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王佑 (西晉)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王佑[1][2](?—?),太原郡晉陽縣(今山西省太原市),西晉官員。

生平[編輯]

王佑以才智著稱,是楊駿的心腹。楊駿的弟弟楊珧楊濟因為擔心物極必反,與外甥李斌等人懇切勸諫楊駿,楊駿貶王佑外任河東郡太守[3]。後來,楊駿排擠汝南王司馬亮,逼退衛瓘,都是王佑的謀略。王佑官至北軍中候[4]

其他[編輯]

王佑的堂弟王濟擔任侍中時,王濟的父親王渾擔任尚書左僕射,王渾手下的主管有時處理事務不當,王濟性格嚴厲,嚴明法紀處置了主管。王佑平素就與王濟不和,王佑的黨羽很是認為王濟不顧及自己的父親,因此誹謗王濟容不下自己的父親,這種看法助長了對王濟的不同意見,晉武帝司馬炎從此就疏遠了王濟。王濟後出任河南尹,還沒有上任,就因鞭打王府的屬吏被定罪免官,王佑當時正被信任得到重用。王濟於是被貶斥出朝,就把家搬到北芒山下[5][6]

家庭[編輯]

父親[編輯]

  • 王默,曹魏尚書[4]

兒子[編輯]

[編輯]

  • 王濛,王訥子,東晉外戚

參考資料[編輯]

  1. ^ 《世說新語箋疏·言語第二·66》:嘉錫案:容止篇注引王氏譜云:「訥父祜,散騎常侍。」晉書王湛傳云:「嶠字開山,(湛族孫)父佑,以才智稱,為楊駿腹心。駿之排汝南王亮,退衛瓘,皆佑之謀也。位至北軍中候。」王蒙傳亦云:「佑,北軍中候。」楊駿傳云:「濟(駿弟)與兄珧,深慮盛滿,乃共切諫。駿斥出王佑為河東太守。」隋志有晉散騎常侍王佑集三卷,錄一卷。兩唐志均作王祜。其人名及官職,互有不同如此。吳士鑒作王蒙傳注,謂佐為佑之訛。又誤作祜。官名則各舉其一,其說是也。訥事見容止篇「周侯說王長史父」條。
  2. ^ 《世說新語箋疏·容止第十四·21》:程炎震云:「祜當作佑,各本皆誤。」嘉錫案:祜,言語篇注作佐,晉書楊駿、王湛、王濟、王蒙等傳並作佑。湛傳雲「嶠,字開山。父佑,位至北軍中侯。嶠永嘉末攜其二弟渡江,元帝教曰:『王佑三息,始至名德之胄,並有操行』」云云。則佑子三人齊名,訥蓋嶠之弟也。
  3. ^ 《晉書·卷四十·列傳第十》:與兄珧深慮盛滿,乃與諸甥李斌等共切諫。駿斥出王佑為河東太守,建立皇儲,皆濟謀也。
  4. ^ 4.0 4.1 《晉書·卷七十五·列傳第四十五》:嶠字開山。祖默,魏尚書。父佑,以才智稱,為楊駿腹心。駿之排汝南王亮,退衛瓘,皆佑之謀也。位至北軍中候。
  5. ^ 《晉書·卷四十二·列傳第十二》:數年,入為侍中。時渾為僕射,主者處事或不當,濟性峻厲,明法繩之。素與從兄佑不平,佑黨頗謂濟不能顧其父,由是長同異之言。出為河南尹,未拜,坐鞭王官吏免官,而王佑始見委任。而濟遂被斥外,於是乃移第北芒山下。
  6. ^ 《資治通鑑·卷八十一》:戊辰,以王渾為尚書左僕射,渾子濟為侍中。渾主者處事不當,濟明法繩之。濟從兄佑,素與濟不協,因毀濟不能容其父,帝由是疏濟,後坐事免官。
  7. ^ 《世說新語注·言語第二·66》:王長史別傳曰:「蒙字仲祖,太原晉陽人。其先出自周室,經漢、魏,世為大族。祖父佐,北軍中候。父訥,葉令。蒙神氣清韶,年十餘歲,放邁不群。弱冠檢尚,風流雅正,外絕榮競,內寡私慾。辟司徒掾、中書郎,以後父贈光祿大夫。」
  8. ^ 《世說新語注·容止第十四·21》:王氏譜曰:「訥字文開,太原人。祖默,尚書。父祜,散騎常侍。訥始過江,仕至新淦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