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動物行為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認知動物行為學是動物行為學的一個分支,研究意識和意圖對動物行為的影響。[1] 美國的動物學教授納德·格里芬(Donald Griffin)建立了在棲息地中研究動物對認知性認識的研究基礎。

相關理論[編輯]

認知科學與古典動物行為學融合為認知動物行為學,注重對動物在相對自然條件下的觀察,其目的在於研究進化,適應(功能),因果,以及種特異性行為系統的發展。(因果、成長、機制、演化)- (尼古拉斯·廷貝亨 1963) Jamieson和Bekoff(1993)[2]在文中提到:「廷貝亨提出關於因果、成長、機制、演化的四個問題,可以運用於動物的認知和心智能力。」Allen和Bekoff (1997,第五章) 由這四個問題入手,試圖展示認知動物行為學如何呈現認知科學的核心問題。Barbara Von Eckardt在她1993年在她的書中寫到 「什麼是認知動物行為學?」,在總結了這四個問題的基礎上又加了第五個問題。Kingstone, Smilek 和 Eastwood (2008) 提出認知動物行為學應該涵蓋人類的行為。[3] 他們提議研究人員應該首先研究人類在真實、自然環境中的行為,進而研究實驗狀態下的行為。人本位的理論提出,非人類動物在群居與非群居環境中的互動方式常常用於決定人類能夠或應該怎樣利用非人類動物。[4]

與心理學的聯繫[編輯]

傳統來說,認識性動物學家們提出了對研究方法的質疑。他們認為傳統的研究方法使動物和自然生態分離。這種將動物們放置在人造的刺激物和環境中的研究,不利於探索動物們在自然環境中的本能認知反應。但是也有很多現代認識性動物學家提出了自然生態與設計實驗相結合的研究方法。

與數學的聯繫[編輯]

研究認知動物行為學的數學家們,通常將動物們在自然環境中的認識反應與數學哲學相聯繫。數學家們聯繫「動作與感知」,從而解釋其與歐拉恆等式中的常數關係。(例如,動物們有意識地用手臂掃出的空間。)

與道德學的聯繫[編輯]

Bekoff, M and Allen, C (1997)描述三種主要人群(支持者,懷疑論者以及反對者)對於認知動物行為學的不同意見。

參考連結[編輯]

引用文獻[編輯]

  1. ^ Collins, Harber. Collins COBUILD Advanced Dictionary of English.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12. ISBN 9787040327878. 
  2. ^ : Dale Jamieson and Marc Bekoff Source: Analysis, Vol. 52, No. 1 (Jan., 1992), pp. 23-28
  3. ^ Kingstone, A., Smilek, D. & Eastwood, J. D., (2008) 'Cognitive Ethology: a new approach for studying human cognition'.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99, 317-340
  4. ^ Bekoff, M. (1994) "Cognitive ethology and the treatment of non-human animals: How matters of mind inform matters of welfare." Animal Welfare, Vol 3(2),7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