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信息商品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信息商品化,是指在商品經濟發展過程中,人們在進行現實的產品服務交換時,屬於人們自身的、物品的和社會的各種信息也成為商品的過程。[1]

起源[編輯]

在信息產品的商品化過程中,信息商品作為獨立的商品形態出現的標誌是1624年英國出台《壟斷法》。該法律規定,有關創造發明一類的產品必須通過交換方式進行交流。[2]

特徵[編輯]

信息作為商品,理論上能夠被無限多次地使用和消費。信息商品的消費和使用表現為載體的轉換,而不會引起信息本身內容的損耗和喪失,交易的結果是共享而不是轉讓。[3]在信息產品的生產中,常包含兩個過程,即信息本身的生產,和信息商品的大批量的複製。前者是是集合了創造者的經驗智慧知識的創造性過程,後者是大規模複製的機械性過程。信息產品在生產投入和產出之間並不確定。信息商品的成本難以估算,甚至根本無法量化,所以信息的價格完全由市場本身決定。[4]

影響[編輯]

負面影響[編輯]

信息商品化使獲取信息的成本越來越高昂,使社會的貧弱階層難以承受。市場的力量越強大,貧弱階層可以自由獲取的信息就越少。因此,信息商品化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貧弱階層免費獲得公共信息的權利。[5]缺少獲取信息所需要的前期投資,以及計算機網際網路等基本的信息獲取設施,意味著不僅失去依託於這些設備而生的基本信息服務,更將自己阻斷於新的信息傳播渠道和獲取渠道。同時新的信息技術往往會壓榨傳統的、大眾化的信息手段的生存空間,更加不利於依託傳統信息渠道的用戶。擁有社會財富越多的人,往往越注重對信息素養和能力的提高,這些社會財富擁有者通常更多地參與政策法律的制定,導致政策越來越向有利於社會財富擁有者傾斜,進一步限制公共信息的範圍,加速信息分化和信息私有化[6]

正面影響[編輯]

信息商品化是生產力加速發展的動力;市場經濟促使經營者利用信息手段加強生產經營銷售等環節的管理,而信息資源的商品化,又進一步加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信息商品化是信息社會化的保證;當信息資源的商品化迫使信息需求者將信息的獲取費用計入成本時,他們才能認識到信息資源的作用,從而提高信息資源的利用率以及信息產品本身的質量。[7]


參考文獻[編輯]

  1. ^ 齊書榮. 信息商品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初探. 经济与社会发展 4. 2006.3. doi:10.16523/j.45.1319.2006.03.025. 
  2. ^ 婁策群、桂學文. 信息经济学通论.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1997. 
  3. ^ 鍾義信. 信息对于人类的意义. 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5. 
  4. ^ 錢兆華. 信息商品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初探.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2. doi:10.13624/j.cnki.jgupss.1998.01.007. 
  5. ^ 於良芝,陸行素,郝玉峰. 从信息政治经济学视角看公共图书馆发展的社会环境.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2. 
  6. ^ 柴維國. 信息商品化对信息公平的影响.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05.8. 
  7. ^ 胡元木. 信息资源商品化的市场培育与管理. 山东经济. 2006.9. doi:10.13962/j.cnki.37-1486/f.2006.05.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