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Aizag/工作區33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聯海軍
日期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
地点
蘇聯、波羅的海、黑海、太平洋、北冰洋
指挥官与领导者
兵力
125,000[註 1]–290,000人(1941年6月)
410,000人(1943年6月)
600,000人(1945年5月)
伤亡与损失
總傷亡:240,035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紅海軍擔任輔助性角色,提供沿海炮擊支援、破交戰、地面戰與運輸等功能。

戰前史[编辑]

1918年2月11日,弗拉基米爾·列寧簽署了創建「工農紅海軍」的命令[2],此時紅海軍從俄羅斯帝國海軍中接收了約200艘軍艦,包括6艘戰鬥艦、5艘巡洋艦、54艘驅逐艦和12艘潛艇[3],儘管尚算龐大的兵力,但其海軍面臨著人手不足、訓練不佳和保養狀況極糟的問題。原駐於塞瓦斯托波爾黑海艦隊在德軍即將佔領烏克蘭時,為避免落入敵人之手而全數予以炸沉[2]。之後駐於塔林赫爾辛基波羅的海艦隊還完成了極其困難的破冰航行[2],將艦隊撤回了彼得格勒和喀琅施塔得,為首都增強了防衛力量。在1918至1921年的內戰中,紅海軍雖然不穩定和僅能配合陸軍作戰,但對戰爭結果仍小有貢獻,尤其是保衛首都的戰鬥。在1918年夏季,紅海軍亦在波羅的海佈下1,500枚水雷,阻止協約國進軍首都[4]。1919年春季,英國又集結100多艘船的艦隊試圖進攻彼得格勒,但被波羅的海艦隊擊沉18艘船,另有16艘擊傷,被迫撤離芬蘭灣[4]。在1921和1922年又分別驅逐了克里米亞半島的法軍和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日軍干涉勢力[4]。內戰期間,蘇聯共成立了30多個海軍區艦隊[4]。1922年12月22日,蘇聯正式成立,工農紅海軍也轉為蘇聯海軍。

蘇聯海軍在內戰期間艦艇損失甚多,開始了規模龐大的重建工作,尤其是列寧下令強化波羅的海艦隊。到了1924年時,波羅的海艦隊已有2艘戰鬥艦、1艘巡洋艦、8艘驅逐艦和9艘潛艇;黑海艦隊則有1艘巡洋艦、2艘驅逐艦和2艘潛艇。噸位成長方面則是1923年為82,000噸,1924年為90,000噸,1925年為116,000噸,1926年為139,000噸。同時在1922年也開始復興造船工業,修整被破壞的基地與要塞,完成近岸防禦力量體系的建設。由於受限艦隊船隻數量太少,蘇聯海軍起初提出了《存在艦隊》的概念,將艦隊留於港中保護,然而不久蘇聯海軍又發展出了「小戰爭俄语Малая война」理論,將艦隊主要用於近海的防禦任務上,在敵人海軍侵犯其領海時先派遣潛艇削弱其實力,並以雷區限制其行動,再以水面艦、魚雷快艇、空中兵力和岸砲進行集中打擊,施行「主動防禦」,這個學說影響了蘇聯海軍思想約30餘年。

在國家經濟穩定和重工業化後,蘇聯海軍提出了分別六年(1926年至1932年)和四年(1929至1933年)兩種的造艦計畫,但最終還是到1933年7月才底定1933年至1938年的六年造艦計畫。1920年代中,以海軍部長的羅穆亞爾德·穆克列維奇為首、主張陸上戰鬥才決定戰爭勝利的一派軍官和傳統制海權軍官長期爭執不下,前者傾向建造附有高機動力的輕型艦隊,並堅持海軍為陸軍的下屬單位,後者則主張建立一支均衡發展的大型艦隊,能執行多種任務,兩派軍官造成造艦政策搖擺不定,因此20年代中後期建造作業行政效率低下。到30年代後,蘇聯海軍進入艦隊復興的黃金時期,1937年完成的《第二個五年計劃》為蘇聯增加了造船廠的實力,得以擔負建造大型水面艦,在1935年和1937年也分別成軍了北方艦隊和太平洋艦隊。且由於蘇聯位於歐亞兩大戰爭策源地之中心,令蘇聯海軍更加傾向大洋艦隊的建設,史達林在1938年整肅許多沙皇時代的殘存軍官,也讓海軍在編組上獲得了獨立、不再是陸軍附屬單位,戰略決策方向在某種程度上從《小戰爭理論》中跳脫。1939年3月,在蘇聯共產黨召開的第18次會議上,作出了建設一支強大和遠洋艦隊的決定。

蘇聯海軍在1937年時修改先前的決定,提出了新的五年造艦計畫,預定在1943年初將建成16艘戰鬥艦、13艘巡洋艦、100艘以上的驅逐艦和120艘潛艇,其中還有著要於1942年開始建造航空母艦的打算。在這時期,蘇聯研製了各式新型艦,包括列寧格勒級驅逐艦K級潛艇喀琅施塔得級重巡洋艦恰巴耶夫級輕巡洋艦蘇聯級戰艦。1939年初,蘇聯海軍已共有3艘戰艦、5艘巡洋艦、29艘驅逐艦、164艘潛艇、263艘魚雷艇、169艘輔助艦艇、1433架各式飛機和896門海岸砲與高射砲,從兵力比例上即可看出由於先前大量的輕型軍艦兵力和略有定型的防禦理念,蘇聯海軍還是不得不暫時保持《小戰爭理論》所塑形的「防禦型海軍」角色。即使如此,單從數量來看,蘇聯海軍已擁有了全球最強大的潛艇兵力,從排水量來看也是全球第六或第七,但由於如登陸艦、掃雷艇等輔助船隻數量不足,令部份任務的執行有些困難,發展不均衡。

由於史達林預見戰爭已不遠,於1940年秋季下令停止建造大型水面艦,將資源用於強化陸軍。

指揮結構與兵員[编辑]

編制[编辑]

軍事行動[编辑]

由於蘇聯在戰爭初期高級軍官因大清洗處死、下級軍官訓練不足、大部分裝備過時等因素而蒙受極大的損失,紅軍也不得不從海軍中取得人力,造船工業進而急速縮減,在大戰期間共約有40萬名水手、海岸砲兵被招調到陸軍,主要於列寧格勒敖德薩塞瓦斯托波爾斯大林格勒新羅西斯克圖阿普謝等地附近戰鬥。艦隊方面,由於史達林下令禁止將大型水面艦用於遠洋作戰,實際上唯一能用於攻勢作戰的僅剩潛艇。蘇聯海軍橫亙大戰全期多用於支援陸軍和近海防禦,再度回到陸軍附屬單位的角色,並未實施主動攻勢消滅德國海軍,最明顯的例子就是1944年德軍以海路自塞瓦斯托波爾波羅的海撤退時並未受到阻礙,而在後者中擊沉古斯特洛夫號運載平民船隻的戰果,是人類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海難。戰爭全期蘇聯海軍的戰果數據各方資料差距頗大,有資料顯示擊沉5艘德軍潛艇[5],同時蘇聯潛艇也被德軍和芬軍的潛艇兵力擊沉了8艘[5]。而俄方資料則顯示共擊沉德國海軍1290艘運輸艦,自己損失1583艘。

戰爭期間,蘇聯海軍陸續共完成建造了219艘船,其中有3艘戰艦、2艘重型和7艘輕型巡洋艦、45艘驅逐艦和91艘潛艇。在列寧格勒和尼古拉耶夫駐紮的艦隊則損失了多艘船,多被水雷與飛機炸沉。戰後,蘇聯海軍取得了少量義大利海軍的艦艇作為補償。

波羅的海[编辑]

黑海[编辑]

北冰洋[编辑]

太平洋[编辑]

裝備與兵科[编辑]

戰艦[编辑]

巡洋艦[编辑]

驅逐艦[编辑]

潛艦[编辑]

航空兵[编辑]

海軍步兵[编辑]

結果[编辑]

註解[编辑]

  1. ^ a 其中包括8,000名軍官、67,000名水手和50,000名訓練中的後備人員[1]

註腳[编辑]

參考文獻[编辑]

  • (中文)丁一平, 世界海軍史, 海潮出版社, 2000, ISBN 7-80151-255-3 
  • (中文)王生榮, 海權對大國興衰的歷史影響, 海潮出版社, 2009, ISBN 978-7-80213-612-0 
  • (中文)S. Gray, Colin, 海權與戰略, 中華民國海軍學術月刊社,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