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波號驅逐艦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伏波 Fu Bo
建康 Chien Kang
やませみ
海綏
建康
伏波號
中國新海軍插圖
概觀
艦種驅逐艦
擁有國 大清(訂購但未實際擁有)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
日本 日本帝國
維新政府
汪精衛政權
 中華民國
艦級長風級驅逐艦
製造廠德國希肖造船廠英語Schichau-Werke
下訂1910年
下水1912年7月5日
服役伏波:1912年11月7日
:1938年7月13日
海綏:1939年12月21日
建康(第二次):1945年
退役建康(第二次):1947年7月
結局建康(第一次):1937年9月25受日軍空襲擱淺
海綏:1945年抗戰勝利接收
技術數據
標準排水量390噸
全長全長:102.0米
全寬13.44米
吃水4.92米
燃料燃煤:80噸[註 1]
鍋爐希肖水管鍋爐4座
動力直立三段往復式蒸汽機2座
2軸推進
功率6,500匹馬力(4,800千瓦特)
最高速度設計:32(59公里每小時)
實際:36節(67公里每小時)[1]
乘員69人[2]
武器裝備75毫米炮兩門
47毫米機關炮4門
18英寸(457毫米)魚雷發射管2具

伏波號驅逐艦清朝末期訂購的驅逐艦之一,為長風級驅逐艦二號艦。本艦下水時清朝已經覆滅,中華民國繼承了該艦,為避免重名而改名「建康」。此後本艦歷盡坎坷:先是經歷了民國初年的軍閥混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初期受日軍空襲重創被迫擱淺。日軍捕獲本艦後,改造成雜役艇,以「」(日語:やませみ Yamasemi ?)之名加入大日本帝國海軍。1939年,日軍為了扶植淪陷區的汪偽政權,將本艦轉交予汪偽政權,這個時期本艦再度改名「海綏」。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本艦恢復「建康」一名重回中華民國海軍旗下,1947年因老舊最終退役。本艦最初的艦名「伏波」為中國自創立近代海軍以來第二艘以此為名的軍艦,第一艘伏波為晚清時期福建船政建造的一艘炮艦。偽政權時期的「海綏」一名,為「協助(日軍)綏靖(海疆)」之意[3]

設計和概述[編輯]

清政府早期曾經嘗試過裝備驅逐艦,但庚子事變時4艘海龍級驅逐艦全部被聯軍奪取。1909年,清政府派出載洵為首的考察團訪問歐洲各國,並下達了大批軍艦訂單。這一次清廷再次試圖擁有驅逐艦,為此向德國希肖造船廠英語Schichau-Werke下達了3艘新驅逐艦的訂單。[4]

本艦排水量390噸,長60.35米、寬6.5米、吃水1.8米。外形上舯部乾舷極低,加上行駛速度快,為了減少上浪問題,採用了高乾舷、長艏樓的巡洋艦式艦艏設計;同時為改善駕駛室視野,司令塔前移,儘量緊貼着艏樓末端[5]。動力方面,為兩台垂直三脹式蒸汽機,由4座希肖(或譯「碩效」)自製的水管鍋爐提供蒸汽。設計動力6,500匹指示馬力(4,800千瓦特),最高航速32節(59公里每小時)[2];實際海試錄得36節(67公里每小時)[1]

本艦主炮為兩門75毫米炮,另有4門47毫米機關炮分佈在兩側。魚雷武器方面,為兩具18英寸(457毫米)魚雷發射管,弱於同期德制驅逐艦的3發射管配置。[4]

艦歷[編輯]

建成至前期[編輯]

1911年,清政府向希肖造船廠英語Schichau-Werke追加了兩艘驅逐艦的訂單。第二批驅逐艦起初代號為第二、第三號,日後清政府分別擬定了「伏波」、「飛雲」的名字[4]。1912年7月5日,兩艦下水,此時清朝早已經滅亡[6]。民國政府以開具高額貼息國庫券的方式,繼承了本級全部三艦。10月31日,長風、伏波、飛雲三艦返抵上海,11月7日接收完畢,入列中國海軍[7]。11月14日,時任海軍總司令李鼎新向海軍部提交報告稱伏波、飛雲兩名與福建船政當年建造的兩艘炮艦重名,建議改名為晴波、慶雲。北京政府後來決定三艦均進行改名,其中伏波號改名「建康」。

1912年討袁戰爭結束後,海軍陸續為各艦加裝無線電設備。在主力艦艇接受改裝之後,伏波號等三艦也陸續安裝了西門子德律風根式接收機,為此三艦前後桅均加高以安裝天線。此時三艦因艦況較新,航速快,北洋政府用來充當偵察和通信用。[8]

1916年7月21日,海軍總司令程璧光、第一艦隊司令林葆懌率艦南下護法,而建康號繼續留在北京政府內。[8]

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先後擊敗吳佩孚孫傳芳等部。在此形勢下,閩系中央海軍與北伐軍進行會談,同意加入國民革命軍[9]。1927年2月22日18時,停泊在黃浦江面的建威號、建康號兩艦首先發難,上海第二次工人武裝起義爆發。兩艦先後炮擊高昌廟兵工廠、南火車站和龍華駐軍司令部、督辦公署,一輛軍用列車中彈起火。因有幾發炮彈落入法租界內,法國軍艦阻止兩艦繼續射擊。另一邊,陸地上的起義者未能一舉攻克兵工廠,守軍乘軍艦停止炮擊之機進行反撲,鎮壓了起義。2月24日,北京政府派遣直魯聯軍第八軍軍長兼渤海艦隊司令畢庶澄率領2000名陸軍和1000名海軍陸戰隊水陸兩路進駐上海,同時渤海艦隊主力南下。面臨此壓力,楊樹莊決定放棄上海高昌廟海軍基地,在滬13艘艦艇全部駛出吳淞口,停留在吳淞炮台射程之外的海面[10]。3月14日,楊樹莊正式通電歸附國民革命軍。此後海容海籌應瑞、永健、建康等艦巡防吳淞至江陰江面[11]

1927年,建康號編入中央海軍轄下的魚雷游擊隊。1934年魚雷游擊隊裁撤,建康號轉入陳季良率領的第一艦隊[12]抗日戰爭爆發前,建康號的機件老化嚴重,此時航速只剩下20節(37公里每小時)[13]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9月25日,逸仙號在江陰上游遭到日機反覆轟炸坐沉。建康號等多艘軍艦趕往當地進行救助,並協助拆除逸仙號艦上武器。返航途中,建康號也遭到日機轟炸,建康號艦上雖無高射炮,但仍以75毫米炮調高角度進行還擊,其他官兵甚至用步槍等進行射擊。然而這種程度的回擊畢竟無法阻止日軍的攻擊,日機投下4顆炸彈,並用機槍進行掃射。建康號左舷首先進水,其後艦艉也受到命中,輪機艙等多處艙室都在進水[13]。艦長齊粹英重傷,全艦傷亡人員過半。建康號已經無法繼續操縱,被迫擱淺放棄,並拆下艦上火炮[14]

後期[編輯]

1938年,日本海軍派出修理艦朝日對建康號進行打撈,之後送往三菱船廠管理下的江南造船所進行修理。同年7月13日,建康號修理完畢,日軍將其改名為「」入役,作為雜役艇使用,主要負責通信和短途運輸。這次修理中,日軍更換了艦上的鍋爐和桅杆;另在原艦艏主炮處安裝了一門老式的哈齊開斯47毫米單管機關炮,除此別無其他武裝[3]。此外為了承擔運輸工作,乾舷也稍為加高了一些[15]

1939年12月21日,日軍將翠轉交給維新政府。維新政府海軍以「協助綏靖」為題,將翠改名「海綏」(另一艘軍艦「翡」,即原魚雷艇湖鶚號則相應改名為「海靖」)[3]。日本統合各地偽政權,建立汪精衛政權後,海綏號也隨之加入汪政權海軍,並未改名;歸屬於南京要港司令部,屬於汪政權海軍為數不多的大艦[15]。此後海綏號主要在長江中下游進行巡邏。

1945年抗戰勝利後,民國海軍接收了各偽政權艦艇,海綏號也得以重返中國海軍,並恢復原名「建康」。1947年7月,建康號因老舊從海軍退役,1948年6月交予海警部門轉為水警船。其後經歷不詳。[3]

註釋[編輯]

腳註

  1. ^ 《The Chinese Steam Navy 1862-1945》提到有可能是煤油混燒[1]

引用

  1. ^ 1.0 1.1 1.2 Richard Wright, The Chinese Steam Navy 1862-1945, p. 131
  2. ^ 2.0 2.1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06-1921, p. 397
  3. ^ 3.0 3.1 3.2 3.3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328頁
  4. ^ 4.0 4.1 4.2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312頁
  5. ^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313頁
  6. ^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314頁
  7. ^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315頁
  8. ^ 8.0 8.1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317頁
  9. ^ #近代中國海軍,842頁
  10. ^ #近代中國海軍,845頁
  11. ^ #近代中國海軍,846頁
  12. ^ #近代中國海軍,862頁
  13. ^ 13.0 13.1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324頁
  14. ^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327頁
  15. ^ 15.0 15.1 馬幼垣,#靖海澄疆,413頁

參考資料[編輯]

  • Randal Gray.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06-1921.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86. ISBN 0-85177-245-5. 
  • Richard Wright. The Chinese Steam Navy 1862-1945. London: Chatham Publishing. 2000. 
  • 海軍司令部《近代中國海軍》編輯部 (編). 近代中国海军. 海潮出版社. 1994年. ISBN 978-7-80054-589-4. 
  • 王曉華. 国殇 第7部 国民党正面战场海军抗战纪实. 北京: 團結出版社. 2013. ISBN 978-7-5126-1405-5. 
  • 馬幼垣. 靖海澄疆: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新诠. 中華書局. 2013. ISBN 978-7-101-08730-7. 
  • 陳悅. 辛亥·海军:辛亥革命时期海军史料简编. 濟南: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11. ISBN 978-7-5474-0486-7. Kindle版
  • 陳悅. 清末海军舰船志. 濟南: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12. ISBN 978-7-5474-0534-5. 
  • 陳悅. 中国军舰图志1855-1911. 上海: 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5. ISBN 978-7-5458-1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