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強大號鐵甲艦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強大」號鐵甲艦
歷史
意大利王國
艦名 Formidabile
動工日 1860年12月
下水日 1861年10月1日
完工日 1862年5月
除籍日 1903年
結局 拆解
技術數據
艦級 強大級
艦型 鐵甲艦
排水量
全長 65.8米(215英尺11英寸)
全寬 14.44米(47英尺5英寸)
吃水 5.45米(17英尺11英寸)
動力輸出
動力來源
速度 10(19公里每小時;12英里每小時)
續航距離 10節(19公里每小時;12英里每小時)航速下,可達1,300海里(2,400公里)
乘員 371名
武器裝備
  • 4門203毫米(8英寸)艦炮
  • 16門164毫米(6英寸)艦炮
裝甲 水線裝甲帶:109毫米(4.3英寸)

「強大」號鐵甲艦(Formidabile)[d]強大級鐵甲艦首艦,也是剛成立的意大利皇家海軍建造的第一艘這種類型的軍艦。「強大」號及其姊妹艦「可畏」號都是在法國建造的。「強大」號於1860年12月開建,1861年10月下水,1862年5月完工。該艦是一艘船旁列炮鐵甲艦[e],裝備了4門203毫米(8英寸)艦炮和16門164毫米(6.5英寸)艦炮。

在1866年的第三次意大利獨立戰爭期間,該艦參加了在利薩島附近的攻擊行動。在行動中主要負責壓制主要港口附近的奧地利岸防炮工事,但也因此受到重創而無法參加隨後爆發的利薩海戰。戰後由於意大利海軍預算大幅削減以及更多現代化裝備的出現,本艦的服役生涯受到了限制。從1887年開始,「強大」號被用作訓練船並最終在1903年被廢棄並拆解

設計[編輯]

「強大」號全長65.8米(215英尺11英寸),舷寬14.44米(47英尺5英寸),平均吃水5.45米(17英尺11英寸),在常規載荷下排水量2,682長噸(2,725公噸),滿載情況下2,807長噸(2,852公噸)。該艦的推進系統由包括一台單脹船用蒸汽機,該蒸汽機驅動一具單螺旋槳,蒸汽則由六座燃煤矩形火管鍋爐提供,鍋爐產生的廢氣通過單座煙囪排出。在1,080匹指示馬力(810千瓦特)的功率輸出下,本艦最高航速為10(19公里每小時;12英里每小時)。在最高航速下,本艦續航里程可達1,300海里(2,400公里;1,500英里)。作為蒸汽機動力的補充,本艦還裝備了縱帆裝具[f]。在常規配置下,本艦一般配備371名軍官和士兵。[7]

「強大」號在計劃建造階段被設計成為裝甲水上炮台英語Floating battery[g],但是在建造開始後被重新設計成一艘可遠海航行的船旁列炮鐵甲艦。其裝載的主炮組也由一開始的30門減少為20門,其中4門203毫米(8英寸)、16門164毫米(6.5英寸)來福線前膛炮英語Muzzle-loading rifle[h]。這些艦炮都以傳統的舷側[i]方式佈置。1878年,艦上的火炮被減少為8門203毫米(8英寸)炮。1887年,隨着本艦被改為訓練船,艦炮也進一步減少為6門4.7英寸(119毫米)炮。本艦的艦體為木製,外面包裹着109毫米(4.3英寸)厚的熟鐵裝甲。[7]

服役歷史[編輯]

「強大」號最初由撒丁王國海軍英語Royal Sardinian Navy[j]於1860年12月在法國拿斯訥地中海鐵工及造船公司英語Société Nouvelle des Forges et Chantiers de la Méditerranée[k]下訂單開建。本艦於1861年10月1日下水,1862年5月完工。而在此時,撒丁王國海軍已經被重組為剛成立意大利王國皇家海軍[12]。1866年6月意大利在第三次獨立戰爭中向奧地利宣戰,與此同時普奧戰爭也在進行中[13]。意大利艦隊指揮官卡洛·佩利翁·德·佩爾薩諾英語Carlo Pellion di Persano[l]海軍上將在戰爭爆發初期採取謹慎策略,儘量避免與奧地利艦隊的交戰,而事實上奧地利艦隊比意大利要弱很多。儘管佩爾薩諾公開表示只是要等待從英國建成回來的撞角鐵甲艦「鉛錘」號英語Italian ironclad Affondatore[m]入隊,但他的不作為極大的削弱了艦隊的士氣,也遭到很多下屬公開指責其懦弱[16]

1866年6月27日,奧地利海軍艦隊指揮官威廉·馮·特格特霍夫[n]將艦隊帶到安科納以試圖引開意大利方面的注意力。於是佩爾薩諾在「卡里尼亞諾王子」號鐵甲艦[o]上召開了一次軍事會議以決定是否出兵與特格特霍夫交戰。然而此時特格特霍夫已經從安科納撤退,這使得佩爾薩諾的決定變得毫無意義。時任意大利海軍部長阿戈斯蒂諾·德普雷蒂斯敦促佩爾薩諾採取有效行動並建議他主動出擊佔領利薩島以幫助意大利軍隊內部在庫斯托扎戰役英語Battle of Custoza (1866)[p]中失利後恢復軍心。於是佩爾薩諾在7月7日離開安科納在亞得里亞海域進行了一次徒勞無獲的掃蕩行動並最終於13日返回。[20]

利薩海戰[編輯]

1866年7月16日,佩爾薩諾率領意大利艦隊離開安科納前往利薩島並於18日抵達,隨隊還有裝載3000名士兵的運載船。意大利方面以軍艦對奧地利在島上的要塞進行炮擊,意圖在要塞被壓制後讓士兵登陸。此時的「強大」號與其姊妹艦「可畏」號、鐵甲艦「葡萄牙國王」號英語Italian ironclad Re di Portogallo[q]「瑪利亞·皮亞皇后」號[r]以及岸防艦「瓦雷澤」號意大利語Varese (cannoniera 1866)[s]一起編在第三分艦隊內。作為回應,奧地利海軍派出特格特霍夫率領的艦隊攻擊意大利艦隻[23]。炮擊奧地利要塞的作戰失敗後,意大利軍隊於18日撤退,準備第二天早上再次發起進攻。佩爾薩諾下令「強大」號進入維斯港灣攻擊麥當娜炮台,由「卡斯特爾菲達多」號英語Italian ironclad Castelfidardo[t]「安科納」號英語Italian ironclad Ancona[u]以及「卡里尼亞諾王子」號等鐵甲艦負責支援[24]

進入港口後,意大利艦隊就發現無法四艘鐵甲艦同時發動攻擊,因此只能留下「強大」號單獨對付岸防炮台。在炮擊結束後,艦長施蒙尼·安東尼奧·聖邦英語Simone Antonio Saint-Bon[v]向佩爾薩諾報告說艦上已經有50多人傷亡,儘管艦上的裝甲沒有被擊穿,但在奧地利炮火攻擊下艦體已經受到了嚴重破壞。於是聖邦率領該艦向西轉移準備在那將傷員轉移到醫療船上。第二天當「強大」號與醫療船會合時,特格特霍夫率領的奧地利艦隊出現了。佩爾薩諾立刻命令「強大」號返回戰線,但聖邦回報無法繼續參加戰鬥並撤退回了安科納。在接下來的戰鬥中,意大利艦隊被擊敗,鐵甲艦「意大利國王」號[w]「帕萊斯特羅」號意大利語Palestro (cannoniera)[x]被擊沉。[26]

晚期生涯[編輯]

戰鬥結束後,佩爾薩諾被喬瓦尼·瓦卡英語Giovanni Vacca (naval officer)海軍上將接替,後者接到命令攻擊奧地利在普拉的主要海軍基地,但是在正式行動開始之前戰爭就結束了[27]。戰爭結束後,意大利政府對海軍艦隊的作用失去了信心,並大幅削減了海軍預算。由於預算削減嚴重,導致在1870年9月意大利統一戰爭中,海軍在調動其鐵甲艦隊進攻奇維塔韋基亞時遇到了極大的困難。相反的是,很多艦隻被擱置起來,被徵召來當船員的水手也被遣送回家[28]。此外,作為船旁列炮鐵甲艦的「強大」號在的國際上迅速發展的海軍艦艇設計潮流中被超越。先是中央炮房艦英語Central battery ship[y],然後是炮塔艦英語Turret ship[z]的迅速興起,使得作為第一代鐵甲艦的「強大」號及其姊妹艦被迅速淘汰[32]。在1872-1873年間,該艦裝備了新的鍋爐。1878年,艦載武裝減少為8門8英寸炮[7]。1887年,該艦退出了一線服役任務,此後被用作炮兵訓練船。這時其艦載武器被進一步削減為6門4.7英寸(120毫米)炮。該艦一直擔任這一職務,直到1903年被從海軍序列上除籍,隨後被拆解出售。[7]

腳註[編輯]

註釋[編輯]

  1. ^ 建成時的數據
  2. ^ 譯名參考自《中華科學技術大詞典 工程技術卷 上》[1]
  3. ^ 譯名參考自《中華科學技術大詞典 工程技術卷 上》[2]
  4.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3]
  5. ^ 譯名參考自《中國軍艦圖志 1855-1911》[4],另有來源譯作「舷側列炮式鐵甲艦」[5]
  6. ^ 「Schooner-rigged」譯名參考自《英漢艦船科技詞彙》[6]
  7. ^ 譯名參考自《英漢船舶近海工程詞典》[8]
  8. ^ 譯名參考自《東方堡壘:香港軍事史1840-1970》[9]
  9. ^ 譯名參考自《英漢船舶近海工程詞典》[10]
  10. ^ 譯名待補充參考來源。
  11. ^ 譯名參考自《坦克 : 陸戰之王的過去與未來》[11]
  12. ^ 譯名參考自《歐洲外交史 1815-1914》[14]
  13.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15]
  14. ^ 譯名參考自《戰艦圖文史 第3冊 從1850年到1950年 彩色典藏版》[17],另有來源譯作「威廉·馮·特蓋特霍夫」[18]
  15.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19]
  16. ^ 譯名待補充參考來源。
  17.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21]
  18.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22]
  19. ^ 譯名待補充參考來源。
  20.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22]
  21.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22]
  22. ^ 譯名待補充參考來源。
  23.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21]
  24. ^ 譯名參考自《艦船百科全書》[25]
  25. ^ 譯名參考自《泰恩河上的黃龍旗》[29],另有來源譯作「船腰炮房鐵甲艦」[4]、「船腰炮室鐵甲艦」[30]或者「中腰炮室鐵甲艦」[31]
  26. ^ 譯名參考自《泰恩河上的黃龍旗》[29]

引文[編輯]

  1. ^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2019,第240頁.
  2. ^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2019,第68頁.
  3. ^ 張恩東 2018,第230頁.
  4. ^ 4.0 4.1 陳悅 2015,第234頁.
  5. ^ 李昊 2020,第15頁.
  6. ^ 《英漢艦船科技詞彙》編輯組 1975,第551頁.
  7. ^ 7.0 7.1 7.2 7.3 Fraccaroli,第337頁.
  8. ^ 袁隨善 & 何志剛 1992,第159頁.
  9. ^ 鄺智文 & 蔡耀倫 2018,第39頁.
  10. ^ 袁隨善 & 何志剛 1992,第239頁.
  11. ^ 鄭觀 & 張孝達 2010,第37頁.
  12. ^ Fraccaroli,第334, 337頁.
  13. ^ Sondhaus 1994,第1頁.
  14. ^ 毛紅梅 2020,第598頁.
  15. ^ 張恩東 2018,第237頁.
  16. ^ Greene & Massignani,第217–222頁.
  17. ^ 朱鴻飛 2016,第58頁.
  18. ^ 布魯士·泰勒 2021,第265頁.
  19. ^ 張恩東 2018,第232頁.
  20. ^ Wilson,第216–218頁.
  21. ^ 21.0 21.1 張恩東 2018,第233頁.
  22. ^ 22.0 22.1 22.2 張恩東 2018,第234頁.
  23. ^ Sondhaus 1994,第1–2頁.
  24. ^ Wilson,第219–223頁.
  25. ^ 顧慧麗 1998,第236頁.
  26. ^ Wilson,第223, 225, 232, 238–241, 250頁.
  27. ^ Wilson,第251頁.
  28. ^ Fraccaroli,第336頁.
  29. ^ 29.0 29.1 張黎源 2020,第222頁.
  30. ^ 張恩東 2018,第1頁.
  31. ^ 李昊 2020,第57頁.
  32. ^ Sondhaus 2001,第112頁.

參考書目[編輯]

  • Fraccaroli, Aldo. Gardiner, Robert ,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860–1905需要免費註冊.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79: 334–359. ISBN 978-0-85177-133-5. 
  • Greene, Jack; Massignani, Alessandro. Ironclads at War: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rmored Warship, 1854–1891. Pennsylvania: Da Capo Press. 1998. ISBN 978-0-938289-58-6. 
  • Ordovini, Aldo F.; Petronio, Fulvio; Sullivan, David M. Capital Ships of the Royal Italian Navy, 1860–1918: Part I: The Formidabile, Principe di Carignano, Re d'Italia, Regina Maria Pia, Affondatore, Roma and Principe Amedeo Classes. Warship International. Vol. 51 no. 4. December 2014: 323–360. ISSN 0043-0374. 
  • Sondhaus, Lawrence. The Naval Policy of Austria-Hungary, 1867–1918. West Lafayette: Purdue University Press. 1994. ISBN 978-1-55753-034-9. 
  • Sondhaus, Lawrence. Naval Warfare, 1815–1914. New York: Routledge. 2001. ISBN 978-0-415-21478-0. 
  • Wilson, Herbert Wrigley. Ironclads in Action: A Sketch of Naval Warfare from 1855 to 1895. London: S. Low, Marston and Company. 1896. OCLC 1111061. 
  • 陳悅. 巡洋舰. 中国军舰图志 1855-1911 第1版.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15-11. ISBN 978-7-5458-1154-4. OCLC 932045897 (中文(中國大陸)). 
  •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华科学技术大词典 工程技术卷 上.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9-06. ISBN 978-7-100-17102-1 (中文(中國大陸)). 
  • 袁隨善; 何志剛. 英汉船舶近海工程词典. 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1992-03. ISBN 7-80513-966-0 (中文(中國大陸)). 
  • 張恩東. 铁甲舰与前无畏舰百科图鉴 第1版. 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8-07. ISBN 9787111599326. OCLC 1097889587 (中文(中國大陸)). 
  • 張黎源. 泰恩河上的黄龙旗.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20-05. ISBN 978-7-108-06822-4 (中文(中國大陸)). 
  • (英)布魯士·泰勒 (編). 战舰世界:世界海军强国主力舰图解百科:1880-1990. 邢天寧譯. 南京: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21-02. ISBN 978-7-5594-5404-1 (中文(中國大陸)). 
  • (英)大衛·K.布朗(David K. Brown). 英国皇家海军战舰设计发展史 第2卷 1860-1905 从“勇士”级到“无畏”级. 指文海洋文庫. 李昊(譯). 南京: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20-08. ISBN 978-7-5594-4605-3 (中文(中國大陸)). 
  • (英)克里斯·馬歇爾. 舰船百科全书. 顧慧麗(譯).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8-06. ISBN 7-114-02882-2 (中文(中國大陸)). 
  • (英)羅拔·巴爾曼·莫厄特. 欧洲外交史 1815-1914. 華文全球史. 毛紅梅. 北京: 華文出版社. 2020-01. ISBN 978-7-5075-5262-1 (中文(中國大陸)). 
  • (英)山姆·威利斯. 战舰图文史 第3册 从1850年到1950年 彩色典藏版. 朱鴻飛 譯. 北京: 金城出版社. 2017-01. ISBN 978-7-5155-1348-5 (中文(中國大陸)). 
  • 《英漢艦船科技詞彙》編輯組. 英汉舰船科技词汇. 北京: 國防工業出版社. 1975-09. CSBN 17034·25 (中文(中國大陸)). 
  • 羅渣.福特(Roger Ford). 戰車 : 陸戰之王的過去與未來 [The World's Great Tanks (From 1916 to the Present Day)]. 鄭觀, 張孝達. 台北縣: 風格司藝術創作坊. 2010. ISBN 9789578320789. OCLC 815071532 (中文(臺灣)). 
  • 鄺智文; 蔡耀倫. 東方堡壘:香港軍事史1840-1970. 香港: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18-07. ISBN 9789888513666 (中文(香港)).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