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k:高句丽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基础条目 高句丽属于维基百科歷史主题的基礎條目第五級。请勇于更新页面以及改進條目。
          本条目页依照頁面品質評定標準被評為丙级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汉字文化圈专题 (获评丙級高重要度
高句丽」是漢字文化圈專題的一部分,一個主要對(即漢字文化圈,或称「東亞文化圈」「儒家文化圈」等)為主題的文章作編輯、收集、整理、完善的專題。如果您愿意參與,可以編輯這篇文章,或者访问本專題頁面了解專題的工作,並歡迎參與討論
 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丙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條目已评为高重要度
朝鲜半岛专题 (获评丙級高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朝鲜半岛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朝鲜半岛领域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丙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條目已评为高重要度


高句丽与韩国[编辑]

‘高句丽人习练的武术成为后来朝鲜半岛的跆拳道的重要参照,也被后世韩国民众认为是起源与高句丽时期。高句丽的舞蹈与当今的朝鲜传统舞蹈也很相似。高句丽人使用的温突后来为朝鲜半岛其他民族使用。’

这一段高句丽与韩国似乎应该放到争议的条目,建议删除。 Gzhao (留言) 2009年7月9日 (四) 01:02 (UTC)[回复]

由于高句丽的发展是先是中国东北后来到的朝鲜半岛,两个模版是不是中国东北的模版应该放在上面或者和朝鲜模版并排放? Gzhao (留言) 2009年7月9日 (四) 02:18 (UTC)[回复]

同意,其余中国东北的政权涉足朝鲜半岛的也应该如此。——蘇州宇文宙武之太陽殿 ♨迎仙宮 ★尚書省 ¤动员令报名 2009年7月9日 (四) 02:21 (UTC)[回复]

还有复兴运动中这一大段也是表数不清:‘宝藏王的儿子高德武接管了安东都督府。9世纪初,安东都督府被更名为小高句丽,小高句丽后来被渤海国吸收。

安史之乱时期,高句丽遗民淄青節度使李正己联合从营州南迁的高句丽遗民在山东割据反唐,试图复兴高句丽。[16]781年李正己病死后,其割据政权后被其后裔李纳,李师古和李师道继承。'

侯希逸李正己姑子,未见高句丽有侯姓,史书也不称侯为高句丽人,估计其父为汉人,则可为高句丽与汉通婚的证据。在唐朝这样一个种族、族群意识不甚尖锐的时代,是否一定存在一个以种族或族群意识为基础的所谓高句丽武人集团,李正己所属兵力有多少高句丽人,是否以高句丽为号召,都是存在疑问的。 Gzhao (留言) 2009年7月9日 (四) 03:44 (UTC)[回复]

  • 体育运动,文化习俗是高句丽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没有进行删除的理由。有关高句丽相关习俗与现代韩国的关系都是有韩国官方网站为支持。仅因为某个维基人不同意其观点而删除是野蛮的编辑行为。要是中国方面有异议,可以添加相关资料来源,不应简单野蛮删除。KEIM (留言) 2009年7月9日 (四) 23:26 (UTC)[回复]
  • 我想說一下,大約八成壯年的高句麗人被內遷至漢地,留在安東都護府與到新羅的是少數,高句麗在朝鮮其實是外來者(有些像倭人在伽耶一帶),連王建自己也不承認自己是高句麗人 user:哲里
  • 这是你个人的观点,而且与话题无关。高句丽与新罗百济并存7个世纪,交往密切,其间的人员流动是无法统计的。将整个国家的人口进行大规模的迁移是不切实际的,能将整个城市的人口进行整体大规模迁移都是不可能的。 KEIM (留言) 2009年7月11日 (六) 14:13 (UTC)[回复]

高句丽名称的沿用[编辑]

高句丽的名称被高丽沿用,这是几乎人人皆知的事实。英文名称的衍变“Goyuryeo---Goryeo---Korea”是一目了然的。 请相关人士文明进行编辑,不要野蛮删除。“高句丽的名称被朝鲜半岛的高丽国延用。高丽的英文名“Goryeo”源于高句丽的英文名“Goguryeo”。 而韩国的英文名“Korea”是由高丽英文名“Goryeo”衍变而来。”KEIM (留言) 2009年7月9日 (四) 23:26 (UTC)[回复]

英文名是後來才有的。因為兩者讀音相近,才造成相似的音譯。這好像證明不了什麼的。中文好次,別字連篇。--玖巧仔 (留言) 2009年7月21日 (二) 01:33 (UTC)[回复]

  1. (-)反对高句丽一名源自中国高句丽县,是先有中文名再有其它语言的译名。--玖巧仔 (留言) 2009年7月22日 (三) 03:32 (UTC)[回复]
  2. (-)反对高句丽一名源自中国高句丽县,是先有中文名再有其它语言的译名。 Gzhao (留言) 2009年8月10日 (一) 23:20 (UTC)[回复]
  3. (-)反对高麗一名似乎來源是新羅其中一國號雞林(高麗是繼新羅正統)哲里 (留言) 2009年7月22日 (三) 03:32 (UTC)[回复]
  4. (-)反对KEIM的逻辑很奇怪,正如当今南朝鲜自称为韩国,难道就能与中国七雄之一的韩国有继承关系了?—Marvelgalaxy (留言) 2010年5月1日 (六) 11:06 (UTC)[回复]
高句丽关系演化图

汉晋郡县和鲜卑政权的控制??[编辑]

高句丽是通过不断战争摆脱汉晋郡县和鲜卑政权的控制,应该使用冲突更为精确。汉晋郡县和鲜卑政权没有控制住高句丽。高句丽吞并了汉四郡。KEIM (留言) 2009年8月10日 (一) 02:25 (UTC)[回复]

前燕军队攻破丸都城的时候,高句丽还拥有汉四郡吗? Gzhao (留言) 2009年8月10日 (一) 02:26 (UTC)[回复]

请看右侧图,沃沮在公元元年附近时大部分是化外之地,境内的也是汉境内,而没有证据表明是高句丽境内。 Gzhao (留言) 2009年8月10日 (一) 02:39 (UTC)[回复]

File:英文版汉朝地图.jpg
英文版汉朝东北亚局势

根据英文版和日文版的汉朝本部地图,汉四郡的南部边界可能会在近期作出修订,请各位提供意见。 Gzhao (留言) 2009年8月24日 (一) 22:00 (UTC)[回复]

周振鶴老师的漢元封三年東北四郡示意圖

高句麗後又稱高麗;“高句骊”最早見於《漢書》,“句骊”是它的簡稱;“高句麗”最早見於《三國志》,“句麗”是它的簡稱;“高麗”最早見於《宋書》、《魏書》,是南北朝至唐朝的正式稱號;中原王朝開始以“句骊”作為“高句骊”的簡稱,後以“句麗”作為“高句麗”的簡稱,南北朝時期應高句麗統治者的請求,改以“高麗”作為“高句麗”的正式簡稱,高句麗的統治者也被冠以“高麗王”的稱號,並且逐漸以“高麗”作為正式國號,常被中原王朝封為“高麗王”,取代了“高句麗”的稱號。自此“高麗”长期作为历史地理名称,对朝鲜半岛产生了重大影响;弓裔后高丽王,王建称王国号高丽金日成提出“高丽民主联邦共和国”设想,都是高丽概念的延续。


高句丽”最早作“高句骊”,读音从“高句骊”(汉语拼音Gāogōulí,注音ㄍㄠ ㄍㄡ ㄌㄧˊ)音读,为古音读词;亦有读“高句丽”(汉语拼音Gāogōulì,注音ㄍㄠ ㄍㄡ ㄌㄧˋ)音的,为今音读词;“高句丽”为音译词,当指古代一地名及当地部族,据查为今辽宁省境内一古代地名及当地部族,称为“高句骊”的古代地名以及称为“高句骊”的当地部族,确为音译词,原义已不太清楚;从“高句骊”到“高句丽”是中原人对繁琐汉字的简化,是为了书写简单方便;读音应从古代高句丽部族的语音读,而高句丽部族的语音又与现代朝鲜语/韩语有渊源关系,现代朝鲜语/韩语只有读音,而没有声调(阴阳上去四声),所以“高句丽”三字的读音只有读音而无声调;“高句丽”三字为汉字,是中原人对“高句丽”读音的汉字书写形式,而古代高句丽人并没有本部族文字且只有本部族语言,“高句丽”三字应为古代高句丽语音“Goguryeo”的三个音节的对应读音;“Goguryeo”应为古代高句丽语读音,现代只能找到朝鲜语/韩语的对应读音,且朝鲜语/韩语有不同的拼音拼写形式(文观部式马赖式),朝鲜文/韩文发明于李氏朝鲜时期,而汉字先秦时期就有,汉字文献比朝鲜文/韩文文献更早,也能更早的体现朝鲜半岛及相关历史的真实可考的事件情况等。


高丽”本是“高句丽”的简称,但“高丽王”的称号一代一代的冠在高句丽统治者的头衔上,就等于高句丽统治者认可了这个正式称号,“高丽”这个称号基本等于国号;渤海国的统治者原来自称“震国王”,但被唐朝统治者赐以“渤海郡王”的称号后,就以渤海国自居,后来居然叫“渤海国王”了;在朝鲜历史上虽然没有 高句丽改国号的记载,但在中国历史上却总在封赐“高丽王”,这种连高丽王自己都认可的事情,为何不认为“高丽”已经是国号了呢?泰封国的统治者弓裔自称“后高丽王”被认为是复兴高丽国,是否可认为“后高丽”就是国号了呢?


高句丽本来位于辽宁省境内,向辽宁省发展是很正常的事,但中原王朝也向辽宁省发展,打败了高句丽,统治了辽宁省的大部分地区;高句丽被迫向东南的朝鲜半岛发展,占领了半岛北部古朝鲜地区,开始了朝鲜化的历程;“高句丽”本为三音节称号,为与百济新罗争夺半岛领土,采用了与百济新罗等同的二音节称号“高丽”,这样被中原王朝封为“高丽王”、“百济王”、“新罗王”的半岛三国就有了,高丽百济新罗也就被朝鲜历史称为“三国”,而中国历史也有高丽百济新罗三个国家的相关记载;关于王氏高丽王朝不承认“高句丽”改称“高丽”和不承认弓裔曾称“后高丽王”的事情,是在王氏高丽王朝时期编纂的《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中从来没有相关记载可见一斑,而在李氏朝鲜王朝时期编纂的《高丽史》中看到了弓裔曾称“后高丽王”的事情,且中国多部史书(《二十四史》)记载了高句丽统治者称“高丽王”的事情及相关高丽国、百济国、新罗国并称的事情。

长寿王称号“高丽王”,长寿王改称“高丽”国号[编辑]

宋书》:“七月乙亥,征东大将军高丽王高琏进号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南齐书》:“宋末,高丽王乐浪公高琏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营平二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南齐书》:“四月,丙寅,进高丽王乐浪公高琏号骠骑大将军。”
魏书》:“帝为高丽王琏举哀于城东行宫。”
北史》:“帝为高丽王琏举哀于城东行宫。”

长寿王朝鲜半岛发展,迁都平壤城,开始了朝鲜化的历程;“高句丽”本为三音节称号,为与百济新罗争夺半岛领土,采用了与百济新罗等同的二音节称号“高丽”,《二十四史》记载了高句丽统治者称“高丽王”的事情及相关高丽国、百济国、新罗国并称的事情,《宋书》、《魏书》、《南齐书》、《北史》、《南史》等书都记载了“高丽”的国家称号和“高丽王”的国王称号。

高句麗史和渤海国史的現歷史定位[编辑]

  • 我是User:Echosori。本条目中的“高句麗史和渤海国史的現歷史定位”段落全部删除,原因是其中含有大量的原创内容,不适合在“条目”中写。如若读者想了解关于高句丽历史归属的争议请移步“高句丽争议”条目,争议部分内容“高句丽争议”条目会全部涵盖。虽然内容删除,但段落名依然保留,是期待后来人能写出相应内容,但请不要在此重复叙述争议。
  • 以下为原来“高句麗史和渤海国史的現歷史定位”段落中的内容,可作为讨论参考,但不可以写在条目上。
  • ----------------------------------------------------------------------------------------------------------------------------------------------------------


许多中國歷史學者認為渤海國是一個由靺鞨民族組成的國家,不承认与高句丽存在继承关系,渤海国王室雖然沒有漢化,但是受到中原及中亞深厚的影響;且由于该国绝大部份领地都在当时及现今的中国境内,且粟末靺鞨也为起源并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民族,因此渤海国历史应当属于中国古代历史的一部份。朝韓和部分日本歷史學者根据史书認為渤海国与高句丽存在继承关系。

朝鲜韩国认为高句丽领土在朝鲜半岛北方,所以高句丽是单纯属于朝鲜半岛历史范畴的。但高句丽是崛起于中国东北鸭绿江下游地带(明朝鸭绿江流域到大同江流域之间土地一直属中国所有,即使在分裂年代如春秋战国时期燕国、三国时期曹魏国、和东晋时期晋国时期都属中国割据或地方政权所有,即使在春秋燕国以前箕子朝鲜卫满朝鲜也为二周、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分封的土地),而后发展成为在汉四郡的基础上存在的一个独立国家(但当时整个中国都是处于分裂割据时期),既然是在中国领土上发展的国家,为何说成单纯属于朝鲜半岛历史呢?

而在后周基础上统一中土大部分地方的隋王朝也对高句丽发动进攻以使其成为自身领土,但却没有向西向北发动多少战争,这也体现了隋国人也认为高句丽应是自己统一中土的范围内的一部分。更明显的史实是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则以高句丽据有的“辽东”(当时的“辽东”的概念略同于汉四郡的范围,即中国东北辽河以东地区以及朝鲜半岛的北部)为“旧中国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决心将对高句丽的征伐作为中国九州统一战争的最后部分,即使唐国对高句丽的进攻起初很不成功,在无数次的战役中失守战略要点。但唐也一直未放弃收复“辽东”故土,在击败高句丽的盟友东突厥后,唐与新罗联盟。642年高句丽将军渊盖苏文刺杀荣留王后,渊盖苏文对唐的挑衅使唐与高句丽的关系紧张,唐朝在向西向北的领土有对隋朝进一步延伸,唐也曾灭百济国使其成为自身国土,但唐灭百济数十年后便从此撤兵,但唐对高句丽却非如此。《资治通鉴》卷201中记载了唐高宗对高句丽的看法,他认为高句丽百姓也是他的百姓,这表明唐高宗对高句丽百姓所属的态度:“戊寅,上幸九成宫。夏,四月,丙辰,彗星见于五车。上避正殿,减常膳,撤乐。许敬宗等奏请复常,曰:“彗见东北,高丽将灭之兆也。”上曰:“朕之不德,谪见于天,岂可归咎小夷!且高丽百姓,亦朕之百姓也。”不许。戊辰,彗星见。”这里也体现了唐对高句丽的认同感。

以正史“二十四史”为根据,高句丽史和渤海国史同时是朝鲜半岛史朝鲜族史和中国东北史的一部分。但这里说到了,不是朝鲜半岛自己的历史,这里明显说到也是中国东北历史的一部分,中国东北是中国的,所以高句丽属于中国这点并无错误。《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虽称高句丽为东夷,但中国也曾称南方地区为南蛮、西方地区为西戎或西羌等带有贬义色彩的词语,如果这么说,那中国统治了几千年的中国南方是不是应该有“南蛮”史来记载而不属中国呢?中国史书《北史》中有像中国北方分裂割据各个政权一样有高句丽传,但却不对其他民族或政权做过多描述或立传。高句丽灭国几百年以后,高丽向宋朝奉上了一个将高丽和高句丽连接起来的“高丽世次”,公式继承高句丽社稷。中国各政权从此不辨两个高丽,承认高氏高句丽高丽王朝有继承关系。这有其原因所在有三,一,宋王朝地处中国南方,中国东北地区是北方两朝控制,而两宋视辽金为外国,自然对高句丽和高丽的历史定位不需要太在乎,况且当时的历史情况,难道宋王朝要派几个大臣去高丽取证,去辽金领土原高句丽故土去取证更加不可能;二,元朝统治者是崛起于漠北的蒙古人,后来虽受汉法影响并且为前朝编写《辽史》《宋史》《金史》,但中国其他民族政权却无史书专门记载,无论是自古就属于中国的西夏还是大理等地方政权;三,中国古代本身就以“天朝上国”自居,也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思想观念,认为无论是高句丽还是高丽都是“王土”的皇室又何必太在乎两者的关系,而恰是这一点,都没有在乎高句丽与高丽关系;四,此后由于前朝记载以及“天朝上国”思想的左右,导致了后世的记载与前朝记载一致。

朝鲜韩国史学界还称,高句丽民俗和文化朝鲜半岛人相似,这个说法也站不住脚,汉字文化圈内诸国(日本琉球越南朝鲜韩国中国历史上和现实存在的所有国家)的风俗习惯、思想意识、书法音乐美术等艺术文化、文字律令、饮食文化都是相通的,如果这么说,中国是否可以说朝鲜半岛日本越南都属于中国历史(虽然朝鲜半岛和越南一部分长期处于中国的统治之下)呢?而且汉字文化圈是以中国为中心,各类文化都与中国文化相通,虽高句丽新罗百济,但新罗百济高句丽都像中土.

高句丽为扶余人所建。朝鲜韩国都称扶余人是朝鲜/韩国人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扶余是在中国领土境内的民族,东扶余虽有一部分在朝鲜半岛北部,但懂历史的都知道,当时那里也属于中国。

如果说高句丽曾抵抗隋王朝唐王朝的所谓“入侵”这一点能证明高句丽不认同自己属于中国的话,这种理由显然也不充分,众所周知,中国历史是分裂-统一-分裂-统一来回循环,而每一次统一前总有一个国家崛起后开始进攻其他国家,而其他国家没一个是不做抵抗的,不管是秦始皇统一全国七国并不愿成为秦土(比如燕国在秦灭几国后还派荆轲刺秦王)、隋王朝统一其他国家、北宋统一中国黄河以南广大区域(被灭的南唐后主后被封违命侯还悼念故国,并因此遭宋皇帝赐鸩酒身亡)、以及元朝灭诸国(金国殊死抵抗蒙古入侵,西夏抵抗蒙古入侵且遭灭国后没剩多少人,南宋将领文天祥也是抵抗蒙古入侵的代表人物)统一中国。高句丽是一个王国,自然有其王室,没有王室希望自己失去统治地位,无论是受他国侵略还是本国政权更迭,对高丽发动进攻高丽自然会抵抗。

《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书是把高句丽归为东夷或者夷,这个也不能成为中国认为高句丽不属于自己的依据,众所周知,在南北朝时代,北方南方互称对方为“岛夷”,这个情况在《宋书》《梁书》都有明确记载,况且华夏民族发源于北方地区,所以也曾经称呼南方地区为南蛮,称呼西藏为西羌,新疆为戎,甚至甘肃一带也被认为是戎狄过,而在中国历史先秦时期也曾将山东东北地区称为东夷,难道这些地区都不是中国的土地么?中国对这些地区没有主权么?之所以称之为夷狄蛮戎羌等带有贬义的称呼,是中原王朝或者是分裂时期各个地方政权为了提升自己本国人民的自信心而对其他地区民族或者政权的贬低,所以这个也并没有说服力,因为高句丽长期存在南北朝时期,南北双方都称呼对方为“岛夷”的时候称呼高句丽为夷也是再正常不过的。

高句丽是个存在了700年的王国,至于中国没有政权存在这么长时间毫无意义,因为一个政权存在多久不是一个国家或者是一个民族的思想决定的,并不是说只要是中国人的政权就不能存在时间长。

高句丽存在了700年,所以说高句丽有高度的独立性,这种观点也难免有些偏颇,众所周知,高句丽是在唐朝纳入大唐版图的,而在此前存在了几十年的隋王朝再往前推中国长期处于分裂割据时代,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都是分裂时期,而且长期的分裂情况下各国相对其他国家都是比较独立的,但是我们应该也知道,高句丽即使在中原分裂时期也向中原称臣纳贡,这种情况又何来独立之说?

而且高句丽存在了700年,自然会形成自身意识,也不会对有什么归属感,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不仍然有人反抗么,因为暴政是一方面,还有事不认同自己的身份,要知道到汉朝中国人仍会说自己是吴国人或赵国人。还有一点要注意到,668年高句丽灭亡后大批高句丽遗民展开了反对唐和新罗联盟的运动。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剑牟岑乞乞仲象大祚荣等,这里体现了高句丽人民不止反而且反新罗,如果高句丽认同新罗是同族的话,为何又要反呢?为何在灭国后也仍然反新罗呢?这表明高句丽对新罗也没有认同感。

有人说唐王朝灭高句丽是不正义的,高句丽应该与南方的新罗百济统一,但众所周知,朝鲜半岛第一个统一时期是统一新罗,而且统一新罗的北部疆域也就只达到大同江上游地带,是一个连鸭绿江都不能纳入自己的领土范围的国家。反观中国,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虽是在秦王朝,但夏朝已经发展为“网状”领土(是臣服于夏的部落并不连续,有的仍然独立存在)的一个国家了,后来商王朝也是在北方以山东为基础发展的一个王朝,而且是“推翻”,此后,周王朝又分封了诸多的诸侯,这时候中国领土也达到了南方闽越吴越等地区,同时,箕子朝鲜卫满朝鲜也是周王室分封的诸侯国,且春秋战国时期燕国也已经统治了朝鲜半岛的局部地区,领土已经达到大同江下游以东的地区,此后秦王朝对此继承,汉朝又在朝鲜半岛北部和中国东北设置了汉四郡,此后中原王朝也对朝鲜半岛北部进行了统一,说明在原来朝鲜半岛北部和中国东北(高句丽存在之地)早以属于中国,而三韩却在朝鲜半岛南部,所以如果说统一“三国时代”的三国,这个说法也难免可笑。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九下》上說大祚荣是粟末靺鞨的酋長,粟末靺鞨是從高句麗分離出來的。《新唐書·卷二百一十九》上說粟末靺鞨的大祚荣,原來附于高句麗。由于國王大祚荣是高句麗的從屬,故渤海国可說与高句丽存在继承关系,原高句麗的大部被大祚荣這個高句麗大將占領下來建立了渤海國926年渤海國被契丹遼國征服,被征服前後大量渤海王族貴族和人民逃命到自稱繼承高句麗的高麗王朝,高麗進行声称恢復高句麗舊地的北伐政策,收回到鴨緑江南岸。[1][2]


  • 《史记》记载,箕子朝鲜据说是商朝的遗臣箕子建立,典籍中最早出现“朝鲜”一词的是《尚书大传》中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之地。《《尚书大传》中记载“西方者何也?鲜方也。”有謂“朝鮮”即“朝日鮮明”之意,“朝”讀如“朝日”的“朝”;但在《史记》卷一百一十五《朝鲜列传》第五十五“集解”引张晏云:“朝鲜有湿水、洌水、汕水,三水合为洌水,疑乐浪朝鲜取名于此也。”索隐云:“朝音潮,直骄反,鲜音仙。以有汕水,故名也。汕一音讪。”《史记》卷三十八有周武王封箕子於朝鲜。中国古籍《山海经·海内经》曰:“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朝鲜”。

史記》所記載,漢高祖劉邦時,燕王盧綰背叛漢朝,叛入匈奴衛滿亦一同前往,並帶同千餘名黨徒進入朝鮮半島。

  • 《北齐书·高保宁传》。
  • 宋朝司马光著《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九年。
  • 《北齐书·高保宁传》,《周书·宇文神举传》,《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十年。
  • 宋朝司马光著《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十二、十三、十四、至德元年,《隋书·突厥传》。
  • 宋朝司马光著《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十年五月条记作“诏停诸军”。
  • 《周书·高丽传》载高丽在北朝东西对立时期,同时接受东西两朝的册封。其向西魏和北周朝贡,见于记载者有:1、“琏五世孙成,大统十二年,遣使献其方物。”2、“建德六年,汤又遣使来贡,高祖拜汤为上开府仪同大将军,辽东郡开国公、辽东王。”
  • 《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第七》平原王十九年条。此后至隋开皇元年,未见高丽入朝,或与其抗击周师有关。
  • 《魏书·高句丽传》冯弘奔高丽
  • 《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第六》冯弘奔高丽
  • 《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第五》载:“高丽攻取乐浪、玄菟及招纳崔毖”;见于并参见
  • 《魏书·匈奴宇文莫槐传》匈奴宇文部奔高丽
  • 《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第五》美川王,“建国八年,晃伐逸豆归,……逸豆归远遁漠北,遂奔高丽。”
  • 《隋书》及《资治通鉴》将此事系于开皇十七(597)年,但《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第七》则系于平原王三十二年(590),当是。
  • 《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第八》;《隋书·高祖下》。
  • 《隋书·高祖上》
  • 《隋书·靺鞨传》“炀帝初与高(句)丽战,频败其众,渠帅度地稽率其部来降。”
  • 《北史·勿吉传》载:“炀帝初,与高丽战,……”《北史》的标点,意思比较清楚。但此句的主语不明,且大业初年未见隋与高丽交战的记载,故《通典》卷186《勿吉》将此句省略为“炀帝初,其渠帅度地稽率其部来降。”《隋书》所载“与高丽战”的主语尚不明确。
  • 《北史·勿吉传》同上载:“然其国与隋悬隔,唯粟末、白山为近。”
  • 《资治通鉴》大业三年八月条记载,隋炀帝巡视突厥,于启民帐内赋诗:“呼韩顿颡至,屠耆接踵来;何如汉天子,空上单于台!”
  • 《陈书》载:高(句)丽向北齐朝贡的年代为:天保元年、二年、六年、河清三年、天统元年、武平四年。(《北齐书》帝纪)向陈朝朝贡的年代为:天嘉二年、三年(册封)、七年、太建二年、三年、六年
  • 参见《南史·高句丽传》。
  • 《魏书·百济传》时人对此看的相对比较清楚,如《南齐书·高丽传》就指出,高丽“亦使魏虏,然强盛不受制。”
  • 《魏书·百济传》在魏显祖答百济的诏书说:“每欲陵威东极,悬旌域表,拯荒黎于偏方,舒皇风于远服。良由高丽即叙,未及卜征。……”体现了北朝对高丽的态度。
  • 《资治通鉴》大业三年七月条载:“(高)熲又以帝遇启民过厚,谓太府卿何稠曰:‘此虏颇知中国虚实,山川险易,恐为后患。’”隋兵部尚书段文振也同样指出,突厥“异日必为国患”。(同上书大业八年二月)
  • 《资治通鉴》大业六年。
  • 《隋书·百济传》载:“百济请伐高丽”
  • 《三国史记·新罗本纪第四》真平王三十年:“王患高句丽高句丽屡侵封疆,欲请隋兵以征高句丽,命圆光修乞师表。”
  • 《北史·高句丽传》
  • 《魏书·高句丽传》
  • 《南史·高句丽传》
  • 《隋书·炀帝上》
  • 《三国史记·地理四》高句丽条载:“渤海人武艺曰:‘昔高丽盛时,士三十万。”
  • 《资治通鉴》大业八年。
  • 《旧唐书·突厥下》。
  • 金善昱《隋唐时代中韩关系研究──以政治、军事诸问题为中心》(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论文,1973年,未发表)作者观点认为,是年突厥进攻高丽乃是因为争夺契丹所引起的,此种观念颇有见地。但金氏认为,开皇四年以前,隋无遑争夺契丹。笔者以为,恰恰相反,开皇四年的契丹内附,正说明隋在此之前就已开始介入对契丹的控制。
  • 《东亚前近代史是如何形成的》,《历史学研究》276,1963年。《近代以前的东亚世界》,281,1963年。《关于古代东亚国际关系的若干问题──史学会报告听后感──》,286,1964年。《隋代东亚的国际关系》,唐代史研究会编《隋唐帝国与东亚世界》,汲古书院,1979年版。
  1. ^ 舊唐書·渤海靺鞨傳》:“祚榮驍勇善用兵,靺鞨之衆及高麗餘燼,稍稍歸之。聖曆中,自立爲振國王,遣使通於突厥。其地在營州之東二千里,南與新羅相接。越熹靺鞨東北至黑水靺鞨,地方二千里,編戶十余萬,勝兵數萬人。風俗瑟高麗及契丹同,頗有文字及書記。”
  2. ^ 新唐書·渤海傳》:“渤海,本粟末靺鞨附高麗者,姓大氏。高麗滅,率衆保挹婁之東牟山,地直營州東二千里,南比新羅,以泥河爲境,東窮海,西契丹。築城郭以居,高麗逋殘稍歸之。”

是中国东北历史还是中国东北地区历史?[编辑]

User:蘇州宇文宙武,“中国东北历史”模板的名称改为“中国东北地区历史”妥当。会引起读者误会,以为下列所有国家均是我国历史。

[编辑]

@Chiefwei請幫我檢查一下,文中「云」字轉換是否正確?-- By LNDDYL.(留言2015年2月13日 (五) 08:22 (UTC)[回复]

高句丽语的后裔和新羅的种族[编辑]

最近主流语言学界的情况和魏书随书日本书紀来说高句丽是韩国的历史。--210.92.30.174留言2022年10月26日 (三) 06:51 (UTC)[回复]

世界历史学会支持高句丽是韩国的历史[编辑]

语言和种族方面:东北工程是政治上提出的学术问题。因此不受世界历史學会的支持。 高句丽在传统的学术上被认为是韩国的历史。根据如下

东北工程导出的理论也不都是为国内学者所支持的。 东北工程上的理论认为朝鲜民族的直系限于前三国境内的韩系民族。因此我国一部分学者以为新羅人才是韩国人的直系祖先。高句丽人跟韩国人无关。

但是根据魏书中对前三国时期的描写有所矛盾。

"辰韓在馬韓之東,其耆老傳世,自言古之亡人避秦役來適韓國,馬韓割其東界地與之。有城柵。其言語不與馬韓同,名國爲邦,弓爲弧,賊爲寇,行酒爲行觴。相呼皆爲徒,有似秦人,非但燕、齊之名物也。名樂浪人爲阿殘;東方人名我爲阿,謂樂浪人本其殘餘人。今有名之爲秦韓者。始有六國,稍分爲十二國。"

如此马韩和辰韩在语言方面有所不同。而且日本書紀中有记载

"是歲 復遣吉備海部直羽嶋 召日羅於百濟 羽嶋旣之百濟 欲先私見日羅 獨自向家門底 俄而有家裏來韓婦 用韓語言 以汝之根 入我根內 卽入家去 羽嶋便覺其意 隨後而入 於是 日羅迎來 把手使坐於座 密告之曰 僕竊聞之 百濟國主 奉疑天朝 奉遣臣後 留而弗還 所以 奉惜不肯奉進 宜宣勅時 現嚴猛色 催急召焉 羽嶋乃依其計 而召日羅"

这记录里意味着日本人没有翻译地跟百济人能沟通。

日本書紀在当时认为只有把百济语当作韩语,对新羅的语言没有称它为韩语。而分别称新羅语,进而记录新羅学语的制度。 

因此按照魏书和日本書紀,我们能知道新羅语不是韩系语言的情况。




而且最近世界语言学会对高句丽语的研究如此

语言学家如白桂思(Beckwith)主张,朝鲜语是在新罗语基础上发展而来。但近些年这个说法被语言学家亚历山大·沃文,J. Marshall Unger等主流语言学界所否定。现在语言学界的主流观点是朝鲜语是由扶余-高句丽语系发展而来


按照沃文的半岛日语说,半岛南部百济和新羅形成之前马韩辰韩地区有说日语祖语的原住民(弥生),以后濊貊系民族(朝鲜语祖语)南下,逐渐半岛原住民从半岛被赶出,而流入到日本列岛里。当时马韩和辰韩的情况有所不同。马韩有五十多的小國。其中目支国是盟主。当时从北部流入的百济为马韩的属国。

但是按照我国24史的记载辰韩地区当时为异民者的居留地区。 

"辰韓在馬韓之東,其耆老傳世,自言古之亡人避秦役來適韓國,馬韓割其東界地與之。有城柵。其言語不與馬韓同。 "

因此语言也和马韩有所不同。还有辰韩小國只有六个国家。韩系的势力比马韩还要弱一些。因此高句丽人建立的新羅在建国初期为马韩的属国。

随书有记载

"新羅國,在高麗東南,居漢時樂浪之地,或稱斯羅。魏將毌丘儉討高麗,破之,奔沃沮。其後復歸故國,留者遂為新羅焉。故其人雜有華夏、高麗、百濟之屬,兼有沃沮、不耐、韓、獩之地"

地理学也证明辰韩地区跟濊東濊沃沮沿着朝鲜半岛东部海岸临近。





还有日本書紀记载

"百濟之名 絶于今日 久墓之所 岂能復往"


还有日本的 神皇正統記 有记载

桓武年间烧了韩倭同种的记载

"日本は三韓と同種也。と云事あれば、かの書をば桓武の御代にやきすてられしなり"

因此马韩地区的百济到灭亡没有完成对马韩势力的驱逐。因为马韩五十多个联盟强大,所以半岛的西南部韩貊系共存,不过东南部的韩系被貊系新羅人切低驱逐。

总之,我们能知道当时的三韩人跟现代的韩国人无关,反而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前三国时期)的种族就是日本人的直系。而现代韩国人是濊貊系种族的后裔。--210.92.30.174留言2022年10月26日 (三) 06:57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