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衝突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宗族衝突(宗族械鬥)由於宗族之間矛盾引發的一種衝突。在中國宗族衝突多表現為局部地區,多在與村之間、幾個村之間,表現為不同姓氏宗族之間的對立。宗族衝突可能導致械鬥和造成流血事件,參與者人口可能數十人到幾萬人。宗族矛盾多發生于姓氏結構比較單一,宗族人口集中居住的邊遠地區。發動宗族衝突時,各宗族也多有自己的習慣,如要求一致對外,撫恤傷殘者,供養死者親屬,懲辦退縮者等等。

引發衝突的原因有榮譽遊戲或利益等因素,如遊戲娛樂之類的元宵觀燈、端午賽龍舟,祭祀活動如爭墳山、清明祭祖,利益糾紛如爭土地、截水流等公共資源[1]等等。宗族衝突源於根深柢固的宗派思想,極小的事件可能引發宗族之間的衝突,如一個家庭內部婆媳關係的矛盾、不同姓氏的家庭與家庭之間的矛盾均可引發宗族之間的衝突。

發生地各省均存在,多為南方地區,尤其以漢族為主的湖南湖北廣東江西浙江江蘇等地,其中湖南更為突出,湖南主要集中於邵陽郴州衡陽婁底轄域。

溫州的宗族械鬥[編輯]

溫州的宗族械鬥主要集中在鰲江南岸的江南垟,包括龍港、宜山、錢庫、金鄉四地,最早可考的宗族械鬥發生於同治十年(1871年)。太平天國戰爭爆發後,清政府鼓勵地方興辦團練,江南垟在金錢會的威脅下自發組織以楊姓為首領的團練,各大宗族紛紛效仿建立了自己的武裝,戰爭結束後楊氏所在的鑒後垟很快與章良村章氏爆發械鬥,雙方對峙長達18年,此後械鬥之風一直延續到1949年。1949年後政府通過大規模政治運動有效打擊了械鬥風氣,但文革爆發後城鎮政治組織徹底癱瘓,當時陳氏和楊氏為當地兩大姓氏,其餘姓氏多為陳楊親家相好,於是農村自發組織形成了以陳姓為首的「江南地區和平防守聯合會」和以楊氏為首的「自衛聯合同盟會」,兩派從1967年開始武鬥,期間洗劫軍用倉庫並使用現代化武器。改革開放以來,雖然當地經濟社會有了長足發展,但械鬥之風仍屢禁不止,法院抓捕械鬥領袖時甚至出現過劫法場的情形,僅1992年的一次械鬥雙方就動員了23村2000多人。根據統計,自1967年至1991年間蒼南縣發生械鬥超過1000多起,七成以上發生在文革時期。[2][3]

潮汕的宗族械鬥[編輯]

廣東省揭陽市榕城區槎橋村、高美村屬潮汕地區,其中槎橋村是以楊家為主的1.2萬人的大村,高美村則以黃家為主;兩村歷史上疑似因為水源和土地爭奪而結下仇怨、械鬥最激烈時曾使用火炮,且數百年來均未能得到調解。此類情況在潮汕地區較為普遍。[1]

兩個村子長期極少通婚。但在改革開放後,伴隨着城市化、經濟協作,周邊各世仇村鎮相繼和解;槎橋村和高美村最終在2023年國慶節當天宣佈和解,結束了兩村幾百年的械鬥歷史。[1]

參見[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1.2 王宇. 两个百年世仇村决定和解. 中國新聞周刊. 2023-12-14 [2023-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15). 
  2. ^ 劉小京. 现代宗族械斗问题研究——以苍南县江南地区为个案. 農村經濟與社會. 1993, (5). 
  3. ^ 社會學研究. 略析当代浙南宗族械斗 (PDF). 社會學研究. 1993, (5) [2023-06-07]. doi:10.19934/j.cnki.shxyj.1993.05.01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