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美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壯族美術,是指壯族人民創造的繪畫、雕刻、建築、工藝美術等視覺藝術作品。壯族原始文化遺蹟中,以桂南、桂西地區出土的大石鏟為代表器形。石鏟器身扁平,弧刃無鋒,外觀規整,造型均衡美觀。古代美術中的繪畫以左江崖壁畫為其代表,畫地達八十四處,其中五處屬晚近期作品,另七十九處尚屬戰國早期至東漢的產物。崖壁畫分布之廣,地理環境之險,圖像之多,畫面之大,實屬罕見。其古建築多為干欄式。工藝製品中以銅鼓等青銅器見長,銅鼓主要為北流型、靈山型、冷水沖型,也稱「三型銅鼓」。三型鼓的出現,標誌著壯族祖先的青銅文化達到了鼎盛時期。其他青銅器有錢、鳥首傘狀器、盤口鼎、羊角鈕鍾、扁莖短劍、注形器、筒、蔑刀、銅屋等。壯族的麻欄建築與百越族中各族群的干闌建築有著許多共同的特徵。廣西的織造是以絲質緯線決定圖案與色彩的變化,以棉質經線作為圖案的底面,織成後會出現一種粗放厚重、富有立體變化的藝術效果。其實用價值與藝術價值在壯族人的生活中均占有很高地位。人稱此傳統工藝品為「壯錦」。壯族服飾以簡潔樸實為基因,配以華美精巧的壯錦作邊飾,色彩對比強烈。壯文呈方形,故壯族民間稱之為「方塊字」,也有人稱為「土字」或「土俗字」。保存完好的最早壯文見於上林的《六合堅固大宅頌碑》。當今,在壯族中已湧現出不少畫家和雕塑家,兒童畫家亞妮等的作品,在畫壇引起轟動。還有不少優秀的國畫、油畫、版畫、水粉畫、雕塑等作品相繼問世。民間農民畫也頗流行。

早期繪畫[編輯]

廣西貴縣羅泊灣一號西漢墓出土的漆繪招魂升天圖,是早期壯族地區繪畫的代表。此圖是用彩漆畫在一件銅筒的外圍。銅筒高41.8厘米,自上而下繪有四段人物的圖畫,各段既自成一幅,被此又連貫相通。第一段,描繪兩位方士相向跪坐,默念咒語,作喪葬祭把的姿態,給墓主人超度靈魂升天。兩人之間畫了些符號化的扶桑樹,象徵東方天國。另一頭,畫墓主人在捶打一隻溫良的狗。據記載,邀神下凡,楚人是用豬、牛,越人則是用狗、雞。畫師意圖明顯,即示墓主人生前就有敬神的心願。第二段,畫兩個女子向巫師跪拜,中間有高盆、魚簍等物,表現巫師給殉葬者舉行招魂儀式。另一頭繪巫師騎雲豹駕霧,繪巫師向閉目平躺的墓主人念咒語,再配以貓頭鷹、大老鼠等陽問之物,表明墓主人已死並向天堂引升靈魂。第三段,繪墓主人在巫師的默念聲中,向上天雀躍狂奔,表現墓主人正在升天途中的情景。還畫有明確指向的東西,表明墓主人升天的方向,畫面洋溢著歡快送別的氣氛。第四段,繪墓主人飄然自若,立於彩雲仙境之中,巫師立於其旁,供緝道賀,鳳鳥起舞俸場,而狗卻被把守天門的怪獸拒擋門外。

同一漢墓中還出土了漆繪獵頭圖。此圖是用黑漆繪在一個銅盆6外圍。共出土4件,有3件尚保存清晰的圖畫。銅盆i10一17厘米,口徑44—65厘米。盆口沿有4個鋪首銜環,在4個鋪首之間,分別繪有4組人物生活圖,其內容為議事、戰爭、獵頭、鬥獸,可能是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寫照。獵頭,即是將人頭砍下,作祭招供品,可見此畫是反映野蠻的戰爭。

銅鼓[編輯]

出土於貴港羅泊灣的一面銅鼓

銅鼓是壯族青銅器的代表。經學者們考證,認為駱越人曾使用過石寨山型銅鼓;僚人是冷水沖型和遵義型銅鼓的鑄造者和使用者;北流型早期和中期鼓的主人是西甌人;北流型晚期鼓和靈山型鼓是於滸人和俚人的文化遺物;而麻江型銅鼓則為僮人所用,至今仍沿用。

銅鼓的外形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造型藝術。無底腹空,腰曲胸鼓。鼓面為重點裝飾部分,中心常配以太陽紋,外圍則以暈圈裝飾,與鼓邊接近的團帶上鑄著精美的圓雕裝飾物,最多的是青蛙,其次有騎士、牛、龜、鳥等。造型誇張、雄強、有力、莊重耐看。鼓胸、鼓腰也配有許多具有濃郁裝飾性的繪畫圖案。鼓足則空留素底,造成一種疏密、虛實相間,相得益彰的效果。這些圖像都在模坯上用樓刻或壓印技術製作而成,採用線地浮雕的技法,畫像傳神簡潔,線條剛勁有力。畫像紋飾大抵分物像紋飾、圖案紋飾兩類。物像紋飾有太陽紋、翔罵紋、鹿紋、龍舟競渡紋和羽人舞蹈紋等;圖案紋飾有雲雷紋、圓圈紋、錢紋和席紋等。這些圖像紋飾往往以重複或輪換的形象、構圖出現,產生強烈的整體藝術效果,表現出合理的裝飾布局。鼓胸裝飾帶的圖像有長卷形式,而鼓腰裝飾則相對獨立。

花山壁畫[編輯]

花山崖畫是壯族先民崖畫藝術的代表,其畫面高44米,寬170米,是中國現存最大的一幅崖壁畫。畫面從距山腳2米開始繪製,而以5—20米高的中間部分的畫像最多。崖畫大部分描繪著不同的人物形態,至今仍能清晰可辨的約有1300多個,最大的高達2米,最小的不到0.3米,多數人物在0.6至1.5米之間。人物旁邊、頂部或腳下多配有物件或動物,共同構成花山的全部壁畫。所繪人物均為裸體,形象淳樸,形態各異。正中有一個腰掛刀劍、頭上有獸形裝飾、配有坐騎的數米高巨人,威風凜凜地站在那裡觀看弄鼓擊樂狂歌縱舞的人群,估計為領袖或指揮官。其餘人物多取正面,雙管平伸上舉,腿曲作騎馬蹲擋式,好似舞蹈動作的一瞬間;也有少數側面人物,多數難辨性別。縱觀全面,畫面表現的是某種祭把活動的場面,但具體內容所指,目前有不同的看法。花山崖畫系用軟刷類工具調紅顏色畫成,用筆租獷有力,古樸稚拙,群像生動,構圖飽滿,求密講勢。畫壁於河彎處的峽谷陡崖之上,在陽光照耀和水光反映下,放出紅色異彩,大氣神秘。崖畫無文字說明,關於製作時間,說法不一。有的認為是戰國前期,有的認為是漢代遺物,有的認為是唐宋西原蠻人遺物。

明清石雕[編輯]

陵墓雕刻時期盛行於壯族地區。主要為土司陵墓設計。採用石雕群的形式,以動物為多,計有石獅、石馬、石羊、石龜、怪獸和石涌等。這種石雕刀工姻熟、蒼勁流暢,雕、磨、陰、陽手法並用,造型既寫實又誇張傳神,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當代版畫[編輯]

雲南省馬關縣仁和鄉河峨新寨的農民版畫,在當代壯族繪畫中有一定地位。它始於1974年,在文山州群眾藝術館美術輔導幹部指導下形成。其特點是單線陰刻,黑白分明,質樸率真。作品計10餘次參加州美展,1979年參加全國性展出,廣為報刊選用。曾有兩批作品計20餘件應邀赴日本展出,產生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