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军的突厥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唐朝军队中有大批突厥官兵。源自中国北方的唐代精英们对突厥文化非常熟悉,很多更具有部分突厥血统,这也是促使唐军接受突厥人的一个因素。唐太宗获“天可汗”的称号,推动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帝国。太宗经常招募和推荐突厥族的官兵,他们的草原生活经验为唐帝国在中国西部和北部的扩张做出了贡献。

突厥将军阿史那社尔参加了唐在新疆的高昌焉耆龟兹的战争,有一半突厥血统的将军安禄山发动叛乱,导致唐朝衰落。

鄂尔浑碑文阙特勤碑批评在唐军服役的突厥人,并谴责他们帮助中国皇帝扩张他的帝国。驻扎在中亚的突厥士兵定居在该地区,在主要是印欧的地区传播突厥语。

背景[编辑]

唐代比汉代更为国际化和多样化, 中国北方的唐代精英对突厥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与草原上的人们相互交融。唐代击败了东突厥后,政府批准他们聚居在边界一带 ,以前的阿史那氏可汗家族成员被征召为唐军将领,他们在草原战争中的经验也促成了唐朝军队向西部扩张的成功。

多元文化主义[编辑]

唐太宗非常熟悉草原游牧民族的文化,其作为亲王时已在突厥宗教活动中牺牲了一匹在庆祝胜利和登基的时候用的马,亦常与突厥盟友称兄道弟并通过宣誓加强关系。他后来作为皇帝通过外交和分裂反对中亚军队的成功,是他早期的突厥文化经验的结果。同时其本人更是一名熟习马术的彪悍骑兵,在还是王子时就已开始采用草原民族战术,以典型草原游牧式的轻装弓骑兵战胜了隋朝的重甲骑兵。

唐太宗乐意采用“天可汗”此一称号,以证明其同时亦为草原游牧民族的“可汗”,而非仅为汉族人的“皇帝”。他的统治时期最后几年在灵州召见了铁勒诸部,以重新确定他的可汗头衔。

虽然主要是象征意义,但是天可汗的头衔显示了其治下的唐帝国,对于多元种族文化及民族平等的开放态度。太宗本人亦以此等政策为自豪。他的太子李承乾热情地拥抱突厥风俗,惜最后因篡夺王位的计划被揭露令他被废为庶人。

突厥将军与唐代战役[编辑]

突厥将领领导了许多唐代的军事行动,把王朝的领土范围扩展到中亚。总的来说,有十个突厥人能够达到唐军的最高军事地位。如阿史那社尔,他是别失八里和高昌的前统治者,于635年被招募为唐将军。他在640年唐灭高昌战彼中出任指挥官,他被选为对焉耆进行军事考察的将军。在644年中国将军郭孝恪第一次入侵焉耆之后,亲唐朝的统治者被他的表弟所废。叛乱被镇压后,篡位者被处决,唐政府又回到了绿洲。他继续前往邻近的龟兹王国,一个支持焉耆反唐战争的国家。

唐太宗征讨高句丽中,他照顾受伤的契苾何力阿史那思摩

阿史那社尔的弟弟阿史那忠也担任唐朝将军,参加了655年唐高宗进行的军事行动。另外一个阿史那氏成员阿史那贺鲁在短暂担任甘肃唐军指挥官之前,担任过西突厥的可汗,后来叛唐被苏定方和另外两个突厥将军阿史那弥射阿史那步真平定。贺鲁被唐军击败俘虏,被西突厥统治的领土通过安西都护府被置于唐代治理之下。

高宗将步真和弥射任命为为西突厥十姓部落的代理统治者。两表兄弟不相容各别一部,西半部分给了步真,而弥射则控制了东部的部落。685年,步真和弥射的儿子从他们居住的唐都长安迁来,接替西方的父亲。两突厥的统治者都没有长久;一个被他的部落臣民突骑施推翻,另一个在690年后突厥入侵之后废。

安禄山是突厥和粟特人混血儿出身的唐朝将军,他的叛乱在755年到763年间,安史之乱摧毁了唐代。与大多数突厥军官不同的是,安禄山是唐朝的一名官吏,密切参与朝廷的政治活动,而不是只担任唐朝边防的将军。如果不是因为与回纥结盟,王朝可能会崩溃。叛乱减少了唐代早期对世界开放的特点(另一位为唐军作战的突厥人是哥舒翰)。

历史重要性[编辑]

在中亚驻军的突厥士兵和将军们激起了突厥迁移。唐代突厥人的语言和文化逐渐使印欧语系土著流离失所。随着突厥语在塔里木盆地蔓延,粟特人和吐火罗人的母语消失了。

安史之乱后,唐代衰落,907年王朝最终灭亡。五代十国时期,唐王朝崩溃后的一个动乱时期,中国的许多王国都是由突厥血统的家族统治的。如沙陀人于923年建立的“后唐”,936年的“后晋”和947年的“后汉”。

参考[编辑]

  • Bosworth, Clifford Edmund (2000), The Age of Achievement: A.D. 750 to the End of the Fifteenth Century - Vol. 4, Part II : The Achievements (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 UNESCO Publishin
  • Bughra, Imin (1983), The history of East Turkestan, Istanbul: Istanbul publ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