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精神分析的批評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對精神分析的批評尤其涉及以下方面:該學科理論方面的不可反駁性;其理論基礎是一些誤導性的歷史事例;該學科缺乏一定的治療效果,並且對此缺乏考慮;精神分析運動的宗派性質。此外,精神分析還因厭女、歧視同性戀、讓母親感到內疚、冷敷法語packing這類虐待性的行為而受到批評。

對經典精神分析的批評[編輯]

經典精神分析指的是弗洛伊德所創立的精神分析以及弗洛伊德主義。總體看來,對經典精神分析的指責主要包括生物主義、心理表象主義、還原論、決定論[1],以及泛性論、神話維度等。

泛性論指的是精神分析把一切欲望、興趣等都歸結為性,也就是說人的一切心理或物理活動背後都有性衝動的首要作用。儘管如此,弗洛伊德認為"指責精神分析是'泛性論',聲稱它把所有的心理現象都歸結為性慾,並把它們都追溯到性慾,這是錯誤的。相反,精神分析從一開始就將性[衝動]與其他暫時稱為 "自我[衝動]"的[衝動]區分開來......甚至神經症也不是僅僅追溯到性,而是追溯到性衝動與自我之間的衝突......[2]實際上,弗洛伊德所說的性也不僅僅包括生殖,它還包括了幼兒性慾等方面的內容。梅洛-龐蒂評價稱,弗洛伊德的性和實存是同義詞,因為他把性的範圍擴大了。[3]不過,如與弗洛伊德後來決裂的榮格等人仍然認為,弗洛伊德賦予了性過高的地位。榮格說:"早發性癡呆現實功能的壓抑不能簡化為性慾(定義為性飢餓)的壓抑,至少我做不到。"[4]

生物主義則指的是經典精神分析以生物學為其基礎,甚至直接挪用生物學概念對心理現象進行說明的傾向。例如,弗洛伊德常用生理學刺激傾向於卸載來描述精神分析的快樂原則

來自哲學的批評[編輯]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新興時,正處於哲學與心理學分化的歷史階段。因此,經典精神分析受到了許多來自哲學界的批判。

20世紀上半葉,由於在歐洲意識哲學占主導地位,對經典精神分析的批判主要是對無意識概念的批判。例如,薩特「拒絕了精神分析物化的語言和神話」,認為無意識審查是不存在的,因為審查意味着主體必須對被壓抑的內容有所選擇,而選擇是意識而非無意識維度內的。[5]

20世紀下半葉,由於結構主義運動的興起,歐陸哲學對經典精神分析的批判不再囿於從意識反駁無意識,而是包括如德勒茲所反對的俄狄浦斯神話德里達所反對的菲勒斯中心主義等等。

參考文獻[編輯]

  1. ^ 盧, 毅. 弗洛伊德、萨特与拉康——三种精神分析学说初探. 世界哲學. 2022: 103-113. 
  2. ^ Drive/Instinct. Encyclopedia. 
  3. ^ 梅洛-龐蒂, 莫里斯. 知觉现象学.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21: 225. 
  4. ^ 榮格給弗洛伊德的信1911年12月11日,The Freud-Jung letters: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Sigmund Freud and C.G. Jung. : 124–125. .
  5. ^ 讓-保羅·薩特. 存在与虚无. 上海: 三聯. 2014: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