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式105mm榴彈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九一式105mm榴彈炮機動九一式105mm榴彈炮
正式名稱 九一式105mm榴彈炮 / 機動九一式 105mm榴彈炮
重量 九一式105mm榴彈炮 1,500kg
機動九一式105mm榴彈炮 1,750kg
炮身重量 343kg(帶閉鎖器)
槍口徑 105mm
2090mm
初速 454米/秒
最大射程 10,800米
仰角/俯角 -5° 至 +45°
水平角 左右20°
靠背椅 1100-1170mm
使用的彈藥類型 九一式尖銳彈
九五式尖銳彈
破甲榴彈
十四年式鋼性銑榴弾
九一式鋼性銑榴弾
十四年式代用弾
九一式榴弾
九五式榴霰弾
九五式焼夷弾
十四年式代用弾
九五式代用弾甲

製造國  法國
 大日本帝國
總產量 1,100 門 九一式105mm榴彈炮
100 門九一式105mm榴彈炮

91式105mm榴彈炮,日語:九一式十糎榴弾砲(きゅういちしきじっせんちりゅうだんほう)是日本帝國陸軍1930年代初期使用的榴彈炮。本節還詳細介紹了機動91式105mm榴彈炮,這是一種用於機械化牽引的衍生產品。

甲午戰爭諾門罕事變二戰太平洋戰爭/東亞戰爭)期間,日本陸軍使用的主力輕榴彈炮。它主要由野砲兵連隊(軍隊符號:A),即師團級炮兵來操作。

概述[編輯]

一戰期間的歐洲戰線,除了常規的75mm級野戰炮外,各國還把100mm級輕型榴彈炮合併為師屬炮兵,彰顯威力。為此,日本認為有必要研製一種師炮用100毫米級輕型榴彈炮,這種榴彈炮可以像野戰炮一樣由6匹馬拖曳。新榴彈炮的規格是根據1920年7月20日(大正9年)「參第398號」兵器研究方針確定的。陸軍就要求要求法國施耐德試製,如果結果良好,日本表示將購買 300 個單位 。

試製炮於1930年(昭和5年)完成,同年年底至次年年初從法國運來5支。期待已久的軍隊立即進行了各種測試,結果普遍認為性能良好訂購了300門成品炮。之後,於1933年3月(昭和8年)確立制式並實現國產化。

閉鎖機是標準的水平鎖栓式,使用裝藥可變式的分離藥筒。第 1 次充電、第 2 次充電和第 3 次充電按充電次數的降序排列。它採用現代設計,採用開腿式炮架,與其他國家的同級火炮相比,在射擊性能方面沒有特別的優勢,但也沒有明顯的劣勢。特別是,前部炮架變得更輕,使其成為同代設計中操作重量(連接炮架重量)最輕的炮種之一。但由於原封不動地採用了法國的設計,對於當時日本士兵的體格來說顯然過於沉重[1] ,也有人指出各部分都缺乏人體工學考慮[2]

1936年(昭和11年)開始全面配備部署,並作為野戰炮兵的主要武器維持,尤其是1940年(昭和15年)以後,野戰炮和山炮的生產極為簡陋。效仿德國陸軍的體制 ,原本的想法是讓師屬炮兵由這款火炮和96式15cm榴彈炮組成,但由於後來形勢的變化和國力的差異,想要完全實現是不可能的,太平洋戰爭時期的大部分師級火炮都是庫存的75mm野戰炮和這種火炮的混合體。

這門火炮也被用作一式十糎自走砲Honi II 的武器,這是一種基於九七式中型坦克底盤的自走炮。

穿甲能力[編輯]

關於該型火炮的穿甲能力,以穿甲彈為例,最大鋼板穿透厚度為1500米射程63毫米,1000米射程70毫米,500米射程76毫米,在 100 m 的拍攝距離下為 83 mm。另外,根據1945年8月(昭和20年)美國戰爭部的情報資料,繳獲的槍枝的穿甲能力值是使用了一套穿甲彈,一發命中90度角的情況下,拍攝距離為750yd(約685.8m)/2.7in(約69mm)、500yd(約457.2m)/2.8in(約71mm)、250yd(約228.6m)/2.95in (約 75 毫米) [3]

(根據1945年左右呂宋島的作戰報告,無論打到哪裡,近距離都有效[4] 。使用的彈藥類型未知。 )

在 3 型穿甲高爆子彈( ta 子彈)的情況下,它在 1000 米的射擊距離下穿透 120 毫米,在 500 米的射擊距離下穿透 80 毫米[5] 。大阪兵工廠枚方工廠製造了大約 9,000 枚 3 型裝甲高爆子彈[6]

機動性[編輯]

1933年(昭和8年)開始嘗試將此炮作為坦克師機動火炮的牽引車, 1935年(昭和10年) 機動91式105mm榴彈炮正式頒布。然而,由於成立機動炮兵連隊的延遲,實際生產直到1941 年才開始。

在射擊性能方面,它與常規的91式10厘米榴彈炮相同,但配備了板簧懸架和用於車輛牽引的無刺橡膠輪胎,最大牽引速度為40公里/小時。與此同時,炮車的重量增加了約250千克,但由於它是由不連接前車的單個炮車牽引的,因此操作重量相當輕。

腳註[編輯]

文獻來源[編輯]

  1. ^ 佐山二郎「大砲入門 陸軍兵器徹底研究」p250。
  2. ^ 山本七平『ある異常體験者の偏見』文藝春秋 (1988/08) 文春文庫
  3. ^ "Japanese Tank and AntiTank Warfare" http://usacac.army.mil/cac2/cgsc/carl/wwIIspec/number34.pdf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4. ^ 白井明雄『日本陸軍「戦訓」の研究』芙蓉書房出版、91ページ。
  5. ^ 佐山二郎「日本陸軍の火砲 野砲 山砲」p301。
  6. ^ 佐山二郎「日本陸軍の火砲 野砲 山砲」p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