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脩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元脩義
始平縣公
前任:
繼任:元孝矩
國家北魏
時代南北朝
族裔鮮卑
出生不詳
逝世孝昌元年(525年)
秦州汧城
諡號文公
墓葬瀍水之東(今洛陽城東北馬坡村東北)

元脩義(5世紀—525年),名壽安,字修義[1]河南郡洛陽縣(今河南省洛陽市東)人,追尊魏景穆帝拓跋晃之孫,使持節、侍中、征西大將軍、領護西戎校尉、儀同三司、涼州鎮都大將、汝陰靈王拓跋天賜第五子,北魏宗室、官員,封始平縣公[2]

生平[編輯]

元修義閱讀書籍,很有文采,為魏孝文帝元宏所賞識。虛齡十七歲時,元修義以宗室的身份從通直散騎常侍起家官,很快轉任揚州刺史任城王元澄的開府司馬,回朝出任司空府長史,補任散騎常侍,代理相州刺史,又出任持節、督齊州諸軍事、左將軍齊州刺史[1]。元修義因為齊州刺史屢次死在任內,多次上疏一再推辭。皇帝詔令:「長短有天命,吉凶由人事,何必過於憂慮畏懼,違背保衛國家的寄託?避凶而趨吉,也經常有這種事,可准許另建館舍屋宇。」於是齊州的治所遷移到東城。元修義施政寬容和順愛惜百姓,在齊州四年不殺一人,百姓因此追思他。之後元修義轉任使持節、都督秦州諸軍事、右將軍、秦州刺史[1]魏孝明帝元詡初年,元修義上奏陳述庶人元禧元愉等人,請求寬恕他們之前的罪過,恩賜葬在皇家陵園。靈太后詔令說:「收葬的恩賜,事情出於皇帝的旨意,刺史哪能超越權限干預陳述?」元修義之後在秦州與鎮遠將軍趙叔隆齊心搜刮民財,收受了非常多的賄賂[3][4][5]

之後朝廷加元修義平西將軍,徵召回朝擔任太常卿。元修義又升任安南將軍都官尚書,轉任殿中尚書,升任鎮東將軍吏部尚書軍號轉為衛大將軍,加散騎常侍[1]。等到元修義在吏部掌管官吏的任免,專心受賄,授予官職的大小都有固定價錢。當時中散大夫高居得到旨意優先任用,正好上黨郡有空缺的官職,高居於是請求。元修義私下已經許諾給別人,抑制高居不給他。高居大聲議論沒有禮節,元修義命令左右牽住他。高居對着眾人大聲呼喊有賊。人們問高居說:「白天在公堂上,怎麼會有賊?」高居指着元修義說:「這個座位上的人,違反天子英明的詔示,財物多的得到官位,就好像在京城白日打劫,這不是大賊嗎?」元修義臉色大變。高居邊走邊罵而出,之後還想要攔截皇帝的車輛論述元修義的罪狀,左僕射蕭寶夤開導高居,他才停止[6][7]

正光五年(523年)五月,魏孝明帝在顯陽殿引見丞相、尚書令、尚書僕射、侍中和黃門侍郎,詢問說:「朕近來以北鎮鎮民作亂,派遣都督臨淮王元彧去平亂。軍隊前往五原,前鋒失利,兩名將領戰死,士兵挫敗。而且武川鎮背叛,再度淪陷於賊人。恐怕賊人陣勢逐漸發展,將要逼近恆州和朔州。金陵又在該處,我時時刻刻擔憂惶恐。各位應該陳述良策,以安慰朕心。」元修義說:「強大的賊寇橫行,必須要討伐。臣認為需要派遣重臣,鎮守恆州和朔州,指揮軍隊,防守金陵。」最終魏孝明帝派遣李崇擔任北討大都督[8][9][10]

正光五年(524年)六月,秦州東秦州發生反叛。七月甲寅(524年8月20日),魏孝明帝詔令元修義出任使持節、開府、署理驃騎大將軍、兼任尚書右僕射、代理秦州刺史,本官如故,又擔任西道行台,前往關中指揮各路軍隊討伐莫折念生[11][12]。元修義喜好飲酒,每次喝酒都要連着喝幾天,於是患上中風,神志不清,雖然到了長安,竟然一點作用都沒發揮。元志戰敗身亡後,反叛軍向東到達黑水。九月,朝廷派遣尚書左僕射齊王蕭寶夤出任西道行台、大都督,統帥各路將領討伐莫折念生[13],以元修義出任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雍州諸軍事、衛大將軍、開府、雍州刺史。十一月,關中的蜀族賊寇張映龍、姜神達知道雍州城內空虛,謀划進攻雍州,元修義害怕,請求支援,一天一夜發出九通求援書。都督李叔仁遲疑不前,兼任侍中楊昱說:「長安是關中的基本,如今大軍駐紮在涇州和豳州,與賊人相持,如果長安失守,大軍自然瓦散,留在這裏有何益處?」楊昱與李叔仁發兵攻擊,斬殺姜神達和賊人四百多人,其餘黨羽四散逃走[14][15]。元修義又以本官再加開府儀同三司、秦州都督、兼任尚書左僕射、西道行台、代理秦州刺史。正光六年,北魏中央軍向汧城進發時,元修義因為患病在軍中去世,正光六年五月十一日(525年6月17日)屍身返回京城。魏孝明帝元詡和靈太后悲痛悼念,詔令追贈元修義使持節、侍中司空公、都督冀瀛滄三州諸軍事、兼領冀州刺史,諡號文公孝昌二年歲次丙午十月丁卯朔十九日乙酉(526年11月9日)遷葬於瀍水之東[16][17]

其他[編輯]

神龜元年(518年)三月,於忠去世,有關部門上奏:「太常少卿元端議論,於忠剛強正直兇殘暴戾,專斷好殺人,根據諡法剛強忠正稱『武』,仗威妄為稱『丑』,應該諡為武丑公。太常卿元修義議論,於忠盡心侍奉皇上,剷除兇惡悖逆之人,依照諡法除去虛偽安定真誠稱『武』,日夜恭敬侍奉稱『敬』,諡武敬公。二卿的意見不同。」靈太后下令說:「可以依照正卿的議論。」[18][19]

家庭[編輯]

祖父[編輯]

父親[編輯]

  • 拓跋天賜,北魏使持節、侍中、征西大將軍、領護西戎校尉、儀同三司、涼州鎮都大將、汝陰靈王[1]

兄弟姐妹[編輯]

  • 元逞,北魏齊州刺史
  • 元思,北魏樂陵密王
  • 元汎略,北魏平東將軍、大宗正卿、光祿大夫、東燕縣男
  • 元固,北魏鎮北將軍、散騎常侍、金紫光祿大夫、太常卿
  • 元興,北魏宗正卿、侍中、開府儀同三司、安定二州刺史
  • 元周安,北魏龍驤將軍、通直散騎常侍、俊儀縣男

夫人[編輯]

子女[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漢魏南北朝墓誌匯編》:魏故使持節侍中司空公都督冀瀛滄三州諸軍事領冀州刺史元公墓誌銘」公諱壽安,字脩義,河南洛陽人也。景穆皇帝之孫,使持節侍中征西大將軍領護西戎校」尉儀同三司涼州鎮都大將汝陰靈王之第五子。赤文綠錯之權輿,壽丘華渚之閥閱,豈生」商之可侔,何作周之雲比。固巳鏤諸金板玉牒,於茲可得而略焉。公含川嶽之秀氣,表珪璋」而挺出,岐嶷異於在褓,風飆茂於就傅。孝以事親,因心自遠,友於兄弟,不肅而成。弱而好學,」師佚功倍,雅善斯文,率由綺發。自是藉甚之聲,遐邇屬望;瑚璉之器,朝野歸心。年十七,以宗」室起家,除散騎侍郎,在通直。優游文房,卓然無輩。俄轉揚州任城王開府司馬,還為司空府」長史,入補散騎常侍,出行相州事,仍除持節督齊州諸軍事左將軍齊州刺史,復授使持節」都督秦州諸軍事右將軍秦州刺史。東齊侈繆之風,西秦亂心之俗,公化等不言,政若戶到,」有同一變,無敢三欺。以奏課第一,就加平西將軍,徵為太常卿。禮雲樂雲,於是乎緝。遷安南」將軍都官尚書,又授殿中尚書,加撫軍將軍。龍作納言,其任無爽。遷鎮東將軍吏部尚書,轉」衛大將軍,加散騎常侍,尚書如故。既任當流品,手持衡石,德輶必舉,功細罔遺,涇渭殊流,蘭」艾自別,小大鹹得其宜,親疏莫失其所。既而隴右虔劉,阻兵稱亂。以公愛結民心,威足龕歊,」改授使持節開府假驃騎大將軍兼尚書右僕射行秦州事,本官如故。為西道行臺。即除使」特節散騎常侍都督雍州諸軍事衛大將軍開府雍州刺史。亂離之後,饑饉荐臻,外連寇讎,」內苞奸宄,圖城謀\叛者,十室九焉。公自己被人,推誠\感物,設奇應變,化若有神。是使剽群惡」子,無所施其狡算;巨猾大盜,相率投其誠\款。俾六輔匪戎,三秦載底,公實有力焉。復以本官」加開府儀同三司秦州都督兼尚書左僕射西道行臺行秦州事。公內定不戰之謀\,外有必」勝之策,陳師鞠旅,指辰殲蕩。軍次汧城,彌留寢疾,薨於軍所。於時大小撫膺,如失慈父,雖鄭」女捐珠於子產,荊人罷市於鉅平,無以過也。五月十一日薨還京師。二宮軫悼於上,百辟」奔走於下。有詔追贈使持節侍中司空公都督冀瀛滄三州諸軍事領冀州刺史,謚曰」□公,禮也。越孝昌二年歲次丙午十月丁卯朔十九日乙酉遷窆於瀍水之東。乃作銘曰:」周公之胤,或邢或蔣,詵詵眾多,金明玉朗。迺蕃迺牧,鵷鴻接響,君公猶子,高松直上。爰自貂」齔,克岐克嶷,始於成童,令儀令色。大度恢恢,小心翼翼,依仁履義,發憤忘食。學稱緻密,文為」組繡,不肅而成,如蘭之臭。惟孝惟忠,因心則宄,盛德亹亹,日新為富。志立而仕,翻飛紫闥,天」祿崢嶸,文昌膠葛。無雙出群,有聲特達,令譽愔愔,清徽藹藹。注弼蕃幕,來佐台門,入華金綍,」出耀旌軒。左右獻替,夙夜便繁,政成期月,化若不言。齊地絲紊,秦川桂蠹,西怨東悲,咸稱來」暮。宗卿高視,禮闈獨步,美等龍淵,號均武庫。淆亂九流,滋章百姓,乃作銓衡,彝倫攸正。有隱」必揚,無幽不聘,魏之得人,於斯為盛。蠢爾荒戎,梗茲西服,民思俾又,帝曰方叔。投袂勤王,眷」言出宿,我後其來,行歌鼓腹。五陵六輔,世號難治,亂離斯瘼,饑饉薦之。匪親匪德,誰克允釐,」愛民活國,欽茲在茲。惟帝念功,就加寵異,任同二陝,儀比三事。式副朝端,參和鼎味,秉文經」武,兼之為貴。神謀\奇策,獨用衿抱,方厲熊羆,芟夷蔓草。如何良人,而不壽考,悲纏象魏,痛貫」蒼昊。陳數送往,備物追終,笳鐃轉吹,羽蓋翻風。冥冥此室,黯黯泉宮,敬刊幽石,式播無窮。
  2. ^ 《北史·卷十七·列傳第五》:則弟矩,字孝矩,西魏時,襲祖爵始平縣公,拜南豐州刺史。
  3. ^ 《魏書·卷五十二·列傳第四十》:秦州殷富,去京懸遠,叔隆與敕使元脩義同心聚斂,納貨巨萬。
  4. ^ 《魏書·卷十九上·列傳第七上》:天賜第五子脩義,字壽安,涉獵書傳,頗有文才,為高祖所知。自元士稍遷左將軍、齊州刺史。脩義以齊州頻喪刺史,累表固辭。詔曰:「修短有命,吉凶由人,何得過致憂憚,以乖維城之寄。違凶就吉,時亦有之,可聽更立館宇。」於是移理東城。脩義為政,寬和愛人,在州四歲,不殺一人,百姓以是追思之。遷秦州刺史。肅宗初,表陳庶人禧、庶人愉等,請宥前愆,賜葬陵域。靈太后詔曰:「收葬之恩,事由上旨,藩岳何得越職干陳!」在州多受納。
  5. ^ 《北史·卷十七·列傳第五》:汎弟脩義,字壽安,頗有文才。自元士稍遷齊州刺史。脩義以齊州頻喪刺史,累表固辭,詔不許,聽隨便立解宇。脩義乃移東城。為政寬和。遷秦州刺史。明帝初,表陳庶人禧、庶人愉等,請宥前愆,賜葬陵域。靈太后詔曰:「收葬之恩,事由上旨,藩岳何得越職干陳!」
  6. ^ 《魏書·卷十九上·列傳第七上》:累遷吏部尚書。及在銓衡,唯專貨賄,授官大小,皆有定價。時中散大夫高居者,有旨先敘,時上黨郡缺,居遂求之。脩義私已許人,抑居不與。居大言不遜,脩義命左右牽曳之。居對大眾呼天唱賊。人問居曰:「白日公庭,安得有賊?」居指脩義曰:「此座上者,違天子明詔,物多者得官,京師白劫,此非大賊乎?」脩義失色。居行罵而出。後欲邀車駕論脩義罪狀,左僕射蕭寶夤諭之,乃止。
  7. ^ 《北史·卷十七·列傳第五》:在州多受納。累遷吏部尚書。及在銓衡,唯事貨賄,授官大小,皆有定價。時中散大夫高居者,有旨先敘。上黨郡缺,居遂求之。脩義私已許人,抑居不與。居大言不遜,脩義命左右牽曳之,居對大眾呼天唱賊。人問居曰:「白日公庭,安得有賊?」居指脩義曰:「此坐上者,違天子明詔,物多者得官,京師白劫,此非大賊乎?」脩義失色。居行罵而出,後欲邀車駕論脩義罪狀,左僕射蕭寶夤喻之乃止。
  8. ^ 《魏書·卷六十六·列傳第五十四》:詔引丞相、令、仆、尚書、侍中、黃門於顯陽殿,詔曰:「朕比以鎮人構逆,登遣都督臨淮王克時除翦。軍屆五原,前鋒失利,二將殞命,兵士挫衄。又武川乖防,復陷兇手。恐賊勢侵淫,寇連恆朔。金陵在彼,夙夜憂惶。諸人宜陳良策,以副朕懷。」吏部尚書元脩義曰:「強寇充斥,事須得討。臣謂須得重貴,鎮壓恆朔,總彼師旅,備衛金陵。」詔曰:「去歲阿那瑰叛逆,遣李崇令北征,崇遂長驅塞北,返旆榆關,此亦一時之盛。崇乃上表求改鎮為州,罷削舊貫。朕於時以舊典難革,不許其請。尋李崇此表,開諸鎮非異之心,致有今日之事。但既往難追,為復略論此耳。朕以李崇國戚望重,器識英斷,意欲還遣崇行,總督三軍,揚旌恆朔,除彼群盜。諸人謂可爾以不?」僕射蕭寶夤等曰:「陛下以舊都在北,憂慮金陵,臣等實懷悚息。李崇德位隆重,社稷之臣,陛下此遣,實合群望。」崇啟曰:「臣實無用,猥蒙殊寵,位妨賢路,遂充北伐。徒勞將士,無勛而還,慚負聖朝,於今莫已。臣以六鎮幽垂,與賊接對,鳴柝聲弦,弗離旬朔。州名差重於鎮,謂實可悅彼心,使聲教日揚,微塵去塞。豈敢導此凶源,開生賊意。臣之愆負,死有餘責。屬陛下慈寬,賜全腰領。今更遣臣北行,正是報恩改過,所不敢辭。但臣年七十,自惟老疾,不堪敵場,更願英賢,收功盛日。」
  9. ^ 《北史·卷四十三·列傳第三十一》:詔詔引丞相、令、仆、尚書、侍中、黃門於顯陽殿,曰:「賊勢侵淫,寇連恆、朔,金陵在彼,夙夜憂惶。諸人宜陳良策。」吏部尚書元脩義以為須得重貴,鎮壓恆、朔,總彼師旅,備衛金湯。詔曰:「去歲阿那瑰叛逆,遣李崇北征,崇遂長驅塞北,返旆榆關,此一時之盛。朕以李崇國戚望重,器識英斷,意欲還遣崇行,總督三軍,揚旌恆、朔,諸人謂可爾不?」僕射蕭寶夤等曰:「陛下此遣,實合群望。」於是詔崇以本官加使持節、開府、北討大都督,撫軍將軍崔暹、鎮軍將軍廣陽王深皆受崇節度。
  10. ^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五十》: 魏主引丞相、令、仆、尚書、侍中、黃門於顯陽殿,問之曰:「今寇連恆、朔,逼近金陵,計將安出?」吏部尚書元修義請遣重臣督軍鎮恆、朔以捍寇,帝曰:「去歲阿那緕叛亂,遣李崇北征,崇上表求改鎮為州,朕以舊章難革,不從其請。尋崇此表,開鎮戶非冀之心,致有今日之患;但既往難追,聊復略論耳。然崇貴戚重望,器識英敏,意欲遣崇行,何如?」僕射蕭寶寅等皆曰:「如此,實合群望。」崇曰:「臣以六鎮遐僻,密邇寇戎,欲以慰悅彼心,豈敢導之為亂!臣罪當就死,陛下赦之;今更遣臣北行,正是報恩改過之秋。但臣年七十,加之疲病,不堪軍旅,願更擇賢材。」帝不許。脩義,天賜之子也。
  11. ^ 《魏書·卷九·帝紀第九》:秋七月甲寅,詔吏部尚書元脩義兼尚書僕射,為西道行台,率諸將西討。
  12. ^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五十》:秋,七月,甲寅,魏遣吏部尚書元脩義兼尚書僕射,為西道行台,帥諸將討莫折念生。
  13. ^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五十》:魏西道行台元脩義得風疾,不能治軍。壬申,魏以尚書左僕射齊王蕭寶寅為西道行台大都督,帥諸將討莫折念生。
  14. ^ 《魏書·卷五十八·列傳第四十六》:雍州蜀賊張映龍、姜神達知州內空虛,謀欲攻掩,刺史元脩義懼而請援,一日一夜,書移九通。都督李叔仁遲疑不赴。昱曰:「長安,關中基本。今大軍頓在涇豳,與賊相對,若使長安不守,大軍自然瓦散,此軍雖往,有何益也!」遂與叔仁等俱進,於陳斬神達及諸賊四百許人,余悉奔散。
  15. ^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五十》:蜀賊張映龍、姜神達攻雍州,雍州刺史元脩義請援,一日一夜,書移九通。都督李叔仁遲疑不赴,昱曰:「長安,關中基本,若長安不守,大軍自然瓦散,留此何益?」遂與叔仁進擊之,斬神達,餘黨散走。
  16. ^ 《魏書·卷十九上·列傳第七上》:二秦反,假脩義兼尚書右僕射、西道行台、行秦州事,為諸軍節度。脩義性好酒,每飲連日,遂遇風病,神明昏喪,雖至長安,竟無部分之益。元志敗沒,賊東至黑水,更遣蕭寶夤討之,以脩義為雍州刺史。卒於州,贈司空,諡曰文。
  17. ^ 《北史·卷十七·列傳第五》:二秦反,假脩義兼尚書右僕射、西道行台、行秦州事,為諸軍節度。脩義性好酒,每飲連日,遂遇風病,神明昏喪,雖至長安,竟無部分之益。元志敗沒,賊東至黑水,更遣蕭寶夤討之,以脩義為雍州刺史。卒於州,贈司空,諡曰文。
  18. ^ 《魏書·卷三十一·列傳第十九》:有司奏:「太常少卿元端議,忠剛直猛暴,專戇好殺,案諡法剛強理直曰『武』,怙威肆行曰『丑』,宜諡武丑公。太常卿元脩義議,忠盡心奉上,剪除凶逆,依諡法除偽寧真曰『武』,夙夜恭事曰『敬』,諡武敬公。二卿不同。」事奏,靈太后令曰:「可依正卿議。」
  19. ^ 《北史·卷二十三·列傳第十一》:有司奏太常少卿元端議:「案諡法,剛強理直曰武,怙威肆行曰丑,宜諡武丑公。」太常卿元修義議:「忠盡心奉上,翦除凶逆。依諡法,除偽寧直曰武,夙夜恭事曰敬,宜諡武敬公。」二卿不同。靈太后令依正卿議。
  20. ^ 《漢魏南北朝墓誌匯編·大周故盧太妃墓誌銘》:魏故使持節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尚書左僕射雍州刺史司空公始平」文貞公國太妃盧氏墓誌銘」太妃諱蘭,幽州范陽涿縣人也。燕王盧綰,漢祖共書;侍中盧毓,魏君同乘。」挺稱英彥,既與張華鄉里;諶有文詞,乃是劉琨中外。祖興宗,范陽太守。父」延集,幽州主簿。戶牖陳平之邑,即以建侯;淮陰韓信之家,仍為開國。衣錦\」舊鄉,此之榮矣。太妃令淑夙聞,珪璋早茂,就學女史,觀圖內則,箴管線纊,」早習其儀,絺?紘綖,有聞其禮。年十有七,歸於文貞府君。文貞羽儀宗室,」棟樑蕃屏。太妃輔佐君子,虔恭中匱,外言不入,內言不出,閫德既宣,閨儀」乃正。思其親也,則寒木生庭;孝其姑也,則江流入室。七德是備,足以事夫,」三徙既成,尤能訓子。既而魏室多故,喪亂弘多,文貞殉節元戎,忠臣天下,」封墳式墓,宛在芒山。子安昌宣王,避東陵之酷,奉西遷之駕,又以明略佐」時,乘軺服袞。而關河阻隔,卅餘年,鋒鏑交橫,死生離別,朝哭穆伯,墓哭文」伯,季氏之妻,可謂知禮。日月不居,風霜奄至,薨於長安,春秋六十有七。魏」大統十七年十月權瘞同州武鄉郡之北原。有孫孝矩,宦成名立,自魏讓」其德,周新其命,雖隔邢茅,猶為滕薛。緬尋逮事,追戀剪髮之慈;言念抱孫,」無忘誦書之訓。今關塞既同,文軌已一,仰惟魂氣,無所不之。謹以大周大象二年歲次庚子十一月癸未朔廿日壬寅奉送靈合柩,葬於洛陽芒山」之舊陵。松檟彫零,丘陵遠道,哀榮並極,存沒俱悲。乃為銘曰:」渤河西枕,常山北崎,鍾鼎相襲,公侯復始。帷彼鵲巢,惟斯麟趾,必齊之姜,」必宋之子。迓之百兩,於以言歸,辭親內傅,侍姆中闈。言容在禮,榆秋隨衣,」桑津蠶路,錦\室鴛機。貞節小君,懃勞內政,下氣怡聲,溫恭詞令。霜露哀感,」春秋虔敬,惟俎惟罍,為深為盛。其事夫也,齊眉舉食,其教子也,移機斷織。節義恭儉,勞謙謹敕,大懼滿盈,深譏抗極。在昔流寓,自魏之秦,提攜關隴,」有尊有親。歲月悠遠,為故為新,百憂俱至,唯未亡人。孫曰孝矩,唯名與器,」上將克舉,天官有貳。以此歲德,在今星次,仰惟桑梓,遷歸舊地。飄颻哥挽,」悽愴脩途,東望吾子,西望吾夫。銀蠶永臥,金棗長枯,親賓掩泣,奠送東都。
  21. ^ 《漢魏南北朝墓誌匯編·魏故穆氏元夫人墓誌》:魏故侍中司徒公太子太傅宜都宰王穆君之曾孫故冠軍將」軍散騎常侍駙馬都尉恭侯孫故司徒左長史桑乾太守之元」子伏波將軍尚書北主客郎中大司農丞之命婦元氏墓誌銘」夫人諱洛神,河南邑人也。故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雍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西道行臺尚書左僕射行秦州事開」府雍州刺史後遷侍中都督滄嬴冀三州諸軍事司空公冀州」刺史之長女。君纂氣承天,聯暉紫萼,疊祉連華,紛綸累仁,積德」之休,隨世代而菴藹,故以丹青載其高風,緗皓傳其茂實,綿祀」以俞芬望,無窮而彌永矣。夫人稟質岐嶷,沖神雅素,婉順恭肅,」出自天骨,教敬仁敏,聲逸外著。至於麻枲系爾之庸,織紝組紃」之藝,雖復生自膏腴,故亦宿閑顏訓。時年十四,言歸穆氏,二族」姻婭,猶兄若弟,錦\繢交輝,軒冕相映。及其虔順舅姑,撫遺接幼,」居室弼諧,閨房悅睦,乃有識之所景行,達者之所希羨。宜享難」老,垂此庭範,而昊天不弔,景命雲逝。摧玉嶺之芳枝,落中天之」凈月。春秋廿有三,四月戊子朔十八日乙巳卒於洛陽。窆於芒」山之陽。嗚呼哀哉。君秀而不實,中遇嚴霜,何以述之,銘石流聲。」其辭曰:」務靈協祉,娥芬流瑞,嬪儀載時,媛德降世。婉性春蘭,馥質冬桂,」溫如玉潤,皎如月麗。居閑女訓,歸習婦容,絺綌是務,織組唯工。」蕈筵莫莫,集灌雍雍,問名納綵,陽唱陰從。朝事舅姑,奉接娣姒,」郁穆風儀,鏘翔容止。既配瑗夫,復誕寔子,嘉聲無沫,令問不已。」冥不壽善,災弗擇人,璧碎洧沼,珠亡渶濱。鏡無停照,粉絕遺巾,」千齡萬古,閟此芳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