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周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點評: * 「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台灣省立台北師範學校首任校長為福建師專的唐守謙校長,並因應小學美術師資之需求,特於1947年設立三年制藝術教育科,因「二二八事件」影響,原本前來任教的朱鳴崗、楊啟煙等教師先後離職」是否與主題無關,「台灣藝術發展至1950年代期後期,「五月畫會」、「東方畫會」及「現代版畫會」[4] 等藝術團體畫會相繼成立,倡導西方現代藝術觀念,形成現代抽象繪畫運動及畫會時代,特別是畫會成員中絕大部分來自周瑛任教的北師學生有霍剛、蕭勤、李元佳、蕭明賢等,也有現代版畫會的江漢東、秦松、李錫奇等。」以及」1995年開啟〈木之贊 〉系列的創作,以不規則的木塊為媒材,用大小不同的木塊緊密嵌合,構成作品畫面主要的造型變化和抽象語彙,此外也創作巨幅的複合媒材〈山外山〉、〈旋〉畫作,結合平面油彩、沙子、棉線與紙張等複合媒材肌理,創作太空宇宙虛無抽象風格作品「過於冗長
  • 」1988年自教職退休後,出國紐約等地參觀許多的現代藝術創作拓展視野,開始嘗試多媒材拼貼技法的運用「如果沒有第二手來源介紹不值得寫
  • 獲獎和評價可以單獨分章節寫 及時雨 留言 2023年12月9日 (六) 08:30 (UTC)


周瑛(1922年—2011年)臺灣版畫藝術家與藝術教育家,1947年福建師專藝術科畢業,1948年應聘來臺,任教於臺北師範學校藝術科(今臺北教育大學)長達四十年,培育許多臺灣傑出重要的藝術家,也是二戰後自大陸來臺的木刻版畫家。在50-60年代臺灣現代抽象繪畫思潮影響下,致力於現代版畫藝術創作耕耘,由寫實風格的木刻版畫表現方式,改以「刻」轉變為「拓」的方式,朝向抽象形式來表達,其代表作品為〈石之頌〉系列,利用拓印技法表現物體肌理的虛實抽象造型成為台灣現代版畫重要的創作者,90年代之後,更以木材為主「現成物」的複合媒材拼貼創作,創作出〈木之讚〉系列作品。 [1]:6

生平傳略[編輯]

1922年出生於福建長汀縣,原名周林長,因1937年初中畢業時為逃離父親決定的傳統婚姻,離家出走自行改名為周瑛,並選定11月12日「國父誕辰紀念日」作為生日,[2]:151939年考入福建省立師範學校藝術科(後更名省立永安師範學校),1942年畢業後,先後在龍岩中學、明溪中學擔任美術教師。1945年繼續進修考入福建師範專科學校藝術科,就學期間受教於唐守謙校長、謝投八主任、吳啟謠、唐一帆、宋秉恆、林椿、吳壽祺等教授[3]。承襲謝投八的法國學院風景畫傳統,以素描水彩媒材寫實技法描繪寫農村抒情風景,風格細膩。[2]:19此外1945年至1948年間因戰亂與抗戰勝利後社會問題嚴重,周瑛受到宋秉恆(福建地區木刻運動領袖並創立《大眾畫刊》)的木刻版畫創作指導,創作具有社會寫實及人道關懷的木刻版畫[2]:23

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學校首任校長為福建師專的唐守謙校長,並因應小學美術師資之需求,特於1947年設立三年制藝術教育科,1948年周瑛福建師範專科學校畢業後,獲得福建師專的老師唐守謙邀請應聘,來到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學校(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擔任藝術科教職。[1]:151950年與福建師範專科時期結識同校的史地科同學吳菊英女士結婚,1951年至1960年的十年間,五男和一女先後來報到,為了增補家用,也在課餘時接案製作當時紡織用的花布繪圖設計。此時1950至60年代臺灣藝術掀起倡導西方現代藝術觀念,形成現代抽象繪畫運動及畫會時代,周瑛任教的北師學生參與現代版畫會的江漢東、秦松、李錫奇等人推動現代版畫藝術思潮,周瑛與時俱進向學生所主張追求的「現代繪畫」重新學習,全力投入探索認識抽象繪畫,[1]:26周瑛利用木紋的質感拓印,加上色面的深淺變化,畫面單純符號造型,像是書寫性抽象表現,成為個人的現代版畫風格特色,1974年榮獲中華民國畫學會版畫類「金爵獎」,1983年參加「中華民國國際版畫雙年展」首屆及第三屆以〈石之頌〉系列作品獲得首獎,為版畫創作的代表作品。[2]:100

1995年開啟〈木之讚 〉系列的創作,用大小不同的木塊緊密嵌合,構成立體現成物拼貼的抽象造型變化,並結合平面油彩、沙子、棉線與紙張等複合媒材肌理創作巨幅的複合媒材〈山外山〉、〈旋〉等畫作為表現太空宇宙虛無抽象風格作品。2009年因跌到中風行動不便,2011年中華民國建國百年,文化總會舉辦「百歲百畫-當代畫家邀展」[4],周瑛親自挑選作品送展,同年9月周瑛於午睡中安詳辭世。[1]:34-35 2016年自藝術家家屬捐贈34件周瑛作品給予國立臺灣美術館並舉辦「石木傳奇–周瑛作品捐贈展」。[5]2020年國立歷史博物館發行的《臺灣美術史辭典1.0》將周瑛編入臺灣美術史的藝術家辭條內,並簡述其生平、創作風格與藝術成就。[6]

作品風格[編輯]

周瑛以大自然中平凡的石頭、木頭為創作元素,以拓印、摩擦、拼貼現成物等技法表現抽象藝術意涵。[1]:35早期創作以傳統社會寫實風格的水彩、木刻版畫為主,1950年代以後,受其西方現代繪畫思潮的影響,脫離以往木刻版畫為具象寫實主義的表現方式,改變木刻技法用雕刻「刻」的技法轉變為拓印「拓」的各種媒材紋理表象方式,表現書法線條與木頭肌理韻味的結合,成為個人創作特色。其中代表作品為〈石之頌〉版畫系列,將原本自然界的石頭,運用拓印技法試圖捕捉石材在其光影之間肌理紋路的變化,以不規則的簡潔造型,黑白漸層的色調,表現出輕盈飄忽的抽象造型構圖,延伸出想像的虛無空間。[2]:104之後1990年代創作的〈木之讚 〉系列作品,以木材原木現成物件,利用天然不同形狀的木紋與肌理,在平面畫板上直接排列拼貼,塑造出的立體形狀,表現作品多層次的原木造形與物體虛實之拼貼合成空間。[7]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蕭, 瓊瑞. 〈石木傳奇-周瑛的創作成就與特色〉收錄於《石木傳奇-周瑛作品捐贈展》. 台中: 國立臺灣美術館. 2016. 
  2. ^ 2.0 2.1 2.2 2.3 2.4 廖, 新田. 《痕紋.印紀-周瑛》. 台中: 國立臺灣美術館. 2018. 
  3. ^ 周, 瑛. 《周瑛》. 臺北: 國立歷史博物館. 1989: 1. 
  4. ^ 百歲百畫 125位畫家聯展. 中國時報. 2011-02-27 [2023-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6). 
  5. ^ 石木傳奇–周瑛作品捐贈展在國立臺灣美術. 指傳媒. 2016-04-11 [2023-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6). 
  6. ^ 國立歷史博物館. 史博珍藏-周瑛. 國立歷史博物館. 2021 [2023-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03). 
  7. ^ 《典藏目錄25》. 台中: 國立台灣美術館. 2013: 284. 

Category:臺灣1000專案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