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劍行動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焦劍行動
兩伊戰爭的一部分
非官方圖:伊朗戰機的大致航線
規模戰略級
地點伊拉克迪亞拉省,圖韋薩核研究中心
坐標33°12′22″N 44°31′08″E / 33.206°N 44.519°E / 33.206; 44.519座標33°12′22″N 44°31′08″E / 33.206°N 44.519°E / 33.206; 44.519
目標摧毀伊拉克「奧斯拉克」核反應堆
作戰單位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空軍
計劃者賈瓦德·法庫里英語Javad Fakoori少將
(伊朗空軍司令)
日期1980年9月30日
結果伊朗行動取得部分成功
  • 伊拉克暫停核計劃約三個月
圖韋薩核研究中心在伊拉克的位置
圖韋薩核研究中心
圖韋薩核研究中心
「奧斯拉克」核反應堆在伊拉克的位置

焦劍行動 (英語:Operation Scorch Sword, 波斯語عملیات شمشیر سوزان‎)是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空軍於1980年9月30日進行的一次空襲行動,損壞了位於伊拉克巴格達東南17公里處的「奧斯拉克」(Osirak)核反應堆

這一次行動由伊朗空軍4架F-4鬼怪II戰鬥轟炸機執行,其中兩架「誘餌」飛往別處以誤導伊拉克防空系統,另兩架前去攻擊「奧斯拉克」(Osirak)核反應堆。[1]這是對核反應堆的第一次實施此類襲擊,也是歷史上對任何核設施進行的第三次類似襲擊。同時也是對反應堆進行預防性攻擊的第一次實例,其目的是阻止伊拉克可能發展的會威脅到伊朗的核武器計劃。[2][3]

儘管此次行動成功地破壞了核設施和反應堆,但它未能摧毀伊拉克繼續發展核計劃的能力。8個月後的1981年6月7日,奧斯拉克反應堆被以色列空軍實施的巴比倫行動炸毀。[4]

伊拉克的核計劃[編輯]

伊拉克在1960年代的某個時候啟動了核計劃,並在1970年代中期尋求通過購買核反應堆來擴大該計劃。[5]在未能說服法國政府向他們出售生產的反應堆和核燃料再處理廠,也未能說服意大利政府向他們出售CIRENE英語CIRENE式反應堆後,伊拉克政府最終說服法國政府向他們出售一座「奧西里斯」(Osiris)級研究堆。[5][6]1975年11月,兩國簽署了核合作協議,並於1976年完成了反應堆的出售。[5]

1979年,巴格達附近的圖韋薩核研究中心開始建造40兆瓦的輕水反應堆[7] 主反應堆被法國人稱為「奧斯拉克」(Osirak),即將反應堆的級名(Osiris)和伊拉克的法文名(Irak)拼在一起。伊拉克將主反應堆命名為搭模斯1號(阿拉伯語:تموز )和較小的搭模斯2號,搭模斯是1968年伊拉克復興黨上台時巴比倫歷的月份名。[8]1980年7月,伊拉克從法國接收了大約12.5公斤的高濃縮鈾 (HEU) 用作反應堆的燃料。據報道,採購協議中規定了伊拉克在任何時候都不得擁有超過兩批(即25公斤)的高濃鈾燃料。[9]

伊拉克和法國都聲稱伊拉克得反應堆是用於和平得科學研究。[10]法國和伊拉克之間的協議不包括軍事用途。[16]哈佛大學物理學教授理查德·威爾遜英語Richard Wilson (physicist)曾1982年12月目視檢查了部分受損的反應堆。在2003年的一次演講中,他說「使用奧斯拉克收集足夠用以製作核武器的鈈,需要幾十年的時間,不是幾年」。[11] 理查德·威爾遜也在其他多個場合表明伊拉克奧斯拉克反應堆的設計不適合製作核武器。[12][13][14]

與理查德·威爾遜的觀點相反,美國私人情報機構Stratfor英語Stratfor在2007年寫道,以鈾為燃料的反應堆「被認為即將為生產可用以核計劃的鈈」。[15]

伊拉克是《核不擴散條約》的簽署國,將其反應堆置於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的監管之下,以核實核能沒有被用於軍事用途。1981年10月,《原子科學家公報》發表了國際原子能機構前核查員羅傑·里希特(Roger Richter)的證詞摘錄,他向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描述了該機構核監管措施的弱點。里希特作證說,伊拉克只有部分核設施處於監管之下,最敏感的設施甚至沒有受到監管。[16]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西格瓦德·埃克倫德發表反駁稱,里希特從未視察過奧斯拉克,也從未被指派視察中東的設施。[16]埃克倫德聲稱監管程序是有效的,並且由核供應商採取的預防措施加以補充。[16]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物理學家安東尼·法恩伯格(Anthony Fainberg)對里希特關於製造核武器的燃料加工可能是秘密進行的說法提出異議。[16]法恩伯格寫道,現場幾乎沒有足夠的燃料來製造一枚核彈,而且現在有數百名外國技術人員,伊拉克不可能在不被外人發現的情況下製造核彈。[17]

伊朗的行動準備[編輯]

1982年,一架伊朗F-4戰機在伊拉克領空上加油

伊朗伊斯蘭革命之前的幾年裡,伊朗和以色列(當時是非官方盟友)一直在監測伊拉克的奧斯拉克核反應堆。[18] 伊斯蘭革命後,伊朗新政府加強了對該反應堆的監視(以至於他們與反應堆建造者法國的關係受到影響)。儘管霍梅尼和以色列之間存在着官方的敵對,但雙方政府的某些部門有時仍會繼續暗中相互幫助,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敵人:伊拉克。甚至直到1987年,以色列總理伊扎克·拉賓還表示,「伊朗是我們最好的朋友,我們不打算改變我們的立場」。

兩伊戰爭爆發時,伊朗越來越擔心伊拉克會發展核武器來對付他們。戰前,伊朗制定了襲擊該工廠的應急計劃伊朗伊斯蘭革命後,與美國關係破裂,國內也出現了諸多問題。伊朗之前擁有世界第五強大的軍隊,但它失去了主要供應商美國。各類備件很難獲得,許多飛機不得不被拆掉來分解出配件。以色列人向伊朗秘密運送了一些備件來幫助他們的空軍,但這些依然不夠。[18]革命後,許多原伊朗王國空軍飛行員也被清洗(被行刑隊處決)。此外,伊朗空軍也獲得無法美國間諜衛星的空拍照片來評估工廠布局,也沒有任何從地面拍攝的照片。[18]

伊朗空軍開始制定一個全新的計劃來攻擊奧斯拉克。伊朗人對該工廠知之甚少,甚至不知道反應堆是否已經加注了燃料。伊朗人不能冒險在巴格達造成核輻射,因而伊朗決定不攻擊反應堆本身,而是攻擊核研究實驗室、反應堆控制大樓和培訓設施。[18]

奧斯拉克核反應堆由一個距離東南方僅2公里的SA-6防空導彈發射陣地和30到40個高射炮陣地(主要是23毫米和57毫米雷達制導高炮)保衛。此外還有法國人提供的三個羅蘭防空導彈英語Roland (missile)發射系統,導彈陣地分布在反應堆周圍500米的三角形上。由於美國的制裁,伊朗空軍無法獲得可以對抗羅蘭防空導彈的電戰吊艙,他們手上的電戰吊艙僅能夠壓制SA-6防空導彈。伊朗空軍決定使用他們信賴的F-4鬼怪II戰鬥轟炸機執行此次任務,挑選伊朗最熟練的飛行員以超低空超高速進行攻擊。

攻擊[編輯]

9月30日黎明時分,第33戰術戰鬥機中隊的四架F-4鬼怪II戰鬥轟炸機從位於哈馬丹附近第3 「Nojeh」戰術空軍基地起飛。[19]該編隊沿西南方向飛行,首先接近伊拉克邊境,與一架波音707-3J9C空中加油機會合,空中加油機由兩架配有不死鳥導彈F-14護航。每架F-4配備了6枚Mark 82 GP炸彈、兩枚AIM-7E-2麻雀空對空導彈,其M-61A1機炮也裝滿了備彈。

經過加油後,四架飛機分成兩個雙機編隊進入伊拉克領空。第一組開始爬升高度,他們想給伊拉克的預警雷達足夠的時間,以捕捉並確定到他們當前的航向。另一組則採用超低空飛行。在這之後,第一組兩架「誘餌」飛機也再次回到超低空飛行,並繼續沿着和之前相同的航向,飛往巴格達以南的一座發電廠。而另外一組兩架F-4則轉向飛往真正的目標,更南邊的圖韋薩核研究中心。[20]這兩架F-4以極低的高度飛往核反應堆所在地,在距離目標僅剩4公里時才拉起,並在這個高度保持了一小段時間。令飛行員感到驚訝的是,伊拉克的防空部隊甚至沒有向他們發射一枚導彈或炮彈。伊朗飛機沿着一條直線接近核設施並執行了一次完美的攻擊,他們瞄準了反應堆建築物的東邊,釋放了全部12枚Mark 82炸彈。與此同時,另外兩架F-4也命中了目標,切斷了巴格達接下來兩天的電力供應。目擊者報告說,至少有兩枚炸彈明顯擊中了反應堆本身,而其他炸彈則引發了大火,損壞了該研究中心的設施,例如冷卻泵、實驗室和其他輔助設施。[21]在這次襲擊之後,法國和意大利的技術人員迅速撤離了伊拉克,幾乎退出該項目,但後來少數法國人在1981年2月返回,並開始修復損壞的地方。[18]

結果[編輯]

關於焦劍行動的結果存在爭議。西方認為這次行動只造成了輕微的破壞,伊拉克人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然而,很快就有跡象表明這次行動成功地破壞了伊拉克的核計劃。伊拉克立即譴責伊朗「與猶太復國主義敵人合作」。法國和伊拉克懷疑行動的飛機不是來自伊朗,而是來自以色列。薩達姆·侯賽因表示,以色列飛機已經飛入伊拉克領空,包括在1980年7月27日對巴格達進行了空襲。甚至後來的法國情報部門也錯誤地報道說,9月30日對圖韋薩的襲擊是由「兩架身份不明的以色列F-4」或由以色列飛行員駕駛的帶有伊朗標記的飛機執行的。以色列堅決否認了所有此類指控,指出這樣的行動幾乎不可能用他們的F-4執行。

為了確認戰果,1980年11月30日,一架F-4從哈馬丹起飛,執行圖韋薩上空的偵察任務,收集被攻擊的反應堆的照片。這架F4戰機以低空飛行掠過了奧斯拉克反應堆一次,拍到了想要的照片。儘管遭到了數個伊拉克高炮和防空導彈陣地的開火,這家F-4還是成功地避開了火力並安全地返回了伊朗。後來,經過分析這些機密照片,證明了攻擊是成功的。伊朗空軍在這一次行動中取得的成功和經驗對以色列至關重要。在1981年6月7日,以色列空軍發動了巴比倫行動,一舉摧毀了奧斯拉克核反應堆。


參考文獻[編輯]

  1. ^ When Iran Bombed Iraq's Nuclear Reacto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raq's Osirak Destruction.
  2. ^ Dan Reiter. Preventive Attacks against Nuclear Programs and the "Success" at Osiraq (PDF). Nonproliferation Review. July 2005 [29 November 2010].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10-02). 
  3. ^ McNair Paper 41, Radical Responses to Radical Regimes: Evaluating Preemptive Counter-Proliferation, May 1995. Au.af.mil. 30 September 1980 [19 June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9). 
  4. ^ Tucker, Spencer C. The Encyclopedia of the Arab-Israeli Conflict: A Political, Social, and Military History. Santa Barbara: ABC-CLIO. 2008: 755 [2022-05-11]. ISBN 978-1851098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1). 
  5. ^ 5.0 5.1 5.2 Amos Perlmutter. Two Minutes Over Baghdad. Corgi. ISBN 0552119393. 
  6. ^ Lucien S. Vandenborucke. The Israeli Strike Against Osiraq: the dynamics of fear and proliferation in the Middle East. Air University Review. 1984 [2022-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1). 
  7. ^ Aloni, Shlomo. Israeli F-15 Eagle Units in Combat. Osprey Publishing, 2006. p. 35.
  8. ^ Jed C. Snyder. The Road To Osiraq: Baghdad's Quest for the Bomb. The Middle East Journal (Middle East Institute). 1983, 37 (4): 565–593. JSTOR 4326666. 
  9. ^ Holroyd, Fred. Thinking about nuclear weapons: analyses and prescriptions. Routledge, 1985. p. 147.
  10. ^ The 1982 World Book Year Book. World Book Inc., 1983. p. 350.
  11. ^ Ragaini, Richard C.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Nuclear War and Planetary Emergencies: 29th session.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2003. p. 33.
  12. ^ Letters to the Editor. The Atlantic Magazine. March 2005 [29 November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13). 
  13. ^ Myth: Israel's Strike on Iraqi Reactor Hindered Iraqi Nukes. Institute for Public Accuracy. 16 March 2006 [29 November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13 June 2010). 
  14. ^ Hasan, Mehdi. Bomb Iran and it will surely decide to pursue nuclear arms. guardian.co.uk. 25 March 2012 [16 May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2). 
  15. ^ Geopolitical Diary: Israeli Covert Operations in Iran. STRATFOR. 2 February 2007 [9 December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7 December 2010).  (requires e-mail address)
  16. ^ 16.0 16.1 16.2 16.3 10 years ago in the Bulletin. The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 (Educational Foundation for Nuclear Science, Inc.). 1991, 47 (8): 5 [30 November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1). 
  17. ^ Anthony Fainberg. Osirak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The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 (Educational Foundation for Nuclear Science, Inc.). 1981, 37 (8): 33–36 [30 November 2010]. Bibcode:1981BuAtS..37h..33F. doi:10.1080/00963402.1981.1145889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1). 
  18. ^ 18.0 18.1 18.2 18.3 18.4 Cooper, Tom. Target: Saddam's Reactor. [2022-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2). 
  19. ^ Islamic Republic of Iran Air Force /نيروي هوايي جمهوري اسلامي ايران. The Northrop F-5 Enthusiast Page. [2022-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3). 
  20. ^ هدف؛ «اوسیراک»/ حمله هوایی ایران به رآکتور اتمی عراق یکسال پیش از رژیم صهیونیستی. defapress. 2015-12-08 [2022-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5). 
  21. ^ How Israel and Iran Teamed up to Crush Iraq's Nuclear Bomb Program. 4 August 2019 [2022-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