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特內勒隕石坑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豐特內勒隕石坑
月球軌道器4號拍攝的圖像.
緯度63.42°N
經度18.96°W
直徑37.68公里
深度2.153公里
月面座標日出時19°
命名來源貝爾納·豐特內勒

豐特內勒隕石坑(Fontenelle)是位於月球正面冷海西北的一座撞擊坑,約形成於早雨海世[1],其名稱取自法國天文科普作家貝爾納·豐特內勒(Bernard Fontenelle,1657年-1757年),1935年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正式批准接受。

描述[編輯]

豐特內勒隕石坑的周邊,月球北極區域圖[2]
豐特內勒隕石坑在月球上的位置

該隕坑西側毗鄰環壁平原-約·赫歇爾環形山、東北靠近殘存的伯明罕環形山、而大小類似的拉·孔達明隕石坑則位於它的西南偏南[3],該隕坑中心月面坐標63°25′N 18°58′W / 63.42°N 18.96°W / 63.42; -18.96,直徑37.68公里[4],深度約2.153公里[1]

豐特內勒隕石坑外觀大體圓形,部分地區略為參差,幾乎未受到明顯的侵蝕。坑壁邊緣清晰,外側壁較削薄,東南壁延伸出一道伸向冷海表面的皺嶺,西側及西北壁則與崎嶇的高地相連接。隕坑內壁較平整,帶有較高的反照率,沿西側壁顯示有岩體崩塌形成的凸崖。隕坑坑壁最大高出周邊地形1000米[1],內部容積約1040.86立方千米[1]。坑內地表凹凸崎嶇,靠西側延伸了數道坡勢和緩、與內壁平行的山脊;東部坑底則蜿蜒著一些小月溪;中心點附近矗立有一座穹頂丘。

在豐特內勒隕石坑南面,距衛星坑"豐特內勒 G"西北偏北約15公里處,坐落了一座被高反照率地表環繞的無名坑,其形態特徵與澄海中的林奈隕石坑非常相似。

豐特內勒隕石坑東面分布有一處不常見的表面帶角狀的幾何構造,它後來被以德國月面學家約翰·海因里希·馮·馬德勒之名而稱之為馬德勒方格(Mädler's Square)。該特徵大體呈方形,但因透視作用而顯示為菱形,在早期很多有關月球的書籍中都曾提到過它。

由於豐特內勒隕石坑在月球上所處的位置,從地球上觀察,其外觀因透視作用而明顯變形。

衛星隕石坑[編輯]

按慣例,最靠近豐特內勒隕石坑的衛星坑在月圖上以字母標註在該坑中心點的旁邊。

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拍攝
衛星坑"豐特內勒 D",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拍攝。
豐特內勒 緯度 經度 直徑
A 67.61° N 16.15° W 21.52公里
B 61.91° N 22.99° W 13.16公里
C 64.52° N 27.32° W 12.96公里
D 62.64° N 23.44° W 16.15公里
F 64.41° N 28.21° W 11.07公里
G 59.57° N 18.37° W 4.13 公里
H 64.10° N 20.15° W 6.11 公里
K 69.66° N 15.77° W 6.72 公里
L 66.54° N 16.62° W 5.15 公里
M 63.15° N 28.86° W 9.15 公里
N 64.06° N 29.75° W 8.30 公里
P 64.20° N 17.26° W 6.37 公里
R 64.32° N 18.77° W 4.91 公里
S 65.32° N 26.85° W 7.53 公里
T 66.38° N 25.88° W 6.59 公里
X 60.57° N 27.81° W 7.47 公里
  • 衛星坑"豐特內勒 D"是一座同心環坑。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1.2 1.3 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
  2. ^ Map of the vicinity of the North Pole of the Moon. (PDF). [2017-04-0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12-27). 
  3. ^ Crater Fontenelle on the map LAC-12. (PDF). [2017-04-0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6-05). 
  4. ^ Directory of the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2017-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7). 

另請參閱[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