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鵬 (阿拉伯神話)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大鵬,又譯洛克鳥Roc,或拼做 Rukh),該詞來自波斯語 رخ 。傳說體形巨碩,羽呈白色,以象為食,力大無匹。

波斯的思摩夫

起源[編輯]

西方鵬鳥的來源也許可以追溯到古波斯神禽「峨姿」(Amrzs),又稱「納木夫」(Slnamurv)或「思摩夫」(Simurgh/Senmurv)。該鳥歷經天地生滅三大劫,故知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事。其貌鳥身犬首或人面,兩翼伸展可遮蔽日月群星。古波斯神話中有株「知識樹」,結籽化為世間萬種草木。「思摩夫」築巢其上,每至果實成熟,將其搖下,播於大地山川。其事多見史詩《諸王書》(The Shah Nameh)中。古印度迦樓羅是「峨姿」的變體。猶太教中的巨鳥「席茲」(ziz)可能也與大鵬有關。

另一說是大鵬源自現實生活中的象鳥(Aepyornis maximus/elephant bird)。該鳥產於馬達加斯加,似鴕鳥,不能飛。最晚到約1649年已經滅絕,今天只剩骨架和卵標本。已知最大的象鳥高305厘米,重455公斤。它們的蛋也有約30厘米長。也有說大鵬原型為恐鳥禿鷹

描述[編輯]

大鵬攻擊辛巴達的船

馬可波羅遊記》中有這樣的描述:「據說(鵬鳥)狀似鷹隼,體形碩大……它們可以撲住大象,將其舉至高空扔下,摔為肉泥,慢慢享用。人們還說大鵬翼展三十步(約23公尺),翅羽長十二步(約9公尺),厚度也與長度相配。」《遊記》的英文版譯者亨利·玉爾提到:在中世紀鵬羽作為珍玩較為常見,其實大部分是象鼻棕的葉子。據說忽必烈汗也曾得到這樣一片鵬羽,約20公尺長。還有書提及一位商人到過中國海,他將一枝鵬羽的根部帶到了西班牙。《一千零一夜》的許多傳說提到大鵬,以「辛巴達航海記」最為有名。辛巴達在第二次出海時被棄置孤島,發現了巨大的鳥蛋,周長有五十步。隨後大鵬回巢,他便將自己系在鳥爪上。第二天靠鵬鳥攜帶,逃到高崖之上,發現當地巨蟒出沒,有棗樹粗細,可以一口吞下大象。而這些蟒蛇卻是大鵬的食糧。第五次航行時又在一島上發現大鵬蛋,同行商人破殼爭食。結果雄雌二鳥歸來。他們揚帆逃竄,結果船被大鵬用巨石擊沉。約1375年,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圖泰在日記中寫道:「本以為那是座山,原來竟是只鵬鳥!它若是看見我們,會把我們消滅的。」而後風向改變,伊賓的船並未靠近他所見的大鵬。印度洋馬赫群島一度稱為「鵬鳥群島」,也許與這段記載有關。

神話學關係和其它[編輯]

根據《一千零一夜》的譯者伯頓爵士(Richard Burton)考證,大鵬在神話學上與許多神鳥有淵源,除了上面提到的峨姿、迦樓羅、棲枝外,還有:古埃及的「伯努」(Bennu,古埃及的鳳凰)、阿拉伯的「安卡」(Anka,長頸鳥)、土耳其的「可克」(Kerkes)、古希臘的「格利普」(Gryps)、俄羅斯的「諾加」(Norka)、以及北歐生命樹上的智慧古禽「維德佛爾尼爾」(Vedfolnir,老鷹)。

參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