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世報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益世報
Social Welfare
1919年5月4日封面
持有者益世股份有限公司
創辦者雷鳴遠
創刊日1915年10月10日
語言國語
總部天津
國家地區 中國
發行量35,000 (1931年天津版)
OCLC 編號47623169

益世報》(英語:Social Welfare;音譯:I Che Pao[1]Yi Shih Pao[2]),中華民國大陸時期一家隸屬於天主教會的報紙,由比利時神父雷鳴遠於1915年10月10日在天津創辦。[1]雖然是天主教報紙,《益世報》內容並不拘泥於宗教,涉及範圍廣泛,長期持反日愛國之立場,[3]新文化運動時期地區的重要報紙。[4]

1916年添設北京版,是五四運動中第一家被查封的報紙。[5]七七事變後,天津版主編生寶堂日軍誘捕殺害,繼而停刊。先後在昆明重慶復刊,至抗日戰爭勝利後,在天津復刊。在于斌主教帶領下,逐步形成天津北平南京上海西安重慶的《益世報》網。因于斌反共立場,被中國共產黨批評。[6][7][8]1949年前後關停後,劉守榮之子劉益之又創設有新加坡《益世報》,僅經營四個多月。[9]

《益世報》各地版本相對獨立,其中以天津版發行時間最久,影響力最大。[10]因天津版之編輯經營長期被劉守榮、劉豁軒兄弟控制,又有「劉家報」之稱。[11]與《大公報》《申報》和《民國日報》一同被稱為「民國四大報刊」。[12][3]

籌備經過[編輯]

1901年,雷鳴遠來華傳教,並於1906年成為天津總本堂望海樓教堂本堂神父[13][3]他在傳教的過程中宣揚救國理念,吸引到包括馬相伯在內等著名天主教徒及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其教徒集結髮行《救國》小冊子。[14]1911年,鹽山縣王耀華創辦的《教理通告》,後被雷鳴遠接手,後改為周刊《廣益錄》作為華北天主教會機關報。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條》,雷鳴遠為宣揚民族意識,籌辦《益世報》。[3]

《益世報》的籌備得到當時在天津創設《大公報》的英歛之之幫助,以1913年雷鳴遠在歐洲的籌款,加上朋友借款,總計不到四萬元開始發行。創刊時,雷鳴遠以獨資任董事長,選定劉守榮為總經理,杜竹軒為副經理。劉守榮,字浚卿,雷鳴遠在天津傳教時入教,舉凡雷神父在天津所發起的事業和活動,從籌畫到實行,他無不參與。為避免被視為受外國支配,報館選址不在租界內,而是在天津南市榮業大街。為達到發行的廣告效果,在天津鬧市設立廣告牌,寫道「雙十節將如何?」一度引來天津警察局的關注與詢問。至1915年雙十節,廣告牌揭幕,改為「益世報出版了!」[1]

報紙開辦後,各教區賀函附帶着捐款源源而來。[1]隨後,周刊《廣益報》改為周刊《益世主日報》,以《益世報》收錄時事新聞,《益世主日報》收錄教會新聞。[3]

發展歷程[編輯]

老西開事件[編輯]

1916年,西開教堂竣工,法國領事以保護教堂為名義,派軍隊將駐守教堂的中國警察全部繳械逮捕,引發民眾抗爭。《益世報》總經理劉守榮慷慨演講稱「我國雖未亡,而外國人對待我國如亡國一般」,力挺抗爭。雷鳴遠則認為此次事件影響教會在華形象,提出「中國歸中國人,中國人歸基督」的口號。二人帶領《益世報》廣泛報道、積極支持和聲援天津市民的抗爭活動。[10]

從1915年到1916年,雷鳴遠與天津紳商組織「維持國權國土會」,以《益世報》為言論機構,組織上街遊行、罷工罷市,天津地區天主教教會,包括大部分神職及教友都有參與,乃中國天主教第一次的愛國行動之一。[15]《益世報》以公開信形式,要求要求法國撤離老西開,引發法國領事館責難法國籍主教杜保祿。自此,天津教會不再支持《益世報》。[1]

1917年,報館遷至東門外小洋貨街。[1]因為激烈的反法行為,雷鳴遠與好友湯作霖一同被遣使會懲處,雷鳴遠被調往浙江,湯作霖則被調往位於南半球的基多;湯作霖拒絕調任後,隨即被剝奪神權[15]雷神父上書教廷,請教廷下達指令,准許《益世報》繼續發行。[1]1918年,雷鳴遠離開中國,返回歐洲,期間還資助中國旅歐勤工儉學的學生。在歐洲期間,他到梵蒂岡控訴法國傳教士,建議撤銷法國的保教權、讓中國人自己管理教會。[14]儘管收到了教會的懲處,雷鳴遠卻在中國人里收穫了很高名望。[3]

五四運動[編輯]

在雷鳴遠動身前往歐洲以前,1918年5月,時任美國駐華公使館副領事伯爾(英語:Roger A. Burr)向其出資60,000墨西哥元收購天津、北京的《益世報》,但並未獲得京師警察廳之批准。[16]同年,成舍我經由李大釗介紹到《益世報》北京版從事兼職編輯。[17]1919年2月,北京的《益世報》節譯《華北明星報》(英語:North China Star)及《京津泰晤士報》,刊載日使向中國外交部施壓之消息,引發北京警方傳喚益世報主筆警戒。隨後《順天時報》刊登文章指「中日之親善乃中日共存之根本」,引北京《益世報》編輯潘雲超於2月9日發表社論批評駁斥。2月15日,世界報界聯合會會長威廉英語Walter Williams (journalist)北京宣傳威爾遜主義,北京報館經理杜竹軒負責接洽。[16]

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爆發,《益世報》採取支持學生的立場。5月23日,《益世報》北京版刊登成舍我所寫的社論〈安福與強盜〉,惹怒安福派政客。5月24日,京師警察廳包圍了南新華街《益世報》北京館,逮捕總編潘雲超,查封報館,成為五四運動中首家被查封的報館。京畿警備總司令部致函京師警察廳,指《益世報》前一日刊載的〈山東第五師全體士兵敬告全國同胞電〉 系「煽惑軍隊,鼓盪風潮」,要求警察廳即刻查封報館。[5]當日,《華北明星報》的美國記者愛番司[16](或譯烏理查·挨朋[5])偕中美通信社經理陳廷謨京師警察廳與司法處晤談,請求保釋潘雲超。[16]詢問不能保釋原因時,司法處白處長談及日本公使館派人質詢警察廳為何不直接對學生開槍。[5]翌日,《華北明星報》刊文指《益世報》被封實因背後「受駐京某公使抗議之影響」,並指出《益世報》在美國註冊。隨即京師警察廳援引法律,稱「民國元年九月以後,外國人不得在北京添開營業」、「不准私攬洋股」,認定《益世報》乃中國人承辦,美國不得干涉。[16]

25日下午,美國大使芮恩施前往京師警察廳要求保釋潘雲超,並求見外交部部長代理陳籙而被因病推脫。26日,美國公使館向北洋政府正式抗議,芮恩施還前往總統府拜訪徐世昌,要求儘快解封《益世報》。27日,美國駐華公使館宣佈《益世報》法律程序齊備、為美國人所有,當日英美駐京記者致函徐世昌,認為中國政府對待《順天時報》和《益世報》厚此薄彼,要求維持《益世報》。31日,京畿警備總司令段芝貴斷然否認《益世報》為美國人所有,安福派交通系均力阻《益世報》北京版重新發行,徐世昌無法調停。潘雲超被捕之事令《益世報》因此銷量大增。6月15日,天津《益世報》在北京、保定之郵寄亦被北京巡警所查處。6月22日,潘雲超被判處一年有期徒刑,期間成舍我代行北京版總編輯職責。[16]

新文化運動[編輯]

新文化運動期間,《益世報》是京津地區的重要報紙。[4]《益世報》副刊《語林》長期關注左翼文化運動,發表左翼文學作品。[18]1919年7月下旬,為宣揚俄羅斯十月革命所帶來的思潮,周恩來帶領天津的大學生創辦《天津學生聯合會報》。[10]1919年8月,回民愛國領袖馬雲亭和朱氏二兄弟因抗日宣傳,被當局槍決。周恩來撰寫《評現今輿論界並問〈益世報〉》《再問〈益世報〉》等文章,批評《益世報》只關注軍閥混戰,並未關注國難。《益世報》隨後轉載了周恩來的文章,並增加了相應的報道。[3]後來,北洋政府向天津協成印字館施壓,要求不准其印刷該報紙,《益世報》則出面代印。[10]

1920年至1924年周恩來赴西歐勤工儉學時,被該報聘為特約記者。[19][20]先後為《益世報》撰寫長篇通訊達57篇之多,總字數達25萬多字。[21]其內容主題包括反映歐洲社會情況、反映勤工儉學學生的鬥爭。1921年6月,留法勤工儉學學生爆發了大規模鬥爭,先後寫下了《旅法華人拒絕借款之運動》、《中法大借款竟實行簽字矣》、《中法大借款案之近訊》等文章,以期拒絕北洋政府向法國政府秘密借款。中國駐法公使館發佈佈告停發勤工儉學學生的生活維持費後,又寫了長達3萬字的長篇通信《勤工儉學生在法最後之運命》描述留法學生的對此的抗爭。[21]

軍閥干涉[編輯]

1922年,路友於開始擔任《益世報》北京版編輯,於1923年加入中國國民黨,與共產黨員李大釗、國民黨員于右任在組建國民黨北方執行部。[22]1924年,受李大釗介紹到北京報館工作的成舍我,因嫌報館淪為軍閥工具,辭去《益世報》的工作,獨立創辦《世界晚報》,獲得廣大讀者青睞;[23][24]4月即因報道江浙戰爭時被當局以「混淆視聽」之理由被查封。[4]1927年4月,奉系軍閥張作霖包圍庇護左翼分子的蘇聯大使館,逮捕了《益世報》北京版編輯李大釗路友於,並判處死刑。[22]

1923年起,顏旨微出任天津版總主筆,仿照梁啓超「新文體」,以淺近文言評論時事,與上海《商報》主筆陳布雷其名,當時有「北顏南陳」之說。[12]顏旨微立論折衷,流暢易誦,對各派立場持調和態度,曾連續發表十餘篇社論批評北洋政府大舉外債。[25]奉系軍閥以《益世報》「宗旨乖謬,別抱陰謀,對於東省政局污衊詆毀意圖挑撥」為由,要求東省各地查禁《益世報》的北京版及天津版。[26]1924年,由於天津《益世報》在直奉戰爭的立場,為了避免奉系軍閥的干擾,遷進意大利租界[1]1925年,奉系軍閥進入天津,劉守榮被逮捕,報紙被強行接管;[26]其後三年,天津報館都是由奉系軍閥所經營。[3]

1928年夏,國民革命軍北伐成功,奉系勢力被逐出關外,《益世報》得以恢復之前立場。[3]1928年10月,天津版總主筆顏旨微,應陳布雷邀請前去南京擔任蔣介石秘書,但不久就以父母已老、不習慣南方生活為理由辭職。[25]

反日宣傳[編輯]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國民政府實行不抵抗政策。[27]當年,天津版日發行量達35,000份,與天津《大公報》持平,影響力一度超越《大公報》。[28]1932年1月,該報聘請在上海羅隆基來天津當主筆,[27]強烈抨擊當局的不抵抗政策,《益世報》因此受到停止發行的處分。[29]

1933年《塘沽協定》簽訂後,羅隆基在《益世報》上發文,痛斥國民政府是「對外屈服,對內欺騙」。1933年秋,國民黨藍衣社暗殺羅隆基未遂,國民黨天津市黨部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對《益世報》給予「嚴重警告」。1933年底,迫於壓力,羅隆基不被《益世報》續約。[27]錢端升繼任主筆,數月間針砭時弊,因為寫《論華北大勢——兼送黃郛委員長南行》被迫離職。[30]期間劉守榮總經理逝世,劉豁軒繼任。[1]黃郛離開天津後,宋哲元代替黃郛管治北平、天津一帶, 羅隆基取得宋哲元的諒解,重返《益世報》,期間發文反對國共內戰,要求一致對外抗日。[27]

人事鬥爭[編輯]

1928年,剛從南開大學畢業的劉豁軒被聘請為總編輯,協助兄長劉守榮打理報社。[31]自1928年天津設立特別市後,閻錫山張學良宋哲元爭奪天津之控制權,輪流委派天津市長[18]1932年7月,《益世報》創始人、北平版編輯杜竹軒,因心臟病突發逝世[32]:4195。1934年,劉守榮因病逝世。1936年,劉豁軒患病辭職。[1]

1936年初劉豁軒辭職後,雷鳴遠以益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名義委常務置事李渡三李渡三繼任總經理。[1][33]雷鳴遠當眾囑咐李渡三報紙應當忠於天主教、保持政治獨立及愛國、避免任用私人。然而,李渡三任用私人,接受他同鄉、山西軍閥閻錫山的津貼,並且偷偷將股份轉售給並非天主教徒的閻印封,並且宣佈剝奪雷鳴遠董事長頭銜,自己取而代之。[1]

1936年6月2日,因李渡三與日本人往來密切並以報館名義領取津貼,[33][34]雷鳴遠帶領強壯的修士和教友,乘夜間進入報館, 將李閻二人驅逐,委生寶堂為總經理,並當日刊登於《益世報》上。宗座駐華代表蔡寧發表聲明,指出《益世報》為天主教報,雷鳴遠為該報董事長。[1]

1937年7月28日,日軍侵入天津,逮捕了前《益世報》經理劉豁軒。生寶堂拒不刊用日本同盟社的稿件,繼續刊登各地抗戰新聞和愛國文章。日本當局禁止《益世報》在天津市區發行,《益世報》報社在意大利租界內繼續發行,還派人把報紙偷運到海河南岸的法租界去零售。生寶堂住在萬國橋南側的法國租界,日本特務設埋伏於萬國橋上,攔截了生寶堂的法國牌照汽車,綁架生寶堂至日本憲兵隊。[35]當日與生寶堂議事的羅隆基則躲過一劫,翌日便離開天津南下。[36]生寶堂受盡嚴刑,被活活地折磨致死。[35][37]9月5日,天津《益世報》因此停刊。[38]

1937年後[編輯]

異地發行[編輯]

1937年9月天津版因日軍殺害主編生寶堂而停刊後,雷鳴遠與南京教區主教于斌合作,1938年12月8日在昆明復刊,期間雷鳴遠還到昆明報館看望編輯,並要求延續天津報館之抗日精神。[14]1940年3月24日,《益世報》遷往重慶繼續發行。[38]在此期間,《益世報》內部人事與企業關係都和天津版沒有任何關係。[3]1940年6月,雷鳴遠去世,于斌接任報社董事長。[38]1944年12月25日,在天主教會支持下,《益世報》西安版創刊。[39]

抗日戰爭勝利後,天津版於1945年12月1日復刊。[10]1946年4月11日,聖座宣佈在中國建立聖統制于斌升任南京總教區總主教,並致力於致力於在天津北平南京上海西安重慶6個城市設立《益世報》網,並籌組天主教益世廣播電台。因于斌之反共立場,其本人被中國共產黨列為國共內戰文化戰犯[8]《益世報》亦被中國共產黨攻擊。[6][7]期間新設立有南京版及上海版,各自於1946年6月15日、1946年11月12日創刊。[38]

滲透與關停[編輯]

1946年8月,中國共產黨地下黨員劉時平進入北平《益世報》擔任記者。[40]1946年12月,駐紮北平的美軍士兵強姦國立北京大學先修班學生沈崇,引發全國性遊行示威。北平市警察局、中央社、國立北京大學訓導長陳雪屏隱瞞沈崇北京大學就讀身份,並指其並非良家女子。[41]時任北平《益世報》採訪部主任的劉時平查閱國立北京大學學生註冊表,確認了其國立北京大學學生身份,並公佈了消息。[42]

1948年7月《新民報》被關停後,南京教區總主教于斌於8月邀請《新民報》主編鄒震任職《益世報》南京版,並稱願意付與全權。鄒震因此安排中國共產黨地下党進入該報工作,逐步控制了報紙的編輯權,並通過轉載三藩市新華社的廣播內容,獲得歡迎。在此期間,報紙的銷量也從原來一天500份,上漲到近三萬份,在南京僅次於《中央日報》。1949年3月7日,發表《論停止接受美援問題》社論,指責美國援助導致中國之內戰不能結束;該社論隨即被美聯社轉載,並在香港、華盛頓引起關注,國民政府隨即決定逮捕作者宣諦之[43]

1949年前後,各地《益世報》先後停刊被中國共產黨當局接收。[10][43][11]天津《益世報》停刊後,劉益之輾轉前往新加坡,受到于斌的支持,聘請到劉以鬯劉文渠張冰之鍾文苓趙世洵等知名香港報人,1952年5月創設新加坡《益世報》,創刊後四個月隨即就停刊。[9]

版本概要[編輯]

《益世報》1915年10月10日在天津創刊,是以天津版發行時間最久,影響力最大。[10]1916年2月8日,開始發行北京版,與天津版銷售採編相對獨立。[38]此後擴展有多地版本,均相對獨立。[38]按照創設時間順序,梳理如下:

1937年前[編輯]

  • 天津版:1915年10月10日創刊,1937年9月因主編生寶堂日軍殺害而停刊。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劉守榮之子劉益之負責在天津復刊,劉豁軒擔任復刊後的《益世報》社長,劉益之兼任總經理。[11]1945年12月1日,重新在天津發行。1949年1月15日,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攻佔天津,《天津日報》社兼新華社天津分社接管了在天津市區的《益世報》社人員資產,《益世報》因此停刊。[10]
  • 北京版(北平版):1916年,《益世報》創刊第二年,雷鳴遠派副經理杜竹萱北京創當地分館,[1]潘雲超為總編輯,在美國公使館註冊。[5]北平版採用天津版的期號。[44]1916年2月8日創刊,1939年5月6日停刊,中間有1919年5月25日至7月31日休刊。抗日戰爭勝利後,於1945年9月17日復刊。[44]1948年12月25日停刊。[44]1949年2月1日中國共產党進駐北平後,場地設備被《人民日報》接收。[45]

後方復刊[編輯]

  • 昆明版:1937年8月天津《益世報》停刊後,雷鳴遠與南京教區主教于斌合作,使得《益世報》得以在1938年12月8日在昆明復刊。[46][14]1940年遷往重慶[14]
  • 重慶版:1940年3月,創設重慶版。[46]抗戰勝利後,劉守榮之子劉益之奉命從重慶返回天津,重建《益世報》。[11]
  • 西安版:1944年12月25日,在天主教會支持下,《益世報》西安版創刊,報社位於西安南大街12號。對開大報,初為3日刊,後改日刊。中途停刊,由天主教西安教區接辦,1947年10月10日又復刊。發行人兼社長高思謙、馬在天,副社長趙玉璞,經理藺效如兼總編輯,主筆劉中流。主張「以言論報國」,持反共立場。1948年4-5月間該報又由魏步青接辦,盧兗任社長,直至停刊。[39]

1945年後[編輯]

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宋稚青. 雷鳴遠神父與天津益世報. 神學論集. 1991, (049-062) [2024-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8) (中文(繁體)). 
  2. ^ News Brevities (PDF). The Canton Times. 1919-10-03 [2024-01-2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4-01-29). Crow appointed as a member of the Yi Shih Pao (Social Welfare) Board of the Directors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趙曉蘭. 《益世报》. 传教士中文报刊史 (PDF).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1: 372–382 [2024-01-26]. ISBN 978-7-309-08140-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4-01-27) (中文(簡體)). 
  4. ^ 4.0 4.1 4.2 張玉法. 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新聞與言論,1915-1923 (PDF). 近史所集刊. 1994, (23): 285-329 [2024-01-2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6-20) (中文(繁體)). 
  5. ^ 5.0 5.1 5.2 5.3 5.4 田尚秀. “五四”期间第一报案——《益世报》被封案. 北京檔案. 2009, (4): 37-38 [2024-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6) (中文(簡體)). 
  6. ^ 6.0 6.1 榮孟源. 美帝利用宗教侵華舉例. 人民日報. 1949-09-20 (中文(繁體)). 
  7. ^ 7.0 7.1 陳跡. 天主教的敗類——于斌. 人民日報. 1951-02-24 (中文(繁體)). 
  8. ^ 8.0 8.1 黎建球. 于樞機的曠野 (PDF). 慶祝天主教輔仁大學在臺復校六十週年學術研討會──于斌樞機思想的時代意義會議論文集. 新北市: 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 15─23. 2021-12-01 [2024-01-2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4-01-27) (中文(繁體)). 
  9. ^ 9.0 9.1 9.2 陳麗汶. 上海摩登的南移:刘以鬯1950年代的南洋足迹. 澎湃新聞. 2018-07-16 [2024-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7) (中文(簡體)).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李冰心. 重温历史的记忆——天津《益世报》. 中國天主教. 2012, (2): 58-60 (中文(簡體)). 
  11. ^ 11.0 11.1 11.2 11.3 益世报. 漢語基督教研究網. 2017-06-16 [2024-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6) (中文(繁體)). 
  12. ^ 12.0 12.1 賴光臨. 七十年中國報業史. 台北: 中央日報社. 1981: 73 (中文(繁體)). 
  13. ^ 侯傑; 劉宇聰. 雷鸣远与清末民初天津社会. 趙建敏; 北京天主教與文化研究所 (編). 天主教研究论辑 第3輯.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6. ISBN 7-80123-785-4. 
  14. ^ 14.0 14.1 14.2 14.3 14.4 侯傑;王鳳. 《益世报》与雷鸣远探析——以《天津文史资料选辑》为中心的考察. 文學與文化. 2016, (1): 105-111. doi:10.13896/j.cnki.wxywh.2016.01.012 (中文(簡體)). 
  15. ^ 15.0 15.1 陳方中. 于斌樞機愛國思想溯源 (PDF). 慶祝天主教輔仁大學在臺復校六十週年學術研討會──于斌樞機思想的時代意義會議論文集. 新北市: 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 59─70. 2021-12-01 [2024-01-2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4-01-27) (中文(繁體)). 
  16. ^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高瑩瑩. 五四时期反日运动中的《益世报》案.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7, (10): 133-141 [2024-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8) (中文(簡體)). 
  17. ^ 蕭超然. 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 (PDF).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5: 106 [2024-01-2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12-30) (中文(簡體)). 
  18. ^ 18.0 18.1 左翼文化运动为何在天津如此活跃. 天津日報. 2021-03-04 [2024-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7) –透過天津港保稅區 (中文(簡體)). 
  19. ^ 鄭學富. 周恩来:中国现代国际新闻报道的奠基人. 湘潮. 2020, (1): 10-13. 
  20. ^ 張多默. 为什么比利时雷明远神父是天津人. 信德網. 2010-09-10 [2024-03-05]. 
  21. ^ 21.0 21.1 楊愛芹. 青年周恩来和天津《益世报》的一段文字缘. 周恩來紀念網--人民網. [2024-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6) (中文(簡體)). 
  22. ^ 22.0 22.1 韓鍾亮. 路友于:绞刑架下的从容. 濰坊日報. 2019-09-20 [2024-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7) (中文(簡體)). 
  23. ^ 特写:从成思危到成家的特殊背景. BBC News 中文. 2015-07-12 [2024-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29) (中文(簡體)). 
  24. ^ 成思危父亲成舍我办报历险记 捧红《金粉世家》. 中國中央電視台. 2009-06-03 [2024-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08) (中文(簡體)). 
  25. ^ 25.0 25.1 山东籍报人颜旨微. 山東報業往事. 2013-12-26 [2024-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27) (中文(簡體)). 
  26. ^ 26.0 26.1 路鵬程. 秀才遇到兵:新闻记者与北洋军阀. 澎湃新聞. 2022-02-15 [2024-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5) (中文(簡體)). 
  27. ^ 27.0 27.1 27.2 27.3 白壽彝 (編). 第三十二章·罗隆基. 中国通史第十二卷.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2024-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7) (中文(簡體)). 
  28. ^ 中國近代中文報紙全文數據庫-益世報(1915~1949). 漢珍數位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24-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4) (中文(繁體)). 
  29. ^ 陳奎德. 罗隆基:人权理论家与政治活动家. 自由主義在近代中國. 2005-06-09 [2024-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9) –透過China Information Center (中文(簡體)). 
  30. ^ 林海. 钱端升:历经风雨铁骨铮铮. 法制網. 2015-05-19 [2024-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26) –透過中國法學會 (中文(簡體)). 
  31. ^ 張獻忠; 王曉靚. 北洋时期的报刊与社会动员——以《益世报》为中心的考察. 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20-02-25, 25 (1): 1-8 (中文(簡體)). 
  32. ^ 韓信夫、劉明逵、郭永才、王明湘、齊福霖、范明禮、張允侯、張友坤、章伯鋒、胡柏立、耿來金、劉壽林、鍾碧容、鍾卓安、陳崧、王好立、朱信泉、任澤全、蔡靜儀、丁啟予、陳永福、嚴如平、柏宏文、吳以群、羅文起、查建瑜、婁獻閣、白吉庵、李靜之、張小曼、石芳勤、徐玉珍、江紹貞、熊尚厚、吳以群、劉一凡、郭光、郭大鈞、王文端、李起民、李隆基、常丕軍、劉敬坤、陳道真、李振民、張振德、梁星亮、陳仁庚、董國芳、張守憲、王榮斌、陳敏、章笑明、汪朝光、卞修躍、賈維、陳民、朱宗震編著. 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 編.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ISBN 9787101079982. 
  33. ^ 33.0 33.1 魯希. 《益世报》的一场权力之争. 天津檔案. 2006, (3): 36-37. 
  34. ^ 劉志強. 羅隆基文集—卷四:政事散論鈎沉. City University of HK Press. 2022-07-20: 215–216 [2024-01-27]. ISBN 978-962-937-448-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8) (中文(繁體)). 
  35. ^ 35.0 35.1 姚國健. 八旬解放桥见证天津历史沧桑 设计者至今仍是谜-解放桥. 北方網—天津日報. 2006-01-07 [2024-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6) (中文(簡體)). 
  36. ^ 馬櫻健. 清华园“罗疯子” 罗隆基主笔《益世报》两度遭暗杀. 城市快報. 2010-09-08 [2024-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7). 
  37. ^ 蔡斐; 任競. 重庆近代报纸提要. 重慶大學電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2020-11-01: 211 [2024-01-27]. ISBN 978-7-5689-0127-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7) (中文(簡體)). 
  38. ^ 38.0 38.1 38.2 38.3 38.4 38.5 中国《益世报》在天津创刊. 二十世纪百年故事:1915年的故事. 延邊: 延邊大學出版社. 2005: 96–97. ISBN 7-5634-2106-8 (中文(簡體)). 
  39. ^ 39.0 39.1 陝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第三篇 中华民国时期·第一章 民国报纸·第四十六节 《益世报》. 陕西省志. 第七十卷·報刊志. 陝西人民出版社. 2000 [2024-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20) (中文(簡體)). 
  40. ^ 錢江. 人民日报是怎样改正错划右派的. 炎黃春秋. 2009, (3): 71-75 (中文(簡體)). 
  41. ^ 沈伯素. 生于镇江的北大学子沈崇. 中國鎮江金山網. 2018-08-06 [2024-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7) (中文(簡體)). 
  42. ^ 李公明. 解密沈崇案证据:一场毫无暴力痕迹的“强奸”. 鳳凰網. 2009-12-24 [2024-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11) (中文(簡體)). 
  43. ^ 43.0 43.1 43.2 馮正. 于无声处听惊雷──南京解放前地下党利用《益世报》进行的斗争. 新文化史料. 1996, (4): 52-55 (中文(簡體)). 
  44. ^ 44.0 44.1 44.2 益世报. 國家圖書館. [2024-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8) (中文(簡體)). 
  45. ^ 馬在天. 解放後的北平新聞界. 新民報 (重慶: 新民報社). 1949-06-29 (中文(繁體)). 
  46. ^ 46.0 46.1 顧衛民. 近代中国天主教传媒. 信德文化學會·信德網. 2006-10-14 [2024-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6) (中文(簡體)). 
  47. ^ 徐文華. 徐宗澤與《聖教雜誌》研究. 文化雜誌 (澳門: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 2007, (63): 115-128 [2024-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7) (中文(繁體)). 
  48. ^ 陳加昌. 我所知道的李光耀: LKY Whom I Knew. 玲子傳媒 Lingzi Media. 2015-09-01: 210, 214 [2024-01-27]. ISBN 978-981-4671-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7) (中文(簡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