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志书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明志书院
泰山明志书院(2007年7月30日)
位置 中华民国新北市泰山区明志路二段276号
25°02′49″N 121°25′36″E / 25.0469721768081°N 121.426602445655°E / 25.0469721768081; 121.426602445655
建成时间1764年
官方名称明志书院
类型登录等级:历史建筑
登录种类:书院
参观费用免门票
详细登录资料

明志书院,为台湾北部书院,文风冠于全台,号称“北台首学”。原为一所书院,1761年(乾隆26年),来自福建汀州贡生胡焯猷,捐设土地设于兴直堡新庄的“山脚”,亦即今日新北市泰山区。随着1781年淡水厅厅治在竹堑(今日台湾新竹市),官绅们将明志书院迁建于竹堑,故分两时期为“泰山明志书院”与“竹堑明志书院”(新竹明志书院)。竹堑明志书院原址[1]位于新竹关帝庙之西内天后宫以南(今日西大路与西门街交会点处),已在日治时期拆毁。

胡焯猷的义举,造就台湾大甲溪以北第一个书院的诞生,尤其在公家的淡水厅儒学迟至半个世纪(五十四年后,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后才设立的情况下,明志书院更是发挥了“民间教育”的宗旨,现在明志书院位于新北市泰山区明志路二段276号。

沿革[编辑]

明志书院于泰山(1763-1780)[编辑]

泰山明志书院

乾隆十一年(1746年),由于新庄平原地区已为“淡北巨镇”,移民经济无虞后,便鼓励子弟参与科举,晋为士绅。惟富裕的新庄因距厅治竹堑太远,“地处极北,烟火虽繁,人文未振”,八里坌巡检虞文桂于新庄街尾设义学一所,不久后八里坌巡检移驻新庄,义学被征用为衙门,因此废止,长达十七年,士子须远赴彰化县就学,故许多士子中辍学业。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三月二十四日,贡生垦户胡焯猷捐地,恢复义学,将自己位于新庄山脚(今日泰山区)的“竹围、房屋、鱼池等项充作义学,又年收租六百余石,永作膳脩膏火之资”,其义举感动了另一位大垦户监生郭宗嘏,郭也捐了大量金钱予“义塾”。彰化知县兼署淡水同知胡邦翰收到胡焯猷的呈文后,随即勘查、确认佃农,并详禀此事。八月,闽浙总督杨廷璋核准,次年四月,杨廷璋又听淡水同知夏瑚,义学改名为“明志书院”,并为书院撰写“兴直保新建明志书院碑”。“明志”二字,正取诸葛孔明的家训“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并有“爰标明志之名,冀成致远之器”之意。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官吏在淡水厅厅治竹堑城(今新竹市),建新竹明志书院并以之为校本部。

2003年6月24日,泰山明志书院因为年久腐朽加上连日大雨,书院梁柱不堪负荷,全部倒塌。

2005年9月26日,泰山明志书院安座,9月28日启用典礼,为北台湾教育留下珍贵的史迹。

明志书院于新竹(1781-1895)[编辑]

位于淡水厅治的新竹明志书院图[2]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建明志书院于淡水厅厅治竹堑城(今新竹市),泰山书院仍保留但以新竹为校本部。

道光九年(1829年),郑用锡任院长,郑用锡曾考取道光三年三甲进士,号称开台进士,台湾第一名进士。

道光十四年(1834年),郑用锡赴京任官,郑用锡族弟郑用鉴接任院长;郑用鉴于道光五年考中“拔贡”,成为北台湾地区首位“拔元”。次年循例在礼部复试,保和殿朝考---御前殿试,经取录第七名( 台湾纪录保持人),宅第( 征士第 )位于中正路 北门街开台进士第对面。郑用鉴执掌新竹明志书院三十年,台北举人陈维英受业于郑用鉴, 后陈维英掌教台北及宜兰仰山书院,名震台北、宜兰,故北宜文风间接受新竹明志书院影响。

光绪十七年(1891),光绪帝颁赠御笔匾额的金匾“泽普瀛儒”,暨册封乡贤[3]。 有“淡兰文风冠全台”,称呼的“北台首学”

日治时期明治廿八年(1895年),新竹明志书院于市区改正时开辟道路(今西大路)而遭拆毁;第一任台湾总督桦山资纪赠院长郑用鉴题有“学界泰斗”的匾额。 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高松丰次郎等人合资筑新竹第一家戏院“新竹座”于明志书院旧址,即今西门街与西大路交叉处,惜于大正六年(1917年)火灾焚毁。

明志书院建立后,淡北中举士子的数量增多,不仅逐年增加,甚至超过同时台湾其他地区的发展。中举士子以士绅身份投入地方各项活动,与教育相关的各项事功亦多,甚至于日治后负责汉文教育的机构是地方私塾、书房,使得竹堑地区的私塾数量冠于全台。

2001年(民国90年),于书院原址辟建之明志书院停车场落成,新竹市长蔡仁坚揭牌落成纪念,以书院自1781年至1895年事迹为题,作为书院创建220周年纪念[4];新竹市政府以书院之名创设竹堑明志奖,以表扬表现卓著的教师。

参考资料[编辑]

  • 台湾通史/卷34.乡贤列传
  1. ^ 24°48′06″N 120°57′57″E / 24.801787°N 120.965798°E / 24.801787; 120.965798
  2. ^ 陈培桂,淡水厅志,1871年
  3. ^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明清 543年 全台共五位 )
  4. ^ 存档副本. [2014-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