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內側穩定圓軌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最內側穩定圓軌道(通常稱為ISCO )是在廣義相對論中,測試粒子可以穩定地繞大質量物體運行的最小圓形軌道。[1]最內側穩定圓軌道標記了的內邊緣,因此在黑洞吸積盤理論中起着重要作用。

數學表述[編輯]

最內側穩定圓軌道的位置,即ISCO半徑( )取決於中心物體的角動量(自旋)。

非旋轉黑洞[編輯]

對於非旋轉的大質量物體,其引力場可以用史瓦西度規表示,那麼最內側穩定圓軌道具有半徑

其中 是具有質量為 的大質量物體的史瓦西半徑。因此,即使對於非旋轉物體,最內側穩定圓軌道半徑也僅是史瓦西半徑 的三倍,這表明只有黑洞中子星在其表面之外具有最內側穩定圓軌道。隨着中心物體的角動量增加, 也隨之減少。

在ISCO和光子球之間仍然可能存在圓形軌道,但它們是不穩定的。光子球的半徑為

對於像光子這樣的無質量測試粒子,唯一可能且不穩定的圓形軌道恰好在光子球上。 [2]在光子球以內,不存在圓形軌道。

旋轉黑洞[編輯]

旋轉黑洞的情況稍有複雜。克爾度規下,赤道面上最內側穩定圓軌道半逕取決於軌道為順行(下式取負號)或逆行(取正號):

其中

這裏 是為旋轉參數。 [3]隨着黑洞的旋轉速率增加,逆行的ISCO半徑向 (a=0時視界半徑的4.5倍)增加;而順行的最內側穩定圓軌道朝着視界半徑減小,並且似乎最終與視界合併,成為一極端黑洞(不過後者是用Boyer-Lindquist坐標假想的結果[4] )。

如果粒子也在旋轉,則最內側穩定圓軌道會進一步分裂,這取決於粒子旋轉方向是否與黑洞旋轉方向相同。 [5]

參考文獻[編輯]

  1. ^ Misner, Charles; Thorne, Kip S.; Wheeler, John. Gravitation.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1973. ISBN 0-7167-0344-0. 
  2. ^ Carroll, Sean M. Lecture Notes on General Relativity: The Schwarzschild Solution and Black Holes. December 1997 [2017-04-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22). 
  3. ^ Bardeen, James M.; Press, William H.; Teukolsky, Saul A. Rotating Black Holes: Locally Nonrotating Frames, Energy Extraction, and Scalar Synchrotron Radiation.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1972-12, 178 [2022-10-15]. Bibcode:1972ApJ...178..347B. ISSN 0004-637X. doi:10.1086/15179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11) (英語). 
  4. ^ Hirata, Christopher M. Lecture XXVII: Kerr black holes: II. Precession, circular orbits, and stability (PDF). Caltech. December 2011 [5 March 201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02-14). 
  5. ^ Jefremov, Paul I.; Tsupko, Oleg Yu.; Bisnovatyi-Kogan, Gennady S. Innermost stable circular orbits of spinning test particles in Schwarzschild and Kerr space-times. Physical Review D. 2015-06-10, 91 (12). Bibcode:2015PhRvD..91l4030J. ISSN 1550-7998. arXiv:1503.07060可免費查閱. doi:10.1103/PhysRevD.91.124030 (英語).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