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拉維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進入達拉維的入口之一
達拉維內部
達拉維地區的陶器販賣商
生活在達拉維地區的兩個男孩
達拉維地區的兒童

達拉維(英語:Dharavi,葡萄牙語:Daravi[1]) 是印度城市孟買的一個貧民窟。達拉維的西邊是馬希姆(Mahim),東邊是錫安(Sion) [2]。其占地面積為175公頃(約為1.7平方公里)。在1986年人口達到了約53萬人[3],如今達拉維的人口數在60萬-100萬人之間[4]。達拉維是世界上最大的貧民窟之一。[4][5]曾經這裡是孟買最大的貧民窟,但是2011年後,孟買已經有4個貧民窟的規模比達拉維大。[6]
在大多數城市中,中央商務區建築容積率在5-15之間不等,在城市郊區容積率低於0.5。1991年,孟買允許的建築容積率是1.33,法規限定了容積率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居住和商業用地。[7]在地價昂貴的孟買,達拉維提供了一個租金低廉的地方,在2006年,達拉維地區的租金甚至低於4美元/月。[8]達拉維生產的商品出口到全球各地。[9]每年的總營業額可以達到5億-6.5億美元之間。[8]
達拉維位於孟買的西部鐵路和中部鐵路這兩條鐵路主幹線之間。其西部是馬希姆(Mahim)和班德拉(Bandra),北部是密斯河(Mithi river) ,密斯河最終注入阿拉伯海。南部和東部是錫安(Sion)和馬塔蓋(Matunga)。達拉維的地理位置和老化的排水系統使得這一地區在雨季時經常洪水泛濫。

歷史[編輯]

在18世紀,達拉維是一個島嶼。[10]在1739年2月,Chimnaji Appajin進攻了勃生(Bassein)地區,在此之前,他一直占領這達拉維地區。
達拉維地區在19世紀晚期是一片紅樹林沼澤,一些koli人漁夫居住在這一帶。[11]然而,捕魚業隨着沼澤地區的被填滿而消失。靠近達拉維的sion地區,這裡將建立一個水壩,這一工程的完成,原本眾多島嶼都連成了一片錐形陸地。這一過程中,達拉維地區的漁村村民傳統的食物來源慢慢變的緊缺,但是被排乾水的沼澤為新來的居民提供了一片新大陸。從古吉拉特邦來的新移民在這裡開始製作陶瓷的生活,來自泰米爾納德邦的皮革工人移民到此開啟了這一地區了皮革製造產業。還有其他工匠,像來自北方邦的刺繡工人在這一地區進行成衣交易[11]
在19世紀後期,泰米爾人移民,包括泰米爾穆斯林人達羅毗荼人開始進入這一地區,他們中的許多人都在製革廠附近工作,在19世紀20年代泰米爾人移民大量湧入這一地區。孟買的第一所泰米爾人學校和達拉維第一所學校在1924年建立。這所學校也是達拉維地區在接下來40年時間裡唯一保留的一所學校。在19世界30年代,一條通過達拉維朝向Mahim地區火車站的道路修建完成。[12]

經濟[編輯]

在達拉維,除了傳統的制陶業和紡織業,[11]還有快速發展的資源回收產業,加工來自孟買可回收利用的廢品,由於該地區的廢物回收業發達,達拉維也被稱做孟買之肺。這一地區有5000種商業貿易[13]和15000個擁有獨立房間的工廠。[14]

重建計劃[編輯]

自1997年以來,有許多關於達拉維地區的重建計劃,比如以香港大坑貧民窟為模板的重建計劃。2004年,重建費用預估是500億盧比(約合9.975億美元)。[15]來自全球的公司通過競標來開發達拉維地區,包括雷曼兄弟、迪拜的Limitless、新加坡的嘉德置地公司。 在2010年,重建費用預估在1500億盧比(約合29.9億美元)。[15]
最新的達拉維重建計劃是由美國建築師Mukesh Mehta來負責。[11]該計劃[16]包括280萬平方米的住房、學校、公園和道路。達拉維地區57000個家庭將住進新建的房屋,還有370萬平方米面積的土地用於商品房和商業用地。[17]但是,當地居民大多反對這一計劃,主要原因是當地居民只能獲得每人20.9平方米住房的補償。[11][17]此外,只有那些在2000年之前搬入這一地區的家庭才能獲得住房補償。

衛生問題[編輯]

達拉維地區的衛生問題尤為突出,這歸咎於缺乏足夠數量的公共廁所,而達拉維地區90%的商業工坊都是不合法的。[18]截至到2006年11月,達拉維地區平均1440個居民才擁有1間廁所。Mahim河是流經當地的一條河流,達拉維地區的居民通常將排泄物傾斜在這條河流,這導致了廣泛的傳染疾病。[11]這一地區另一個突出問題是缺乏乾淨的飲用水。[19]

達拉維旅遊[編輯]

一些旅遊公司提供在達拉維地區的旅遊嚮導,向人們展示達拉維地區的工業和人民的生活方式,這也反映了印度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這種旅遊為參觀者提供了一個深度了解貧民窟的機會。[20]

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D'Cunha, Jose Gerson. IV The Portuguese Period. The Origins of Bombay 3. Bombay: Asian Educational Services. 1900: 265 [2009-01-04]. ISBN 81-206-0815-1. 
  2. ^ National Geographic: Dharavi, Mumbai's Shadow City. [2012-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2). 
  3. ^ Jai Ho Dharavi. Nyenrode Business Universiteit. [2010-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31). 
  4. ^ 4.0 4.1 Life in a Slum. BBC News. [2010-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24). 
  5. ^ The Strange Allure of the Slums. The Economist. 2007-05-03 [2010-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08). 
  6. ^ Dharavi in Mumbai is no longer Asia's largest slu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Times of India. Clara Lewis, Jul 6, 2011.
  7. ^ FSI Floor space index (PDF). [2012-07-1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03-22). 
  8. ^ 8.0 8.1 Dharavi. BBC. [2010-0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24). 
  9. ^ Ahmed, Zubair. Indian slum hit by New York woes. BBC News. 2008-10-20 [2010-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23). 
  10. ^ Gazetteers of the Bombay Presidency – Thane. Government of Maharashtra. [2009-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10).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Mark Jacobson. Dharavi Mumbai's Shadow City. National Geographic. May 2007 issue [2007-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1-21). 
  12. ^ Clothey, Fred W. Ritualizing on the boundaries. Univ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2006: 91 [2009-05-18]. ISBN 978-1-57003-647-7. 
  13. ^ 存档副本. [2012-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18). 
  14. ^ Waste not, want not in the £700m slu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Guardian, 4 March 2007
  15. ^ 15.0 15.1 Calls to scrap Dharavi makeover gain ground. The Times Of India. 2010-08-20 [2012-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9-25). 
  16. ^ Dharavi Redevelopment Project. Slum Rehabilitation Authority. [2009-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1). 
  17. ^ 17.0 17.1 Dharavi redevelopment plan is robbing us of space: resident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Wall Street Journal, 5 September 2007
  18. ^ 存档副本. [2012-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9). 
  19. ^ In a city like Mumbai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Our Planetby james hallam
  20. ^ The Times: Mumbai slum tour: why you should see Dharavi http://www.timesonline.co.uk/tol/travel/destinations/india/article7124205.ec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