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階級法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資產階級法權(德語:Das Bürgerliche Recht直譯:民事權利),現一般譯為資產階級權利,是馬克思用於描寫社會主義經濟特徵的一個概念。他認為,在共產主義經濟關係和社會關係中的第一個階段,雖然社會已經實行等量交換按勞分配原則,但是還存在着形式上平等而事實上不平等的事物,而這些現象屬於資本主義的原則的實現。

馬克思的貢獻[編輯]

馬克思作於1875年的《哥達綱領批判》,針對拉薩爾「不折不扣的勞動所得」、「公平分配」等模糊提法,指出,社會主義在消費資料分配中通行的按勞分配是商品等價交換的原則。因為勞動者工作能力、贍養人口等的不同,所以即使從等量勞動取得等量產品的平等原則出發,每個人事實上得到的消費品仍是不平等的。「在這裏平等的權利按照原則仍然是資產階級的法權」,「還仍然被限制在資產階級的框框裏」,因為「權利永遠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所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展」。


這裏「資產階級法權的」,表現為資本主義既有的原則,也就是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指向的「平等」這一概念[1]。由於哥達綱領批判中拉薩爾派的人將這種不折不扣的勞動所得與分配的問題畫等號,馬克思才批判這種糾結於「共產主義運動是分配問題」的原則。在馬克思的批判中,他提出由於共產主義第一階段已經完成了生產關係的轉變,但由於這個社會還沒有從舊社會的痕跡里走出,那麼,在生產中依據勞動來當作衡量一個人在社會貢獻的尺度中,它往往忽視了依據家庭的、個人的等等不同消費所需和習慣,所以他仍然是資產階級下的平等,而這種平等是構成資本主義發展的原則的(例如平等的交往、協議和交換)[2]


而馬克思也說,只有在共產主義的高級階段,即人們在新的生產關係中重新發展自我,並擺脫各種分工固化帶來的舊社會的不平等後,人們才能在這個社會進行「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生活。馬克思在這裏強調了生產關係和其社會權利是相關係的,因為在第一階段的平等是資本主義的,是因為在這其中衡量勞動所得的尺度還是片面的,忽視其他方面的情況下仍然不能為生產資料的掌握者帶來平等,而這種平等真正的實現的社會,在這裏的人們由於早就擺脫陣痛期只被單方面衡量所得的方面,那麼現在他們才能各盡所能各取所需,這仰賴於第一階段的生產關係帶來的人的發展。[3]


而馬克思在最後運用對法權的解釋批判了拉薩爾派關於平等權利和勞動所得歸屬的強調,他指出只講這種平等的權利放在分配上談是沒有考慮到他的生產關係變化的,而只是空洞的引用空想社會主義者和民主主義者的話語來支持這種平等的分配,把黨的事業看成實現這一種平等權利。[4]

列寧的貢獻[編輯]

列寧作於1917年的《國家與革命》預測「共產主義第一階段」時寫道:「『資產階級法權』承認生產資料是個人的私有財產。而社會主義則把生產資料變為公有財產。只有在這個範圍內,也只能在這個範圍內,『資產階級法權』才不存在了。但還沒有也不應當人為地取消資產階級法權。」

變異和實踐[編輯]

毛澤東在1958年以後多次提到資產階級法權。他對戰爭年代實行的供給制頗為留念,認為那時的革命意志堅定。1975年公佈的《毛主席關於理論問題的重要指示》說,中國「現在還實行八級工資制,按勞分配,貨幣交換,這些跟舊社會沒有多少差別」。「我國現在實行的是商品制度,工資制度也不平等,有八級工資制,等等。這些只能在無產階級專政下加以限制。所以林彪一類如上台,搞資本主義很容易。」

這一概念就成為限制、批判物質利益原則,認定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後還會每日每時大批地產生小資產階級資產階級,必須堅持繼續革命,制訂一系列革命化的城鄉經濟政策,「限制資產階級法權」和「對資產階級實行全面專政」的立論根據。「五七幹校」、「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幹部參加勞動等反修防修措施、新生事物,都是由此派生出來的。

但是根據馬克思所提及的資產階級法權蘊含的平等概念,他體現在於生產活動中,在第一階段時產生的分配事實上的不均,而非說明這個第一階段中還存在資本主義的利益實體和潛力股。而毛澤東對於這種觀點的提出很大程度上契合他對於走資派的態度而引用這一概念指認中國社會主義對於共產主義道路中所發現的「新事物」或「實踐成果」,這也和繼續革命和文革初期的主軸相契合。

而在其中,四人幫中張春橋的論資產階級法權,也只是把資產階級法權訂立為資產階級復辟的關鍵和資產階級在生產中殘餘的權利,這個觀點的提出也體現在當時的鬥爭環境和對中國共產黨歷史的肯定。

譯名[編輯]

1979年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研究認為,資產階級法權中的「法權」一詞,德文是Recht,俄文是право,可分別指「法」或「權利」;譯為「法權」不能確切地表達其涵義,容易使人誤解為「法定權利」、「合法權利」,不符合馬列的原意,從而造成理論上的混亂和錯誤。於是決定將其改譯為「資產階級權利」。1977年12月12日,編譯局在《人民日報》上發表《「資產階級法權」應改譯「資產階級權利」》。[5]這可能是中國翻譯史上牽涉面最廣、政治性最強、規格最高也最正式的譯名更正了。

參考資料[編輯]

  1. ^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写于1875年4-5月) 所以,在这里平等的权利按照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法权,虽然原则和实践在这里已不再互相矛盾,而在商品交换中,等价物的交换只存在于平均数中,并不是存在于每个个别场合。. www.marxists.org. [2024-05-22].  參數|title=值左起第24位存在換行符 (幫助)
  2. ^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写于1875年4-5月) 权利,就它的本性来讲,只在于使用同一的尺度;但是不同等的个人(而如果他们不是不同等的,他们就不成其为不同的个人)要用同一的尺度去计量,就只有从同一个角度去看待他们,从一个特定的方面去对待他们,例如在现在所讲的这个场合,把他们只当做劳动者;再不把他们看做别的什么,把其他一切都撇开了。其次,一个劳动者已经结婚,另一个则没有;一个劳动者的子女较多,另一个的子女较少,如此等等。在劳动成果相同、从而由社会消费品中分得的份额相同的条件下,某一个人事实上所得到的比另一个人多些,也就比另一个人富些,如此等等。要避免所有这些弊病,权利就不应当是平等的,而应当是不平等的。. www.marxists.org. [2024-05-22].  參數|title=值左起第24位存在換行符 (幫助)
  3. ^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写于1875年4-5月) 但是这些弊病,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在它经过长久的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里产生出来的形态中,是不可避免的。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   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www.marxists.org. [2024-05-22].  參數|title=值左起第24位存在換行符 (幫助)
  4. ^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写于1875年4-5月) 我较为详细地一方面谈到“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另一方面谈到“平等的权利”和“公平的分配”,这是为了要指出:这些人犯了多么大的罪,他们一方面企图把那些在某个时期曾经有一些意思,而现在已变成陈词滥调的见解作为教条重新强加于我们党,另一方面又打算用民主主义者和法国社会主义者所惯用的关于权利等等的空洞的废话,来歪曲那些花费了很大力量才灌输给党而现在已在党内扎了根的现实主义观点。   除了上述的一切之外,把所谓分配看做事物的本质并把重点放在它上面,那也是根本错误的。   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例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就在于:物质的生产条件以资本和地产的形式掌握在非劳动者的手中,而人民大众则只有人身的生产条件,即劳动力。既然生产的要素是这样分配的,那末自然而然地就要产生消费资料的现在这样的分配。如果物质的生产条件是劳动者自己的集体财产,那末同样要产生一种和现在不同的消费资料的分配。庸俗的社会主义仿效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部分民主派又仿效庸俗社会主义)把分配看成并解释成一种不依赖于生产方式的东西,从而把社会主义描写为主要是在分配问题上兜圈子。既然真实的关系早已弄清楚了,为什么又要开倒车呢?. www.marxists.org. [2024-05-22].  參數|title=值左起第24位存在換行符 (幫助)
  5. ^ 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資產階級法權」應改譯「資產階級權利」》,《人民日報》1977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