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和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鋼和泰
Alexander von Staël-Holstein

男爵
出生(1877-01-01)1877年1月1日
 俄羅斯帝國特斯塔馬
(今屬愛沙尼亞
逝世1937年3月16日(1937歲—03—16)(60歲)
 中國北平市德國醫院
母校多爾帕特大學
柏林大學
哈佛大學
哈雷-維滕貝格大學
機構北京大學
研究領域漢學梵文
配偶奧爾嘉·馮·格瑞夫(Olga von Grave1929年結婚)

鋼和泰(德語:Alexander Wilhelm Freiherr Staël von Holstein,俄語:Александр Августович Сталь-фон-Гольштейн,1877年—1937年),波羅的海德國人俄國男爵,漢學家、梵語學者。後寓居中國燕京,任教於北京大學,著名學者陳寅恪胡適都曾跟從鋼和泰學習梵文。[1][2][3]

生平[編輯]

出生於愛沙尼亞波羅的海德意志人貴族家庭:父親奧古斯都·馮·施泰爾-霍爾斯泰因男爵,與傑曼·德·斯戴爾有親戚關係;母親卡特琳娜·馮·德爾帕荷倫。少年即學習德語法語。1886年被送到愛沙尼亞小鎮派爾努的高級文科中學讀書。

1896年到柏林大學師從韋伯和葛爾德納,學習梵文波斯祆教古經。1897年繼承爵位,任聖彼得堡大學助理梵文教授。1917年帝俄被推翻之後,流亡中國

1918年至1929年期間曾任教北京大學,寓居東交民巷,精通梵文藏文,能熟練運用梵文、藏文和漢文研究《大寶積經》。1923年胡適翻譯鋼氏著《音譯梵書與中國古音》一文,發表在《國學季刊》。[4]1926年出版《大寶積經大迦葉品梵藏漢六種合刊》,引起國際印度學界的矚目。[5][6]陳寅恪在清華大學任教時,每逢星期六的上午,要進城到東交民巷與鋼和泰學習梵文。[7][8]:107陳寅恪稱其:「學問不博,然而甚精」。[5]1928年,前往劍橋大學,同年,被聘為哈佛中國語言文學訪問講師。1929年9月就任中亞語文學教授(Professor of Central Asian Philology),同年返回北平。與奧爾嘉·馮·格瑞夫結婚。

1936年夏曾訪問日本,因健康惡化返回北平。

1937年2月因病就醫,血壓高達三百二十度[來源請求],3月16日去世於德國醫院。[9]

部分著作[編輯]

  • Путевые впечатления из Индии. СПб., 1904.
  • The Kāçyapaparivarta: a Mahāyānasūtra of the Ratnakūṭa class, edited in the original Sanskrit, in Tibetan and in Chinese, Shanghai: Shangwu Yinshuguan, 1926
  • On a Tibetan text translated into Sanskrit under Ch』ien Lung (XIII cent.) and into Chinese under Tao Kuang (XIX cent.), Bulletin of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Peiping, 1932
  • On two Tibetan pictures representing some of the spiritual ancestors of the Dalai Lama and of the Panchen Lama, Bulletin of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Peiping, 1932
  • A commentary to the Kāçcyapaparivarta, edited in Tibetan and in Chinese, Peking: published jointly by the National Library and the National Tsinghau University, 1933
  • On a Peking edition of the Tibetan kanjur which seems to be unknown in the West, Peking: Lazarist Press, 1934
  • On two recent reconstructions of a Sanskrit hymn transliterated with Chinese characters in the X century A.D, Peking: Lazarist Press, 1934
  • Two Lamaistic pantheons, edited with introduction and indexes by Walter Eugene Clark from materials collected by the late Baron A. von Staël-Holstein,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monograph series 3 and 4,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37

註釋[編輯]

  1. ^ 陰海燕. 一部发掘和认识学术大师的发力之作——读《钢和泰学术评传》. 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西藏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 2012, (1). 
  2. ^ 钢和泰对中国语言学的贡献. 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西藏大學學報編輯部). 2009, (1). 
  3. ^ 王啟龍; 鄧小詠. 钢和泰对中国藏学的贡献. 中國藏學. 2009, (3) [2022-06-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3). 
  4. ^ Yin shi Fan shu yu Zhongguo gu yin (Book, 1923). WorldCat.org. 1923年6月30日 [2022年6月3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年6月30日). 
  5. ^ 5.0 5.1 陳懷宇. 在西方发现陈寅恪:中国近代人文学的东方学与西学背景.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3年3月1日: 160 [2022年6月3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年6月30日) –透過Google Books. 
  6. ^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 回到100年前的北大……. 
  7. ^ 陳寅恪之女陳流求回憶:「父親從不滿足自己掌握的治學工具,每逢星期六的上午,不分寒暑都進城到東交民巷找一位叫鋼和泰的外籍教師,學習梵文。」(《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77頁)
  8. ^ 人物.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91. 
  9. ^ 《胡適日記》,1937年3月16日載:「民國七年,我因Sir Charles Eliot的介紹,請他到北大教梵文,並教印度古宗教史。他的古宗教史是我替他口譯的,我們合作兩年,我得益不少。我初學梵文,也是跟他學的。他今年僅六十風,他一妻一子。」

參考書目[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