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勞運動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慰勞運動是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開展的慰問前線將士、後方傷兵的群眾政治運動。

歷史[編輯]

1938年7月7日至11日,在武漢三鎮開展「獻金運動」,反響熱烈,募集百萬元以上。為能最大限度慰勞前線將士和賑濟災民,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決定聯合武漢各機關團體,組織成立「武漢各界慰勞抗戰將士委員會」,由十七個機關團體擔任委員,陳誠被推舉為會長,馬超俊郭沫若任副會長。1938年10月撤離武漢,改稱「全國慰勞抗戰將士委員會」,遷移到長沙、衡陽、桂林、重慶。1939年3月4日在重慶的黌學小學舉行全體委員會議,制定了新的組織大綱,把17個機關團體委員增至23個,改設常務委員5人:[1]

隨後,全國慰勞總會發動了四次大規模慰勞運動:

  1. 徵求五十萬封慰勞信運動
  2. 徵募藥品運動
  3. 徵集書報雜誌運動
  4. 組織南北路慰勞團運動

此外,全國慰勞總會還開展了慰勞傷兵、抗屬、災民等經常性慰勞工作。

在全國慰勞總會中的地下黨有陽翰笙程步高雷平一簡泰梁(總幹事)、羅髫漁張肩重(上校秘書)等。[2]

1940年8月,受第一次反共高潮影響,陳誠以「三廳是管文化宣傳的,不該管慰勞、寒衣」,強令三廳把慰勞、寒衣移交給谷正綱的中央社會部。全國慰勞總會會長陳誠,副會長谷正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馬超俊、郭沫若。隨後開展了:[3]

  1. 1941年的出錢獻金勞軍運動
  2. 1941年的慰勞和優待抗屬運動
  3. 1943年的鞋襪勞軍運動

參考文獻[編輯]

  1. ^ 重慶市檔案館、重慶師範大學合編:《中國戰時首都檔案文獻·戰時動員》(下),重慶出版社,2014年版,第706頁。
  2. ^ 劉倩:《抗戰時期全國慰勞總會研究(1938--1945)》,南京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年5月。
  3. ^ 李飛 汪效駟:「慰勞總會與抗戰將士的精神動員」,《學術交流》2016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