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學三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性學三論》的德文版

性學三論(德語:Drei Abhandlungen zur Sexualtheorie),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905年的作品。高度發展了弗洛伊德的性理論,尤其是童年的部分。

簡介[編輯]

其書分三章:性變態、幼年性慾、青春期性慾。[1]

性變態[編輯]

在弗洛伊德的這第一篇論文中,區分了性客體(或性對象)與性目標,展開了論題。[2]

幼稚性慾[編輯]

在這一篇中,弗洛伊德指出幼兒也具有性慾,並藉此解釋了一些幼兒期的常見現象,如吮吸手指等。[3][4]

青春期的轉變[編輯]

在第三篇論文中,弗洛伊德區分了幼稚期的「預愉悅感」和真正性行為「終愉悅感」[5]

總結[編輯]

弗洛伊德最終將這三篇論文的成就與他在《夢的解析》中的成就聯繫起來,解釋神經症。而在《三論》的最終版本中,涉及了陰莖羨慕、閹割焦慮與俄狄浦斯症的概念。

參考文獻[編輯]

  1. ^ JM Quinodoz,Reading Freud(2005)p。58。
  2. ^ Sigmund Freud, On Sexuality (PFL 7) p. 45–46.
  3. ^ Gay, p. 147.
  4. ^ Ernest Jones: The Life and Work of Sigmund Freud (Penguin 1961) p. 315.
  5. ^ Freud, On Sexuality p.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