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雲院 (平順)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座標36°22′01″N 113°26′20″E / 36.36694°N 113.43889°E / 36.36694; 113.43889

大雲院
平順大雲院大殿正面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所在山西省平順縣北耽車鄉實會村
分類古建築
時代五代
編號第三批第112項
登錄1988年1月13日

大雲院位於中國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北耽車鄉實會村濁漳河河谷,龍耳山九條支脈環抱,毗鄰王曲村天台庵潞城區境內黃牛蹄鄉辛安村的原起寺。大雲院是中國現存僅有的幾座五代時期建築之一。1988年大雲院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編輯]

大雲院由幽州僧人奉景祖師創建於五代後晉天福三年(938年),原稱仙岩院,又稱大雲寺。初為草庵,天福五年(940年)三月,動工修建佛殿和方丈室,至開運三年(946年)奉景開始在方丈室講經。後周顯德元年(954年)建塔,北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年)改稱大雲禪院。明清兩代均有修葺。

建築[編輯]

現存建築有山門(天王殿)、中殿(彌陀殿,又稱大佛殿)、後殿及兩廡,寺外有七寶塔,其中大佛殿和七寶塔為五代所建,余為清代建築。大佛殿是中國現存僅有的幾座五代時期建築之一[1][2]

大雲院大佛殿

大佛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歇山頂。殿出檐深遠及平緩,四周18根檐柱均有卷剎和輕微側腳。每開間有一補間鋪作。當心間補間斗拱居中,兩次間補間斗拱向外移。柱頭及補間斗拱均為五鋪作雙抄偷心造。唐-五代時期櫨斗直接坐於柱頭,區別於後期普遍使用普拍方的習慣。此建築是中國現存建築中使用普拍枋的最早實例。

室內由於使用了減柱法僅有兩根金柱,使得殿內有寬闊的禮佛空間。室內大樑上架駝峰,其上加立一根童柱(又稱蜀柱)連接大叉手。

大佛殿原本四壁均有壁畫,目前只保存了東壁和中心壁的五代壁畫[3]。其一因為康熙年間暴雨,雨水浸泡導致壁畫損壞。其二根據柴澤俊先生《日寇侵晉期間山西文物遭劫記略》中所記載「平順大雲院五代壁畫, 繪於彌陀殿內四周和扇面牆上, 日軍發現隨即對西壁和北壁後半部進行剝離揭取, 但牆疏軟, 盜竊者技法拙劣, 剝離失敗, 當地群眾為保護壁畫, 將東壁和扇面牆上的畫面遂抹壓泥皮一層, 予以掩蓋, 現該殿東壁及扇面壁畫尚存, 而西壁及北壁西半部壁畫則蕩然無存, 至為可惜!」[4]

目前僅存大殿東壁和中心壁為1962年搶修加固工程前期勘察時發現。東壁繪有維摩詰經變圖,中心壁背光圖案為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維摩詰經變圖中的吉祥天女

七寶塔位於寺外西南,為青石材質,建於後周顯德元年(954年),高6米。七寶塔原七層,現存五層。其2000年5月30日晚被盜,塔面浮圖丟失。

保護[編輯]

1988年1月13日,大雲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建築類,編號3-112,年代為五代至清[5]

2015年,國家投資200餘萬元對大雲院本體進行維修,重點解決屋面、地面的滲水問題[6]

參考文獻[編輯]

  1. ^ 連達. 寻访山西古庙.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7: 6–8. ISBN 978-7-302-47036-6. 
  2. ^ 姜錚等. 山西古建筑地图(上).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8: 26–27. ISBN 978-7-302-50363-7. 
  3.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至第五批·第Ⅰ卷. 文物出版社. 2004: 337. ISBN 7-5010-1525-2. 
  4. ^ 柴澤俊. 日寇侵晋期间山西文物遭劫记略. 三晉文化研究論叢. 1995, (2). 
  5. ^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1988-01-13 [2020-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4). 
  6. ^ 王學濤. 山西千年寺庙大云院将修缮 为五代“三宝”护家. 新華網. 2015-04-06 [2024/03.06] (中文(中國大陸)). 

圖庫[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