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軍團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羅馬尼亞王國
Regatul României
1940年—1941年
民族軍團國国徽
国徽
1941年的羅馬尼亞
1941年的羅馬尼亞
首都布加勒斯特
總理 
• 1940-1941
揚·安東內斯庫
國王 
• 1940-1941
米哈伊一世
成立
历史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0年9月14日
• 鐵衛隊叛亂
1941年1月21日
1941年1月23日
• 政府解散
1941年2月14日
• 建立
1940年
• 终结
1941年
货币羅馬尼亞列伊
前身
继承
羅馬尼亞王國
羅馬尼亞王國

民族軍團國羅馬尼亞語Statul Naşional Legionar)是羅馬尼亞王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鐵衛隊領導者揚·安東內斯庫將軍統治的時期;自1940年9月14日成立到1941年2月14日正式解散間,他在羅馬尼亞展開五個月的法西斯獨裁

背景[编辑]

鐵衛隊於1938年初首次上臺並與羅馬尼亞政府結盟,當時的總理奧克塔維安·戈加於1938年2月8日與鐵衛隊領導人科尼利烏·澤萊亞·科德雷亞努達成合作協議,聯合統治羅馬尼亞。然而這種政治安排令羅馬尼亞國王卡羅爾二世不滿,他於2月11日罷黜了奧克塔維安·戈加,並任命米倫·克里斯蒂亞取代之。[1]

1940年6月28日至7月4日期間,鐵衛隊領導人霍里亞·西馬擔任教育部副部長。1940年7月4日,蘇聯占領比薩拉比亞,鐵衛隊重組以伊恩·吉古爾圖為首的內閣。新政府任命了三名新官員分別是:公共財富部長瓦西里·諾維亞努、宗教和藝術部長霍里亞·西馬以及財政部副部長奧古斯丁·比迪亞努。此外羅馬尼亞政治家尼奇福·克拉尼奇因支持鐵衛隊的理念而被任命為宣傳部長。[2]

成立[编辑]

1940年9月6日國王卡羅爾二世被迫退位,由他19歲的兒子米哈伊一世繼任國王。米哈伊一世上臺後的第一件事便是任命揚·安東內斯庫將軍為國家元首。9月8日的一項法令進一步界定了安東內斯庫的權力。[3]為了保持對國家的掌控,同時將領導權讓給鐵衛隊,安東內斯庫於9月14日宣布改羅馬尼亞王國為羅馬尼亞國(國家軍團國)。並立法頒布鐵衛隊為羅馬尼亞國承認的唯一政黨,使羅馬尼亞成為極權主義法西斯國家。

經過[编辑]

1940年9月27日在揚·安東內斯庫的領導下,羅馬尼亞退出巴爾幹條約。10月6日安東內斯庫參加了第一次鐵衛隊的集會。10月8日,德軍開始進入羅馬尼亞,很快就超過了500,000人。11月23日,羅馬尼亞正式加入軸心國。11月27日,64名前政要或官員在日拉瓦大屠殺中被鐵衛隊處決,促使反猶太立法得到了擴大。 10 月 4 日猶太人擁有的農村財產被沒收,1940 年 11 月 10 日,國家軍團州面臨一場大地震,摧毀了 65,000 所房屋。隨後在11月17日沒收猶太人的土地。12月1日,另一場鐵衛隊集會在阿爾巴尤利亞舉行,慶祝特蘭西瓦尼亞加入羅馬尼亞22週年。安東內斯庫再次出席,並發表講話。

外交[编辑]

1940年10月上旬15000名德國士兵以保護普洛耶什蒂的煉油廠為由,進駐到羅馬尼亞,因為戰場的資源需求,因此這對德國至關重要。德國的這一單方面行動沒有詢問過墨索里尼的意見,促使墨索里尼發動了對希臘的入侵。隨後因在希義戰爭中導致的軍事失誤,使希臘反擊並佔領了義大利統治的阿爾巴尼亞南部地區半年。[4]然而德軍進入羅馬尼亞並不是入侵,因為它是在安東內斯庫的批准下進行的。 [5]第一批德國軍隊於10月10日抵達羅馬尼亞,部分是為了響應安東內斯庫的軍事援助請求,此外還有保衛羅馬尼亞油田的主要目標。 [6]羅馬尼亞隨後分別於11月23日和11月25日加入了三國同盟條約反共產國際協定,正式成為了軸心國的一員。 [7]儘管與德國的關係有所收緊,但羅馬尼亞境內的少數德國民族,並未完全倖免於羅馬尼亞化進程。來自巴納特特蘭西瓦尼亞德國人被遣返回國,來自南布科維納多布魯哈的日耳曼人被遣返的人數達76500人。批准這些遣返的德國-羅馬尼亞公約於1940年10月22日簽署。根據公約內容:「羅馬尼亞政府收到被遣返的德國人先前擁有的房地產,以換取向帝國支付賠償金。羅馬尼亞國家將使用新獲得的財產(土地和房屋)來安置在《克拉約瓦條約》之後流離失所的來自保加利亞的羅馬尼亞難民。」。[8]12月4日,羅馬尼亞和德國簽署了一項為期十年的貿易協定,為羅馬尼亞的經濟重建做出了改變。[9]

1940年9月27日羅馬尼亞退出巴爾幹條約。同一天與其中一個公約成員土耳其簽署了貿易協定。12月19日,羅馬尼亞與巴爾幹條約的另一個成員國南斯拉夫簽署了另一項貿易協定。

與蘇聯的邊境衝突長達了羅馬尼亞整個二戰。1940年秋蘇聯佔領了多瑙河三角洲的幾個羅馬尼亞島嶼。邊境事件每天都在發生。蘇聯軍隊集中在羅馬尼亞邊境,蘇聯飛機不斷侵入羅馬尼亞領空,1941年1月蘇聯船隻試圖強行進入羅馬尼亞水域。緊張局勢在 1941年1月達到顛峰,當時蘇聯通過最後通牒要求控制多瑙河三角洲。邊境衝突在加拉茨附近發生,羅馬尼亞與蘇軍在多瑙河交戰,雙方有26至100人喪生。

滅亡[编辑]

1941年1月20日,鐵衛隊企圖發動政變,同時對布加勒斯特的猶太人進行大屠殺。1月22日,在叛亂最激烈的時候,鐵衛隊在布加勒斯特集中營對200 名猶太人進行了「有儀式的謀殺」,衛隊唱著基督教讚美詩,祭送猶太人。[10]四天後,安東內斯庫政府成功鎮壓了政變。鐵衛隊被迫退出政府。西馬和其他鐵衛隊成員逃往德國,而其他人則被監禁。安東內斯庫廢除了羅馬尼亞國(國家軍團國)。

1941年2月14 日,羅馬尼亞國(國家軍團國)被正式廢除。超過9000名捲入軍團叛亂的人隨後被捕,其中近2000人被判處從幾個月到無期徒刑不等的各種刑期。

行政[编辑]

羅馬尼亞國(國家軍團國)建立後,主要由揚·安東內斯庫鐵衛隊進行獨裁統治,此段時期也被稱為法西斯制下的羅馬尼亞時期英语Kingdom of Romania under Fascism揚·安東內斯庫對內實行一黨專政的法西斯主義政權,對外則受蘇聯與納粹德國的影響,加入了軸心國,使羅馬尼亞成為了法西斯的盟國之一。

行政區劃[编辑]

羅馬尼亞行政地圖(1942 年)

參見[编辑]

參考文獻[编辑]

  1. ^ Keith Hitchins,Clarendon Press,1994 年,《羅馬尼亞 1866-1947》,p. 484
  2. ^ R. Haynes, Springer, 2016,《羅馬尼亞對德國的政策 1936-40 》, p. 147
  3. ^ D. Deletant, Springer, 2006,《希特勒被遺忘的盟友:Ion Antonescu 和他的政權,羅馬尼亞 1940-1944》p. 53
  4. ^ 小理查德 Z. 弗里曼 (Richard Z. Freemann, Jr.),Lulu.com,2016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簡明史:起源、戰鬥和後果》,第 12 頁。
  5. ^ Raphael Shen,格林伍德出版集團,1997 年,《羅馬尼亞經濟的重組:靈活性和適應性的範例》p5
  6. ^ Keith Hitchins,劍橋大學出版社,2014 年,《羅馬尼亞簡史》,p. 205
  7. ^ David Nicholls,ABC-CLIO,2000,《阿道夫·希特勒:傳記伴侶》,p225
  8. ^ S. Ionescu, Springer, 2015, 《猶太人抵抗“羅馬尼亞化”, 1940-44》, p110
  9. ^ Gh。Buzatu, Editura Mica Valahie,《羅馬尼亞石油史,第二卷》p367
  10. ^ Norman Manea, Grove Press, 1993,《關於小丑:獨裁者和藝術家:隨筆》,p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