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昭裔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毋昭裔
出生生年不詳
生地不詳
逝世960年代
後蜀
職業後蜀官員

毋昭裔(?—960年代),因《十國春秋》有闕文導致表字闕載,中國五代十國時期政權後蜀官員,在後蜀第二任皇帝孟昶年間為宰相

家世[編輯]

毋昭裔家世、生年不詳,河中龍門(今山西運城)人。博學,以才聞名。中原政權後唐新滅原本佔有西川軍的西南鄰國前蜀後,同光四年(926年)正月,知北都留守事孟知祥為開國皇帝李存勖所任,就任西川節度使[1]辟毋昭裔為掌書記。四月,李存勖死於兵變,由養兄李嗣源繼位,李嗣源試圖以加強對孟知祥的控制,十月,派客省使、泗州防禦使李嚴為西川都監(監軍),毋昭裔及諸將吏請求拒絕讓李嚴入川,孟知祥不同意。他允許李嚴來到西川軍部成都,尋機處決了他。[2][3]雖然此事二人意見不一,但孟知祥為毋昭裔之才所奇,想大用他。[4]

仕宦後蜀[編輯]

應順元年(934年)閏正月,孟知祥建立後蜀,稱帝。[5]擢毋昭裔為御史中丞[4]

七月,孟知祥崩,子孟昶繼位。明德二年(935年)四月,拜毋昭裔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為宰相。[6]又改門下侍郎廣政三年(940年),時任判三司的太保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趙季良請與毋昭裔、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張業分判三司,孟昶命毋昭裔判鹽鐵,[4]張業判度支,趙季良判戶部。[7]

毋昭裔嗜好藏書,酷愛古文,精通經術。貧賤時,曾在交遊間借《文選》,對方有難色,於是發憤:「他日若我富貴了,就印刷雕刻,留給學者!」[8]七年(944年)七月,他命平泉令張德釗仿照唐朝都城長安石經,將四書五經刻在石頭上,展示於成都學宮。[4][9]

十一年(948年),中原政權後漢兩將鳳翔節度使王景崇永興軍節度使趙思綰叛,與另一叛將護國節度使李守貞結盟,也遣使於蜀表示歸順。十月,孟昶派山南西道節度使安思謙救之。時任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的毋昭裔上疏諫:「臣竊見莊宗皇帝(即李存勖)貪圖西進,前蜀主(王衍)意欲北行,朝廷大臣都上諫疏,他們都不採納,最終有何所成!只此兩朝,可為鑑誡。」孟昶不納。最終此役無功,蜀未能佔有鳳翔、永興。[2][4][10]

唐朝滅亡以來,蜀地學校荒廢。十六年(953年)三月,毋昭裔出私財百萬,建立學宮和宿舍,且請孟昶重印四書五經頒於郡縣,獲准。[9]從此蜀地文學又興盛起來。[11]毋昭裔又令門人句中正、孫逢吉重印《文選》《初學記》《白氏六帖》,刻版發行,實現了以前的諾言。[8]當時書籍多由官家出資刊刻,而毋昭裔則成為第一個用私財刊刻書籍的人。[12]句中正早先在毋昭裔府上設館,被毋昭裔奏授崇文館校書郎,又進士及第,最終為毋昭裔從事。[13]毋昭裔本人也寫了《爾雅》音略三卷。[4]

二十年(957年),毋昭裔子毋守素工部尚書。當時毋昭裔仍判鹽鐵,但衰老不能親自任職了,將事務都委任於判官李匡遠,事務停滯。孟昶命毋守素代判,父子相代,世人頗以為榮。[14][15]

二十四年(961年)五月,毋昭裔以太子太師致仕[4][16]

毋昭裔卒年不詳。後蜀於廣政二十八年(965年)被宋朝滅亡後,毋守素仕宋,得授工部侍郎,將毋昭裔刻版的書帶到宋朝,因而使之得以廣為流傳。[4]乾德五年(967年)十一月,毋守素被兄子岳州司法毋正己彈劾居父喪期間娶妾,被免職。[17]可見當時毋昭裔已去世。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按《十國春秋》)或九年(1016年)(按《宋史》),毋守素幼子毋克勤獻上毋昭裔所刻《文選》《初學記》《六帖》諸版,得補三班奉職。[14][15]

評價[編輯]

  • 《十國春秋》論曰:毋昭裔創興文教,李昊出入樞機,宏通贍雅,固有足稱者。

子孫[編輯]

  • 毋某
    • 毋正己
  • 毋守素

註釋及參考文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