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Category talk:嵌入式繁簡轉換模板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Wikipedia:繁简处理出问题了?请问何时需要这类模板?--Isnow 17:01 2006年11月18日 (UTC)

这些模板的目的是:取代出现频率很高,但又不适合录入自动转换表的手动转换,这和自动转换表没有任何冲突,比如:

  • 用自动转换容易出错的案例,比如“万象”是有其他意义的词(如“包罗万象”等),“黑山”也可以指辽宁省黑山县,用自动转换的话很容易出错(所以“黑山”出现了只有自动繁转简而没有自动简转繁的奇怪现象);
  • 比较偏门的词语,如有人曾经要求将哈利·波特中的人名做成自动转换,结果没有批准,导致哈利·波特有关的条目中充斥手动转换标签,编辑和维护都很麻烦。

而目前已经编入繁简转换表而又运行正常的,如蘭卡威/浮罗交怡,喀拉蚩/卡拉奇等,我并没有做成模板,也不建议做成模板。需要做成模板的都是目前只能通过用手动才能正确完成的转换,比如说各种歧义众多或者太过偏门的词语。

关于你在我的对话页提出的问题:

  • 文字虽然变成了一段代码,但是我认为用西文打出的代码,比不停地切换输入法,重复用繁简西三种字体打出的代码要容易输入,这是我在编辑黑山共和国条目时的体会。
  • 监视一个模板,比监视所有出现同样手动转换的条目要容易得多。比如哈利·波特中的人名很多,分散在很多个条目,难免会有繁简转换被遗漏,但是假如所有出现同样人名的地方都使用统一的模板的话,监视起来就容易得多。
  • 现在模板尚在试用期,所以我也没有进行大量的尝试,当然也欢迎所有的意见和建议。

你担忧这类模板是否会到处泛滥,我非常能理解。从原则上来讲我认为:

  • 汉语固有词语,除非有极其特殊而又不易解决的情况,都应该用自动转换表转换
  • 可以通过自动转换表完成,又不容易出错的,都应该用自动转换表转换
  • 只出现一次或者几次,而且不会大量出现的手动转换,都应该用手动转换标签转换

-- ran留言) 22:36 2006年11月18日 (UTC)

我把转换做成模板的想法来自这里的讨论:

Wikipedia:繁简体转换请求/增加cn:纳克;tw:奈克;hk:?

-- ran留言) 22:45 2006年11月18日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