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組討論:CGroup/Math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要求將dependent variable的簡體翻譯改成"應變量"[編輯]

動機1:應變量比因變量更準確地表義。實際上因變量根本文不達意,仔細思考後會發現這個翻譯可能基於一種錯誤的理解。 動機2:目前因變量的誤用在被持續鞏固,糾正事不宜遲。 說明:有人引用全國科技定名委員會的「權威」支持因變量用法,且不論再高的權威也要客觀,也會犯錯,其次該委員會從未規定數學和統計學中以因變量表示函數值。而在全國中學數學教材第一次介紹函數概念時,也已經避免使用該詞,而只用「函數值」。--Easttiger留言2022年11月2日 (三) 10:36 (UTC)[回覆]

回應:
  1.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規定該詞譯法為「因變量」;
  2. CNKI或Google學術帶引號搜索簡體「应变量」,得到的「應變量」結果基本是工程領域說的「strain」(「應變」的「量」),而不是函數值的「應變量」;
  3. 中學數學教材不等於實際使用情況(見上條);
  4. 清代李善蘭譯的《代微積拾級》中就已將「dependent variable」譯作「因變數」,很明顯這個「因」並不是「因果」的因,而是「順應」之意,稱之為「錯誤」,完全沒有依據;
  5. 維基百科應當反映並尊重通用和規範的術語,它不是少數人主張「正名」的場所,不要為了闡釋觀點而擾亂維基百科
綜上,Easttiger所謂的「客觀」,完全沒有依據,純粹是個人主觀觀點,不應採納。--H2NCH2COOH談笑風生微小貢獻2022年11月2日 (三) 14:25 (UTC)[回覆]
張鴻林、葛顯良《英漢數學詞彙》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二版p.168的確將dependent variable寫成「应变量(曾称“因变量”)」。但如H2NCH2COOH閣下所言,目前(各領域)常用的仍是因变量,維基百科使用WP:常用名稱。(數學方面在下也極少見使用应变量或因变量,應該是因為dependent保留給代數或概率了)假若此為「大流」(Special:Diff/74364068),則不論優劣,維基百科亦應沿用(但可引用其他可靠來源說明有何其他譯名或為何譯成因/應),直至不再是大流(比如學習現時中學數學教材的同學在各領域著書立說)。至於「因變量根本文不達意」不成立,H2NCH2COOH閣下已清晰說明。——留言2022年11月2日 (三) 21:14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