言”;二像上刻”同政楊氏”;三像頭殘,存展角襆頭,穿長袖大袍,持笏而立,上刻”男鄉貢進士何浩”;四像上刻“新婦解氏”。左壁竪列四行造像記:”皇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地藏王菩薩、引路王菩薩,五月十二日伏小六鐫”。
D3-34 佛耳岩佛道造像窟 南宋 編19號。位于龍崗鎮北禪村北1公里。白砂岩平頂窟,高1.60公尺,寬2.20公尺,深1.40公尺。高浮雕造像。正壁釋迦佛以結跏趺式坐于束腰蓮花座上,像高0.50公尺,座高0.50公尺。佛雙手捧珠于胸,有桃形火焰背光。側侍立二弟子、二菩薩,高0.60公尺,菩薩面殘。左右壁分鑿一道君像,盤膝坐于束腰座上的三脚夾軾內。左道君頭殘,像高0.50公尺,身穿對襟道服,腰束絲帶,手持寶扇,飾火焰形背光。側侍二真人高0.60公尺。右道君像頭挽高髻,嘴留髭須,側侍二真人手捧朝笏,身穿大袖長服,腰束帶。窟口右壁二力士。
D3-35 龍崗多寶塔 南宋 位于龍崗鎮龍崗村。八角十三層樓閣式磚塔。通高33公尺,面南。因地處北山,又名北塔。塔建于南宋紹興十七年至二十五年(1147~1155)間,明、清均葺繕。無台基,塔身腰鼓形,底層直立于地面,邊長3.8公尺,徑8.7公尺,對角9.4公尺,底層南面開券門,塔身八角分立一蟠龍柱以294化較重。中爲城樓。岩上立二人,人之東側各一樓閣,東樓閣上存二人;樓閣左方存菩提樹,二修行者在樹下說法;樓閣左下方有4人撫棺痛哭。西樓閣上,亦有二組人物,已風化。
D4-7 大佛灣釋迦佛涅槃龕 南宋 編11號。又名臥佛。平頂龕,高7公尺、寬31.6公尺。造像高浮雕、圓雕。釋迦頭著螺髻,雙目微閉,神態安詳,右側臥,向西,左手平伸,身長31.5公尺,肩寬7公尺(未全),頭北足南,膝以下沒入南壁岩石中。釋迦腹前存一供桌,桌上供盤盛桃、石榴、佛手、葡萄等。供桌內側二半身天王作捧抬供桌狀。桌外側〔存二半身天王,左天王執淨鞭,右天王捧供盤,均高2.20公尺。桌前一帝釋半身像,高1.85公尺,頭戴冕旒,手捧玉笏,面內哀悼狀。桌上方一祥雲繞頂,頂上站9人,中爲母摩耶夫人、左爲姨母、右爲髮妻,兩側又各立三天女。釋迦首側立一半身天王,高2.90公尺;南側分立半身迦葉、趙智鳳、柳本尊、阿難、舍利子、須菩提、富樓那、目犍連、迦旃延、阿那律、耶輸陀羅、摩難拘利、優婆羅、羅侯羅,均高1.50~2公尺許,圓雕。
D4-8 大佛灣九龍浴太子龕 南宋 編12號。平頂龕,高6.40公尺,寬4.50公尺。壁面上下錯落雕刻9龍頭,其間雲朵纏繞。中爲一大龍頭,正口吐清泉沐浴金剛台上端坐的裸身太子,太子頭現毫光二道,雙手合十,身高0.93公尺。左右分侍一手捧金剛台的半身天王,左天王一手指地、右王天一手指天,喻示“天上地下,唯我獨尊”,各高1.43公尺。大龍頭上方還存8小龍頭。金剛台前爲半圓形石池,貯接流水。池旁鑿九曲澗,引池水過釋迦身注入南壁前玄報井內。
D4-9 大佛灣孔雀明王經變龕 南宋 編13號。黃砂岩平頂龕,高5.90公尺,寬5.60公尺,深2.60公尺。造像高浮雕近圓雕。佛母大孔雀明王面南,結跏趺坐于蓮座上。座下一巨形孔雀,孔雀頭離地高3公尺,展翅欲飛狀,翅長5.80公尺。明王頭戴花冠,冠上有7身小坐佛,著臂釧,胸飾瓔珞,胸前4手:左上手執羽扇、下手捧經頁。右上手持蓮苞,右下手捧蟠桃。身飾雙重圓形背光。正壁刻二天王,一持鞭,一拱手捧鞭,旁刻一旗,上刻”藥叉”二字。另存神像10餘尊。龕左壁刻大黑蛇纏繞樹幹上,樹下有一大石,比丘名莎底被蛇傷後,匍伏于石上,側立阿難雙手合十。壁面還刻一犬、一龜、一虎。龕右壁刻二神像,一執鞭、一捧扁盒,還刻二羅漢,一坐、一立;另刻一蛇逐龜像。
D4-10 大佛灣毗盧道場 南宋 編14號。砂岩平頂窟,高6.6公尺,寬11.6公尺,深4.2公尺。窟門正南向口,門楣刻”毗盧道場”四字,款”相散郎知重慶甲府事姚□□書”。幷刻聯。門外壁上刻4天王及14小佛龕。門側存二跪立石獅。窟內後壁鐫一雙層六角飛檐攢尖式石亭。一層立四蟠龍柱,下爲蓮花座,蓮瓣外側皆刻小坐佛。蓮座下爲六角露盤,正面東側刻城門,門上刻”正覺門”三字,正面西側刻”翅頭城”,兩門中刻十小佛。餘各面刻花草人物等。下又是蓮座,座下壓一蟠龍,龍身位于須彌山,四力士抬蓮座。檐面刻瓦壟,小佛瓦當。亭頂存雙層小塔七座,塔內每層坐一小佛。全亭現五面,各面設龕,龕上四小佛像與花草裝飾。正面龕高2.03公尺、寬1.68公尺、深0.8公尺。龕內主像刻毗盧舍那佛,高1.62公尺、寬0.87公尺,頭著花冠,冠上一坐像。佛口出毫光二道,雙手結毗盧佛印,結跏趺坐蓮臺上,左右龕內各刻三面六層塔,每層塔各面內均存一坐佛。左右後兩面龕中,東龕釋迦坐像,面東,高1.53公尺、寬0.59公尺,雙手拱起結印。側侍普賢,高1.4公尺,寬0.58公尺,站于白象之上,象高0.5公尺,下有一侍者,頭殘。西龕內有一盧舍那佛坐佛,面西,高1.53公尺、寬0.59公尺。窟東壁毀。西壁,主像爲三佛,其一、頭著花冠,冠上坐小佛,螺髻露于冠外,結跏趺坐蓮台,側侍文殊、普賢,幷存供養菩薩等。餘二佛略同上佛。南壁刻佛、菩薩、天王、青獅、白象、飛天。窟門甬道存明永樂十一年(1413)重慶府推官盧江之等題記。
D4-11 大佛灣父母恩重經變龕 南宋 編15號。灰砂岩平頂龕,高6.90公尺,寬14.5公尺。高浮雕近圓雕。造像分三層,上層爲半身七佛像,皆幷列面南,造像面額豐滿,褒衣博帶,飾圓形頭光。中層由十一組人物圖案組成,據《報父母恩重經》鐫,勸誡人們知父母恩,多盡孝道。中爲一女一男行合巹禮,投佛祈求嗣息。余”父母十恩圖”即懷胎守護恩、臨産受苦恩、生子忘憂恩、嚥苦吐甘恩,推幹就濕恩、哺乳養育恩、洗濯不淨恩、爲造惡業恩、6行憶念恩、究竟憐憫恩。各圖緊扣主題,人物造型生動,每一組造像上方皆題相關內容的文字。下層爲阿鼻地獄圖,其狀甚慘,以告誡人們生不作好人,死後入阿鼻地獄,遭蛇咬、火燒等酷刑。
D4-12 大佛灣雷音龕 南宋 編16號。黃砂岩平頂龕,高7公尺,寬6.8公尺。壁上幷列風、雷、電、F、雨等諸神。皆高浮雕造像。風伯,頭戴襆頭,冠帶飛飄,髯須怒目,雙手擠壓一大風袋,袋口朝下,作放風狀,足跨弓箭步似著力狀。雷神,頭以羊首,手執巨錘,身周以七鼓,似擂鼓放雷狀。電母,直立F間,頸繞飄帶,手分執寶鏡,電光自鏡心出。F神,一男身披F罩,面鼓腮,手指天,作吐F散霧狀。雨師,慈祥老者像,跨下騎飛龍,左手端盤,右手持拂,296化較重。中爲城樓。岩上立二人,人之東側各一樓閣,東樓閣上存二人;樓閣左方存菩提樹,二修行者在樹下說法;樓閣左下方有4人撫棺痛哭。西樓閣上,亦有二組人物,已風化。
D4-7 大佛灣釋迦佛涅槃龕 南宋 編11號。又名臥佛。平頂龕,高7公尺、寬31.6公尺。造像高浮雕、圓雕。釋迦頭著螺髻,雙目微閉,神態安詳,右側臥,向西,左手平伸,身長31.5公尺,肩寬7公尺(未全),頭北足南,膝以下沒入南壁岩石中。釋迦腹前存一供桌,桌上供盤盛桃、石榴、佛手、葡萄等。供桌內側二半身天王作捧抬供桌狀。桌外側〔存二半身天王,左天王執淨鞭,右天王捧供盤,均高2.20公尺。桌前一帝釋半身像,高1.85公尺,頭戴冕旒,手捧玉笏,面內哀悼狀。桌上方一祥雲繞頂,頂上站9人,中爲母摩耶夫人、左爲姨母、右爲髮妻,兩側又各立三天女。釋迦首側立一半身天王,高2.90公尺;南側分立半身迦葉、趙智鳳、柳本尊、阿難、舍利子、須菩提、富樓那、目犍連、迦旃延、阿那律、耶輸陀羅、摩難拘利、優婆羅、羅侯羅,均高1.50~2公尺許,圓雕。
D4-8 大佛灣九龍浴太子龕 南宋 編12號。平頂龕,高6.40公尺,寬4.50公尺。壁面上下錯落雕刻9龍頭,其間雲朵纏繞。中爲一大龍頭,正口吐清泉沐浴金剛台上端坐的裸身太子,太子頭現毫光二道,雙手合十,身高0.93公尺。左右分侍一手捧金剛台的半身天王,左天王一手指地、右王天一手指天,喻示“天上地下,唯我獨尊”,各高1.43公尺。大龍頭上方還存8小龍頭。金剛台前爲半圓形石池,貯接流水。池旁鑿九曲澗,引池水過釋迦身注入南壁前玄報井內。
D4-9 大佛灣孔雀明王經變龕 南宋 編13號。黃砂岩平頂龕,高5.90公尺,寬5.60公尺,深2.60公尺。造像高浮雕近圓雕。佛母大孔雀明王面南,結跏趺坐于蓮座上。座下一巨形孔雀,孔雀頭離地高3公尺,展翅欲飛狀,翅長5.80公尺。明王頭戴花冠,冠上有7身小坐佛,著臂釧,胸飾瓔珞,胸前4手:左上手執羽扇、下手捧經。右上手持蓮苞,右下手捧蟠桃。身飾雙重圓形背光。正壁刻二天王,一持鞭,一拱手捧鞭,旁刻一旗,上刻”藥叉”二字。另存神像10餘尊。龕左壁刻大黑蛇纏繞樹幹上,樹下有一大石,比丘名莎底被蛇傷後,匍伏于石上,側立阿難雙手合十。壁面還刻一犬、一龜、一虎。龕右壁刻二神像,一執鞭、一捧扁盒,還刻二羅漢,一坐、一立;另刻一蛇逐龜像。
D4-10 大佛灣毗盧道場 南宋 編14號。砂岩平頂窟,高6.6公尺,寬11.6公尺,深4.2公尺。窟門正南向口,門楣刻”毗盧道場”四字,款”相散郎知重慶甲府事姚□□書”。幷刻聯。門外壁上刻4天王及14小佛龕。門側存二跪立石獅。窟內後壁鐫一雙層六角飛檐攢尖式石亭。一層立四蟠龍柱,下爲蓮花座,蓮瓣外側皆刻小坐佛。蓮座下爲六角露盤,正面東側刻城門,門上刻”正覺門”三字,正面西側刻”翅頭城”,兩門中刻十小佛。餘各面刻花草人物等。下又是蓮座,座下壓一蟠龍,龍身位于須彌山,四力士抬蓮座。檐面刻瓦壟,小佛瓦當。亭頂存雙層小塔七座,塔內每層坐一小佛。全亭現五面,各面設龕,龕上四小佛像與花草裝飾。正面龕高2.03公尺、寬1.68公尺、深0.8公尺。龕內主像刻毗盧舍那佛,高1.62公尺、寬0.87公尺,頭著花冠,冠上一坐像。佛口出毫光二道,雙手結毗盧佛印,結跏趺坐蓮臺上,左右龕內各刻三面六層塔,每層塔各面內均存一坐佛。左右後兩面龕中,東龕釋迦坐像,面東,高1.53公尺、寬0.59公尺,雙手拱起結印。側侍普賢,高1.4公尺,寬0.58公尺,站于白象之上,象高0.5公尺,下有一侍者,頭殘。西龕內有一盧舍那佛坐佛,面西,高1.53公尺、寬0.59公尺。窟東壁毀。西壁,主像爲三佛,其一、頭著花冠,冠上坐小佛,螺髻露于冠外,結跏趺坐蓮台,側侍文殊、普賢,幷存供養菩薩等。餘二佛略同上佛。南壁刻佛、菩薩、天王、青獅、白象、飛天。窟門甬道存明永樂十一年(1413)重慶府推官盧江之等題記。
D4-11 大佛灣父母恩重經變龕 南宋 編15號。灰砂岩平頂龕,高6.90公尺,寬14.5公尺。高浮雕近圓雕。造像分三層,上層爲半身七佛像,皆幷列面南,造像面額豐滿,褒衣博帶,飾圓形頭光。中層由十一組人物圖案組成,據《報父母恩重經》鐫,勸誡人們知父母恩,多盡孝道。中爲一女一男行合巹禮,投佛祈求嗣息。余”父母十恩圖”即懷胎守護恩、臨産受苦恩、生子忘憂恩、嚥苦吐甘恩,推幹就濕恩、哺乳養育恩、洗濯不淨恩、爲造惡業恩、6行憶念恩、究竟憐憫恩。各圖緊扣主題,人物造型生動,每一組造像上方皆題相關內容的文字。下層爲阿鼻地獄圖,其狀甚慘,以告誡人們生不作好人,死後入阿鼻地獄,遭蛇咬、火燒等酷刑。
D4-12 大佛灣雷音龕 南宋 編16號。黃砂岩平頂龕,高7公尺,寬6.8公尺。壁上幷列風、雷、電、F、雨等諸神。皆高浮雕造像。風伯,頭戴襆頭,冠帶飛飄,髯須怒目,雙手擠壓一大風袋,袋口朝下,作放風狀,足跨弓箭步似著力狀。雷神,頭以羊首,手執巨錘,身周以七鼓,似擂鼓放雷狀。電母,直立F間,頸繞飄帶,手分執寶鏡,電光自鏡心出。F神,一男身披F罩,面鼓腮,手指天,作吐F散霧狀。雨師,慈祥老者像,跨下騎飛龍,左手端盤,右手持拂,作隨F施雨狀。觀雨神,位于右壁角,頭著軟脚襆頭,絡腮鬍鬚,身穿2領朝服,面向西,作觀雨狀。圖下方還刻一仰,一匍二人,周身火焰熊熊,極痛苦狀。龕下壁上,橫刻”雷音一震驚天地,萬物生芽別是春”。幷存殘詩二首。
D4-13 大佛灣大方便佛報恩經變相龕 南宋 編17號。灰砂岩平頂龕,高7.10公尺,寬14.70公尺。高浮雕近圓雕造像。中部爲釋迦半身像,面南,高3.70公尺,肩寬1.40公尺。頭飾螺髻,面相豐滿,袈裟複體,左手捧鉢平放胸前,右手結印。頭頂出毫光一道,光中現天宮,上書”忉利天宮”,內雕四小菩薩。佛左壁刻天、人、地獄;右壁刻阿修羅、牲畜、餓鬼。龕頂橫列”假使熱鐵輪于我頂上旋終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主像腹部下爲《三禦制佛牙贊》摩崖碑,碑高2.38公尺,寬2.41公尺。此碑兩側爲《大方便佛報恩經》、《釋迦牟尼佛爲末世衆生設化法故擔父王棺》碑,均高2.38公尺,寬0.71公尺。在主像與碑的東西兩側壁面上,刻《大方便佛報恩經》變相及佛本生故事圖十二組等,如鸚鵡行孝、太子割肉供父母、太子捨身濟虎、六師外道、吹笛女、釋迦親抬父母棺等,極生動感人。
D4-14 大佛灣觀無量壽佛經變相龕 南宋 編18號。灰砂岩平頂龕,高8.10公尺,寬20.20公尺。高浮雕近圓雕。主像阿彌陀佛爲半身像,面南,頭飾螺髻,雙手結印,額出二毫光橫貫全龕。佛頭東西兩側分存一樓閣,內雕一佛坐蓮台;樓底分雕一半身菩薩,飾花冠和2光,東菩薩持蓮花、西菩薩雙手捧果盤。阿彌陀佛側分刻觀音和大勢至菩薩半身像,略小于主像。觀音頭上方龕壁頂端處,有十方諸佛幷列兩立。側爲一飛天,飛天下有一青鳥,飛天左下一樓閣,樓旁一半身菩薩,樓檐書”大寶樓閣”四字。大勢至頭頂〔存十方諸佛,飛天,青鳥與左壁對稱,但樓閣爲雙層,樓上坐一菩薩,樓下立一人,樓旁爲一半身菩薩,樓檐刻”珠樓”二字。三聖像下存內外欄杆,欄上兒童戲耍,或立伎樂童子,內欄以上爲西方極樂淨土,內外欄間刻”三品九生圖”,全龕左右兩側轉角與東西壁自上而下共刻”十六觀圖”。均精湛超常。
D4-15 大佛灣地獄變相龕 南宋 編20號。灰砂岩平頂龕,高13.80公尺,寬19.40公尺。造像高浮雕。地藏結跏趺坐蓮台,戴花冠,胸飾瓔珞,對襟薄衫,左手捧如意珠,身後五彩2光。肩上刻十方佛2龕。二脅侍爲比丘裝,側分列侍者。其下刻造型極恐怖的十八組地獄變相:刀山地獄、鑊湯地獄、寒冰地獄、劍樹地獄、拔舌地獄、毒蛇地獄、剝碓地獄、鋸解地獄、黑暗地獄、鐵床地獄、截膝地獄、阿鼻地獄、餓鬼地獄、鐵輪地獄、刀船地獄、糞穢地獄等,以勸誡人們勿做惡事,否則死遭惡報。另刻《天堂地獄論》,還存趙智鳳立像,高1.45公尺,其身穿袈裟,左手挾梵夾,右手結手印作說法狀,側刻”天堂〔廣,地獄〔闊。不信佛言,且奈心苦”、”吾道苦中求樂,衆生樂中求苦”。
D4-16 大佛灣柳本尊行化道場 南宋 編21號。灰砂岩平頂巨龕,高14.60公尺,寬24.80公尺。高浮雕造像。主像柳本尊坐蓮台,高5.20公尺,居土裝,頭戴四方平頂巾,巾中一坐佛,面蓄三綹長須,眇右目,缺左耳,斷右臂,右手伸二指于胸作說法狀。側侍文殊、普賢半身像,文殊捧經書、普賢持蓮花。龕頂橫刻”唐瑜伽部主揔持王”八大字。圍繞柳本尊造像三層:上層橫列九2龕,龕內分鐫一佛或菩薩,橫列,合爲”五佛四菩薩”;中層刻”柳本尊十煉圖”即煉指圖、立雪圖、煉踝圖、剜眼圖、割耳圖、煉心圖、煉頂圖、舍臂圖、煉□圖、煉膝圖,每圖皆雕菩薩作證。下層爲柳本尊文武僕從侍衛圖,共存人物17人。
D4-17 大佛灣十大明王造像 南宋 編22號。除5尊明王像接近完工外,餘屬半成品或粗胚,斧鑿舊痕尚存,考其-因系蒙兵入侵而停工。幅寬24.8公尺,造像高浮雕。中爲大穢迹明王,面南。明王三頭六臂,怒髮衝冠,竪眉鼓目,嘴顯獠牙,額刻一眼,眼中出毫光一道,光中現釋迦本身像(毀);兩手上舉,一執鞭(殘),一執金輪;兩手胸前合十(未竣);下兩手未鑿出。頭左右一飛天,明王上方刻”大穢迹金剛本師釋迦牟尼佛化”。右側列五王,均半身,從東至西,大火頭明王、大威德明王、大憤怒明王、降三世明王、馬首明王。以上明王面目凶惡,或三頭六臂,或三頭四臂,每王存題名。大穢迹明王左側四明王,半身,未完工,即大笑金剛明王,無能勝金剛明王、大輪金剛明王、步擲金剛明王,或兩頭四臂,或三頭六臂,僅大笑金剛明王刻有題名。
D4-18 大佛灣2覺洞(窟) 南宋 編29號。整石開鑿,平面呈長方形,高6.02公尺,寬9.55公尺,深12.13公尺。高浮雕、圓雕。門面北,前存六級臺階。甬道長3.90公尺,外小內大,甬道左壁橫刻”報恩2覺道場”;右壁直刻楷書”寶頂山”三字,爲宋人所書。窟內開天窗采光,洞頂泉水引入洞口由龍嘴吐出,叮噹之聲不絕于耳,幷經暗溝流出洞外。正壁圓雕三身佛,毗盧佛居中,其雙手胸前結印,坐身高1.95公尺,肩寬1.02公尺,結跏趺坐于蓮座上,座下爲一蟠龍;毗盧左雕報身佛盧舍那佛,實雕阿彌陀佛;右爲應身佛釋迦牟尼佛,二像坐高均1.75公尺,寬0.92公尺,厚0.69公尺,連座高4公尺,座下刻四獅舉座。主佛前下跪一菩薩,作求法狀。左右壁分刻6尊精美的2覺菩薩分坐蓮台,12尊菩薩肌膚感甚佳,衣褶流暢。壁面刻奇山异巒,行F流水,樓臺亭閣,人物鳥獸等。
D4-19 大佛灣牧牛造像 南宋 編30號。依山鑿造于高4.55公尺、長27公尺的崖面上。高浮雕近圓雕造像。畫面極生動風趣,曲折小道,幽靜林泉,其間多牧牛圖,一牛翹尾狂奔,牧童用力拉繩。一牛跪地飲澗水或自舔其蹄。另刻趕牛牧童、談笑攀肩牧童、吹笛牧童、開懷敞衣仰臥沐浴陽光的小童等。側有頑猴戲衣等圖案。以馴牛來喻修行。
D4-20 小佛灣七佛壁造像 南宋 編2號。位于大佛灣東南300公尺處。平頂,高3.08公尺,寬7.38公尺、深0.72公尺。高浮雕造像,壁面橫列72龕,直徑0.98公尺,龕內分刻一坐佛,面北。佛頭飾螺髻,穿通肩袍服或袈裟,結跏趺坐于蓮臺上。佛面略同,或執如意,或捧經書,或執羽《,或結印,一佛手心出毫光至龕外等。佛上方壁面開25小龕,直徑23厘公尺,龕中坐一小佛,風化。左壁上端亦存5小龕,龕內一坐佛。右壁鐫南宋《南無金幢寶勝佛教誡碑》,高1.03公尺,寬0.75公尺。
D4-21 小佛灣大方便佛報恩經變相和報父母恩重經變相窟 南宋 編3號。摩崖窟,高2.10公尺,寬1.58公尺,深2.67公尺。門楣石梁橫刻”古迹石池寶頂山”七字。造像高浮雕。主像釋迦頭著螺髻,身穿袈裟,左手腹前持鉢,右手殘。窟左右壁內側刻《大方便佛報恩經》變相和佛本生故事圖,外側刻《佛說報父母恩重經》變相圖。具體如次:西壁上部雕“釋迦因地行孝剜睛出髓爲藥圖”;中層部分風化,存“薩陲太子捨身濟虎圖”;下層刻”六師外道謗佛不孝圖”。東壁內側上部刻”釋迦因地雁書報太子圖”;中層爲”釋迦詣父王所珍病圖”;下層爲”釋迦佛親抬父王棺圖”。兩壁外側雕父母恩重經變故事:東壁外側刻“投佛祈求嗣息圖”及護胎守護恩、生子忘憂恩、推幹就濕恩、洗濯不淨恩、6行憶念恩等6組造像。西壁外側鐫:臨産受苦恩,咽苦吐甘恩、哺乳養育恩、爲造惡業恩、究竟憐憫恩等5組像。
D4-22 小佛灣毗盧庵 南宋 編4號。石室,室高2.93公尺,寬1.68公尺,深4.1公尺。造像高浮雕。主像毗盧佛,面北,頭飾螺髻,身穿褒衣博帶式佛袍,雙手胸前結印,結跏趺坐于蓮座上,周以大2龕。佛頭出毫光兩道,飄逸繞出2龕外。佛兩側壁上各存一小2龕,左龕內坐柳本尊,身著居士巾、服,眯右眼,缺左耳、左臂,右手指毗盧佛左壁之偈語“假使熱鐵輪,于我頭上旋,終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右龕刻釋迦佛,頭飾螺髻,身穿袈裟,雙手胸前結印。二佛間存偈語”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忘,因5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三像上方橫刻”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佛日增輝……”。毗盧佛下方刻一坐金剛和三立神。室左右壁上部刻數排小2龕,直徑32厘公尺,龕中坐一佛,左壁19龕,右壁35龕。石室後部正壁處上方橫梁上幷排七佛龕,龕中各一佛。梁背橫題”毗盧庵”三字。
D4-23 小佛灣毗盧庵窟 南宋 編9號。摩崖平頂窟,高2.3公尺,寬1.7公尺,深2.88公尺。造像多浮雕,〔存□綫刻工藝。主像毗盧佛,面北,結跏趺坐于正壁一大2龕中,龕直徑1.26公尺。佛頭著高花冠,下顯螺髻,冠中刻柳本尊坐像,佛穿袈裟,雙手胸前結印。佛兩側上部分刻文殊、普賢龕,龕圓形,直徑0.41公尺。龕旁刻偈語:”本者根本”、”尊者最尊”,佛龕兩側中部各竪刻偈語”各發無上菩提心”,“8入毗盧法性海”。窟內側左壁刻阿彌陀佛,下爲不動佛;右壁上雕寶生佛,下爲阿彌陀佛。兩壁中部上下立4菩薩。兩壁下部各刻四大明王。兩壁外側及佛與菩薩間刻柳本尊十煉圖。窟中部一橫梁梁上雕小佛龕。窟口梁上亦刻13龕,龕中多刻坐佛,其中兩側大龕內刻趙智鳳像。梁北面橫刻”毗盧庵”三字。窟口橫楣上存5小佛2龕。門柱存偈語。窟外東、西、南壁均存佛像。窟後南壁浮雕2碑,高1.32公尺,碑額橫刻”釋迦舍利寶塔禁中應現之圖”十二字,其下綫刻佛像,像下刻一寶塔,碑側刻吉語若干,塔兩邊刻:“釋迦如來涅槃至辛卯紹定四年(1231)得二千一百八十二年”。塔下爲碑文,末款”嘉定十年(1217)四月一日,慶元府阿育王廣利禪寺住持傳法臣僧道權謹書”。碑旁分刻二護法金剛像、壁上部開16個小2龕,龕中坐一小佛。東、西外壁上部各開40個2龕,龕中各坐一佛。下部爲地獄變相圖。
D4-24 小佛灣經目塔 南宋 編1號。方形三層實心樓閣式石塔。高7公尺,坐南向北,各層內收,飛檐翹角。第一層高2.1公尺,每面寬2.3公尺。正面中部一2龕,徑1.24公尺,龕中坐寶頂創始人趙智鳳,卷髮披耳。龕上部塔壁橫刻”佛說十二部大藏經”八字,字側各開一2龕,徑0.31公尺。大2龕側竪刻”六代祖師傳密印……”。餘三面近飛檐處均存8個小2龕,徑0.23公尺,龕中刻一坐佛。該層塔身還密刻《武周經錄》,楷書、竪列行文。往上二、三層均設2龕,龕中雕菩薩像一尊。塔身布經目。另刻趙智鳳宣教誓言。各層有蓮瓣裝飾。塔刹葫蘆式。
D4-25 珠始山佛及八護法龕 南宋 位于寶頂鎮山王村北1.5公里處。紅砂岩,摩崖平頂龕,高3.6公尺,寬5.8公尺,深2.7公尺。主像釋迦佛,面北,半身高2.6公尺,肩寬1.88公尺,胸厚0.43公尺。面短2,頭飾螺髻,額飾白毫,身披袈裟,胸現內衣結,雙手置于胸前(殘),項後存2光,佛身兩側各立四護法金剛,身高1.16公尺,肩寬0.54公尺,胸厚0.3公尺。金剛上方壁面分刻”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龕頂壁刻“古迹珠始山”五字,題于明代。
D4-26 龍潭漁翁像 南宋 位于寶頂鎮山龍村西北1公里處。摩崖高浮雕造像。漁翁身高1.2公尺,肩寬0.58公尺,胸厚0.29公尺。面南,頭戴斗笠,肩披蓑衣,身著斜襟窄袖長袍,腰系肚帶,帶上現銅錢兩串,呈跪蹲式,左手放右膝上,手心向上,右手放腹前作握物狀(魚竿),面向左作諦聽狀;左放一供桌、一扁形芭簍。此像上部存清代增刻送子觀音等。另在東側崖壁上,見明代”古迹龍潭”四大字;其右存清刻“所求靈感”四字。
D4-27 大佛坡雙身佛龕 南宋 位于寶頂鎮山王村東南2公里處。摩崖龕,頂爲二穹窿式,龕高1.4公尺,寬2.6公尺,深0.7公尺。高浮雕造像,像面東,半身,像高1.2公尺,肩寬0.9公尺;頭飾螺髻,身著袈裟,胸裸于外,雙手套袖作拱手狀,右佛捧鉢、左佛手上執物已殘。壁上刻”假使熱鐵輪,于我頂上旋,終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字樣。另在80公尺外一巨型方石的四壁上,存二十四諸天像,每壁6像,皆坐式,像高0.92公尺,肩寬0.48公尺。造型極生動。
D4-28 仁功山華嚴三聖龕 南宋 位于寶頂鎮山王村南1.5公里處。平頂龕,高3.03公尺,寬3.4公尺,深2.4公尺。高浮雕造像。主像毗盧舍那佛,面東北,半身,高2.7公尺,肩寬1.8公尺,胸厚0.8公尺。佛面豐碩,頭戴高花冠,露兩排螺髻,冠底垂瓔珞飾挂,佛眉間白毫上出毫光,上開至冠中成F座,座上托蓮台,臺上置一2日,從日內射出毫光兩道,在上方交叉後飄達龕頂。鼻殘,頸耳有裂紋。側刻文殊、普賢,已殘破。三像後壁刻奇山异石,流水行F等。龕側存二殘龕。
D4-29 龍頭山毗盧舍那佛龕 南宋 位于寶頂鎮山王村北2公里處。摩崖平頂龕,高3.3公尺,寬4.3公尺,深2.3公尺。高浮雕造像。佛面東南,半身,高2.7公尺,肩寬1.7公尺,頭布螺髻,身穿袈裟,腹前現內衣結,雙手拱于胸前作最上菩提印。左右各立一護法金剛,高2.18公尺,寬0.8公尺。後壁刻菩提樹及青鳥進食圖案。
D4-30 龍頭山護法金剛龕 南宋 摩崖平頂龕,高4.6公尺,寬5公尺。高浮雕造像。金剛,面北而立,面目猙獰,滿臉鬍鬚,頭頂高盔,兩鬢怒發上沖,內著鎧甲,外穿長袍,腰束帶,肩披斗篷,左手前舉二指,右手握鬼頭刀(殘),脚下二風火輪。主像兩側各刻3人,左上爲金剛,下排爲一獸首人身及一跪式人物。右上亦爲金剛,下爲獸面人身神及一戴枷女囚。
D4-31 佛祖村華嚴三聖龕 南宋 位于寶頂鎮佛祖村西南1.5公里三塊碑處。摩崖平頂龕,高3.6公尺,寬4.2公尺,深2.2公尺。高浮雕造像。毗盧舍那佛居中,面北,半身像,高2.35公尺,肩1.99公尺,頭高1.52公尺,寬0.7公尺。胸以下爲一通龕基台,高1.26公尺。毗盧佛身著對襟通肩佛袍,面相豐滿,頭戴高花冠,冠下露螺髻,額頂白毫中出一光,上開爲F;F中坐像爲柳本尊,面蓄三須,缺左耳,眯右眼,著袍,左袖空搭膝上,右手執念珠于腹,項後有2光。左爲文殊,頭戴高花冠,冠下披F發,冠底飾七朵寶花,花正中爲坐佛,項後存2光。右普賢僅餘一頭。主佛壁刻“假使熱鐵輪,于我頭上旋,終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假使百萬劫,所作業不忘,因5會遇持,果報還自受”。龕右壁塌。
D4-32 廣大山華嚴三聖龕 南宋 位于寶頂鎮山王村東1公里處。灰砂岩,平頂龕,高4.6公尺,寬6.8公尺,深2.8公尺。摩崖高浮雕造像。毗盧舍那佛,面東北,半身像,高3.7公尺,肩寬2.4公尺,胸厚0.7公尺。佛面短胖,頭戴高花冠,冠下顯螺髻,著袈裟,腹前現內袍衣結,雙手于胸前結最上印。左爲文殊,右爲普賢,同爲半身像,高2.6公尺,肩寬1.5公尺。二菩薩頭戴化佛冠,背飾圓形身光及頭光。主像上方頂壁存“古迹廣大山”五字,刻于明代,兩側竪刻”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三聖腹以下,爲一通龕基座,正面鐫“假使熱鐵輪,于我頂上旋,終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文字。
D4-33 松林坡華嚴三聖龕 南宋 位于寶頂鎮山王村南200公尺。灰砂岩,平頂龕,高2.5公尺,寬3公尺,深1.6公尺。摩崖高浮雕造像。毗盧舍那佛面東南,半身佛,高1.2公尺,肩寬0.9公尺,胸厚0.18公尺。佛頭著花冠,冠下顯螺髻,冠中小佛坐蓮台,小佛身後存2光,冠頂射二毫光于龕頂交結全龕。佛穿袈裟,冠後垂二帶于胸側,左臂已斷,右手捧物殘,胸下部殘。左文殊、右普賢皆著小佛花冠,身披袈裟,二冠帶垂肩,胸飾瓔珞,文殊面部略損,雙手于胸前捧經書;普賢雙手執如意,頸以下殘。
D4-34 佛祖岩華嚴三聖龕 南宋、明、清 位于寶頂鎮佛祖村南1公里。摩崖平頂龕,高5.04公尺,寬10.6公尺,深3.7公尺。高浮雕造像。造像面西,均半身。毗盧舍那佛居中,頭著高花冠,冠下顯螺髻,眉間白毫上出彩F,F上爲柳本尊坐蓮台,兩側爲蓮花,佛著對襟通肩佛袍,雙手胸前結印,佛高3.7公尺,肩寬1.62公尺。左侍文殊、右侍普賢均半身,高3.5公尺,肩寬1.51公尺。毗盧佛下正面雕一高2.3公尺的八角飛檐塔,塔下八角台基,正面小佛坐2龕中,塔柱刻字,塔頂爲蓮座,上一如意珠,珠上荷《寶蓋。塔前一香爐,上銘”大明成化八年(1472)制”。龕內右壁存《大藏佛說護守大方大千國上經》,文字漫漶。另存清同治二年(1863)《重修大佛寺記碑》。
D4-35 塔耳田釋迦真如舍利寶塔 南宋 位于寶頂大佛灣東200公尺處。三層方形石塔。通高6公尺,邊寬0.6公尺。坐東向西。第一層,四面各開一2頂長方形龕,龕內雕釋迦牟尼佛,佛頭飾螺髻,著通肩寬袖長袍,雙手胸前結印,塔正面龕眉橫刻”釋迦真如舍利寶塔”八字,飛檐已殘。第二層,底爲一蓮台,臺上立塔身,四面開龕,龕內存釋迦坐像一軀。第二層上方爲八角飛檐。第三層座同爲一蓮台,其上立塔身,塔身2鼓狀,素面,檐上立三寶珠塔刹。(見《大足石刻研究》)
D4-36 寶頂塔 南宋 位于大佛灣東500公尺,因外形上大下小,傳說建到四層時,因兵荒馬亂未竣工,俗呼倒塔。八角四層實心樓閣式石塔。高8公尺。八角形基座,座高0.60公尺,直徑3.2公尺,座上刻八瓣蓮花。第一層塔身高1.63公尺,直徑2.52公尺,每面寬1.04公尺,各面開龕呈橢圓形,高1.14公尺,寬0.71公尺,龕內立一菩薩;龕像上兩角各刻一字,四面合爲”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佛日光輝,法輪常轉”。上端爲八面蓮台,臺上存基座,座上爲二級塔身,高1.78公尺,各面亦開龕,龕內多坐一佛,高0.98公尺,肩寬0.47公尺,內有二龕爲趙智鳳坐像,卷髮披耳。本級上端各面刻三小2龕,徑28厘公尺,各坐一佛。上爲八角飛檐,三級塔身八面開龕,龕中均刻佛,上端每面均開3~4龕,內存小佛四級,八面開龕,各龕雕佛各一,上端亦見小龕4個,像多風化。塔頂亂石凸出,爲粗石料。已建亭保護。
D4-37 石門山玉皇大帝龕 石馬鎮新勝村3組 南宋 編2號。位于石馬鎮新勝村。摩崖龕,弧形頂,高0.82公尺,寬0.93公尺,深0.39公尺。高浮雕造像,主像玉皇大帝頭著冕旒,面微胖,頜下蓄長須,香袋護耳,冠帶懸頸,身穿2領大袍,罩對襟衣披,手捧玉珪,足踏方幾上,端坐于雙鈎靠背椅上,坐身高0.7公尺,肩寬0.22公尺。側侍二頭戴襆頭,身穿2領窄袖長袍,腰間系帶的太監,分舉一長柄日月寶扇。龕外下部兩側一立千里眼、一立順風耳,皆高1.82公尺,肩寬0.49公尺。千里眼左下立一男老供養人。供養人右上方見”男楊伯高伏爲□□□故先考楊文忻鐫造真容一身供養,其故父享□年八十歲,于丙寅紹興十六年(1146)十月二十六日辭世,丁卯二月十日記”。順風耳側〔存一則同時同一人刻的造像記。龕內還存清道光十五年(1835)《妝塑玉皇碑記》,內容爲捐款人姓氏等。
D4-38 石門山水月觀音龕 北宋 編4號。摩崖平頂龕,高1.32公尺,寬1.09公尺,深0.24公尺。高浮雕造像。觀音面東,隨意坐于山石座上,坐高1.24公尺,肩寬0.23公尺。觀音造型優美,頭著高花冠,面狹長,上身裸于臍下,左手撑座,右手置膝,胸飾瓔珞,下身著裙褲,膝部挂飾帶,左足垂踏一山石,右脚斜蹲座上,手掂飄帶。身後存雙重圓形火焰背光,頭部兩側壁角各刻一祥雲飛天。觀音座上左側立一淨瓶,座下正中刻夜叉舉香爐于頭。座下左右刻海水,水中顯普陀山。觀音座左側鐫一小菩薩雙手捧供盤,立于彩F托護的蓮臺上。菩薩頭戴花冠,身穿2領衫,身後彩帶飄逸。內壁殘見造像”甲戌紹聖六年(1094)□月八日造”等字。
D4-39 石門山西方三聖和十聖觀音窟 南宋 編6號。摩崖平頂窟,高3.02公尺,寬3.5公尺,深5.79公尺。造像均高浮雕。主像西方三聖,阿彌陀佛頭飾高頂螺髻,著2領通肩佛袍,雙手胸前相向結印,背飾蓮瓣形身光和圓形火焰頭光。佛頭螺髻中部出白毫,顯毫光四道,于頭頂上方交叉再沿窟頂至窟外,光中存小佛和寶閣樓,佛結跏趺坐于蓮臺上,坐像高1.3公尺,肩寬0.48公尺,通高2.4公尺。蓮座下爲2台,以下壓一奪珠蟠龍,蓮下爲倒蓮形座基。像側二石墩,墩周雕二龍戲珠等。左侍觀音、右侍大勢至菩薩,結跏趺坐于金剛臺上,坐高1.31公尺,寬0.45公尺,通高2.11公尺。觀音左侍一舉香爐的男供養人;大勢至右侍一手捧供盒的女供養人。窟左右壁下部分立五淨壇,壇內出雙梗蓮花,幷襯以荷《成蓮台,蓮臺上赤足立十聖觀音,身高1.75公尺,肩寬0.38公尺,通高2.35公尺。均刻飾精湛。近窟門處存善財功德和獻珠龍女,窟門外雕四大天王。窟內各像上方-均存造像記,殘存8則,見”紹興十年(1140)、紹興十一年(1141)”文字等。
D4-40 石門山孔雀明王經變窟 宋代 編8號。摩崖平頂窟,高3.18公尺,寬3.12公尺,深2.31公尺。造像高浮雕近圓雕。離窟門0.95公尺處爲中心柱,與主像合而爲一。佛母大孔雀明王菩薩,面南,結跏趺坐于蓮臺上。明王端莊,頭戴高花冠,耳垂雙珠,胸飾瓔珞,穿對襟輕紗天衣,下著裙,存四臂,左上手托經書,左下手持扇于膝,右上手托如意珠,右下手握蓮苞于腹前。項後飾2火焰光。明王蓮台下雕一孔雀,展翅欲飛狀,兩足踏蓮花,頭高1.7公尺,翼寬1.9公尺。孔雀尾翎通過明王身直達窟頂,形成柱狀以支撑窟頂。主像後壁上層造十立式羅漢;中層刻三官人立像,左刻天女騎孔雀,右刻一飛龍,下層刻二官人立像,及阿難、莎底比丘和一持槍神將。窟左壁由上至下一層雕坐式一佛二菩薩和三立式羅漢;二層雕阿素羅王與忉利天帝釋鬥戰圖;三層刻一婦、一官、一男侍;四層鐫一官人、一武將、一比丘坐四方亭閣。窟右壁從上至下共五層;一層立五羅漢;二層刻二女及一跪式一頭陀均立于彩F上;三層刻F頭,F上立一武士;四層雕一女、一官人立F上;五層刻一官,一武將及飛檐亭閣。
D4-41 石門山獨脚五通大帝龕 南宋 編7號。摩崖弧形龕,高2.8公尺,寬1.24公尺,深0.39公尺,內壁呈扇形。造像高浮雕近圓雕。五通大帝,身高1.87公尺,寬0.5公尺,風火輪高0.53公尺,厚0.25公尺。頭戴束髮金冠,廣額深目,獅鼻闊口,外穿2領窄袖大袍,腰勒甲帶,左手舉前胸,右手甩于身後,衣袖飄動狀,身體面南,缺右腿,左足似金鶏獨立狀,立于一風火輪上。
D4-42 石門山三皇洞 南宋 編10號。摩崖平頂窟,高3.01公尺,寬3.9公尺,深7.8公尺。造像高浮雕。三皇均戴平頂高方冠,香袋護耳,內著2領荷邊領衣衫,外罩寬袖大袍,雙手胸前執笏,端坐雙龍頭靠椅,胸部懸寶花寬帶,雙足著靴踏于方形幾上。天皇居中,容貌年少英俊,坐高2.04公尺,肩寬0.66公尺;地皇、人皇坐高2.01公尺,肩寬0.61公尺。天皇頭上橫列三清坐像龕,徑0.43公尺,右龕殘。地皇左上正壁角處,立一凶面官人,人皇右側右壁角中部立一侍女。三皇左右壁前各立一身高1.94公尺,肩寬0.52公尺的護法神將。窟左壁由內至外造像二層:第一層造二十八天人像,多爲道姑、官人像,各像高0.5公尺,寬0.14公尺。第二層雕六立像,皆高1.94公尺,肩寬0.4公尺。內有真武大帝,餘多爲官人像。窟右壁造像除壁首護法外,窟內壁存造像記數則,已漫漶不清。
D4-43 石門山東岳夫婦龕 南宋 摩崖平頂龕,高2.4公尺,寬3.64公尺,深0.66公尺。造像高浮雕近圓雕。東岳夫婦幷坐,面西南,坐身高0.89公尺,肩寬0.3公尺。東岳,頭戴翹脚襆頭,面淨無須,身穿2領朝服,服上飾螭圖,拱手于膝,端坐于雙龍靠背椅上,雙足蹬靴,踏于方形幾上。夫人在右,鳳冠霞帔,身著命服,外罩對襟寬袖長袍,肩圍飄帶,雙手置腹,端坐于龍頭靠椅上,足踏方形幾上。二像椅後一屏風,其兩側分侍一斜領長袍拱揖童子。東岳夫婦身後及兩側刻男文官像70身,頭戴高頂方冠或展脚襆頭,身穿朝服。手捧笏、書、經、巾、拂等物。龕外正下方壁面浮雕地獄變相,已風化。龕左壁殘坍。
D4-44 聖壽寺 寶頂鎮 清代 位于大佛灣上方。寺興于宋,元毀,明再建,又毀,清代重修,1953年、1980年又維修。占地面積3386平方公尺,坐南向北,由低至高依中軸綫排列:山門、韋陀殿、大雄殿、羅漢殿、燃燈殿、維摩殿。山門內兩側爲文革後複建的天王二殿。兩側還存厢房,四周高墻環繞,寺前古木參天。山門重檐飛閣,面闊15公尺,進深10.2公尺,高9.25公尺,木結構,歇山頂,脊飾寶瓶,兩端鴟吻翹立。門側蹲二石獅。維陀殿,面闊五間21.5公尺,進深15.2公尺,高15公尺,木結構,重檐歇山頂。殿內一神龕,正面主像爲玉皇大帝坐像,高3公尺,侍金童、玉女,高1.5公尺。殿內存壁畫20餘幅,神龕□面新塑一韋陀像。大雄殿面闊五間21公尺、進深五間18公尺、高15公尺,木結構,重檐歇山頂,抬梁式梁架。殿內佛壇塑毗盧佛,高3公尺,火焰背光6公尺,以結跏趺式坐于須彌座上,佛著七佛寶冠,雙手結印于胸前。另存壁畫2幅,石、木碑7通。羅漢殿面闊五間23.35公尺,進深15公尺,木結構,歇山頂。殿內塑三世佛,分別由石、木、泥三種材料構成。中像高1.7公尺,兩側見十一羅漢和壁畫17幅。燃燈殿,面闊五間寬17.2公尺,進深10.2公尺,高8公尺,木結構,懸山頂,殿內供燃燈佛。維摩殿面闊五間23.36公尺,進深15.9公尺,高17公尺,重檐歇山頂,脊飾游龍、寶瓶;檐下飾鬥栱38攢。殿內神壇高1.6公尺,寬4.3公尺,長4.4公尺;四周繞以徑0.3公尺的2龕70餘枚,內刻小佛若干;神壇上刻一石床,床上維摩居士頭枕綉球獅作臥疾狀,旁爲一寶座,上文殊菩薩端坐。該寺造像始于宋,明清補修。聖壽寺毗鄰寶頂佛灣,與石刻相輝映,保存完好。
D4-45 廣大寺 清代 位于寶頂鎮大佛灣西南1公里處。始建于清康熙,乾隆九年(1744)、道光十六年(1836)修葺。占地面積3021平方公尺,坐南向北,-爲三重殿,現存前、後殿。前殿面闊三間15.2公尺,進深三間11.5公尺,高12公尺,素面石基高1.63公尺,兩隅分存石階9級,木結構,重檐歇山頂,抬梁式梁架,七架梁。該殿飾雙龍游脊,寶瓶聳頂,兩端吻獸高翹,垂戧脊上飾以游龍仙人。後殿面闊四間24公尺,進深二間9公尺,台基高25公尺,下有垂帶臺階9級,木結構,歇山頂,抬梁式梁架。另存配殿。寺內泥塑造像27尊。1939年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曾爲本寺題”廣大寺”匾。基本完好
201-D5 普和寺摩崖造像 郵亭鎮新紅村 南宋 縣文物保護單位。寺已毀,存造像。1、2號龕鑿于五代。1號龕平頂,高0.53公尺,寬0.45公尺,深0.12公尺,造像2尊已殘。2號龕略同上龕。3號龕刻于宋代,平頂,高1.50公尺,寬2.8公尺,深0.20公尺。龕中高浮雕文殊、普賢和7觀音。保存較好
202-D6 舒成岩摩崖造像 中敖鎮大屋村東500公尺 五代、南宋、明 市文物保護單位。始鑿于南宋,明、清補修。共5龕,造像34尊,均爲道教造像,高浮雕。造像內容:1號龕爲淑明皇后,2號龕東岳大帝,3號龕紫微大帝,4號龕三清,5號龕玉皇大帝。保存較好。
D6-1 淑明皇后龕 南宋 平頂龕,高1.62公尺,寬2.5公尺,深1.09公尺。淑明皇后造像,高浮雕,面北,端坐于二龍靠椅上,坐高1.34公尺,肩寬0.38公尺。皇后著鳳冠霞帔,耳垂珠璫,身穿2領朝服,雙手籠袖置腹前,胸部束帶垂于足間,足蹬靴,放于踏幾上。左右分侍一男子,戴軟角襆頭,身穿2領袍,腰系玉帶,足穿F頭靴;左侍手捧大寶盒,斜舉至頭,右侍雙手捧小盒至胸;一高0.98公尺,一高1.05公尺。右壁侍一懷抱繈褓,內有一嬰兒的老婦,身高1.06公尺。正壁存造像記”大宋昌州大足縣若子鄉□林裏故城場本莊居住奉道弟子公尺□,意爲年前妻室羅氏,七六□或患氣疾,眼目不安,遂發誠心,就□F從岩鐫造,淑明皇后,求爲供養……時以紹興二十三年(1153)三月十二日工畢。□□堂岩道士王田之建祠”。龕楣匾刻”淑明皇后一位”。另見清道光六年(1826),妝修神像記。
D6-2 東岳大帝龕 南宋 龕平頂,高1.64公尺,寬2.04公尺,深1.56公尺。東岳大帝造像,高浮雕,面北,端坐于雙鈎F頭靠椅上,坐高1.26公尺,肩寬0.45公尺。面豐,蓄三綹須,頭戴平頂無旒高冠,身穿2領寬袖長袍,雙手胸前捧圭,足著F頭靴,踏于方幾上。椅左一侍女雙手捧印,高0.94公尺,肩寬0.22公尺。東岳大帝兩側各站一高1.09公尺,肩寬0.72公尺。戴翹角襆頭,穿2領小袍,腰系F帶,雙手執長柄扇的男侍。龕下壁近角處分存3供養人,男左女右,男像毀、女像束髮垂肩,著對襟長衫,胸系圍帶下垂至足。龕左壁一像毀。右壁爲一官人像,雙手捧圭坐于椅上。正壁存二題記,右側題記”金聞之容已興,慮勝5之未具。東岳之像複著……壬申紹興二十二年(1152)九月二十二日,前本縣押錄王諒記。都作狀元俊、伏元信,小作吳完明鐫龕。紫微殿使日直天君同判□巴:事王舉撰,無極上相判,豐都使堂上品道士王”。
D6-3 紫微大帝龕 南宋 龕高1.93公尺,寬2.8公尺,深1.51公尺。造像高浮雕。紫微大帝造像,面西,端坐于雙龍頭椅上,坐身高1.3公尺,肩寬0.4公尺。頭戴高頂方冠,香袋護耳,著2領寬袖袍,足穿F頭靴置于方幾上,雙手捧圭,腰中花結飾帶過膝垂于座前。左右各侍一高1.45公尺,肩寬0.48公尺的神將,束髮金冠,身披鎧甲,左神三頭六臂,手或舉法鈴、兵器,或按龍頭、持印等。右神一頭四臂,面黑如炭,穿鎧甲,或舉法印,或持斧、、劍等,右下蹲一龍。龕左壁存二像,立式,高1.39公尺,寬0.44公尺。一著道袍,右手執劍,右脚前蹲一龍;一爲侍女,雙手捧印。正壁轉角處開一龕,內有一女供養人立像。右壁一立像已殘。
D6-4 三清龕 南宋 平頂龕,高1.86公尺,寬2.66公尺,深0.93公尺。造像高浮雕。三清橫列,面西,盤膝坐于束腰四方臺上,坐身高0.92公尺,肩寬0.36公尺,座高0.54公尺;三清頭戴蓮花形束髮冠,身穿斜領寬袖袍,胸系玉帶,肩下罩對襟披風。中爲玉清天尊,蓄五綹長須,臉方額廣,胸前一三脚夾軾立于座上,左手舉胸,右手撫軾。左爲上清,面瘦,頜下留黑須,左手抱如意于懷中,右手撫膝。右爲太清,鬚眉皆白,臉方碩胖,頜下留濃髯,左手撫膝,右手舉胸前握扇,身後有蓮形火焰身光與圓形頭光。三像後壁刻”三教古洞”四字。龕左壁刻明萬曆八年(1580)妝彩功德人姓氏。右壁存清《大足縣正堂曉諭示禁事》告示。
D6-5 玉皇大帝龕 南宋 平頂龕,高1.86公尺,寬2.3公尺,深1.4公尺。造像高浮雕。玉皇大帝像面西,端坐于雙鈎F頭椅上,身高1.25公尺,肩寬0.41公尺。頭著冕旒,面帶微笑,頜生三綹須,內穿2領小衫,外著對襟寬袖長袍,足蹬F頭靴,踏方幾上,雙手胸前捧玉圭。側侍高0.98公尺,寬0.24公尺的宮女各一,二女手執長柄寶扇遮屏玉皇,扇中各書”日、月”二字,字帶圓形邊框。兩側各立一婦人,著斜領宮裝,胸系帶,下身著裙,左婦手捧玉圭;右婦捧緩印于胸,像高1.08公尺。龕左右壁各坐一老一少尊者。龕左壁門柱上方三小供養人,右門柱二小供養人皆作拱手狀。正壁分存二造像及培修記,右側爲造像記”紹興十三年(1143)”款
203-D7 妙高山摩崖造像 季家鎮曙光村南500公尺 南宋 市文物保護單位。共8龕、窟。始鑿于南宋。造像高浮雕。尤以2號三教合一窟、3號十六羅漢窟、4號西方三聖及十觀音龕、5號水月觀音窟、8號釋迦觀音龕保存較佳。餘龕殘,1號龕阿彌陀佛、6號龕佛像、7號龕觀音。
D7-1 “儒釋道”三教窟 南宋 灰砂岩平頂窟,高3.14公尺,寬2.8公尺,深3.22公尺。正壁釋迦佛造像,面北,以結跏趺坐于蓮座上,坐身高1.1公尺,肩寬0.52公尺,座高0.47公尺。頭飾螺髻,身穿佛袍,左手撫膝,右手于胸前作說法狀;座下一蟠龍,下爲須彌山,刻雙重圓形火焰背光。兩旁分侍阿難、迦葉。左壁刻太上老君,頭戴蓮花狀束髮冠,絡腮長髯,罩對襟長袍,足穿F頭靴,端坐于方臺上,坐高1.6公尺,寬0.48公尺;左右侍者各一,未竣工,可見束髮小冠,穿長袍。右壁刻孔子,頭戴冕旒,香袋護耳,內穿荷《邊2領衣衫,外罩長袍,雙足著靴,踏于飾F形圖案的方幾上,雙手捧笏,身飾漫F光;左右一侍均殘。右壁題”東普攻鐫文仲璋、侄文珆、文殊、天元甲子記”。
D7-2 華嚴三聖及十六羅漢窟 南宋 灰砂岩平頂龕,高3.36公尺,寬3.28公尺,深5.57公尺。造像多高浮雕。正壁刻毗盧舍那佛,面北,結跏趺坐于蓮座上,身高1.42公尺,肩寬0.58公尺;頭著高花冠,身穿佛袍,雙手胸前結印;座下一蟠龍,下爲須彌山,身後飾蓮瓣形身光和圓形火焰光,光尖處射出兩道毫光交叉繞成三圈,從窟頂延伸至窟外。火焰光及毫光頂壁上,各存祥雲一朵,內圍刻天樂數種。佛頭兩側壁面各刻一跪式飛天。佛側侍文殊、普賢,一騎青獅、一騎白象;前有象奴、獅奴各一。窟左、右壁浮雕娑羅樹,菩提樹,樹中部爲須彌山,左右壁前分刻八羅漢、頭殘,結跏趺坐,衣穿大袍或袈裟,坐高0.61公尺,肩寬0.36公尺。項後均存2光,羅漢手或結印,或持物,造型極生動。
D7-3 西方三聖及十觀音窟 南宋 砂岩平頂窟,高3.39公尺,深4.01公尺。西方三聖造像,高浮雕,極精。中爲阿彌陀佛,面北,佛頭飾螺髻,著哉字領通肩大衫,雙手置腹前結彌陀印,結跏趺坐于蓮臺上,坐身高1.22公尺,肩寬0.51公尺;蓮台高0.43公尺,座下三獅托座,下爲八角座基。身後雙重圓形背光,光尖達于窟頂。側侍觀音,大勢至菩薩,皆以結跏趺式坐于金剛座上,二像坐高0.97公尺,肩寬0.41公尺,雙手于胸前捧物,身後飾雙重2光。三聖左右壁上角處,各有一彩F,F中跪蹲一飛天,一捧供盤、一執鮮花。窟左、右壁前分列五觀音,身高約1.68公尺,肩寬0.4公尺;觀音皆頭著花冠,耳垂珠璫,髮絲披肩;左壁觀音穿對襟天衣,右壁觀音外著2領方口天衣,下身俱著長裙,胸飾瓔珞,項後圓形光,體側彩帶飄拂。
D7-4 水月觀音窟 南宋 灰砂岩平頂窟,高3.01公尺,寬1.94公尺,深2.52公尺。高浮雕造像。水月觀音造像,面北,頭戴花冠,散發垂肩,有荷《披肩,身穿斜襟天衣,裸右臂,胸飾瓔珞,右足蹺于座上,左足踏座前蓮花上,左手撑座,右手擱膝上,圓形大背光,坐高1.68公尺,肩寬0.54公尺。座下蓮踏旁刻有兩片荷《,一張、一卷,《旁刻剪刀草數莖。左侍束髮小冠善財,高1.23公尺,肩寬0.33公尺;右侍頭戴金釵,身穿寬袖衫裙,雙手捧盤的龍女,身高同善財。窟右壁存造像記兩則,外則”□□紹興乙亥(1155)仲春五月……妝鐫……穆子仁……”。一則爲姓氏題名
204-D8 青山院摩崖造像 龍石鎮龍門村 南宋 縣文物保護單位。共4龕,存高浮雕造像10軀,位于長8公尺,寬5公尺的崖壁上。1號龕普賢騎白象,前爲牽象奴,惜殘。2號龕平頂,高1.34公尺,寬0.86公尺,深0.24公尺;內容爲一佛二菩薩二弟子,佛像頭、手殘,坐于蓮台之上;站弟子高0.59公尺,肩寬0.18公尺;站菩薩高0.66公尺,肩寬0.17公尺,亦殘,略見大形。3號龕,弧形頂,高0.92公尺,寬0.72公尺,深0.2公尺;刻地藏菩薩,高0.66公尺,肩寬0.24公尺;身穿哉字領通肩袍,左手捧鉢于胸,右手執錫杖于胸前,善跏趺坐于蓮花座上,座高0.18公尺。4號龕,高0.83公尺,寬0.63公尺,深0.23公尺,刻文殊騎獅,惜殘
205-D9 張家廟摩崖造像 龍石鎮新生村北200公尺 南宋 縣文物保護單位。廟已毀,存造像7龕、窟,計百餘軀,位于長25公尺,高5公尺的石壁上。坐南向北,高浮雕造像。損毀較甚,部分被現代彩繪。1號窟,弧形頂,寬3.8公尺,深2.3公尺,高2.4公尺;主像爲佛,頭殘,坐式;側分立3觀音,頭戴花冠,胸飾瓔珞,衣紋流暢,彩帶飄舞,足踏蓮花,均高1.5公尺,肩寬0.3公尺。3號窟弧形頂,長4.5公尺,深1.8公尺,高2.8公尺;主像西方三聖,分高1.15公尺,肩寬0.4公尺,以結跏趺坐于須彌座上;後壁存小像4排,風化較重難辨身份,壁面殘見”紹興三年(1133)”、”李良臣爲父□□造佛君開天”、”李良臣造三聖”。餘多殘
206-D10 玉皇廟摩崖造像 中敖鎮柿花村東北500公尺 南宋 廟已毀,存造像1龕。高浮雕。平頂龕,高2.2公尺,寬4.4公尺,深1.2公尺。玉皇坐于龍頭椅上,頭著冕冠,穿寬袖大袍;兩側分立手執蕉《扇的侍者各一,左右再各立一天尊,捧笏板。左右壁分刻判官坐像,判官旁各立侍者一人。龕外存清乾隆十二年(1747)、嘉慶十五年(1810)、道光二十年(1840)彩繪記。附近還存它地遷來之清代龍王、地母、釋迦佛等圓雕造像15尊。南宋造像多殘,近年補塑頭部
207-D11 三層岩摩崖造像 中敖鎮觀寺村北2公里 宋、明 縣文物保護單位。共3龕。宋代始鑿,明代增刻。均爲平頂龕。高浮雕。1號龕,長1.5公尺,寬2.87公尺,深0.27公尺。主像爲西方三聖,均坐像,像高0.48公尺,肩寬0.25公尺。2號龕,長0.97公尺,寬0.83公尺,深0.4公尺。主像觀音坐蓮台,像高0.52公尺,肩寬0.26公尺,左右分侍立一童子,高0.34公尺。3號地藏龕,長1.7公尺,寬0.77公尺,深0.28公尺。地藏坐式,高0.43公尺,肩寬0.22公尺,兩側分刻五閻王,像高0.42公尺,肩寬1.1公尺。三龕之下高浮雕二龍,龍長2.6公尺。另存明萬曆和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功德碑3通
208-D12 長河佛爾岩摩崖造像 郵亭鎮長河村東北400公尺 南宋 縣文物保護單位。共4龕,均平頂龕,系道教造像。造像高浮雕。2號天尊龕,高2.5公尺,寬3公尺,深0.4公尺。正壁造像分三層:上層刻7天尊坐像;中下層各13天尊亦坐式,惜頭皆殘。右壁上部刻3尊坐像;下刻一武士站立。左壁刻造像記“丁亥(1167)乾道東普鐫處士文玠,男文孟周,文孟通記”。3號爲三清龕,正壁上層刻三清坐像,側分侍二尊道者;下層刻立像15尊;左壁雕三聖母及十武士,右刻聖母武士各1身。4號三清龕,刻三清坐蓮台,左壁3站像,右壁像殘
209-D13 福星寺摩崖造像 鐵山鎮星火村南1.5公里 南宋 縣文物保護單位。寺已毀,存造像11龕。高浮雕造像,部分完好。1號地藏龕,弧形頂,高1.3公尺,寬0.8公尺,深0.37公尺。地藏高1.05公尺,肩寬0.42公尺,厚0.06公尺,左手置胸,右手持錫杖。4號爲千手觀音龕,高1.34公尺,寬1.34公尺,深0.5公尺,弧形頂。主像觀音高0.9公尺,肩寬0.35公尺,頭戴花冠,著哉字領衣,雙手捧淨瓶于胸,以結跏趺式坐于蓮臺上,周繞玉手數十隻
210-D14 興隆庵摩崖造像 三驅鎮白果村東100公尺 南宋 縣文物保護單位。庵已毀,存造像12龕,計50餘軀。平頂龕。造像高浮雕。其中8號龕,高1.4公尺,寬4公尺,深0.55公尺。主像西方三聖,中爲阿彌陀佛坐像,手結彌陀印,左坐觀音,右坐大勢至。三像左立一僧人,右立一武士。左壁刻”紹興六年(1136)鐫造聖像”字樣。11號龕爲飄海觀音龕,高2.1公尺,寬1.35公尺,深0.57公尺。一觀音赤足站于荷《上,雙手交叉,右手握左腕,左手握珠串,造型生動優美。下爲海浪揚波,水中刻盤龍、魚、龜等動物。側壁刻二仙人或捧盒,或作拱手狀;二童子左右分侍,下刻供養人一童二婦。餘龕內容爲佛、觀音等。保存良好
211-D15 玉灘摩崖造像 珠溪鎮玉河村 宋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共13龕、窟,造像800餘尊。始刻于南宋,明、清、民國均培修。造像高浮雕。1號窟,弧形頂,高2.5公尺,寬2公尺,深1.6公尺。主像地藏面容憨厚,頭戴披風,身穿素衣,手執錫杖,赤足踏于石臺上,高1.10公尺,肩寬0.39公尺。側分刻羅漢8身。左右脅侍二立像,高0.83公尺。右壁龕內坐六臂觀音2身;下部方龕雕二如意輪觀音。左壁一龕,內刻六臂觀音,淨瓶觀音。壁面還存二地藏龕,另存供養人十身等;左壁見”紹興七年(1147)十二月七日工畢”。11號千佛窟,中心柱式平頂窟,高3公尺,寬3.7公尺,深3.7公尺。中心柱寬厚均1.3公尺,四面鏤空至頂,正面浮雕毗盧遮那佛,高1公尺,以結跏趺式坐于束腰蟠龍座上,有火焰形背光。窟後壁及左右遍刻千佛坐像560餘身,頭多殘,形態各异,較具生活氣息。中心柱右面鐫”普州攻鐫文仲璋,男文琇,侄男文凱等造此數洞功德,紹興十八年(1148)孟冬記”。中心柱左右還存明、清游記和妝修記2則。余龕內容爲孔雀明王、呵利帝母、天王、觀音、佛像,多風化
212-D16 板昌溝摩崖造像 中敖鎮雙溪村1.5公里 南宋 縣文物保護單位。共1龕,造像3尊。龕平頂,高3.1公尺,寬6.1公尺,深2.4公尺。三身佛半身像。高浮雕近圓雕。法身佛居中,高2.2公尺,肩寬1.5公尺,頭飾螺髻,豐面大耳,身披佛袍,手結最上菩薩印。左像爲報身佛,身高1.58公尺,肩寬1.6公尺,頭、衣與法身佛同,胸前爲石台。右爲應身佛,高2.55公尺,肩寬1.12公尺,頭著螺髻,豐面大耳,面目慈祥,左手持鉢于胸,右手斜伸朝上。三像身後均飾圓形身光及頭光,光內存雲朵及火焰。經1983年彩繪,保存良好
213-D17 陳家岩摩崖造像 金山鎮天河村 宋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共2窟、龕。1號2覺窟,平頂,高3.8公尺,寬3.8公尺,深6.6公尺。主像三身佛,面東南,結跏趺式坐于蓮臺上,坐身高0.91公尺,肩寬0.5公尺,厚0.3公尺。毗盧舍那佛居中,飾螺髻,頭出毫光兩道,光中坐小佛,光側各有一飛天,著褒衣博帶式袈裟,胸現內衣結,雙手胸前結印;佛蓮台下爲須彌座,上刻四殘頭人,蓮台右立一武將,頭亦殘。主像左爲盧舍那佛,右爲釋迦佛,二佛左手均置腹前結印,右手置胸前說法;蓮台下皆爲須彌座,座下向內跪有二人,佛左右分存一坐、一立二像,頭殘。正壁角處金剛座上是文殊、普賢,側存四殘頭侍者。窟左右壁前各坐五2覺,頭殘。2號七賢龕,殘
214-D18 桂花廟摩崖造像 中敖鎮天山鄉長元村南1.5公里 南宋 縣文物保護單位。廟已毀,存造像4龕。4號龕,平頂,寬2.1公尺,高2公尺,深0.75公尺。主像爲老子像,高1.4公尺,肩寬0.35公尺,厚0.16公尺,頭戴通賢冠,尖領大袖袍,坐龍頭靠椅,手執朝笏;左右分侍一執扇人,高1.02公尺,肩寬0.25公尺;另存判官、官人等。余龕爲王母龕、地藏龕、佛龕,均彩繪,但規模小于4號龕
215-D19 老君廟摩崖造像 高坪鄉高峰村 南宋 縣文物保護單位。廟已毀,存造像10龕。始刻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清光緒十九年(1893)、光緒三十年(1904)培修。頭均殘,高浮雕。6號爲送子觀音龕,平頂,高1.2公尺,寬1.1公尺,深0.26公尺;後壁刻觀音坐像,左手抱小孩于左膝上,側分侍一人;左壁存造像記”昌州大足縣……任氏等發心造此佛龕……庚戌建炎四年五月初八日”。餘龕造像爲,呵利帝母、釋迦、三清、三官等,頭部補塑幷彩繪。還存清光緒培補記2則
216-D20 石佛寺摩崖造像 高坪鄉高峰村南2.5公里 南宋 縣文物保護單位。寺已毀,共存造像7龕,計51尊,頭部斷後補塑,全身彩繪。1號殘窟,長3.7公尺,寬2.45公尺,深1.8公尺。主像釋迦佛,結跏趺坐于束腰圓形蓮座上,像高0.66公尺,肩寬0.26公尺,座高0.54公尺,佛著袍,右手握寶珠置于腿上;正、側壁還存造像13尊,已殘。2號道教龕,高1.8公尺,寬5公尺,深0.43公尺。正壁幷坐:鳴釣、玉皇、天君、地母、無極老祖、無極老母;右壁毀。3號老君龕,平頂,高2公尺,寬2.56公尺,深1.15公尺。正壁坐太上老君,左刻靈寶天尊,右刻川主像;左壁龕口立一童子,右壁像已毀,壁題”東普故鐫處士文玠、孟男周,紹興二十九(1159)孟頭記”。餘龕造像爲觀音、牛王菩薩、釋迦佛等
217-D21 柏木村佛耳岩摩崖造像 珠溪鎮柏木村10組 南宋 縣文物保護單位。共3龕,造像50身,位于長21公尺、高3~5公尺的崖面上。1號龕殘。2號三教龕,高2.3公尺,寬7公尺。造像已改刻,內容爲觀音、十八羅漢、老君、孔子等,或立、或坐;壁上刻造像記2則,其一”男子斯敏造此太上老君一位,爲七過妻室古氏三九娘子升天界男女□□□□紹興九年(1139)八月十八記”。3號龕,穹窿頂圓形龕,高1.2公尺,寬1公尺,深0.6公尺,頂殘。左像送子娘娘,高0.7公尺,盤膝坐,袒胸露乳,懷抱小童,另有5小兒攀附其身。右刻一官人,高0.9公尺,懷中抱一小孩
218-D22 牛王廟摩崖造像 寶頂鎮古林村東200公尺 南宋 廟已毀,存造像1龕,位于長2公尺,寬2公尺,距地高公尺許的崖面上。造像高浮雕。平頂方龕,高2公尺,寬1.67公尺,深0.6公尺。牛王菩薩頭著披風,豐面大耳,身著天衣,雙手置腹,以結跏趺坐于蓮花臺上,像高1.46公尺,肩寬0.48公尺,下臥一牛。保存佳
219-D23 老君岩摩崖造像 龍石鎮保家村1組 南宋 縣文物保護單位。共3龕,均平頂,位于長20公尺、高5公尺的崖壁上。1號龕,長7.7公尺,高2.3公尺,深1.5公尺。造像面西南,中爲釋迦佛,以結跏趺式坐于蓮臺上,通高1.1公尺,肩寬0.4公尺,背飾2光;側分侍觀音各5尊,多立式,像高1.15公尺,肩寬0.25公尺;其中,近佛兩尊觀音爲鏤空雕,余爲高浮雕。2號龕造像爲地藏,殘。3號龕,寬1.8公尺,高1.6公尺,深0.5公尺,主像雨師,怒目瞪眼,坐于荷《座上,像高0.7公尺,肩寬0.4公尺。壁刻二龍,左側一卷髮人像,高0.5公尺,肩寬0.2公尺
220-D24 菩薩岩摩崖造像 高坪鄉文化村南1.5公里 宋代 共7龕。始鑿于唐,宋後續刻。位于長10公尺,高4公尺的崖面上。像多殘。1號龕刻道教造像4尊。2號觀音造像龕,共7尊。3號爲日、月觀音龕。4號玉皇龕,造像5尊。5號道佛合龕。6號武士龕。7號殘毀
221-D25 太和村摩崖造像 高升鎮太和村 宋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計5龕,造像19軀。始鑿于宋,後代有增補。位于長3.4公尺,寬2公尺的崖面上。高浮雕。1號龕,平頂,高1公尺,寬0.80公尺,深0.30公尺,左像殘。右爲菩薩,手捧經卷坐金剛座上,頭殘,高0.68公尺,肩寬0.27公尺。2號龕西方三聖龕,龕高1.20公尺,寬2.08公尺,阿彌陀佛居中,頭飾螺髻,身披袈裟,雙耳垂肩,面容豐滿,雙手于下腹結印,以結跏趺式坐于長石臺上。左、右分侍觀音和大勢至菩薩,皆頭著花冠,胸飾瓔珞,一手執物上舉,一手扶膝,幷坐于長石臺上。基本完好
222-D26 八角村摩崖造像 珠溪鎮八角村4組 南宋 縣文物保護單位。存造像13龕、窟。刻于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位于長38公尺許,高8~10公尺的崖面上。高浮雕造像。造像內容主要爲佛教,兼及儒、道。著名龕、窟有:華嚴三聖、地藏菩薩、水月觀音、三世佛、引路王菩薩,天王窟和三教造像窟等。
D26-1 三教窟 南宋 編12號。平頂,高3.2公尺,寬3.8公尺,深4.3公尺。窟底壁鑿坐像三軀,高1.30公尺,中爲毗盧佛,高肉髻,以結跏趺坐于蟠龍蓮花座上;左刻道君挽結戴冠,留八字鬍須,端坐于束腰獅子座上;右爲儒家像,頭著無頂花紋冠,蓄三咎鬍鬚,雙脚下垂正坐于束腰梅花鹿座上。另刻造型各异的尊者坐像20尊,高1公尺。此龕分刻造像記,略。
D26-2 華嚴三聖龕 南宋 編2號。灰砂岩穹頂窟,高2.8公尺,寬2.5公尺,深3.5公尺。造像高浮雕。後壁毗盧遮那佛,身高1公尺,結跏趺坐蟠龍須彌座上。佛頭戴寶冠幷露內結,身著火焰桃形光,光頂刻造像記”奉善弟子古貫之夫婦,發心鐫造無量壽佛,祈乞□過母親任氏早獲□□□存二親悉皆安樂。大宋天元甲子中元日設齋題壁”。左侍高0.8公尺的文殊騎獅,頂銘”古文士發心鐫造”;右侍普賢乘象,高0.8公尺,〔存”古及之爲母親造”銘;二像存桃形身光。窟左右壁分立菩薩5尊,高1.2公尺,皆飾圓形頭光,每像上方均刻捐資人姓名。窟底壁左角和窟左壁各刻一雙手合十的供養人。
D26-3 水月觀音龕 南宋 編6號。灰砂岩,方形龕,高寬均1.1公尺,深0.6公尺。高浮雕造像。正壁鑿水月觀音坐蓮台,像高0.5公尺,頭戴寶冠,胸飾瓔珞,左手下垂撑于蓮座上,右手殘,身後圓形背光;左右分立二殘侍者,高0.5公尺。左右壁對稱竪鐫造像記,左壁”……夫婦發心鐫造……聖……一龕,……庚申紹興十年(1140)季冬月念一日題記”。右壁題文“□鐫作處士,東普文玠記”。
D26-4 三世佛龕 南宋 編7號。灰砂者,橫列方龕,高1.6公尺,寬2.6公尺,深1.5公尺。造像高浮雕。正壁刻三世佛,以結跏趺坐束腰蓮花座上,佛高0.7公尺,座高0.6公尺,身後飾火焰形背光,頭部套飾圓形頂光;左侍阿難,右侍迦葉尊者,高1公尺。左右壁各殘存天王1尊,高0.8公尺。龕門左右,殘立2供養人。龕上隱見造像記”進士楊劭”、”莊主古國□”等字。
D26-5 引路王菩薩龕 南宋 編8號。灰砂岩,方龕,高0.8公尺,寬0.7公尺,深0.5公尺。引路王菩薩,高0.6公尺,居中,頭著寶冠,衣飾瓔珞,腰系圍裙,飾帶飄舞,左手戴寶圈,右手執幡過頂,身略左側作前行引度狀。龕左刻一供養人像,高0.5公尺,面對引路王菩薩,頭髻束巾,穿對襟長服,雙手搭帛扶于胸前,姿態恭謹。龕左壁竪列造像記5行,”二奉善弟子……,念一娘子發心建造□□□引路王菩薩,祈乞現存安樂,過去升天。大宋□□天元甲子十月二十九□□□□□□記”
223-D27 靈岩寺摩崖造像 寶興鎮青果村7組 南宋 縣文物保護單位。寺已毀,存造像8龕,計30餘尊。刻于南宋,清道光、光緒補修。其中5號觀音龕高1.10公尺,寬1.40公尺,深0.17公尺。中刻淨瓶觀音,高0.94公尺;側刻2供養人,高0.52公尺;旁刻文殊騎獅、普賢騎象,像高0.68公尺,肩寬0.13公尺。壁見造像記,”紹興□□年□月”、”東普攻鐫文惟簡玄孫文藝刻”。余龕造像有,牛王菩薩、地藏、三世佛、六臂觀音、送子觀音等。部分龕殘損
224-D28 石壁寺摩崖造像 高坪鄉新興村1組 南宋 縣文物保護單位。寺已毀,存造像3龕,計50身。像坐東面西,位于一周長26.3公尺整石壁上。高浮雕造像。1號主龕高3.6公尺,寬3.5公尺,深0.57公尺。分上下龕,上龕幷坐從左至右:玉皇、孔子、釋迦、老子,主像旁分立侍者;下龕刻閻王、鬼卒等10余身,應爲地獄。2號龕牛王菩薩坐蓮座于水牛背上,下方刻小牛7條,旁爲脅侍。3號窟殘,上有庚午嘉定三年(1210)摩崖碑一通。此處造像表現三教合一,較少見,惜頭多缺
225-D29 寶香佛耳岩摩崖造像 郵亭鎮寶香村7組 南宋 縣文物保護單位。共2窟,造像21身。造像爲高浮雕近圓雕。1號窟高3.7公尺,寬5.5公尺,深3.8公尺,正壁釋迦結跏趺坐式,頭左右分刻一飛天;左壁4觀音立像,窟口爲1天王;右壁存3立觀音像;存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補修碑。2號爲牛王菩薩窟,頂爲穹窿形,高3公尺,寬2.5公尺,深2.8公尺,後壁一菩薩結跏趺式坐于牛背的蓮臺上,側分侍一站式菩薩,旁襯菩提樹,牛王菩薩左右分刻二牛,一牛騎牧童,窟口刻天王
226-D30 潮水寺摩崖造像 中敖鎮茅店村4組 南宋 縣文物保護單位。寺已毀,共存造像3龕,其中2龕爲粗胚。刻于南宋,經改刻幷彩繪。位于距地1.10公尺的崖壁上。毗盧佛像龕平頂,高1.80公尺,寬3.90公尺,深1.07公尺。佛結跏趺坐式,像高1.04公尺,肩寬0.46公尺,頭戴化佛冠,略顯螺髻,身穿袈裟,雙手于胸作法指狀。側坐文殊、普賢二菩薩,均高0.86公尺,存圓形頭光和舟形身光
227-D31 響水村摩崖造像 珠溪鎮響水村西北500公尺 南宋 縣文物保護單位。共6龕。窟始鑿于南宋,清添刻。高浮雕造像。位于七拱橋公路左高9公尺,長38公尺的石崖上。宋代造像爲一佛二菩薩龕、釋迦佛窟、孔雀明王窟、觀音龕、地藏王菩薩窟,惜多殘。清代釋迦佛窟,平頂,高2.1公尺,寬2.5公尺,深2.8公尺。主像釋迦高1.7公尺,肩寬0.5公尺,坐式;侍阿難、迦葉,各高1.2公尺。右壁刻造像記”今處大足縣安賢裏,地名蒲家壩,信士宋延齡,室人劉氏,發心修釋帝位佛二尊,左右阿蘭迦舍二尊,幷石香爐二座,祈佑吉祥如意。乾隆四十九年(1784)六月吉旦建立。”
228-D32 峰山寺摩崖造像 中敖鎮峰山村2組 南宋、明、清 縣文物保護單位。寺已毀,存造像19龕。始鑿于南宋,明、清增刻。位于長43公尺,高5~7公尺的崖面上。造像多佛教內容,〔見道教人物。其中3號爲觀音洞,平頂龕,高2.54公尺,寬4.3公尺,深1.35公尺,中刻釋迦佛坐像,以結跏趺坐于蓮花須彌座上,佛飾螺髻,身披袈裟,背後存圓形身光及頭光;左右分侍十觀音,皆存圓形頭光,均立式,刻飾精美,手中執物各异,造型生動。7號爲聖母龕,高0.95公尺,寬1.25公尺,深0.77公尺,聖母半跏趺坐,下見未完工的乳母,側刻一帶翼童子,袒上身;左右壁分雕一美人,右壁刻”故鐫刻作處士文玠記,□曆辰紹興六年(1136)……造聖母”等。餘像內容爲釋迦、牛王菩薩等,還存清代龕多個,略
229-D33 三教寺摩崖造像 寶興鎮大堰村4組 宋、清 縣文物保護單位。寺已毀,存造像7龕,位于長15公尺、高2公尺的石壁上。3、4、5、6龕鐫于宋代,1、2、7號龕刻于清代。造像風化嚴重。長方形平頂龕。造像高浮雕。其中3號龕,高1.3公尺,寬0.79公尺,深0.6公尺,又分上下龕。上龕高0.43公尺,寬0.65公尺,深0.15公尺,雕有4觀音像,手中各執一物;其中一像高0.17公尺,肩寬0.07公尺。下龕高0.52公尺,寬0.7公尺,深0.1公尺,造像嚴重風化。此處存造像記3則,分別刻于南宋、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嘉慶元年(1796),均殘
230-D34 石佛寺摩崖造像 棠香街道永岸村6組 明、清 縣文物保護單位。寺已毀,造像19龕。始刻于明永樂十四年(1416),清代增鐫。位于長25公尺,寬7.5公尺的巨石上。1號觀音龕、2號三世佛龕、3號七佛龕、4號西方淨土龕、5號二佛龕、6號孔雀明王龕、7號地藏龕、8號西方三聖龕、9~18號刻觀音、地藏、羅漢、千佛等內容,19號龕位于100公尺外,刻于清同治八年(1869)。其中,7號地藏龕,高1.2公尺,寬1.1公尺,深0.4公尺。頭著白毫,身著僧衣,以結跏趺式坐于幾腿檯面上,側刻錫杖,身高0.9公尺,肩寬0.4公尺。壁面刻造像記”大明永樂十四年十二月□日庚申吉旦”。另100公尺外小石佛寺,還存清代造像11龕,圓雕造像34尊,略
231-D35 老觀音摩崖造像 郵亭鎮西溝村5組 明代 計4龕,風化較重,僅2龕基本可識;另存1題刻。位于長50公尺、高10公尺的崖面上。造像高浮雕。1號龕,高1.4公尺,寬1.4公尺,深1公尺,龕內存2像,左立像高1.1公尺,肩寬0.3公尺,面目風化,衣飾隱見,爲俗裝,長衣束腰,肩爲披巾,雙手胸前合十;右立像高1公尺、肩寬0.4公尺,面部〔風化,著袈裟,胸開一方孔。2號龕,高0.75公尺,寬0.5公尺,深0.4公尺,內雕一俗裝人物,高0.58公尺,肩寬0.2公尺,爲供養人。另距摩崖造像10公尺處刻”天下太平,日月□佛”八字,字徑1.8公尺,鑿孔成字
232-D36 靈角寺摩崖造像 珠溪鎮馬王村1組 明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寺已毀,存造像4窟,像多殘。3號窟,圓形頂,高3公尺,寬3.7公尺,深4.9公尺。內存半身圓雕殘像10尊,無頭。左右壁刻坐式小像,像高0.16公尺,左壁5排155尊,右壁4排112尊,風化甚重,不知確切內容
233-D37 野雞沖摩崖造像 高升鎮先進村6組 明代 1龕,位于距地2.7公尺的山崖上。龕圓形頂,高2.9公尺,寬1.67公尺,深0.8公尺。造像高浮雕。後壁刻接引佛1尊,高2.5公尺,頭飾螺髻,豐面大耳,面目慈祥,身穿袈裟,手結接引印,左壁存明代造像記,竪刻8行,字多風化;右壁刻清道光補修記
234-D38 新興村摩崖造像 高坪鄉新興村2組 明代 1龕,位于距地4公尺高的崖面上。龕平頂,高1公尺,寬1.2公尺,深0.6公尺。造像高浮雕。內刻如意珠觀音,神態安詳,頭著高花冠,穿長袖衣,胸飾瓔珞,雙手捧如意珠于腹,以結跏趺坐于蓮臺上;左右分侍一童子,站立于荷花上
235-D39 多寶寺摩崖造像 石馬鎮先鋒村10組 明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寺已毀,存造像5龕,位于長30公尺、高15公尺的崖壁上。造像高浮雕,規模較大,惜風化較甚。1號龕,高10公尺,寬11公尺,深3.4公尺。主像千手觀音,坐高3.5公尺,肩寬1.65公尺,頭頂化佛冠,面目風化,衣飾不清,現存18手;左侍1男,著大袖窄袍,雙手合于胸前,像高1.77公尺,肩寬0.6公尺;左刻維摩天地獄變像圖
236-D40 寶峰寺造像 季家鎮寶峰村東南1.5公里 明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寺已毀,存圓雕造像15尊,位于長20公尺,寬18公尺的神臺上。多爲菩薩像。其一,頭冠,肩披短巾,胸飾瓔珞,以游戲式坐于蓮台座上,坐身高0.8公尺,肩寬0.24公尺,胸厚0.14公尺;座高1.02公尺,寬0.9公尺,座北面鐫”成化□佑四年”文字。其二,頭冠,身著哉領天衣,胸飾瓔珞,雙手胸前持如意,趺坐于金剛束腰座上。坐身高0.87公尺,肩寬0.24公尺,厚0.13公尺;座高0.78公尺,寬0.29公尺,厚0.7公尺。其三,冠上有化佛,身穿哉領短袖天衣,胸飾瓔珞趺坐于束腰蓮座上,雙手腹間捧物(殘)。坐身高0.77公尺,肩寬0.26公尺,胸厚0.13公尺,座高0.57公尺,寬0.54公尺,寬0.48公尺。餘造像略同
237-D41 龍鳳山摩崖造像 中敖鎮農豐村 明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共2龕。始鑿于明代,經清同治年間妝彩。位于長3.8公尺,寬2.6公尺的崖壁上。高浮雕造像。其中地藏龕平頂,高1.6公尺,寬1.2公尺,深0.9公尺。地藏以結跏趺坐于須彌座上,身著哉字領佛袍,雙手捧牟尼珠于胸前,座前臥小獅。右侍一持錫杖弟子;左一老供養人像,雙手捧金于胸前。另一龕造像爲淨瓶觀音,側侍二童子。觀音坐高0.8公尺,肩寬0.33公尺,厚0.15公尺。童子高0.5公尺
238-D42 惜字閣小佛灣摩崖造像 龍崗街道惜字閣村南600公尺 明代 共2龕。鑿于明萬曆十六年(1588),清代增刻。位于高8公尺,長10公尺,距地3公尺的石壁上。方形平頂龕。高浮雕造像。左龕高1.2公尺,寬1.2公尺,深0.5公尺;右龕高0.95公尺,深0.4公尺,寬1公尺。一龕浮雕送子觀音,一龕雕釋迦、供養人等。壁面見”大明萬曆十六年……”造像記。基本完好
239-D43 寨子坡摩崖造像 中敖鎮麻楊村1組 明代 共5龕,位于高7公尺、寬10公尺的崖面上。造像均高浮雕。1號龕,弧形頂,高1.6公尺,寬1.25公尺,深0.25公尺,主像觀音坐式,頭著化佛冠,短袖,長裙,其左足踏于蓮花上,花側海面揚波;右足上蹺,足下刻一龍,觀音高1.25公尺,肩寬0.35公尺;側分立金童、玉女,像高0.55公尺,肩寬0.18公尺。2號爲三清龕,龕高1.2公尺,寬2.7公尺,深0.25公尺。三清高1.15公尺,肩寬0.25公尺。3號刻劉備、關聖人,側分侍1人,主像高1.2公尺,肩寬0.35公尺。4號爲釋迦龕,釋迦坐于須彌蓮花座上,身後飾火焰背光,兩側分立2侍者;主像高0.8公尺,肩寬0.2公尺
240-D44 雷公嘴摩崖造像 中敖鎮麻楊村1組 明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共3龕,位于長10公尺,上下高7公尺的崖面上。造像高浮雕。1號龕,弧形頂,高1.45公尺,寬1公尺,深0.4公尺,刻玉皇大帝及王母,像高1.25公尺,肩寬0.4公尺。2號刻淨瓶觀音,側侍金童、玉女。3號刻釋迦佛,高1.25公尺,肩寬0.4公尺;左侍灶王夫婦,右侍太陽、月亮菩薩
241-D45 大佛寺造像 鐵山鎮麒麟村2組 明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寺已毀,存圓雕像6尊。其中,阿彌陀佛,立式,高4.85公尺,頭飾螺髻,身披袈裟,豐面,神態安詳,手作接引狀。另毗盧佛高2.21公尺,肩寬1.1公尺,厚0.45公尺
242-D46 老佛洞摩崖造像 三驅鎮新橋村1組 明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1鋪,造像3尊。始雕于明代,清代培修。弧形窟,高2.45公尺,寬3.9公尺,深2.25公尺。高浮雕西方三聖像,像通高2.2公尺,肩寬0.53公尺,厚0.3公尺;阿彌陀佛,頭著螺髻,身披佛袍,左手持寶珠,右手胸前置,以結跏趺坐于蓮花座上,座下一盤龍,背後存2光;左侍觀音,頭著花冠,身穿天衣,胸懸壽牌,瓔珞,左手執淨瓶;身高1公尺,肩寬0.5公尺,厚0.2公尺。右大勢至高1.05公尺,肩寬0.5公尺,厚0.2公尺,右手執如意坐蓮臺上,台高1公尺。存清乾隆十七年(1752)、道光十七年(1837)功德碑各1通
243-D47 玉皇觀石刻 珠溪鎮柏木村北1.5公里 明代 觀已毀,存道教殘像3尊及神台浮雕裝飾圖案。神台長3.6公尺,寬1.2公尺,高1.15公尺。正面鏤雕盤龍花卉及卷F,還刻頭似鳳凰,身似羊的動物。側刻仙鶴圖。該圖案工精藝巧
244-D48 新農村摩崖造像 龍水鎮新農村8組 明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存1龕及圓雕殘像7尊。龕灰砂岩,弧形頂,高2公尺,寬2.7公尺,深0.9公尺。主像真武大帝,高1.8公尺,肩寬0.5公尺,頭戴披風帽,腰系絲帶,盤右腿,左脚踏蛇,坐于龜背上。左右二脅侍,高1.2公尺,肩寬0.34公尺。龕邊各立1供養人,一著官服,一殘,高0.57公尺,肩寬0.28公尺。上述雕像頭爲補塑。另存圓雕殘像7尊。上有明”嘉靖十四年(1536)八月吉日記”款
245-D49 菩薩坡摩崖造像 鐵山鎮桂香村西400公尺 明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1窟,造像17身。始鐫于宋,明代改刻,清代妝彩。位于長12公尺,高8公尺的崖壁上。高浮雕造像。主像釋迦牟尼,高1.75公尺,肩寬0.45公尺,厚0.2公尺,頭飾高肉髻,穿哉字領通肩佛袍,左手戴佛珠,右手執寶珠,結跏趺坐于束腰蟠龍蓮花臺上,身後飾火焰紋背光。阿難、迦葉分侍兩旁,迦葉高1.15公尺,肩寬0.3公尺。阿難高1.15公尺,肩寬0.35公尺。迦葉側刻一力士,高0.19公尺,肩寬0.09公尺,雙手執錘。餘像風化不清
246-D50 新興觀音岩摩崖造像 高坪鄉新興村西1.5公里 明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僅1龕。平頂,高1公尺,寬1.2公尺,深0.6公尺。主像觀音,頭著花冠,身穿天衣,胸飾瓔珞,雙手腹前捧如意珠,結跏趺坐于蓮花座上。左右侍立荷花童子各一,雙手作拱手狀,足踏蓮花
247-D51 普和寺造像 郵亭鎮新紅村 明代 寺已毀,存圓雕造像6尊,位于農舍後的石臺上。從左至右爲迦葉、淨瓶觀音、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阿難、達摩。迦葉神態持重,高1.43公尺,肩寬0.53公尺,厚0.33公尺。淨瓶觀音,高1.23公尺,肩寬0.54公尺,胸厚0.33公尺,頭著花冠,神情慈祥,胸佩瓔珞,手持淨瓶,坐于蓮臺上;阿彌陀佛坐蓮台,高1.33公尺,肩寬0.67公尺,厚0.35公尺;大勢至已殘;阿難站高1.63公尺,肩寬0.65公尺;達摩,高1公尺,肩寬0.43公尺,厚0.23公尺。基本完好
248-D52 七佛岩摩崖造像 龍石鎮石馬村3組 明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共存7龕。始刻于明代,清咸豐五年(1855),民國五年(1196)培修。均爲高浮雕。內容爲千手觀音、七佛、三世佛、地藏、達摩等。其中,2號千手觀音龕,高3.6公尺,寬3.5公尺,深1.1公尺,觀音主身已殘,約12平方公尺的壁面密布姿態各异的觀音手臂,計200餘隻,手分執不同的法器。5號地藏龕,高1.4公尺,寬2.3公尺,深0.4公尺,地藏結跏趺坐式,幷排1像殘。壁面刻”大明永樂辛卯(1411)庚申吉日造”。7號三世佛龕,存同年造像記。8號達摩龕,高1.05公尺,寬0.62公尺,深0.3公尺,達摩坐式,壁刻”西天二十八祖”、”達摩祖師”字樣
249-D53 白岩寺坡摩崖造像 國梁鎮三鳳村1組 明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佛像1尊,經近人彩繪。坐南面北,高浮雕造像。通高1.2公尺,身高0.9公尺,肩寬0.45公尺。頭飾螺髻,面長方,較豐滿,身穿佛袍,結跏趺坐于蓮花須彌座上。側存”西天大會佛祖”、”南海見觀音”字樣。像基本無損
250-D54 廣佛寺造像 龍崗街道15村西1公里 明代 寺已毀,存圓雕石像19尊,木雕造像8尊,均殘補。始刻于明代,清代補刻,近人彩繪。三世佛像較佳,結跏趺坐式,須彌座,中像頭飾螺髻,身披佛袍,雙手胸前作拱手狀,通高1.88公尺,坐高0.88公尺,肩寬0.5公尺,厚0.19公尺。左佛像高1.68公尺,肩寬0.52公尺,厚0.17公尺,右佛像高同左佛,均一手上指,一手平置于腹。另見一觀音,身穿哉字領通肩袈裟,雙手叠放于膝間,結跏趺坐于蓮臺上,通高1.12公尺,肩寬0.45公尺,厚0.11公尺。余東岳大帝,數珠手觀音多殘,還存關聖、關平等木雕
251-D55 千佛岩摩崖造像 三驅鎮千佛村3組 明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共11龕。始刻于明永樂年間。位于長200公尺,高7.5公尺的崖壁上。內容爲十三佛、三世佛、八佛、千佛、地藏、六臂觀音、西方三聖、雷音、經變相等。多保存良好。
D55-1 十二金光佛龕 明代 編1號。龕高3.42公尺,寬11.75公尺。高浮雕造像。全龕造像分5組,從左至右排列。1組爲十二金光佛龕,分刻于直徑0.76公尺的2龕內;佛頭飾螺髻,佛面相同,身著哉領通肩佛袍,現內衣結,雙手置膝間結印,結跏趺坐式;另存一阿彌陀佛龕,壁上左右側分刻”佛法大如天”、“二天千佛崖”。2組爲摩崖刻大書”忍”字碑,高0.39公尺,寬0.67公尺,”忍”字周密布經文。3組爲地藏龕,高0.8公尺,寬0.72公尺,地藏身穿袈裟,雙手捧牟尼珠,珠內發毫光一道,過左肩繞至龕外,結跏趺坐式。4組一佛二菩薩龕,高0.46公尺,寬1.04公尺,皆結跏趺坐于蓮臺上;釋迦居中,手作說法狀;左侍文殊、右侍普賢;座下一爲青獅、一爲白象,三像座下托釋雲。5組不空索觀音像,刻于高0.85公尺,寬0.74公尺龕內,觀音6臂,上雙手托日、月,下雙手執索、劍,中雙手執物,殘。上部存,下部殘。
D55-2 西方三聖龕 明代 平頂龕,高1.3公尺,寬2.2公尺,深1.07公尺。高浮雕造像。面西,赤足站于蓮花上。身高1.2公尺,肩寬0.34公尺。中爲阿彌陀佛,頭殘損,著對襟寬袖大衫,下身著裙,身著二帶垂足,佛袍右角向上拉起塞左腰內,胸前寫一”心”字,左手平攤腹前,手心向上。右手垂身側,手心向外作接引狀。左侍淨瓶觀音,右侍大勢至菩薩,大勢至雙手懷中抱如意,皆高花冠,胸飾瓔珞3像後壁上題”鷲嶺祗園”等字。
D55-3 地藏三身像龕 明代 平頂龕,高1.09公尺,寬1.98公尺,深1.13公尺。高浮雕三地藏造像。地藏本身居中,眉間一白毫,比丘裝,斜披袈裟,左手平攤膝間,右手按于胸前,結跏趺坐于墊上,墊氈及袍帛垂于座前;兩側爲其化身,裝俗相同:左像兩手籠于袖內置腹前;右像雙手作禪定印,手內捧1珠,珠內出毫光1道,過左肩至龕頂。龕右壁雕1錫杖。
D55-4 雙觀音龕 明代 幷列2龕。左爲觀音龕,高0.98公尺、寬0.86公尺,觀音結跏趺坐于墊氈上;頭著高花冠,長髮披肩,罩對襟大衫,胸飾瓔珞,雙手膝間結印,後飾蓮瓣形身光及圓形頭光;側侍善財童子和獻珠龍女:善財扎雙總角,穿緊袖衫,下半身系圍裙,雙手合十;龍女頭挽高髻,身著長裙,雙手拱揖。右龕觀音,相貌、衣裝雷同,桃《狀火焰頭光,龕左壁見一淨瓶。
D55-5 八佛龕 明代 平頂龕,高0.93公尺、寬4.73公尺、深0.83公尺。高浮雕造像。八佛面東南,結跏趺坐于蓮座上,佛面貌相仿,頭均飾螺髻,印堂點白毫,身穿哉字領通肩佛袍或斜披袈裟,胸現內衣結,或雙手合十狀,或雙手置膝間,〔存一手撫膝,一手作說法指者。
D55-6 雷音龕 明代 灰砂岩平頂龕,高0.94公尺、寬2.42公尺。共存浮雕造像7身。像面東南,從左至右排列:雷公,腿作弓箭步,雙手高舉過頭,已殘。鬼卒,肩扛大風袋,赤裸上身,腰系短襟,作半蹲狀。風伯,束髮于頂,頜下有須,赤膊,著短裙,側身向右,左臂下挾風袋口,作風狀。電母,2領窄袖長袍,左手垂側面,右手執2鏡掩于胸前,鏡後系帶。雨師,頭扎束髮軟巾,頜下長髯掩胸,腰間系帶,左手置腹,右手捋須,脚下F中現一龍頭。觀雨神,頭戴方耳帽,穿2領長袍,腰間系帶,左手下垂,右手執扇于胸。男像,裝扮同觀雨神,雙手拱揖狀。七像上方籠罩彩F,下方彩F托護。
D55-7 觀無量壽佛經變龕 明代 編7號。黃砂岩平頂龕,高3.94公尺,寬4.48公尺,深1.65公尺。高浮雕造像。正壁造像分上下層。上層主像爲西方三聖,均面南,爲半身像,高1.58公尺,肩寬0.95公尺;三像皆著哉字領通肩大衫,右肩搭袈裟一角,胸下現內衣結;阿彌陀佛居中,頭飾螺髻,胸前一”佛”字,雙手腹前結印;側侍觀音、大勢至菩薩,觀音持鉢,大勢至捧貝葉經;三像上方存4小佛,三像兩側存二小菩薩,還存青鳥、樓閣、彩F。下層爲三品九生圖,共高2.28公尺;上品上生圖,上部立4菩薩,戴花冠,飾瓔珞,二像爲通肩寬袖大衫,二像短披露臂,側有飛人青鳥、童子坐蓮苞、”給孫0”碑等;上品上生兩側,左爲上品中生,右爲上品下生圖;均立西方三聖,脚下三童子坐蓮苞上。餘中、下品各生圖造型略同上生圖。左壁一、二層爲十方諸佛,立于蓮花上,祥雲環繞;三層,三坐像中爲柳本尊,旁題”本尊祖師”四字,左爲”開山時南和尚”,右爲”寶聰山和尚”,皆僧人裝;四、五、六層爲八觀圖即”月觀”、”將軍觀”,皆題名。右壁:一、二層爲十方諸佛,三、四、五、六層分別爲八觀圖,三層內側爲西方三聖立像,旁刻”丈六全身觀”,外側一坐像面對一立菩薩。下三層每組像僅1人,面對菩薩,或坐或立,旁竪刻”觀世音觀”、”法身觀”、”大勢至觀”、”中品觀”,六層風化重。龕左壁題”大明永樂八年(1410)正月造”。右壁亦題”大明四川道永樂十年(1412)八月造,任伯立”。
D55-8 千佛壁摩崖造像 明代 編8號。平頂,高3.4公尺,寬19.14公尺,深3.96公尺。高浮雕造像。主像3佛,側侍觀音、大勢至,面東南,佛結跏趺坐于墊氈上,像坐高0.63公尺,肩寬0.33公尺。中爲毗盧佛,頭著花冠,身穿袈裟,雙手胸前結印;左爲盧舍那佛,右爲釋迦佛;皆頭飾螺髻,穿哉字形領佛袍,一手撫膝,一手舉胸結印。觀音雙手捧鉢,大勢至懷抱如意。主像兩側列3層千佛,計140尊,坐高0.38公尺,肩寬0.17公尺;佛皆結跏趺坐式,頭飾螺髻,身穿袈裟或袍;姿態不一,或執鉢、印、珠、如意、念珠等法器
252-D56 衛平菩薩岩摩崖造像 中敖鎮衛平村東南1.5公里 明、清 縣文物保護單位。共3龕。始鑿于明代,清代重修。造像高浮雕。其中2號爲釋迦、觀音龕,平頂,高1公尺,寬1.9公尺,深0.48公尺。左一刻觀音,頭著披風,寬衣大袖,右手平置于胸,左手執荷花,立于蓮臺上;左二刻釋迦佛,頭飾螺髻,身披袈裟,右手下垂,掌心向外,左手平端寶珠于胸前;左三、左四均刻觀音,造型與左一略同,僅一像手執淨瓶;均立式,高0.79公尺,肩寬0.22公尺,龕兩角刻金童玉女,各高0.4公尺,肩寬0.12公尺。另見嘉慶十六年(1811)重刻記等
253-D57 大佛岩摩崖造像 萬古鎮長生村長生橋北200公尺 明、清 造像1龕,始鑿于明代。另存清代圓雕造像10尊。明代觀音龕,像高0.82公尺、肩寬0.33公尺,頭著花冠,胸飾瓔珞,身著天衣,結跏趺坐于蓮花座上,壁面刻”皇明正統二年(1437)九月十四日刊建”。另存清代圓雕佛、觀音等,佛像高1.44公尺,肩寬1.55公尺;僧人像高0.8公尺,肩寬0.23公尺;工藝較差,略
254-D58 關聖廟造像 中敖鎮新華村13組 明、清 廟已毀,存圓雕造像13尊。川主、土主、州主三像爲明代遺物,餘爲清代。三主幷排端坐,頭戴冠,身穿寬袍,腰系玉帶。川主高1.7公尺,肩寬0.62公尺,厚0.22公尺;土主高1.57公尺,肩寬0.53公尺,厚0.19公尺;州主高1.73公尺,肩寬0.59公尺,厚0.24公尺。座上刻”……正德十三年(1528)四月二日……”另存清代雕刻的三世佛、阿難、迦葉、武士、雪山祖師等像,多殘。幷存清乾隆丁卯年(1747)冬月吉立造像記
255-D59 東林寺造像 中敖鎮東林村西南1公里 明、清 寺已毀,存圓雕造像25尊,已遷到斜洞灣。1號主爲關羽坐像,高1.64公尺,肩寬0.54公尺,身穿鎧甲戰服,胸戴護心鏡,腰系玉帶。旁侍周倉、關平,均高1.1公尺,肩寬0.3公尺。2號爲淨瓶觀音,雕飾精美,結跏趺坐于蓮臺上,通高1.12公尺,像高0.7公尺,肩寬0.27公尺。其餘造像做工粗糙
256-D60 塔耳山摩崖造像 智鳳鎮黃連村6組 明、清 縣文物保護單位。存摩崖造像8龕,圓雕造像5尊。始鑿于明代,清代增刻培補。1號龕,弧形頂,高1.2公尺,寬1.5公尺,深0.27公尺,造像高浮雕,內刻灶王、灶母,像高1.05公尺,肩寬0.39公尺,灶母著披風,右手握珠置于膝上,左手〔放膝上,脚穿尖履。灶王一手置膝蓋上,造一手握方形物,衣紋厚重,兩像比例勻稱。2號龕刻靈官,3號刻觀音、童子,4號刻老君,5號刻”三王”像,6號刻釋迦,7號刻孔子,8號爲聖母。以上均爲高浮雕造像。圓雕造像有玉皇、川主、南岳、金童、玉女等
257-D61 眠牛寺摩崖造像 高坪鄉三界村7組 明、清 縣文物保護單位。寺已毀,存造像6龕。始鑿于明代,清乾隆、咸豐年間相繼增刻。位于長10公尺,高5公尺的崖面上。均高浮雕。1號龕,弧形頂,龕高1.37公尺,寬1.08公尺,深0.5公尺;觀音頭著化佛冠,身穿短袖衫披巾,胸飾瓔珞,手執如意,結跏趺坐于蓮臺上,觀音通高1.2公尺,像高0.75公尺,肩寬0.28公尺;下爲一跪伏牛,龕左壁刻”大明萬曆拾三年(1585)二月十八日”。2號龕,弧形頂,高0.96公尺,寬0.98公尺,深0.2公尺。刻一官服人像,壁刻”彭陳氏秋元寄石捐修,咸豐九年(1859)八月二十六日”。余龕造像多刻于清代,幷存清乾隆造像記1則
258-D62 玄頂村摩崖造像 高坪鄉玄頂村5組 明、清 縣文物保護單位。共7龕,位于9.5公尺長,3.5公尺高的山崖上。造像高浮雕。1號龕,弧形頂,高1.54公尺,寬1.5公尺,深0.46公尺;觀音高1.1公尺、肩寬0.34公尺,頭殘,現背光,手分執日、月輪、寶珠,兩手腹前結印,結跏趺坐于蓮臺上;側侍男女各1,殘。2號龕,弧形頂,高0.8公尺,寬4.2公尺,深0.65公尺;幷列均結跏趺坐式三佛,佛頭飾螺髻,豐面大耳,身披袈裟,手結印,或置胸前,或置腹。3號龕殘。4號龕,弧形頂,高1.2公尺,寬1.4公尺,深0.33公尺;內高浮雕毗盧佛一尊,高1.04公尺,肩寬0.3公尺;頭戴花冠,雙手膝間結法界定印;龕外二殘像高0.7公尺。5號龕殘,6、7號均爲武士龕,身著鎧甲短裙
259-D63 觀音岩造像 高坪鄉三界村西600公尺 明、清 共存圓雕造像10尊,摩崖造像1龕。圓雕造像橫列于長10公尺的石臺上。1號圓雕系武士像,高0.86公尺,肩寬0.4公尺,身飾甲胄。2號爲送子觀音,高0.6公尺,肩寬0.3公尺,觀音頭系巾冠,身穿長裙,造型不一的10童子攀附其身上。4號釋迦佛,總高1.1公尺,像高0.78公尺,肩寬0.35公尺,頭飾螺髻,著哉字領佛袍,結跏趺坐于須彌連臺上。6號爲天王像,高1.3公尺,肩寬0.4公尺,其面目猙獰,身穿鎧甲長袍,足踏風火輪。其餘圓雕造像爲供養人、武士、民間諸神。摩崖龕,刻三主像,頭戴蓮花冠,身穿長衣,雙手捧佛珠,以結跏趺式坐于蓮臺上。龕楣雕2童子。崖面還存清乾隆、嘉慶、道光、光緒年間功德記事題刻各1則
260-D64 東王廟造像 高坪鄉茨竹村西1.5公里 明、清 廟已毀,存圓雕造像19尊,位于長10公尺,寬10公尺的地坪上。其中東岳大帝刻于明代,像高2.4公尺,肩寬1公尺,厚0.45公尺,頭戴冕冠,豐面,神態威嚴,穿大袖長袍,但服飾較厚重。余18像鑿于清代,其中呵尼諦母身高1公尺,肩寬0.35公尺,厚0.45公尺,頭戴花冠,表情安詳,袒胸露乳,懷抱乳童,坐式。另爲民間神像,供養人等。還存清代功德碑3通
261-D65 半邊廟摩崖造像 高坪鄉玄頂村南300公尺 明、清 縣文物保護單位。廟已毀,存造像7龕。始鑿于明代,清代部分改刻幷妝彩。造像爲高浮雕。位于長9.5公尺,高3.5公尺的石壁上。1號龕,高1.5公尺,寬1.5公尺,深0.46公尺,主刻六臂觀音,通高1.1公尺,肩寬0.34公尺,雙手分執日、月,一手指地,一手持物,下兩臂膝間叠合上有寶珠。左右分侍一男一女。餘龕造像內容爲佛像、武士像等。另存功德題刻1則
262-D66 柿花村菩薩岩摩崖造像 中敖鎮柿花村南1.2公里 明代 1龕、造像4尊,位于距地1.7公尺的桂花岩壁上。高浮雕造像。龕方形,平頂,高1.08公尺,寬1.3公尺,深0.85公尺。其中一像高0.36公尺,肩寬0.16公尺,爲面帶天真稚氣的小童。崖上殘見”大清元年滿月下浣補修……”
263-D67 光明廟摩崖造像 高坪鄉三界村2組 明、清 縣文物保護單位。廟已毀,存造像4龕,位于長12公尺,高11公尺的崖面上。始刻于明代,清代續雕。最上爲玉皇龕,中爲天皇,坐式,像高約1公尺,左侍文官一老一少,老者持杖,右侍身著盔甲的武士和一護衛像,侍者像高0.8公尺許。2號龕刻釋迦和菩薩,主像高1公尺,肩寬0.48公尺。座上刻”當今皇帝萬歲、萬萬歲”。3號龕刻川主、藥王、土地,像高公尺許。4號呵尼諦母龕,主像高公尺許,肩寬0.33公尺,側雕武士及二童子。崖面中部橫刻四大字”清風明月”,邊飾”雙獅戲球”
264-D68 新楠村佛耳岩摩崖造像 三驅鎮新楠村東2.5公里 明、清 1龕、造像6尊,位于高5公尺的崖面上。始鑿于明,清補刻。龕高1.8公尺,寬5公尺,深0.7公尺。此龕造像內容豐富,上排左爲釋迦像,高0.85公尺,肩寬0.25公尺,頭飾螺髻,豐面大耳,袒右肩,穿袈裟,以結跏趺式坐雲朵上;右爲老君像,像高0.85公尺,肩寬0.3公尺,頭飾道髻,左手執拂塵,右手放一膝上,結跏趺坐于雲朵之上;下排右刻觀音坐蓮台,玉皇、王母娘娘、牛王菩薩等
265-D69 青龍村摩崖造像 高坪鄉青龍村5組 明、清 共4龕,位于高5公尺,寬10公尺的山崖上。造像高浮雕。2號三教龕,高2.2公尺,寬5公尺,深0.7公尺;三像幷排坐式,高1.57公尺,肩寬0.54公尺,玉皇居中,頭頂冠冕,面蓄鬍鬚,身穿皇袍,雙手作拱手狀,握朝笏,足蹬方頭靴,踏祥雲,端坐于石臺上,頭後顯2光;右刻孔子,面豐留須,2領寬袖衣,右手置膝,左手放胸前,鞋置台下,盤坐于石臺上,頭顯2光;左爲釋迦,結跏趺坐于石臺上,旁列南岳高1.47公尺,肩寬0.47公尺。3號龕,高1.05公尺,寬0.6公尺,深0.38公尺,像高0.87公尺,肩寬0.15公尺,地母束胸,穿寬袖長衣,脚穿尖頭鞋。1號爲淨瓶觀音坐蓮台。4號爲土地龕。另殘存6尊圓雕造像,內容爲地母、觀音、山岳等
266-D70 上帝廟造像 智鳳鎮黃連村東南100公尺 明、清 廟已毀,現存圓雕造像13尊,僅8尊較好,位于一坡地上。造像內容以道教人物爲主。其中,玉皇像雕刻較好,頭戴皇冠,穿長袍,腰系玉帶,雙手拱朝笏于胸前,端坐于石臺上。左刻川主像,三隻眼,穿龍袍,腰系玉帶,端坐于石臺上。右刻淨瓶觀音,結跏趺坐于束腰蓮臺上。餘還見送子觀音等
267-D71 寨子坡摩崖題刻 高升鎮勝光村3組東南1.5公里 清代 題刻2則,位于距地4公尺的峭壁上。1號題刻幅高2公尺,寬0.6公尺;楷書,橫列”滴水清波”四字。2號題刻幅高0.8公尺,寬0.8公尺;楷書,竪列9行,行字不等;文爲”香泉一道落成阿,點點清流靜不□;□□珠聯相覓切,□□水調出反多;滴開萍影浮新月,蹴起回文漾碧落;孺子何知無□發,旺流□□唱清歌。湖南衡陽李德題,乾隆元年(1736)”
268-D72 青果村摩崖造像 寶興鎮青果村6組 清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共2龕,位于長4公尺,高1.8公尺的石壁上。1號觀音龕,高1.1公尺,寬1.2公尺,深0.45公尺;主像觀音高0.68公尺,肩寬0.28公尺,觀音頭戴高花冠,胸飾瓔珞,搭披帛,穿長袖衣,結跏趺坐于石臺上;左侍善財,右侍龍女。2號龕較小,內雕千手觀音像,觀音高0.16公尺,肩寬0.06公尺,飾手36只,坐于蓮臺上;下有圓雕造像4尊,爲阿陀佛,送子觀音等;壁面存清乾隆十年(1745)造像記
269-D73 牛王廟摩崖造像 中敖鎮太安村南1.5公里 清代 廟已毀,存造像2龕,位于距地高1.35公尺,長5公尺的石壁上。高浮雕。一龕高1.12公尺,寬1公尺,深0.4公尺,主像川主,通高0.69公尺,像高0.59公尺,肩寬0.2公尺,著長袍。左右分侍1武士。一龕造像已改塑,僅見刻”皇清乾隆二十年(1755)”字樣
270-D74 大佛寺摩崖造像 萬古鎮長生村北200公尺 清代 寺已毀,存造像1龕。龕高1.8公尺,像高1.44公尺,高浮雕釋迦像,釋迦頭現螺髻,身穿袈裟,結跏趺坐式,側有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造像記。另存圓雕僧人、觀音像等10尊,高0.8公尺許
271-D75 壁氣淩F碑 中敖鎮農豐村 清代 青石質,平頂碑,高1.54公尺,寬0.87公尺,厚0.09公尺。額橫列楷體”壁氣淩F”四字。正文楷體,竪書24行,行字不等。碑文記述,裝修圓雕佛像的出資人等事。署款”皇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
272-D76 聖水溝摩崖造像 寶頂鎮鐵馬村 清代 1龕,位于長3.6公尺,高3.6公尺的崖石上。龕弧形頂,長2.9公尺,高1.2公尺,深0.4公尺。造像高浮雕。中爲淨瓶觀音,高0.89公尺,肩寬0.33公尺;觀音頭戴高花冠,胸飾瓔珞,身穿大袖長衣,手持淨瓶,結跏坐于蓮臺上。佛坐式,分列觀音兩側,佛頭飾螺髻,豐面,大耳,身穿袈裟,結跏趺坐于蓮臺上,身高同觀音。旁存二供養人。龕下方刻造像記”陳氏合族出銀拾兩新修……乾隆六十年(1795)”
273-D77 八角村修路記功碑 珠溪鎮八角村西北500公尺 清代 1通,位于小河畔的坡地上。碑青石質,方首,高2公尺,寬0.55公尺,厚0.4公尺。座高0.22公尺,寬0.65公尺,厚0.65公尺。額刻”千古萬年”、“坦然壹新”、”永垂不朽”。正文多風化,依稀可識,修路捐款人姓氏等。署款”龍飛乾隆陸拾年(1795)孟秋二月浣”
274-D78 響灘橋碑 萬古鎮響灘村東30公尺 清代 橋已毀,存碑2通,位于村捨下的石坪上。坐西向東。一碑,2首,高2.8公尺,寬0.75公尺。厚0.32公尺,座高0.7公尺,寬0.85公尺,厚0.5公尺,碑文內容爲修橋記事,款見”大清乾隆”。一碑,青石質,圭首,高1.45公尺,寬1.1公尺,內容相似
275-D79 雷打石摩崖造像 中敖鎮柿花村西1公里 清代 共5龕,位于高8公尺,寬12公尺的山崖上。始鑿于清嘉慶、增刻于道光、光緒。造像高浮雕。1號龕,平頂,高0.6公尺,寬1.76公尺,深1.1公尺;造像爲觀音、文殊、普賢、雷公、電母,觀音、文殊、普賢三像幷列,觀音通高0.45公尺,像高0.3公尺,肩寬0.1公尺,文殊座爲獅,普賢座爲象,高寬同前;雷公、電母乘雲朵,雷公執錘、楔子,電母執鏡。3號龕,弧形頂,高1.1公尺,寬1.06公尺,深0.25公尺;主像觀音,通高0.69公尺,像高0.4公尺,肩寬0.18公尺;頭披巾,身穿灾字領天衣,雙手膝間結印,坐方臺上;左金童、右玉女,通高0.6公尺,像高0.22公尺,立荷《上;左壁刻一淨瓶,右刻鸚鵡。另存清嘉慶三年(1796)造像功德碑1通,文字多風化;還存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造像碑,光緒二十六年(1900)裝修記
276-D80 三官岩造像 智鳳鎮田壩村西南500公尺 清代 4尊圓雕造像,位于一民宅旁的坡地上。雕于清嘉慶八年(1803)。1號觀音像,通高0.51公尺,上半部呈龕形,內雕觀音像,高0.22公尺,肩寬0.09公尺,頭著披巾,身穿長袖衣,雙手置腹,結跏趺坐式,上身側浮雕菩提樹呈龕形,下半部左右立二侍者,高0.19公尺,中爲一不規則小龕,龕內鏤雕蓮花數朵。2號雕送子觀音,高0.47公尺,像高0.4公尺,肩寬0.26公尺,觀音坐式,懷抱乳童。3、4號爲官人像,著官帽,穿長袍,端坐
277-D81 新勝村摩崖造像 石馬鎮新勝村西200公尺 清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共1龕,弧形頂,高2.2公尺,寬2.1公尺,深1公尺。真武大帝居中,高1.5公尺,肩寬0.6公尺,厚0.3公尺。頭戴平頂方冠,面蓄美須,身著鎧甲,左手撫腿,右手執劍,足蹬靴,左脚踏龜,右脚踏蛇,端坐于石臺上。側侍二像高1.4公尺,肩寬0.6公尺,厚0.3公尺;左像束頂,瞪目閉唇,穿2領窄袖袍,腰系帶,手執劍鞘,足蹬靴;右像形同左像,手握方印。門側分立一高0.25公尺,肩寬0.15公尺,厚0.05公尺的官人及婦女像。壁刻”皇清嘉慶八年(1803)”等文字
278-D82 佛祖寺造像 寶頂鎮佛祖村西1公裏 清代 寺已毀,現存圓雕彌勒像像1尊。鐫于清嘉慶九年(1804)。像造型生動,通高3公尺,坐于束腰蟠龍蓮座上。印堂點經,豐面大耳,笑容可掬,給人親和感,袒胸露大腹,一手執佛珠,一手撫膝,以自在式坐蓮瓣檯面上。保存較好
279-D83 菩薩岩摩崖造像 中敖鎮衛平村北500公尺 清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僅1龕。平頂,高0.97公尺,寬2.96公尺,深0.62公尺。造像高浮雕。正壁刻阿彌陀佛及觀音二身,像高0.65公尺,肩寬0.21公尺。左壁刻金童,右壁刻玉女。兩壁外側各刻送子菩薩一身。龕楣刻”古迹佛像”四字。另見清嘉慶十六年(1811)記事碑一通。保存較好
280-D84 聯科村造像碑 鐵山鎮聯科村西500公尺 清代 碑青砂石質,2首,高2.3公尺,寬1.27公尺。碑首浮雕一觀音二童子。觀音雕刻纖瘦,坐式,頭現花冠,胸飾瓔珞,肩披彩帛,露雙臂,腰束帶,兩手合于腹部,雙足踏蓮臺上。左右立1童子。碑面左右側各立1蟠龍柱,龍身纏繞柱上,間以雲朵。碑面左右側各立1蟠龍柱,龍身纏繞柱上,間以雲朵。碑文多風化,依稀可知爲造像功德內容。款見”嘉慶二十二年(1817)歲次丁醜……”
281-D85 九磴橋摩崖造像 高坪鄉高峰村東北1公里 清代 存造像3龕,修路題刻等6則。刻于清嘉慶年間。1號送子觀音龕,弧形頂,高1.12公尺,寬1.32公尺,深0.35公尺;送子觀音像高0.55公尺,側侍女像各一,懷抱小兒。2號日、月觀音龕,高0.34公尺,寬0.24公尺;觀音手持淨瓶坐于水中的蓮花上,兩邊雲朵中刻太陽和月亮,主像高0.34公尺,肩寬0.07公尺。3號彌勒龕,高1.12公尺,寬1.22公尺;彌勒高0.83公尺,肩寬0.49公尺,彌勒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神態生動;側分侍一童。另存清代修路題記5則,清嘉慶造像記1則
282-D86 三益村觀音岩摩崖造像 萬古鎮三益村西1公里 清代 共2龕,位于高7公尺的山壁上。造像高浮雕。1號觀音龕,弧形頂,高1.03公尺,寬0.63公尺,深0.23公尺。觀音頭搭長巾,袒胸,穿大袖長衣,雙手置腹捧淨瓶,以結跏趺式坐蓮臺上,側侍金童、玉女。側刻有清道光元年(1821)造像記。另存地獄龕,內雕地獄人物,高0.51公尺,肩寬0.19公尺。旁列圓雕人物,有關羽、劉備等
283-D87 雙山寺摩崖造像 國梁鎮雙山村東500公尺 清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寺已毀,存造像7龕,位于長18.2公尺,高5公尺許的崖面上。1號幅高2.5公尺,寬1.85公尺,題”龍泉”二巨字,楷書、□刻,橫列文字;中部浮雕”二龍戲珠”圖案;下部刻盤龍吐水。2號羅漢龕,高1.9公尺,寬2.8公尺;羅漢居中,高1.84公尺;右上雕童子,下刻一女像;兩側雕菩提樹,龕外鐫”道光四年(1824)仲浣三月士□敬刊”。3號刻觀音、4號刻龍王、5號中刻釋迦,左刻孔子,右刻老君;6號二郎神、關羽像。另存圓雕數尊
284-D88 白F寺造像 拾萬鎮橋勝村3組 清代 寺已毀,存圓雕造像13尊,位于一新建的房屋中。三世佛像保存較好,坐高1.5公尺,須彌座高1.2公尺,寬1.15公尺。三佛頭飾螺髻,面豐、大耳,身穿袈裟,結跏趺坐蓮台,下爲束腰須彌座,佛座存清道光十五年造像記。另見真武大帝、韋陀菩薩、送子觀音、牛王菩薩等,像高1公尺許,幷存碑6通
285-D89 長石壩路碑 三驅鎮玉金村西南500公尺 清代 青砂石質,上有仿木房蓋。坐南面北,總高2.3公尺,寬1.3公尺,厚0.38公尺。楷書,18行,字徑4厘公尺許。碑文述及三驅場至珠溪的大路修建經過,還刻善士捐款名單等。款題”道光辛卯年(1831)孟夏日”
286-D90 猫兒溝摩崖造像及石刻 寶頂鎮天宮村北2公里 清代 存造像1龕、修路題記和造像功德記各1則。龕高1.23公尺,寬0.93公尺,深0.36公尺;主像觀音頭著花冠,穿天衣,手持淨瓶,以結跏趺式坐于蓮臺上,像高0.88公尺,肩寬0.33公尺;側有清咸豐造像記。修路題記幅高1.5公尺,寬0.91公尺;文字楷體,□刻,署款”道光二十年(1840)”。清代功德碑高1.05公尺,寬0.7公尺。基本完好
287-D91 茨竹溝摩崖造像 智鳳鎮毗盧村6組 清代 造像1龕,位于長12公尺、高8公尺的岩壁上。圓形頂龕,高1.63公尺,寬1.5公尺。高浮雕觀音像,像高0.9公尺,肩寬0.4公尺,頭戴花冠,圓形頭光,身穿天衣,雙手捧淨瓶,結跏趺坐于蓮臺上。座下浮雕蓮枝花花朵伸到觀音像左右,花上分立童子,高0.6公尺。側有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造像記
288-D92 觀音廟摩崖造像 中敖鎮金盆村東300公尺 清代 廟已毀,存造像3龕,位于長2.6公尺、寬1.85公尺、距地1.5公尺高的崖壁上。開鑿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1號龕,平頂,高0.9公尺,寬0.51公尺,深0.18公尺,爲高浮雕關公像。2號龕,高1公尺,寬1公尺,深0.3公尺,主像爲呵尼諦母坐像,身側刻8童子和一老俑,後雕坐式淨瓶觀音,側刻兩荷花童子,坐于花心之上,雙手合十。3號龕,高0.57公尺,寬1.41公尺,深0.12公尺,幷坐太陽、月亮、菩薩、地母像。龕上刻”道光二十六年歲次丙午又五月中浣吉旦”
289-D93 新菩薩摩崖造像 寶興鎮天星村9組 清代 共存造像11龕,經現人彩繪,位于長4.5公尺,高3.1公尺的崖壁上。均高浮雕造像。2號龕,半圓形頂,高0.89公尺,寬0.78公尺,深0.65公尺。造像爲淨瓶觀音,通高0.49公尺,像高0.32公尺,肩寬0.13公尺,結跏趺坐于蓮臺上,側一立像,略小。6號龕,半圓形頂,高0.72公尺,寬0.47公尺,深0.28公尺,主像送子觀音,通高0.47公尺,肩寬0.15公尺。3號爲釋迦佛龕,釋迦通高0.73公尺,像高0.45公尺,肩寬0.16公尺,側列文殊、普賢二菩薩。4號龕,刻淨瓶觀音,通高0.75公尺,像高0.55公尺,肩寬0.17公尺。餘龕多爲新補,-貌不詳
290-D94 大雄寺摩崖造像 萬古鎮大雄村 清代 寺已毀,存造像1龕,位于一山崖上。龕高2.77公尺,寬0.56公尺,深0.3公尺。主像爲淨瓶觀音,高浮雕,像高0.46公尺,肩寬0.21公尺,觀音頭戴化佛冠,面2,大耳,神態安詳,身著大袖長衣,袒胸,雙手捧淨瓶,結跏趺坐于蓮臺上,左右分立金童、玉女于長柄蓮花上。龕左刻”諸神……”。龕頂浮雕人物數尊,已風化不清
291-D95 觀音溝摩崖造像 中敖鎮天臺村1組 清代 造像1龕,位于距地2.5公尺的山壁上。龕高1.05公尺,寬0.8公尺,深0.25公尺。造像高浮雕,主像淨瓶觀音,高0.47公尺,肩寬0.19公尺,頭戴高花冠,身著灾字領長袖衣,雙手執物于胸,結跏趺坐于蓮臺上,後有火焰光。觀音像左蓮花上立金童,頭上雕小鳥一隻。右側立玉女于荷《上,頭側刻淨瓶
292-D96 召樂山摩崖造像 萬古鎮鳳頂村7組南300公尺 清代 共3龕,位于公路側的山壁上。高浮雕造像。1號龕,弧形頂,龕高5.6公尺,寬3公尺,深0.5公尺。觀音頭戴化佛花冠,寬面偏瘦,身著短衫,胸飾瓔珞,雙手置腹結印,以結跏趺式坐石臺上。2號龕,刻佛像,高2公尺,肩寬0.8公尺,佛頭飾螺髻,身穿袈裟,結跏趺坐于蓮臺上,餘殘
293-D97 三教寺造像 回龍鎮長田村4組 清代 寺已毀,存圓雕造像24尊,位于近年搭建瓦房內的神臺上。其中,李老君像高1.79公尺,肩寬0.65公尺。孔子高1.55公尺,肩寬0.62公尺。釋迦高1.78公尺,肩寬0.67公尺。存題刻”乙巳年十一月一日父子造”
294-D98 小鳳凰寺摩崖造像 中敖鎮衛平村東北500公尺 清代 寺已毀,存像3龕,位于長3公尺,高2公尺的石壁上。始鐫于清光緒十八年(1892)。1號龕,高浮雕坐像3尊,皆手持朝笏。2號龕,內雕釋迦、孔子、老君3像,皆坐式。3號龕刻觀音、牛王菩薩及2侍者
295-D99 扎營村佛耳岩摩崖造像 智鳳鎮扎營村 清代 共3龕,位于長6.6公尺,寬1.9公尺,距地2公尺的石壁上。造像高浮雕。1號龕,平頂,高1.55公尺,寬2.33公尺,深0.4公尺。刻三佛幷坐像,頭現螺髻,身穿袈裟,結跏趺坐于蓮台束腰須彌座上。2號龕,高1.3公尺,寬3.1公尺,深0.15公尺。橫列三佛一觀音,佛造型與上龕略同,觀音頭殘。3號龕,高1公尺,寬3.3公尺,深0.38公尺。內刻淨瓶觀音,牛王菩薩,送子觀音
296-D100 龍王堂摩崖造像 鐵山鎮麒麟村北1.2公里 清代 堂已毀,存造像1龕,位于距地2公尺崖壁上。平頂,高1.5公尺,寬1.5公尺,深0.9公尺。造像爲龍王和龍母,高浮雕。龍王列左,高1.2公尺,肩寬0.38公尺,頭戴高冠,大目,寬面,微胖,身穿長袍,雙手捧朝笏端坐。龍母身高1.17公尺,肩寬0.36公尺,頭戴便帽,面目和善,胸飾珠串,長衣蔽膝,身披巾帛,雙手置腹,端坐,二像後壁竪墨題”龍王堂”三字;左題”龍太子”;右題”龍女”惜不見太子、龍女造像
297-D101 普濟寺造像 金山鎮火花村西1.8公里 清代 寺已毀,存圓雕造像5尊,位于長5公尺的地面上。1號觀音,高0.69公尺,肩寬2.6公尺,頭戴花冠,穿長袖衣,雙手合十,以結跏趺式坐蓮臺上。余川主,高0.7公尺,肩寬0.25公尺,厚0.15公尺。玉皇高0.69公尺,肩寬0.26公尺,厚0.16公尺,灶王高0.42公尺,肩寬0.28公尺,厚0.08公尺。土主高0.4公尺,肩寬0.19公尺,厚0.10公尺。以上圖像皆手執朝笏,神情莊嚴
298-D102 老觀音廟摩崖造像 雍溪鎮界碑村東1.5公里 清代 寺已毀,存造像5龕,位于長10.7公尺,高8.8公尺,距地高4公尺的崖面上。龕口呈方形,平頂。造像高浮雕。內容爲觀音,文殊菩薩、韋陀菩薩、牛王菩薩等,部分已風化不可辨,因地勢無法測量
299-D103 東岳廟摩崖造像坊 寶頂鎮東岳村西北2公里 清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廟已毀,存高浮雕四柱三間三樓廡殿頂牌坊。面闊3公尺,通高2.5公尺。被近人彩繪。明間下爲弧形龕,正中一女端坐,頭搭披風,耳飾環,著2領大袖服,腰系玉帶,兩手各捧一瓶于膝上,纏尖足。明間額枋刻戲曲人物若干。左次間一女端坐,懷抱兩子;右次間刻一男,頭著硬角襆頭紗帽,穿官袍,系玉帶,兩子攀于肩上,蹬靴坐式,神態玩味。坊柱刻聯,明間柱聯”徐經尋壽萬姓添麒麟,5橋□□三仙賜桂兒”;次間門聯”蓮口抱佛果生佛□,載柳隱仙宛若苔蘚”。次間額枋〔存戲曲雕刻。坊上還存”聚仙樓”、”會仙閣”圖等
300-D104 寫字岩摩崖石刻 寶興鎮青果村東700公尺 清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計10則,位于寫字岩長70余公尺,寬8公尺許的崖面上。離地高5公尺許壁面刻”忍”字,字徑公尺許,下有跋文共11行,首行“大清咸豐八年(1858)”,末款”邑人遜齋曾志敏”。另見”節孝”內容的題刻多則,款皇清同治三年(1864)劉超儒,同治四年(1865)李堅廉等
301-D105 “甘棠遺愛”碑 高坪鄉高峰村南1公里 清代 碑青石質,方首方趺,通高3.3公尺,寬1.25公尺,厚0.2公尺。碑文竪列,中刻”甘棠遺愛”四大字,字徑15.6厘公尺許;左刻”邑賢侯丁官印□良以篆肖雁大老爺”,右款”皇清光緒十一年(1885)五月吉旦,閤士民同建”。字迹清晰
302-D106 新廟子摩崖造像 寶頂鎮鐵馬村西800公尺 清代 廟已毀,存造像1龕,龕高0.9公尺,寬0.56公尺,深0.15公尺。高浮雕造像。左刻一官人像,像高0.8公尺,肩寬0.29公尺,頭戴烏紗帽,著2領袍服,足穿靴,端坐于石臺上。右像高與左同,爲送子觀音坐像,身上攀附5乳童,極富生活情趣。下存圓雕3尊,殘
303-D107 天寶村摩崖造像 季家鎮天寶村東500公尺 清代 又名五尊佛造像。共2龕,位于長2公尺,寬2公尺,距地高1公尺的石壁上。1號三教龕,平頂,高1公尺,寬2公尺,深0.5公尺。中刻釋迦佛,高0.85公尺,肩寬0.5公尺,頭飾螺髻,身披袈裟,雙手置腹,捧鉢,結跏趺坐于蓮臺上。左坐孔子、右爲老子像,均端坐,身高同佛。2號龕,在三教龕下方,平頂,龕小,內雕土地、山王各一,均端坐像
304-D108 龍神觀音岩摩崖造像 寶頂鎮龍神村西200公尺 清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共3龕,補修題記2則,位于長5公尺,高7公尺許的崖面上。刻于清代,”文革”致殘。頂龕平頂,雕觀音、日、月菩薩。中龕刻淨瓶觀音坐蓮台,龕平頂,高2公尺,寬1.3公尺,深0.35公尺,像高1.28公尺,肩寬0.36公尺。下龕,平頂,高1.23公尺,寬2.94公尺。造像內容:東岳、南岳、川主、觀音等,均坐式,像高0.86公尺,肩寬0.36公尺許。另存清道光及光緒三十四年(1908)補修記2則,造像被近人彩繪
305-D109 觀音堂摩崖造像 中敖鎮觀寺村西1公里 清代 共2龕,位于長3公尺,寬2公尺,距地高2公尺的崖面上。1號龕,平頂,高1公尺,寬0.63公尺,深0.2公尺。中刻呵利帝母,面目慈善,袒胸露乳,懷中抱小童,側立4小孩。坐高0.88公尺,肩寬0.3公尺。2號龕,平頂,高1.48公尺,寬0.87公尺,深0.3公尺。中坐觀音,戴花冠,胸飾瓔珞,結跏趺坐于蓮台之上,身高1.25公尺,肩寬0.75公尺,神態和藹。側侍金童、玉女,面態極天真活潑。另見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殘碑1通
306-D110 雙河口摩崖造像 珠溪鎮雙河村 清代 1龕,刻于清代,經近人彩繪。龕高5.2公尺,深0.9公尺。主像淨瓶觀音坐臺上,面東南,身高1.6公尺,肩寬0.5公尺。側侍金童、玉女,各高1.3公尺,余刻僧人像,高1公尺。基本完好
307-D111 斗碗寨摩崖造像 中敖鎮三角村9組 清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共5龕,位于長11公尺,高5公尺的崖面上。1號龕,平頂,高1公尺,寬2.1公尺,深0.45公尺。龕內浮雕灶王、川主、玉皇、送子觀音,其中玉皇高0.97公尺,肩寬0.27公尺,餘像高度約同。2號觀音龕高1.55公尺,寬1.8公尺,深0.45公尺。觀音結跏趺坐于蓮臺上,通高1.28公尺,肩寬0.28公尺;側分侍一童子,高0.7公尺,肩寬0.22公尺。3號老君龕,像高1.26公尺,肩寬0.3公尺,右侍太陽菩薩。4號刻地母,脅侍二童子。5號雕釋迦坐蓮台,像高0.76公尺,肩寬0.23公尺。另存藥王、天君、灶母,上述造像身高同釋迦佛
308-D112 全佛岩摩崖造像 智鳳鎮阮家村9組 清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共1龕,5尊造像,位于長4公尺,離地高1.3公尺的崖面上。坐東向西,平頂龕,高1.6公尺,寬3.15公尺,深0.48公尺。淨瓶觀音居中,觀音頭戴化佛冠,身著哉領通肩天衣,胸飾瓔珞,雙手捧瓶于腹前,結跏趺坐于蓮臺上。通高1.44公尺,像高0.92公尺,肩寬0.35公尺,厚0.15公尺。左右分侍坐觀音各一,坐高1.22公尺,肩寬0.35公尺;兩側再分侍一童子。保存較好
309-D113 新觀音廟造像 龍水鎮明光村東1.5公里 清代 廟已毀,現存圓雕造像26尊,新近被彩繪。內容爲佛、道、民間諸神等。其中,龍王菩薩坐高0.96公尺,肩寬0.35公尺。藥王菩薩坐高0.76公尺,肩寬0.35公尺,燃燈佛坐高1.6公尺,肩寬0.4公尺,厚0.3公尺。保存基本完好
310-D114 楊施廟造像 金山鎮紅旗村4組南300公尺 清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清末楊、施兩家建廟,廟已毀,存圓雕造像64尊,位于近年新修長20公尺,寬4公尺的廟子內。質料爲石、木、泥,大者1.5公尺,小者不等。內容有楊四將軍、牛王、雷公、釋迦、孔子、李老君、羅漢等
311-D115 萬壽寺造像 龍水鎮幸光村5組 清代 寺已毀,存圓雕造像42尊,位于近年新建一房的神臺上。大像高1.5公尺,小像高0.65公尺。造像內容較雜:佛祖、靈官、夏禹王、地母、女媧、玉皇、王母、戰將、天公、文昌、東南二岳、燃燈佛、川主、李老君、觀音、送子娘娘、萬壽公、玄女、趙玉、眼光、日、月、神龍皇、宣陽、福妻等
312-D116 猫兒洞摩崖石敢當造像 龍水鎮魚箭村 清代 題刻高、寬2公尺。像面西北,上端鑿一旋渦紋;下刻一鼓眼、寬鼻,大嘴獸面,像高1.2公尺,寬0.8公尺。旁刻”泰山石敢當”五字。均□刻。基本完好
313-D117 狀1故里碑 龍石鎮新生村1組 時代不詳 碑青砂石質,方首,高1.57公尺,寬0.82公尺,厚0.13公尺。座高0.3公尺,長1.35公尺,寬0.7公尺。中竪列楷書”宋古狀1故里”六字,左款風化僅見“大”字,右款”重□十二月”。傳宋代狀1古承碧出世于此,其地稱狀1屋基
314-E1 張桂山墓 龍水鎮四村東1.5公里 1914年 張桂山(1866~1914)在龍水當麽師,幷學得一身好武藝,與餘棟臣結爲兄弟,清末與餘棟臣一起反洋教,三打龍水和石馬,荷包等教堂。1911年組織保路同志軍進縣城,宣告大足獨立,幷攻克富順,被推爲富順都督。後自立隊伍住大足被暗殺,葬于此處。墓爲竪穴土堆墳,無石條包砌
315-E2 饒國梁紀念館 國梁鎮F路村東南200公尺 1929年 縣文物保護單位。饒國梁(1888~1911年)字作霖,號紹峰,國梁鎮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1906年到成都,考入四川陸軍弁目隊,被推爲聯絡革命黨人聯絡。1908年加入同盟會。1911年2月,在F南接黃興函,約陳汝環等到香港。奉命聯絡會黨,運送槍械彈藥至廣州,準備起義。于4月27日晨舉義,國梁率敢死隊1在蓮塘街口截擊清軍,在往北大門撤退時,誤入敵營,負傷被執。于4月30日遇難,年僅23歲。紀念館爲磚木結構,坐北向南,占地面積爲609.46平方公尺。分主樓與側房,爲歇山式屋頂,通高10.9公尺,長40.57公尺,寬15.2公尺。主樓長28.6公尺,寬15.2公尺。側房長15.5公尺,寬12.15公尺
316-F1 馬跑教堂 石馬鎮街村東南300公尺 清宣統元年 市文物保護單位。教堂爲中西式結合建築。坐南朝北,由經堂、鐘樓及其他房舍組成。整個教堂占地面積7000多平方公尺,其中建築面積3000多平方公尺。教堂前排由一樓一底磚石房屋和四層樓的鐘樓組成。面闊70公尺。教堂大門爲雙扇木門,高2.8公尺,寬1.70公尺。房屋高13公尺,共有大小房間17間;鐘樓高25公尺,頂部爲哥特式尖頂,上有十字架。經堂爲教堂的主要建築,爲典型的歐式建築,正面立有8根圍柱,柱徑0.65公尺,柱礎爲四方形,每邊0.94公尺,圓柱高約9公尺。圓柱之上爲三角形屋頂,三角底面有”上天之門”四個大字,在字的上面有聖心十字架圖案,兩側各有一展翅飛鴿,三角尖頂口立有十字架。整個經堂建築高15公尺,面闊14.4公尺,進深36.35公尺。經堂前有普通踏道7級,高1.5公尺。經堂西面連沿有列平房共7間形成自然圍墻,另有一列正面無墻壁的平房橫置在空壩的南邊沿。空壩中有一干打磊圓形建築,周長16.40公尺,高3.50公尺
317-F2 衡陽山莊 金山鎮石河村 1941年 中西式磚木結構,四合:布局,坐西向東,占地面積爲1736平方公尺。進深32公尺,主建築面闊七間43公尺,單間進深7.7公尺,通高16公尺。建築前50公尺處有一莊門,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題有”衡陽山莊”,字爲楷書
318-F3 蔣家花墳山石牌坊 三驅鎮朝陽村西南600公尺 民國 系墓坊。四柱三間五樓歇山頂石坊。高5.5公尺,寬3.2公尺。邊柱有八字墻,墻面浮雕人物,坊面額枋等雕有造型生動的戲劇人物,花鳥圖案。明間柱上刻聯,明間柱側雕雀替。明、次間面各嵌一碑,字迹多風化不清,坊上刻”民國乙卯年冬月二十一日”款。後麵條石墓墻,長4.5公尺,寬1.03公尺上爲封土。

參見[编辑]

參考資料[编辑]

  1. ^ 《重慶文物地圖》

Template:重慶各區縣不可移動文物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