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于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淳于量(511年—582年),思明濟北[1][2]南北朝南梁南陳官員。

淳于量家族世居建康,父親淳于文成是南梁將領,官至光烈將軍、梁州刺史。他自少懂得對待自己,樣子英偉,有才幹,熟悉弓箭騎馬,梁元帝蕭繹擔任荊州刺史時,父親分給他人馬叫他到元帝處工作。淳于量自湘東王國常侍起家,兼任西中郎府中兵參軍,遷官府佐、常兼中兵、直兵者十多年,在府中的兵卒十分多。荊州雍州邊界處經常有蠻夷反叛,蠻夷的山帥文道期成為邊防禍患,中兵王僧辯出征不利,派遣淳于量幫助。他來到後和王僧辯合作打敗文道期,斬殺當地酋長,俘虜萬多人,以功封廣晉縣男,食邑三百戶,授涪陵太守,歷任新興武寧二郡太守[1][2]侯景之亂,梁元帝派遣五軍支援京邑,他參與其中;到建康失陷,他回到荊州。之後元帝承制,任命淳于量為假節通直散騎常侍、都督巴州諸軍事、信威將軍、巴州刺史侯景西上攻打巴州,元帝命令都督王僧辯佔據巴陵,他和王僧辯一同防衛侯景,大敗侯景的軍隊,擒拿他的部將任約。接著二人進攻郢州,捉獲宋子仙,仍然隨著王僧辯討平侯景。承聖元年(559年),朝廷以功勳授與淳于量左衛將軍,封為謝沐縣侯,食邑五百戶,不久外任持節、都督西寧等四州諸軍事、信威將軍、安遠護軍、桂州刺史[3][4]

荊州被西魏攻陷,淳于量保住桂州;王琳割據湘州郢州,多次派人招攬他,他雖然對外和王琳往來,但暗地遣使抄小路歸附陳霸先。陳霸先受襌建立南陳,授於淳于量持節、散騎常侍、平西大將軍,給他一隊儀仗,依然任職都督、刺史;不糾進號鎮南將軍,仍授與都督、鎮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5]陳文帝繼位,進號征南大將軍[6][7][8]

王琳平定後,朝廷多次要求他入朝,天嘉五年(564年)三月,徵任為中撫大將軍[9],依然擔任常侍、儀同、獲得鼓吹。淳于量的部下大多眷戀本土,打算逃入山谷,不願意入朝。陳文帝派湘州刺史華皎征討衡州界黃洞,並以兵迎接他。天康元年(566年),他到達建康,被他人以在路途上逗留而彈免去儀同;光大元年(567年),朝廷再次給他給一部鼓吹。五月,華皎謀亂,他出任使持節、征南大將軍、西討大都督[10],率領艦隊從郢州樊浦應戰,之後華皎失敗逃遁,同時北周將領長胡公拓跋定投降,因功授侍中、中軍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進封醴陵縣公,增食邑一千戶。不過官職尚未拜授就外任使持節、都督南徐州諸軍事、鎮北將軍、南徐州刺史[11],依舊擔任侍中、儀同,得到鼓吹[12][13]

太建元年(569年),淳于量進號征北大將軍,給人扶侍他;至太建三年(571年),淳于量向江陰王蕭季卿购买梁朝陵墓的樹木被連坐免去侍中,但很快復官。太建五年(573年)正月,再徵召為中護大將軍,仍然是侍中、儀同、得到鼓吹、扶侍。吳明徹西伐也,他表示贊成,派第六子淳于岑率領跟從軍隊;淮南攻克,淳于量改封始安郡公,增食邑一千五百戶,次年(574年)二月外調使持節、都督郢巴南司定四州諸軍事、征西大將軍、郢州刺史[14],其他官職優待一如以往。太建七年(575年)十一月,徵召為中軍大將軍、護軍將軍[15];太建九年(577年)因公事免去侍中,不就又復加侍中。太建十年春,吳明徹被北周俘虜,朝廷加淳于量使持節、都督水陸諸軍事,授散騎常侍、都督三州諸軍事、車騎將軍、南兗州刺史,其他如故。太建十三年(581年)正月,加左光祿大夫,增食邑五百戶,次年(582年)四月薨,虛歲七十二,贈司空[16][17]

引用[编辑]

  1. ^ 1.0 1.1 陳書·卷十一·列傳第五》:淳于量字思明。其先濟北人也,世居京師。父文成,仕梁為將帥,官至光烈將軍、梁州刺史。量少善自居處,偉姿容,有幹略,便弓馬。梁元帝為荊州刺史,文成分量人馬,令往事焉。起家湘東王國常侍,兼西中郎府中兵參軍。累遷府佐、常兼中兵、直兵者十餘載,兵甲士卒,盛於府中。荊、雍之界,蠻左數反,山帥文道期積為邊患,中兵王僧辯征之,頻戰不利,遣量助之。量至,與僧辯并力,大破道期,斬其酋長,俘虜萬計。以功封廣晉縣男,邑三百戶,授涪陵太守。歷為新興、武寧二郡太守。
  2. ^ 2.0 2.1 南史·卷六十六·列傳五十六》:淳于量字思明,其先濟北人也。世居建鄴。父文成,仕梁為將帥,位梁州刺史。量少善自居處,偉姿容,有幹略,便弓馬。梁元帝為荊州刺史,文成分量人馬,令往事焉。以軍功封廣晉縣男。
  3. ^ 《陳書·卷十一·列傳第五》:侯景之亂,梁元帝凡遣五軍入援京邑,量預其一。臺城陷,量還荊州。元帝承制以量為假節、通直散騎常侍、都督巴州諸軍事、信威將軍、巴州刺史。侯景西上攻巴州,元帝使都督王僧辯入據巴陵。量與僧辯并力拒景,大敗景軍,擒其將任約。進攻郢州,獲宋子仙。仍隨僧辯克平侯景。承聖元年,以功授左衛將軍,封謝沐縣侯,邑五百戶。尋出為持節、都督桂定東西寧等四州諸軍事、信威將軍、安遠護軍、桂州刺史。
  4. ^ 《南史·卷六十六·列傳五十六》:侯景之亂,梁元帝凡遣五軍入援臺,量預其一。臺城陷,量還荊州。元帝承制以為巴州刺史。侯景西上攻巴州,元帝使都督王僧辯入據巴陵,量與僧辯並力拒景,大敗之,禽其將任約。進攻郢州,獲宋子仙。仍隨僧辯平侯景。封謝沐縣侯。尋出為都督、桂州刺史。
  5. ^ 《陳書》卷2:〔永定三年〕二月辛酉,以平西將軍、桂州刺史淳于量為開府儀同三司,進號鎮西大將軍。
  6. ^ 《陳書》卷3:〔永定三年七月〕庚申,以鎮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桂州刺史淳于量進號征南大將軍。
  7. ^ 《陳書·卷十一·列傳第五》:荊州陷,量保據桂州。王琳擁割湘、郢,累遣召量,量外雖與琳往來,而別遣使從閒道歸於高祖。高祖受襌,授持節、散騎常侍、平西大將軍,給鼓吹一部,都督、刺史並如故。尋進號鎮南將軍。仍授都督、鎮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世祖嗣位,進號征南大將軍。
  8. ^ 《南史·卷六十六·列傳五十六》:及魏克荊州,量保桂州。王琳擁割湘、郢,累遣召量,量外雖與琳往來,而別遣使歸陳武帝。武帝受禪,進位鎮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9. ^ 《陳書》卷3:三月丁丑,以征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桂州刺史淳于量為中撫軍大將軍。
  10. ^ 《陳書》卷4:景申,以中撫大將軍淳于量為使持節、征南大將軍,總率舟師以討之。
  11. ^ 《陳書》卷4:〔光大二年十一月〕壬子,以鎮北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南徐州刺史黃法矴為鎮西將軍、郢州刺史,新除中軍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淳于量為鎮北將軍、南徐州刺史。
  12. ^ 《陳書·卷十一·列傳第五》:王琳平後,頻請入朝,天嘉五年,徵為中撫大將軍,常侍、儀同、鼓吹並如故。量所部將帥,多戀本土,並欲逃入山谷,不願入朝。世祖使湘州刺史華皎征衡州界黃洞,且以兵迎量。天康元年,至都,以在道淹留,為有司所奏,免儀同,餘並如故。光大元年,給鼓吹一部。華皎構逆,以量為使持節、征南大將軍、西討大都督,總率大艦,自郢州樊浦拒之。皎平,并降周將長胡公拓跋定等。以功授侍中、中軍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進封醴陵縣公,增邑一千戶。未拜,出為使持節、都督南徐州諸軍事、鎮北將軍、南徐州刺史,侍中、儀同、鼓吹並如故。
  13. ^ 《南史·卷六十六·列傳五十六》:天嘉五年,徵為中撫軍大將軍。量所部將率多戀本土,並欲逃入山谷,不願入朝。文帝使湘州刺史華皎征衡州,且以兵迎量。天康元年,至都,以在道淹留,為有司奏,免儀同,餘如故。華皎構逆,以量為征南大將軍、西討大都督,總率大艦,自郢州樊浦拒之。皎平,並降周將長湖西元定等。以功授侍中、中軍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進封醴陵縣公。未拜,出為南徐州刺史。
  14. ^ 《陳書》卷5:景辰,以中權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淳于量為征西大將軍、郢州刺史。
  15. ^ 《陳書》卷5:十一月庚戌,以征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郢州刺史淳于量為中軍大將軍。
  16. ^ 《陳書·卷十一·列傳第五》:太建元年,進號征北大將軍,給扶。三年,坐就江陰王蕭季卿買梁陵中樹,季卿坐免,量免侍中。尋復加侍中。五年,徵為中護大將軍,侍中、儀同、鼓吹、扶並如故。吳明徹之西伐也,量贊成其事,遣第六子岑率所領從軍。淮南克定,量改封始安郡公,增邑一千五百戶。六年,出為使持節、都督郢巴南司定四州諸軍事、征西大將軍、郢州刺史,侍中、儀同、鼓吹、扶並如故。七年,徵為中軍大將軍、護軍將軍。九年,以公事免侍中。尋復加侍中。十年,吳明徹陷沒,加量使持節、都督水陸諸軍事,仍授散騎常侍、都督南北兗譙三州諸軍事、車騎將軍、南兗州刺史,餘並如故。十三年,加左光祿大夫,增邑五百戶,餘並如故。十四年四月薨,時年七十二。贈司空。
  17. ^ 《南史·卷六十六·列傳五十六》:太建元年,進號征北大將軍,給扶。三年,就江陰王蕭季卿買梁陵中樹,季卿坐免,量免侍中。尋復侍中。吳明徹之北侵也,量贊成其事。又遣第六子岑率所領從軍。淮南克定,量改封始安郡公。及周獲吳明徹,乃以量為都督水陸諸軍事、車騎將軍、都督、南兗州刺史。十四年薨,贈司空。

延伸阅读[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陳書·卷11》,出自姚思廉陳書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南史/卷66》,出自李延寿南史

参考文献[编辑]

  • 陳書》·卷十一·列傳第五
  • 南史》·卷六十六·列傳五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