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反共救國軍第103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西南反共救國軍第103路,或稱中華反共救國103路,是以原馬家軍成員馬良為首的一支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效忠中華民國政府的武裝。成立於1952年3月,最多時有2000餘人。1953年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出動10個的兵力圍剿。4月主力被解放軍消滅,5月18日馬良被俘。

隊伍組建[編輯]

馬良,曾任臨夏民團團長、參議和馬步芳青海保安團團長。建國後被中共政府留用,1951年馬良在臨夏組建了秘密組織「西北革命同盟會」,同年4月,在和政縣南鄉組織暴動,失敗後帶着三個兒子潛入甘南州碌曲縣[1]

1953年3月底,馬良在西倉新寺正式打出了「103路」的招牌,招兵買馬,擴充隊伍。1952年5月[註 1]蔣介石派特工與他聯絡,並任命他為西南反共救國軍第103路軍司令,6月,襲擊岷縣洛大鄉政府,殺掉鄉長[1]。8月,中華民國政府對他進行了7次空投,投放了彈藥、無線電和黃金等物資[註 2]。10月13日,殺死夏河縣博拉區政府秘書王維勤和縣公安局審訊股長劉興德[1]

與解放軍作戰[編輯]

1952年10月,解放軍西南軍區抽調5個團的兵力,協同西北軍區剿匪作戰。11月底,馬良隊伍擴充至700餘人,編為8個縱隊。12月,馬良部隊參謀長馬振中率領110餘人在西倉阿木去乎的公路上襲擊解放軍運輸車隊,打死5人,搶走全部軍用物資[1]

1953年2月,西北軍區和青海省果洛支隊共10個團的兵力,圍剿馬良部隊。3月29日,馬良在四川阿壩州若爾蓋縣唐克西山與解放軍騎一師激戰3小時後潰敗,損失300餘人。馬良當天帶300餘人撤離至若爾蓋縣班估地區,五縱隊主張到南坪一帶去,而二隊主張到青海去投靠馬元祥,最終決定去南坪。馬良不願去南坪,當天晚上帶領三個兒子和其他部下共19人向青海出發打算投奔馬元祥,行至阿壩附近因解放軍和民兵四處搜捕散匪,且買不到糧食,只好返回碌曲縣郎木寺一帶潛藏[1]

唐克戰鬥後,一縱隊司令馬虎山(馬仲英姐夫)帶領200餘人撤至白河以北的巴地樹林隱藏,4月15日轉移至若爾蓋縣東北部降扎時被11師33團發現並追擊,當日下午被33團2營追上,經6小時激戰,隊員一小部分逃入花爾干山叢林中,百餘人在馬虎山率領下向北逃至臨夏境內被解放軍33團和11師追擊部隊殲滅[1]

4月8日晚,獨立第七縱隊司令敏海峰在甘南州迭部縣達拉溝遭到公安11團2營進攻,激戰4個小時後撤向阿米塘地區,陣亡15人,4人被俘。4月11日,被駐阿米塘的32團一營發現後撤離。後在碌曲縣雙岔附近,補給處長馬全喜率領43人向西倉駐軍投降,敏海峰帶領剩下18名親信繼續躲藏。4月底,在臨潭西道堂教主的勸說下,敏海峰向政府投降[1]

馬良被俘[編輯]

5月7日,馬元祥的主力在青海被消滅,馬元祥、馬步祥等5人被擊斃。5月初,得知馬良潛伏在郎木寺東南方向70多里的山林中,騎一師和33團立即派兵前往搜剿,但兩次都撲了空。5月16日騎一師偵察得知馬良隱藏在拉勒山里,但17日搜剿又沒有找到。此時有牧民說給馬良提供給養的勞保住在熱里部落帳圈內,部隊經一夜急行軍於18日拂曉趕到熱里部落,找到了勞保。勞保起初不肯吐露真情,解放軍許以1000塊白洋,勞保說出實情並引導部隊至馬良藏身處,包括馬良、馬碩卿在內的6人被俘,4人陣亡,4人潛逃[1]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碌曲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碌曲县志》. 甘肅文化出版社. 2006年: 325-327. 
  2. ^ Hsiao-ting Lin. Modern China's Ethnic Frontiers: A Journey to the West. Taylor & Francis. 2010 [2010-06-28]. ISBN 0-415-58264-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4). 
  1. ^ 一說2月[1]
  2. ^ 一說CIA那曲向馬良空投[2]:xx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