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線技術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門線技術(英語:Goal-line technology)是一項新興的足球運動輔助技術英語Assistive technology in sport,可以通過判斷球是否越過了球門線來確定入球是否有效。國際足協一直以來都反對引入門線技術,而只是依靠場上球證執法。2012年7月5日,國際足協終於全票通過了在正式比賽中使用門線技術的決議。[1]

門線技術的特點就是當球賽進行時,如球越過球門內的白界,球證戴上的專用手錶會顯示「GOAL」的字眼,即代表球已越過白界。

歷史[編輯]

是否引入門線技術的討論開始於2005一場托定咸熱刺曼聯英超比賽,這場比賽熱刺的柏度·文迪斯於完場前一分鐘在中線附近大腳笠射,曼聯龍門萊·卡路爾接球甩手,皮球滾向球門,並明顯越過門線的情況下,才被卡路爾回身撈回場內,因為球證和旁證均未看到球過門線,熱刺這個入球被判無效。[2]此事引發國際足協開始對Adidas的門線系統進行測試。此系統基於嵌入球中的一個晶片,當球穿過佈於球門區域的傳感器時,該晶片可向球證發送信號。[3]國際足協主席白禮達曾表示,「我們在秘魯U17世界盃上做過了各種各樣的測試,然而結果並不顯著,所以我們還會在2007的青少年比賽中進行試驗」。[3]

2008年,白禮達拒絕了該系統並聲稱該技術只有95%的準確率。[3]

2010年3月,國際足總理事會通過投票以6-2的結果決定永久放棄使用該項技術,兩張反對票是由蘇格蘭和英格蘭足總投出的。參加歐霸盃足球聯賽的48名隊長的投票顯示,90%的回應聲稱希望這項技術被引進。[4] 由於2010世界盃出現的幾次誤判,國際足協宣佈會重新開始討論是否使用門線技術[5]

2012年7月5日,使用門線技術的決議獲國際足協表決通過[1]

2014年6月15日,於河岸球場舉行的2014年國際足協世界盃E組的法國對陣洪都拉斯的比賽,本澤馬的入球被門線技術判為有效,成為世界盃史上首個依靠門線技術而非球證的判斷來判定的入球。[6]

已經開發的一些系統[編輯]

目前主要有兩家公司參與開發足球場上的門線系統。

鷹眼系統[編輯]

鷹眼系統馬諾爾研究公司英語Roke Manor ResearchRoke Manor Research Limited)的工程師們開發,已在板球網球士碌架運動中採用。此系統基於三角測量原理,使用的視覺圖片和時間數據由設置在場地不同區域的高速攝像機提供。為確保該系統運作,球場周圍需要設置6台攝像機,價值達到25萬英鎊[7]對該系統的批評者聲稱,該系統會延緩比賽,而且統計學誤差太大。[8]網球運動員羅渣·費達拿拉斐·拿度都曾批評該系統在網球比賽中缺乏精確度[9][10],儘管費達拿本人支持該系統應用於足球比賽。[11]根據該系統的發明者保羅·霍金斯(英語:Paul Hawkins)的說法,如果球完全被遮擋,那麼該系統會失效,為了達到準確,至少球的25%需要可見。[7]

Cairos GLT系統[編輯]

此系統由Adidas與Cairos Technologies AG聯合開發,由裝於禁區下和門線後的細纜線構成。電纜中的電流會產生磁場,當球在球門區域時,球中的傳感器會接收、測量磁場,並將球的位置信息傳給球場周圍的接收器。隨後該信息被轉發給中樞計算機,計算機會根據數據來計算球是否穿過球門線,確認得分時向球證佩戴的特製手錶發送入球信號。對於該技術是否會延誤比賽,Cairos聲稱上述一系列動作可以在微秒量級的時間內完成。由Cairos開發的一個更久的系統曾在2005年U17錦標賽上試驗過,然而被發現不夠快或是不夠準確。[12]

批評聲音[編輯]

儘管擁護者們堅稱門線技術會顯著改善比賽中的球證失誤情況,但仍有許多針對該項技術的批評。其中許多批評聲來自國際足協本身,包括主席白禮達。除了關於技術方面的批評,批評者們還指出此項技術會減弱比賽當中人為因素的影響,從而消減了人們為錯誤而爭吵所帶來的樂趣。[13]白禮達說:「其他體育項目會為了新出現的科技而修改規則,我們不這樣做則保持了足球的魅力和流行」。[14]白禮達認為,引入鷹眼系統會使得球員與教練不斷地要求回放錄像,擾亂足球比賽的連貫性。而引入Adidas的系統,則會提升這家運動公司在足球行業中的壟斷地位。[15]

其他批評者說,若要在各項級別賽事中採用此項技術,費用則極為昂貴,尤其是對於小型的或貧窮的足總而言。國際足協官員表示,他們更傾向於選擇「更好的執法」或是更多的球證,而不是使用科技來解決問題。[16]擁護者們在回擊中引用了許多由錯誤的門線判罰決定比賽結果的例子,並指出自從國際足協進行最初的試驗後,此項技術已經日新月異。擁護者們還爭論稱,應該優先考慮該項技術對球證的幫助,而非由不同足總的執行情況差異造成的規則混亂。[5]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足球运动走进门线技术时代. 網易. [2012-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2. ^ BBC SPORT | Football | Premiership | Manchester United 0-0 Tottenham. BBC News. 2005-01-04 [2010-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7). 
  3. ^ 3.0 3.1 3.2 Goal-Line Technology: Crossing Too Many Lines For FIFA?. GeekWeek. [2010-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1). 
  4. ^ Football players push FIFA for goalline technology. CNN.com. 2010-03-05 [2010-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19). 
  5. ^ 5.0 5.1 FIFA President Apologizes for Refereeing Errors. NY Times. 29 June 2010 [29 June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2). 
  6. ^ 高科技其实在放大人类弱点 门线技术仅起一次作用. 新浪. 2014-07-15 [2018-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4) (中文(中國大陸)). 
  7. ^ 7.0 7.1 Hawk-Eye set to extend its influence to contested goals. The Sunday Times. 2007-08-17 [2010-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23). 
  8. ^ Why FIFA Refuses to Sanction Goal-Line Technology. Fast Company. 28 June 2010 [29 June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03). 
  9. ^ Federer: Hawk-Eye must be scrapped| Sport. This is London. [2010-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15). 
  10. ^ Nadal slams Hawkeye after losing to Youzhny. Rediff.com. 2004-12-31 [2010-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31). 
  11. ^ "Soccer needs technology, tennis does not: Federer". Reuters.com. 2010-06-28 [2010-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03). 
  12. ^ adidas and Cairos test new Goal Line Technology. Articlealley.com. 2007-12-13 [2010-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7). 
  13. ^ Kelso, Paul. England v Germany: Frank Lampard's 'goal' reignites goal-line technology debate. Telegraph. [2010-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30). 
  14. ^ CBC Sports. FIFA halts instant replay experiment. Cbc.ca. 2008-03-08 [2010-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02). 
  15. ^ 引入鷹眼?先幹掉白禮達再說[永久失效連結]
  16. ^ England v Germany: Fifa want 'better refereeing' not goal-line technology. Telegraph. [2010-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