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跋陀羅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佛陀跋陀羅梵語Buddhabhadra,359年—429年),又稱佛馱跋陀羅佛度跋陀羅覺賢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人,為南北朝時期著名譯經師。

生平[編輯]

佛陀跋陀羅為南北朝時期後秦時來漢地的印度僧人。族姓釋迦,系釋迦牟尼叔父甘露飯王的後裔[1]。5歲喪父,17歲出家。記憶力超強,曾與僧迦達多游罽賓,與後秦僧人智嚴同從大禪師佛大先受禪法。後受智嚴邀請入漢地,於後秦弘始八年至長安。參學於鳩摩羅什後,攜弟子慧觀40餘人赴廬山訪學慧遠,留居廬山年余,譯《修行方便禪經[2]東晉義熙八年(412年)赴荊州,其後又到建康(今江蘇南京)住道場寺,與法顯等譯出《摩訶僧祇律》;同時譯出《大般泥洹經》。後又創譯《華嚴經》60卷。其所譯經論共13部,125卷。所譯《華嚴經》對中國佛學的發展影響甚大。佛馱跋陀羅於劉宋元嘉六年(429年)圓寂,年七十一歲[3]

禪法[編輯]

佛陀跋陀羅謹守聲聞乘上座部的修學傳統,修禪習定,聚徒數百人(包括智嚴寶雲慧觀等有名人物),甘於淡泊,不喜繁華。佛陀跋陀羅的禪法是自上一脈相承,保持純粹法要[4]

佛陀跋陀羅專精禪法,[5]現存《禪經》介紹了佛大先的漸修一法。這就是從二甘露門方便、勝進兩道各別的退、住、升進、決定四分開始,進而觀界,修四無量,觀蘊、處,以至暢明緣起,達到禪定成就。由「搜集經要,勸發大乘」而接近了大乘瑜伽系。佛陀跋陀羅的傳譯為稍後的大乘瑜伽學說東來漢土開了先河。[6]

著作[編輯]

佛陀跋陀羅先後翻譯了法顯攜歸的梵本經律《大般泥洹經》六卷,《摩訶僧祇律》四十卷,《僧祇比丘戒本》一卷,《僧祇比丘尼戒本》一卷,《雜藏經》一卷。於義熙十四年(418)受孟顗、褚叔度之啟請,與沙門法業、慧嚴等一百餘人,於三年中譯出《大方廣佛華嚴經》五十卷(後來改分六十卷,稱為《六十華嚴》)。《出生無量門持經》一卷、《大方等如來藏經》一卷、《文殊師利發願經》一卷、《觀佛三昧海經》八卷。此外有缺本一種,《淨六波羅蜜經》一卷。佛陀跋陀羅所譯經典共計十二部,一百十三卷[7][8]

相關條目[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高僧傳》卷二
  2. ^ 僧祐出三藏記集》載慧遠「廬山出修行方便禪經統序」:「達磨多羅。闔眾篇於同道。開一色為恆沙。其為觀也。明起不以生滅不以盡。雖往復無際。而未始出於如。故曰。色不離如。如不離色。色則是如。如則是色。佛大先以為澄源引流。固宜有漸。是以始自二道開甘露門。釋四義以反迷啟歸塗以領會。分別陰界導以正觀。暢散緣起使優劣自辨。然後令原始反終妙尋其極。其極非盡亦非所盡。」本經為佛大先禪法,自費長房歷代三寶紀》開始被誤題為《達摩多羅禪經》。
  3. ^ 《傳法正宗記·佛馱跋陀羅》
  4. ^ 《出三藏記集》(卷十二)
  5. ^ 慧遠作《禪經總序》載,佛陀跋陀羅曾譯達摩多羅和佛大先兩家之法門。
  6. ^ 《神僧傳》卷第二
  7. ^ 高僧傳》說他譯經十五種,一百十七卷
  8. ^ 《開元釋教錄》刊定他的譯本里有《新無量壽經》二卷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