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亞洲文會北中國支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皇家亞洲學會北中國支會舊址

皇家亞洲學會北中國支會(North 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又稱上海亞洲文會,是英國僑民在上海建立的一個重要文化機構,主要從事對中國的自然和社會的廣泛調查與深入研究。共存在了95年(1857年—1952年)。

歷史[編輯]

皇家亞洲學會華北支會成立於1857年10月16日(晚於1847年在香港成立的亞洲文會中國支會),最初名為上海文理學會(Shanghai Literary and Scientific Society),1858年7月20日被批准加入皇家亞洲學會[1][2]它以搜集中國藝術、古幣及天然物產的情報為目的,發行年報,並設立圖書館、博物院。[3]第一任會長為美國傳教士裨治文,任職時期為1857年-1859年。發起會員共有18人,包括偉烈亞力、裨治文、艾約瑟雒魏林漢璧禮、李一德(Reid)等。

1952年6月27日,亞洲文會北中國支會由於經費來源斷絕,應會長黎照寰要求,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4]

舊址[編輯]

建會初期,會址均系租用,曾經在寧波路、外灘新規矩堂、南京路金沙銀行等處立足。[1]1871年花費3000兩白銀在上圓明園路建造了會舍。[1]1874年2月13日,開設博物館,有二間陳列室,陳列獸類、貝介類、蛇類、魚類、鳥類、昆蟲類的動物標本,免費開放。1886年,該會門前的上圓明園路改名博物院路,即今虎丘路。博物院聘請了各學科專家,如麥華陀金思密(Kingsmill,Thomas William)、耆紫薇、偉烈亞力、福勃士(Forbes,Francis Blachwell)等人着手前往長江流域和華北各地採集標本,標本的剝製則聘用技巧精熟的專家王樹稀。

1931年,亞洲文會北中國支會籌集到16萬兩白銀,拆屋重建,到1932年建成五層的新會所大廈,1933年11月15日,陳列佈置完畢,正式開放。其中底層為伍連德講堂(演講廳),二樓、三樓開設圖書館,有7萬餘冊書刊,四樓、五樓為博物院陳列室,四樓陳列自然標本,五樓陳列中國歷史文物,有陶瓷器、青銅器、碑刻等。參觀者月均7000餘人。

現在,其舊址是上海圖書館的一個書庫。以上海亞洲文會大樓之名列為第三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1.2 文博场馆开门迎客. www.shtong.gov.cn. [2022-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9). 
  2. ^ 王方. 《“外滩源”研究:上海原英领馆街区及其建筑的时空变迁 1843-1937》. 東南大學出版社. 2011: 72. ISBN 9787564125929. 
  3. ^ 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 www.shtong.gov.cn. [2022-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9). 
  4. ^ 第一节 博物馆. www.shtong.gov.cn. [2022-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