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武漢大學西遷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武漢大學西遷,又稱武漢大學內遷,是指1938年至1946年間國立武漢大學遷入四川省樂山的一段歷史。

背景[編輯]

武漢大學的前身是創建於1893年的自強學堂,1928年定名為國立武漢大學,1937年,國立中央大學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浙江大學國立武漢大學五所中國頂尖學府在全國進行統一招生考試,簡稱五大名校聯考。[1]

七八月間,各地試卷集中於南京中央大學校園評閱。時有日本飛機到南京轟炸,閱卷工作受到極大的騷擾。特別是參加閱卷工作的教授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脅。負責組織這次評閱試卷的國立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國立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及國立武漢大學的曾昭安等人安排閱卷完的教授們儘快離開南京。8月19日19時前後,日機飛臨南京上空,日機的轟炸目標有中央大學圖書館、大禮堂和科學樓,圖書館周圍房屋的窗戶玻璃全被震碎,禮堂的後牆被炸毀,科學樓沒有擊中而炸毀了化學實驗室,猛烈的轟炸使國立中央大學女生宿舍倒塌。由此拉開了遷校序幕。國難當頭,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與私立南開大學合併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最後遷至雲南昆明,國立中央大學遷至重慶,國立浙江大學遷至貴州遵義,國立武漢大學遷至四川樂山

西遷過程[編輯]

1938年2月21日的國立武漢大學第322次校務會上成立了「遷校委員會」,推楊端六為委員長,選址四川省樂山[2]1938年4月,武漢被日寇三面包圍,武大師生及所有圖書儀器設備,從武漢出發,走水路經宜昌、巴東、萬州、重慶,抵達樂山。

樂山時期[編輯]

樂山文廟校本部

武大被迫西遷至四川樂山後,農學院併入中央大學。樂山時期,武大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迎難而上,堅持教學與科研工作的正常開展,在最困難的環境裏創造了歷史上最輝煌的成就。此時武大集聚了高水平的教授110多人,數量位居全國第二,師資力量僅次於西南聯大。1943年-1944年,世界著名科學史家、英國劍橋大學李約瑟博士先後兩次訪問武大,對於武大教授們執着、頑強的科研精神以及取得的巨大成就進行了高度的評價和讚賞。1943年2月,湖北省立工學院在恩施成立,僅設水利系,學生35人。次年6月,湖北省政府委員會決議將其改為武漢大學工學院分院。 1946年10月,國立武漢大學復員武昌珞珈山。四十年代美國有關部門曾對中國大學的辦學水平進行過一次評估,武大在國內排名第二,僅次於大名鼎鼎的西南聯合大學[3]

國立武漢大學西遷紀念碑[編輯]

2013年初,武漢大學為紀念抗戰中堅持辦學的歷史,弘揚「西遷精神」,決定建立一座紀念碑。《國立武漢大學西遷紀念碑》主體紀念碑為8米高4.5米寬厚為1.5米。[4]

國立武漢大學樂山校友[編輯]

  • 謝鑒衡,泥沙專家,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
  • 俞大光,1944年畢業於電機工程系,中國工程院院士
  • 黃彰任,1938年畢業於土木工程系,美籍華人實業家
  • 端木正,1942年畢業於政治系,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
  • 歐陽予,1948年畢業於電機系,核反應堆及核電工程學家,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
  • 方成,1942年畢業於化學系,漫畫藝術家,《人民日報》高級編輯
  • 黃孝宗,1942年畢業於機械系,航天科學家,曾任美國NASA阿波羅登月器動力總工程師、美國航太推進系統公司總工程師,台灣漢翔
  • 董輔礽,經濟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名譽所長
  • 張效祥,1943年畢業於電機系,計算機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第一台大型計算機104機技術負責人和組織領導者
  • 黃中立,1937年轉入農藝系,森林經理學家,奠定了中國木材計量標準基礎,開拓了中國林業遙感科研事業
  • 嚴耕望,1937年入歷史系,1941年畢業,師從錢穆,專治中國中古政治制度和歷史地理,歷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香港中文大學教授,1970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

參考資料[編輯]

  1. ^ 民国名牌大学有哪些. [2012-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6). 
  2. ^ 武大西遷[永久失效連結]
  3. ^ 国立武汉大学的“乐山时期”. [2013-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0). 
  4. ^ [sub.whu.edu.cn/cele/upfiles/files/fj1.doc 《國立武漢大學西遷紀念碑》設計及環境改造說明 - 武漢大學工會]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