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瑞號巡洋艦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應瑞 Ying Swei
應瑞號防護巡洋艦
應瑞號防護巡洋艦
概觀
艦種防護巡洋艦
擁有國 大清(訂購但未實際擁有)
 中華民國
艦級肇和級防護巡洋艦
製造廠英國維克斯造船廠
下訂1910年1月
動工1910年
下水1911年7月13日
服役1913年4月29日[1]
結局1937年10月23日受空襲沉沒
技術數據
標準排水量2460噸
全長全長:105.46米
全寬39.5英尺(12.0公尺)[2]
吃水13英尺(4.0公尺)
燃料燃煤:600噸
燃油:50噸
鍋爐亞羅水管鍋爐兩座,圓形鍋爐4座
動力帕森斯透平機,推測為3台
3軸推進
功率設計:6,000匹指示馬力(4,500千瓦特)
實際:8,622匹指示馬力(6,429千瓦特)
最高速度設計:20(37公里每小時)
實際:22.12節(40.97公里每小時)
續航距離4,500海里(8,300公里)/10節(19公里每小時)
乘員270人
武器裝備50倍徑單裝6英寸(152.4公釐)阿姆斯特朗速射炮2門
50倍徑單裝5英寸(127.0公釐)阿姆斯特朗速射炮4門
50倍徑單裝3英寸(76.2公釐)阿姆斯特朗速射炮2門
47毫米哈乞開斯速射炮6門
37毫米馬克沁乒乓炮2門單裝
18英寸(457公釐)魚雷發射管2具
裝甲裝甲甲板傾斜部分:1.5英寸(38公釐)
水平部分:0.75英寸(19公釐)
司令塔:3英寸(76公釐)

應瑞號防護巡洋艦清朝末期訂購的一艘防護巡洋艦,為肇和級防護巡洋艦二號艦。本艦為中華民國所繼承,加入中華民國海軍,在軍閥混戰時代長期屬於中央海軍。1937年抗日戰爭淞滬會戰期間,在南京附近遭受空襲沉沒。本艦根據裝甲防護方式可以劃分為防護巡洋艦;根據設計時的預定用途則可以劃分為訓練巡洋艦英語Training ship[3]

設計和概述[編輯]

1909年,清朝重啟自庚子事變以來再度停滯的海軍建設,在整編海軍之時,也準備添購若干可以培養海軍人才的練習艦[3]。同年冬,以載洵為首的中國海軍代表團前往歐洲各國進行考察,並向多國訂購了大批軍艦,其中在英國訂購了兩艘特別設計的訓練巡洋艦。按清政府的計劃,這將為日後的新式海軍提供必不可少的訓練能力[4]

本艦由英國維克斯造船廠承建,阿姆斯特朗公司進行了基本設計,維克斯方面在實際建造時有頗多改動。本艦排水量2460噸[a],全長347英尺2英寸(105.82公尺)[b]、柱間長330英尺(100.58公尺)、水線長347英尺(105.77公尺),舷寬39英尺6英寸(12.04公尺)[c],平均吃水13英尺(3.96公尺)[d]、艦艏和艦艉吃水分別為12英尺3英寸(3.73公尺)和13英尺9英寸(4.19公尺)[5],稍小於姊妹艦肇和號。全艦採用艏艉樓設計[6]。外觀上為兩煙囪,在兩側的舷牆有大量開口,供火炮進行射擊用[7]。本艦的露天飛橋安裝在艉樓甲板上;艦艏的錨鏈孔左右均為一個[8]。這些都是作為與姊妹艦進行區分的重要外觀特徵。

應瑞號線圖

動力方面,本艦使用了帕森斯公司生產的透平機。主機數量不詳,推測可能裝備了3台透平機[9]。鍋爐為4座懷特·佛斯特(White Foster)水管鍋爐、兩座圓形鍋爐[10]。設計出力6,000匹指示馬力(4,500千瓦特),最高航速20(37公里每小時);實際海試時發揮良好,強壓通風下錄得8,622匹指示馬力(6,429千瓦特)、22.12節(40.97公里每小時)的水平,超過了設計值[2]

武器方面,本艦主炮為兩門50倍徑阿姆斯特朗單裝速射炮,分別布置在艦體前後中軸線上。副炮為50倍徑4英寸(100公釐)阿姆斯特朗速射炮,布置在舷側耳台;這也是與肇和號進行區分的重要特徵。小口徑火炮包括兩門50倍徑3英寸(76公釐)阿姆斯特朗速射炮,47毫米哈乞開斯機關炮6門,以及37毫米馬克沁乒乓炮兩門。魚雷武器為18英寸(460公釐)魚雷發射管兩具[7]。其中3英寸炮安裝在魚雷管旁與後部副炮之間,這是又一個不同之處(肇和號的魚雷管略為靠前)[8]

防護方面,裝甲甲板傾斜部分為1.5英寸(38.1公釐),水平部分0.75英寸(19公釐),司令塔3英寸(76公釐),防護能力弱於肇和號。[2]

艦歷[編輯]

前期[編輯]

1910年1月,清政府下達了訂購新造訓練巡洋艦的意願。同年中方與英國維克斯公司簽訂了合同,本艦造價20.4萬英鎊,價格略低於姊妹艦,但代價是裝甲防護較差。同年,本艦開始動工興建。1911年7月13日下水,本艦建成下水,12月2日海試順利超過了設計值。[2]

民國成立後,海軍方面希望能保住這批晚清時訂購的軍艦,因此同年10月9日,海軍總長劉冠雄向國務院提出善後解決辦法。關於本艦,清政府已經支付12萬2400英鎊,剩餘尾款加上雜費、運費、滯留英國期間的保管費等,共計10萬6640英鎊。民國政府開具面額為11萬9000英鎊的國庫券給英方,規定在1913年10月31日前兌付[11]。英方接受了這種方式,1913年4月16日,應瑞號抵達上海,4月29日驗收,首任艦長為毛仲芳[12]。同年6月7日,海軍部成立練習艦隊,以林葆懌為司令,旗下編入肇和應瑞通濟三艦。肇和號和應瑞號作為高等練習艦,主要作軍官輪訓之用[13]

應瑞號回國的當年,二次革命爆發,7、8月間,滬寧各地討袁軍相繼起事,動亂中海軍站在了北洋政府一邊。7月16日上海討袁軍起事,北洋軍由海軍總司令李鼎新、海軍警衛隊總執事鄭汝成率領,抵擋討袁軍的進攻。7月23日,討袁軍、原松江鎮守使鈕永建率先進攻江南製造局,北洋軍在海籌海琛應瑞肇和、鏡清等多艘軍艦支援下固守,擊退討袁軍多次進攻,並摧毀討袁軍的炮隊營。占領吳淞炮台的討袁軍寡不敵眾,且後繼乏力,在北洋軍的海陸聯合攻勢面前被迫棄守渡江撤退[14]。上海戰事稍平,海軍立即投入到對寧作戰中去。8月25日,海軍總長劉冠雄派出海琛、應瑞、楚同三艦前往大勝關,截斷南京守軍和蕪湖之間的聯繫。26日,永豐號與海琛號等會合,各艦掩護北洋援軍渡江,同時對清涼山、儀鳳門及南京城西南一帶進行炮擊。27日北洋軍發起總攻,據守南京的討袁軍全軍覆沒[15]

1915年,革命黨成功刺殺上海鎮守使鄭汝成,在滬革命黨人決定趁機起義。12月3日,肇和號接到命令,6日要調往廣州,革命黨聞變以為已經敗露,倉促起事。12月5日15時,革命黨人楊虎等率領30餘人成功占領了肇和號[13]。另一邊孫祥夫一組準備占領應瑞號和通濟號,但因所乘小艇未有牌照,被海關巡邏艇截住勒令返回,未能成功奪下。6日凌晨4時,在薩鎮冰坐鎮下,應瑞號、通濟號用機關炮向肇和號進行射擊。奪艦的革命黨人不會操作艦炮,無法還擊;也不懂駕船,無法退避,楊虎等人只好跳水遁去,其餘陳可鈞等人被捕,旋遭槍決[16]

1917年5月21日,時任中華民國總統黎元洪下令免去時任國務總理段祺瑞之職,段祺瑞立即以下屬督軍宣告進行抗衡。為調停府院之爭,雙方邀請長江巡閱使張勳進京調停。張勳隨即解散國會進行復辟。在混亂中,1917年7月6日,應瑞號奉程璧光命令護送孫中山南下廣東,10日抵達汕頭。然而應瑞號在接獲馮國璋電報後即留下孫中山一行徑自北返,因此沒有參加後來組建的護法艦隊,而是一直留在中央海軍序列內。[17]

1922年4月29日,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此時第二艦隊司令杜錫珪倒向直系。同年北伐粵軍許崇智所部因對陳炯明作戰失利而退到閩贛交界處。時福建督辦李厚基叛皖投直,段祺瑞於是派出徐樹錚與孫中山協商,借許部協助皖系延平鎮守使王永泉驅逐李厚基,奪回福建。10月12日,許、王聯軍大敗李部,李厚基逃至馬尾,被在旁伺機而行的海軍逮捕,奪取武器、資金等。直系政府要求海軍部進行查處;海軍一面釋放了李厚基,另一面以第一艦隊司令周兆瑞率領海容號和陸戰隊趕往福建,連同楊敬修率領的練習艦隊奪取長門要塞。1923年1月粵軍返回廣東再次與陳炯明作戰,而王永泉又投奔了直系,故而對海軍在福建的活動聽之任之。7月楊樹莊率領海容號、應瑞號等協同陸戰隊進攻皖系廈門守軍臧致平部,未果。[18]

1923年4月8日,駐上海各艦通電獨立,反對直系,時稱滬隊海軍。1924年,江浙戰爭爆發,直系江蘇督辦齊燮元對陣皖系浙江督辦盧永祥。直系控制下的海軍試圖以此為機會武力統一海軍,海軍總司令杜錫珪下令楊樹莊率領駐福建的主力海容號、應瑞號等從馬尾北上,協同第二艦隊作戰。9月3日,直奉兩軍在上海以西的黃渡交戰,駐閩艦隊在瀏河與第二艦隊會合,經過吳淞口時與滬隊海軍對峙,但並未發生交火。此後楊樹莊率領艦隊在瀏河支援直軍進攻。9月下旬至10月中,盧部失利,滬隊海軍各艦也陸續重回杜錫珪控制下。[19]

後期[編輯]

1926年7月9日,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1927年3月14日,楊樹莊通電參加革命,閩系控制的中央海軍歸附國民革命軍。此後海容號、海籌號、應瑞號等在吳淞至江陰一帶巡邏[20]。此後奉系控制的渤海艦隊與閩系中央海軍長期對峙。

1927年3月14日,北洋政府海軍總司令楊樹莊率領原閩系艦隊加入國民革命軍。對此感到壓力的東北海軍派出巡洋艦海圻號水上飛機母艦鎮海號進行偷襲。3月27天未明時兩艦摸入吳淞口,因誤以為楊樹莊依然留駐於海籌號上,兩艦遂對海籌號發動突然襲擊,命中海籌號20多發,殺傷20餘人。應瑞號本來停泊在旁邊,見寡不敵眾,匆忙往上游退避。東北海軍領隊的凌霄擔心日出後海水退潮,將難以順利脫身,於是指揮海圻號撤退。鎮海號未發現旗艦信號,而是繼續在炮擊運輸艦靖安號。應瑞號發現鎮海號落單,調轉過來準備進行攻擊。鎮海號見狀退出港外脫離戰鬥,應瑞號也並未追出港外[21]。同年4月12日,應瑞號在南京至鎮江之間巡邏時,與瓜州口的孫傳芳一部交戰,艦上2人受傷[22]。同年5月18日,海圻號、肇和號再次襲擊吳淞口,但並未造成人員傷亡[23]。海容、海籌、應瑞等艦趕來增援,東北海軍各艦遂遁去[24]

南京政府時期,以應瑞、通濟、靖安三艦作為練習艦隊。後加裝兩門維克斯高射炮,安裝位置推測在後桅前方的甲板室頂部。[25]

1929年3月,蔣桂戰爭爆發。5月14日,海容號、應瑞號以及多艘海軍炮艦從吳淞護送陸軍運兵船南下,登陸汕頭、虎門。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爆發。為防日軍沿江直取南京,海軍方面決定在江陰一帶組建封鎖線。8月11日深夜,平海寧海、海容、海籌、應瑞逸仙6艦抵達江陰,協助各艦進行自沉封江[26]。9月20日11時,兩架日機逼近江陰要塞進行投彈,應瑞號開火將其驅離。日機投下的炸彈在應瑞號右舷艦艏外的水中爆炸,兩人受傷,煙囪等處有10多個破口[27]。22日,日軍開始發起大規模空襲。10:30,7架九二艦攻日語九二式艦上攻撃機對應瑞號進行攻擊,應瑞號雖開火還擊,但未擊落日機。這次攻擊炸彈並未直接命中,但彈片仍擊中鍋爐艙底部船底產生漏水,另外左舷魚雷發射管和一枚魚雷損壞,所幸魚雷尚未安裝戰雷頭,未造成太大影響。當天日機再次發起兩波轟炸。23日的轟炸重點在寧海號和平海號上,未對應瑞號造成實質損傷。25日6時,應瑞號奉命支援第二次阻塞線自沉行動,海圻號、海琛號自沉後,兩艦官兵搭乘着應瑞號返回南京。當天16:30,6架九二艦攻、3架九五艦戰對應瑞號進行攻擊,應瑞號因車軸艙爆炸震動而漏水[28]

同年10月10日,應瑞號此時已經傷痕累累,兩門主炮均已損壞。應瑞號奉命前往南京采石磯處,拆卸下可用的火炮用於江防,艦上僅保留兩門高射炮。23日09:30,7架日機進行轟炸和掃射,擊中應瑞號左舷煤艙和司令塔旁甲板。彈片穿透入下層艙室,艦內多處起火;錨機、車鍾、舵齒輪等被震壞,電機總保險被震斷;艦艏右側進水。隨後艦艏飛橋左側、以及艦體前部右側再次中彈,總水管破損,滅火難以為繼。測量艦甘露號試圖進行救助,但是應瑞號因右側持續進水,艦體逐漸嚴重右傾。17:30應瑞號傾覆在江邊,全艦17人戰死、59人受傷。[29]

1938年初,日軍對應瑞號的殘骸進行檢查,認為其不具有修復價值,因此其後可能由日軍擅自進行拆解[29]

腳註[編輯]

注釋[編輯]

  1. ^ 因計算階段和標準的不同,也有「2378噸」、「2453.5噸」或者「2450噸」等數值記載[5]
  2. ^ 「105.46米」
  3. ^ 「12米」
  4. ^ 也有來源記載為「12英尺8.375英寸(3.87033公尺)」[5]

引文[編輯]

  1. ^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357頁
  2. ^ 2.0 2.1 2.2 2.3 Richard Wright, The Chinese Steam Navy 1862-1945, p. 126
  3. ^ 3.0 3.1 Richard Wright, The Chinese Steam Navy 1862-1945, p. 125
  4. ^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341頁
  5. ^ 5.0 5.1 5.2 張黎源 2020,第601頁.
  6. ^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346頁
  7. ^ 7.0 7.1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347頁
  8. ^ 8.0 8.1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349頁
  9. ^ Richard Wright, The Chinese Steam Navy 1862-1945, p. 127
  10. ^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06-1921, p. 396
  11. ^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354頁
  12. ^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357頁
  13. ^ 13.0 13.1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359頁
  14. ^ #近代中國海軍,716頁
  15. ^ #近代中國海軍,715頁
  16. ^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360頁
  17. ^ #近代中國海軍,726頁
  18. ^ #近代中國海軍,743頁
  19. ^ #近代中國海軍,746頁
  20. ^ #近代中國海軍,845-846頁
  21. ^ 章騫,#艨艟夜譚,57頁
  22. ^ #近代中國海軍,868頁
  23. ^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362頁
  24. ^ #近代中國海軍,793頁
  25. ^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366頁
  26. ^ #近代中國海軍,954頁
  27. ^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367頁
  28. ^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368頁
  29. ^ 29.0 29.1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369頁

參考資料[編輯]

  • Randal Gray.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06-1921.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86. ISBN 0-85177-245-5. 
  • Richard Wright. The Chinese Steam Navy 1862-1945. London: Chatham Publishing. 2000. 
  • 海軍司令部《近代中國海軍》編輯部 (編). 近代中国海军. 海潮出版社. 1994年. ISBN 978-7-80054-589-4. 
  • 章騫. 艨艟夜谭:章骞近代舰艇史话十二夜.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12. ISBN 978-7-5436-8615-1. 
  • 王曉華. 国殇 第7部 国民党正面战场海军抗战纪实. 北京: 團結出版社. 2013. ISBN 978-7-5126-1405-5. 
  • 陳悅. 辛亥·海军:辛亥革命时期海军史料简编. 濟南: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11. ISBN 978-7-5474-0486-7. Kindle版
  • 陳悅. 清末海军舰船志. 濟南: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12. ISBN 978-7-5474-0534-5. 
  • 陳悅. 中国军舰图志1855-1911. 上海: 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5. ISBN 978-7-5458-1154-4. 
  • 張黎源. 泰恩河上的黄龙旗.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20-05. ISBN 978-7-108-06822-4 (中文(中國大陸)). 

外部連結[編輯]

相關條目[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