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因里希·伯尔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海因里希·特奥多爾·伯爾 1972年诺贝尔文學奖得主
Heinrich Theodor Böll
1981年的伯爾
出生(1917-12-21)1917年12月21日
德意志帝國科隆
逝世1985年7月16日(1985歲—07—16)(67歲)
西德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克羅伊曹
國籍德國
獎項格奧爾格·畢希納獎
1967
諾貝爾文學獎
1972
受影響於托馬斯·曼
愛德華·哥拜克英语Edvard Kocbek

簽名

海因里希·特奥多尔·伯尔德语Heinrich Theodor Böll,1917年12月21日—1985年7月16日),生於德國科隆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最重要的作家翻譯家之一,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生平[编辑]

伯爾的半身像

青年及战争年代(1917–1945)[编辑]

海因里希生于科隆,其父母为木匠维克多·伯尔(Viktor Böll)及其妻玛丽亚(Maria,娘家姓Hermann)。海因里希是其父的第八个孩子也是第三个儿子。玛丽亚是维克多的第二任妻子。这个小市民家庭信奉罗马天主教,因而排斥纳粹主义

1924年至1928年,伯尔在天主教市民学校学习。此后转入国立的威廉皇帝完中。1937年中学毕业后,他开始在位于波恩的书商兰帕兹(Lempertz)当学徒。在十一个月之后因故中断。在此期间,他开始了最初的文学写作尝试。1938年,伯尔服了一年帝国自愿服务。1939年夏,他进入科隆大学,学习日尔曼语言学经典哲学,同时开始写作第一部小说,“教堂边缘”(Am Rande der Kirche)。但是在夏末时他被征召入伍。此后一直在军中服役,直到1945年4月被美军俘虏,并在同年9月被释放。

1942年,伯尔从前线回到德国休假,并与相识多年的阿内玛丽(Annemarie Čech)结婚。生于1945年的他们的第一个儿子克里斯多夫(Christoph)出生后不久即夭折。随后他们于1947年、1948年、1950年分别生育了三个儿子雷蒙特(Raimund),雷内(René)及文森特(Vincent)。

在二战的时候,他在信中多次请求他的父亲,给他寄甲基苯丙胺(Pervitin),这种兴奋剂在士兵当中很流行。在战争结束之后海因里希还对此依赖。

企业家和渔夫的故事[编辑]

1963年,伯尔在五朔节的时候给德国的Norddeutscher Rundfunk广播电台写了一个故事[1],名叫“Anekdote zur Senkung der Arbeitsmoral”[2],意思是“一个关于降低劳动生产率的故事”。讲的是一个企业家旅行者给一个渔民生活建议的故事[3]

故事大纲[编辑]

“一个企业家旅行者来到一个欧洲西部的无名海滩,他拍照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穿着破烂的渔夫在船里睡觉,他对渔夫的懒惰感到失望,就过去问渔夫为什么躺在这里而不去打渔。渔夫说他上午已经出海了一次,捕到的鱼已经足够接下来两天的生活了。

旅行者告诉渔夫,如果他每天出海打渔好几次,一年内他就能买一台摩托艇,第二年就能再卖一条。这样几年积累下来,他就能建一座冷库,一个鱼加工厂,坐直升飞机飞来飞去,建一座鱼餐厅,并把龙虾直接出口到巴黎去。

渔夫并不感冒地问:“接下来呢?”

旅行者说:接下来你就可以无忧无虑地坐在海边打瞌睡、欣赏海景了。

“但我不是已经这样做了吗。”渔夫说。

旅行者沉思着走了,他一点也不对渔夫感到遗憾,反而有些嫉妒。”[2]

故事的流行和改编[编辑]

这个故事及其的变体在网络上相当流行,也被一些书和论文引用。[4][5]在有的变体中,故事的人物改成了哈佛MBA和一个墨西哥人。[6][7]这个故事经常被拿来讨论金钱与幸福的关系。被一些大学列入阅读书目,也被选入一些德语教材。[8][9][10]

主要作品[编辑]

  • 短篇小說方面,目前已知的有:
    • 《流浪人,你若來斯巴……》
    • 《我的昂貴的腿》
    • 《在橋邊》
  • 中篇小說,目前已知的有:
    • 《列車正點到達》
  • 長篇小說,目前已知的有:
    • 《……一聲沒吭》
    • 《無主之家》
    • 《九點半鐘的檯球》
    • 《小丑眼中的世界》
  • 目前已知,但無法確定是哪一類的小說作品有:
    • 《萊尼和他們》
    • 《喪失了名譽的卡塔琳娜》
    • 《監護》
    • 《與貴婦分拍的團體照》
  • 散文
    • 《愛爾蘭之旅》

参考资料[编辑]

注释[编辑]

  1. ^ Conard, Robert C. Understanding Heinrich Böll.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1992: 43 [1991]. ISBN 978-0-87249-779-5. OCLC 24106001. 
  2. ^ 2.0 2.1 Böll, Heinrich. Anecdote Concerning the Lowering of Productivity. The Stories of Heinrich Boll. Leila Vennewitz (translator).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95: 628–630. ISBN 0-8101-1207-8. 
  3. ^ Moeller, Jack. Kaleidoskop: Kultur, Literatur, und Grammatik.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 1991: 167. ISBN 978-0-395-57260-3. OCLC 23220682. 
  4. ^ Christoph Vorwerk. Anecdote Concerning the Death of Enterprise by Quality Assurance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2-02-11..
  5. ^ Plass, Jan L.; Dorothy M. Chun, Richard E. Mayer and Detlev Leutner. Cognitive load in reading a foreign language text with multimedia aids and the influence of verbal and spatial abilitie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Elsevier). March 2003, 19 (2): 221–243. doi:10.1016/S0747-5632(02)00015-8. 
  6. ^ Schwantes, V. David. Ethics in a Cocoon: How (Not) to Live Well Together. AuthorHouse. 2007: 52. ISBN 978-1-4343-2004-9. OCLC 176931764. 
  7. ^ Ghosh, Indranil. 10 Feel Good Factors. Pustak Mahal. 2006: 13. ISBN 81-223-0953-4. 
  8. ^ Education F205: The Study of Education and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diana University
  9. ^ German 90b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10. ^ Turneaure, Brigitte M. Der treffende Ausdruck, Texte, Themen, Übungen, 2nd ed., pp. 26–28. W. W. Norton, New York, 1996. ISBN 978-0-393-96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