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敵 (電影)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宿敵
Enemy
劇院上映海報
基本資料
導演丹尼·維勒納夫
監製
編劇喬賽·薩拉馬戈
哈維爾·古隆[*]
劇本哈維爾·古隆英語Javier Gullón
原著雙生英語The Double (Saramago novel)
喬賽·薩拉馬戈作品
主演
配樂
  • 丹尼爾·本西
  • 桑德勒·朱利安斯
攝影尼可拉斯·波杜克英語Nicolas Bolduc
剪輯馬修·漢南英語Matthew Hannam
製片商
片長90分鐘[1]
產地
語言英語
上映及發行
上映日期
  • 2013年9月8日 (2013-09-08)多倫多
  • 2014年3月14日 (2014-03-14)(加拿大)
  • 2014年3月28日 (2014-03-28)(西班牙)
  • 2014年8月17日 (2014-08-17)(香港)
  • 2014年10月31日 (2014-10-31)(台灣)
發行商
  • Entertainment One (加拿大)
  • Alfa Pictures (西班牙)
票房340萬美元[2][3]
各地片名
中國大陸宿敵
香港心敵
臺灣雙面危敵

雙面危敵》(英語:Enemy,中國大陸譯《宿敵》,香港譯《心敵》)是2013年加拿大與西班牙合拍的一部心理驚悚片。該片由M·A·法拉和尼夫·費奇曼英語Niv Fichman製片,丹尼·維勒納夫導演,哈維爾·古隆英語Javier Gullón改編自已故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喬賽·薩拉馬戈2002年的小說《雙生英語The Double (Saramago novel)[4]。主演傑克·葛倫霍一人分飾兩位相貌完全一樣,但性格有別的男性。梅蘭妮·蘿倫莎拉·蓋登伊莎貝拉·羅塞里尼聯袂出演。影片是西班牙和加拿大製片公司的跨國合作。

影片入選2013年多倫多國際影展特別放映單元,於2013年9月8日首映[5]。2014年3月14日,由A24發行,票房成績340萬美元,口碑不俗。影片榮膺第2屆加拿大影視獎英語2nd Canadian Screen Awards五項大獎,包括維倫紐瓦的最佳導演獎[6]、加頓的最佳女配角獎和電影的最佳影片獎[7]。該片還入圍2014年多倫多影評人協會年度加拿大電影提名[8]

劇情[編輯]

一名男子到地下俱樂部觀看一對男女的情色表演。演出末尾,女演員赤身裸體,用腳上的高跟鞋踩死了銀盤邊的一隻活的毒蜘蛛

亞當·貝爾是大學歷史系教授,平日過著靜謐、單調的生活。一天在同事的建議下,他租了一部電影,名叫《有志者事竟成》(Where There's a Will There's a Way)。突然,他發現片中飾演腳夫的演員看起來長得和自己一模一樣。通過在網上搜索資料,他了解到這位演員叫安東尼·克萊爾,藝名丹尼爾·聖·克萊爾。亞當又去租了安東尼出演的另外兩部電影,開始對這位仿佛是自己分身的男子著迷。不久後,亞當在家裡翻箱倒櫃,找到一張長相和自己相像的男子照片,一隻女性的手搭在他的肩膀上。然而,照片缺失了一部分,這名女子的身份很難辨認。

亞當跟蹤安東尼,來到了他的事務所,藉此找到他的住處。驅車來到安東尼的公寓,亞當用公用電話打到安東尼家,安東尼的妻子海倫接了電話。海倫誤把亞當的聲音當成了安東尼的,認為安東尼在跟她開玩笑,但是亞當堅持自己不是安東尼。海倫感到恐慌,亞當匆忙掛掉電話。後來,海倫跟安東尼說了電話和亞當的事情,安東尼表示自己不知道亞當這個人。海倫不相信他,開始自己調查亞當,去亞當教書的大學,約他出來。海倫坐在教室外的長凳等待他,一看到他,便被他和自己丈夫相似的長相震驚了。亞當不知道海倫是誰,跟對方寒暄幾句後,便回到課室上課了。

安東尼最終給亞當回電話,兩人同意在酒店房間會面。他們發現對方跟自己長得簡直一模一樣,連疤痕都是相同的。亞當對安東尼的直接性格及完全相似的外表感到吃驚,因此感到不安和不舒服。他跟安東尼說見面不合適,便走出酒店房間離開了。第二天,安東尼跟蹤亞當,看到了亞當的女朋友瑪麗,瑪麗的外表吸引住安東尼。他戴上黑色頭盔遮住臉,騎摩托車尾隨她。

安東尼打算無端指責安東尼和他的妻子發生性關係,這樣一來,他便可以羞辱亞當,促使對方放棄和瑪麗共度周末的時間。安東尼威脅亞當,要他讓自己跟瑪麗出門過一個浪漫的周末,還要了亞當的衣服和車鑰匙。他表示過完周末,自己便會永遠消失。亞當順從了,安東尼下班後就把瑪麗帶去酒店。

就在兩人約會的時候,亞當來到安東尼的公寓,打算報復安東尼。然而他沒有安東尼公寓的鑰匙,辛虧公寓的管理員認為他是安東尼,他才能夠進門,儘管管理員拼命問「安東尼」可不可以再帶他去地下的情色俱樂部。在安東尼的家,亞當在架子上找到一張裝上相框的照片,框中的照片完好無損,上面的女子就是海倫。這時海倫回來,亞當開始假裝安東尼,海倫似乎沒有看穿。海倫隱瞞了他對亞當的懷疑,請他跟自己上床,佯裝自己沒有注意到這次交換。海倫摟住亞當,問他「今天在學校過得還好嗎?」亞當雖然很吃驚,但是假裝不知道,海倫也就沒有追問。那天晚上,海倫醒來走到客廳,發現亞當在哭泣,並道起歉來。海倫希望亞當留下,兩人做了愛。

酒店房間中的瑪麗做起愛來,發現安東尼手上有戒指的印記。她很害怕,開始質問他的身份。安東尼辯稱自己一直有這個標記,但海倫還是要安東尼載她回家。途經高速公路時,兩人在車上吵架,致使車子出事故,兩位乘客預計當場死亡。

第二天,亞當穿上安東尼的衣服。他打開了早些時候從事務所拿到的加密信件,發現裡面裝著僅限特定會員使用的地下俱樂部鑰匙。海倫洗完澡出來,叫亞當打電話給他母親,之後進了臥室。亞當問海倫晚上有沒有做什麼,表示自己要出門。臨出門打開臥室門時,他沒有看到海倫,卻發現一張有整個房間大的蜘蛛畏縮在後牆上。一臉沮喪的亞當嘆了口氣。

演員[編輯]

  • 傑克·葛倫霍 飾 亞當·貝爾 / 安東尼·克萊爾(Adam Bell / Anthony Claire
  • 梅蘭妮·蘿倫 飾 瑪麗(Mary
  • 莎拉·蓋登 飾 海倫·克萊爾(Helen Claire
  • 伊莎貝拉·羅塞里尼 飾 母親
  • 凱達·布朗(Kedar Brown)飾 門衛
  • 達里爾·迪恩(Darryl Dinn) 飾 影碟店職員
  • 喬舒亞·皮斯(Joshua Peace)飾 卡爾(Carl),亞當的同事
  • 提姆·波斯特(Tim Post)飾 安東尼公寓門房
  • 米沙·海斯特德(Misha Highstead)、梅根·曼恩(Megan Mane)、亞歷西·尤佳(Alexis Uiga)飾 暗室中的女性
  • 珍·莫法特(Jane Moffat)飾 伊芙(Eve,未列入演職員表)
  • 史蒂芬·R·哈特英語Stephen R. Hart 飾 保鏢(未列入演職員)

製作[編輯]

主體攝影於2012年5月22日在多倫多開始[9]

分析[編輯]

渥太華加拿大國立美術館門外的路易絲·布儒瓦雕塑作品《媽媽》。YouTube影評人克里斯·斯塔克曼英語Chris Stuckmann認為蜘蛛在《宿敵》中象徵著主角對女性的看法[10]

Indiewire的評論將電影和克里斯多福·諾蘭的《記憶拼圖》比較,認為這是一部「引人入勝的卡夫卡式挑釁性心理驚悚片」,「不會輕易揭開自己的面紗」[11]。導演維倫紐瓦和主演吉倫哈爾表示,他們希望影片是對潛意識的一場具有挑戰性的探索[12][13][14]。在維倫紐瓦看來,《宿敵》的最終主題是重複:生活和學習的時候如何避免重蹈覆轍[12]

談到兩位體徵一樣的角色時,維倫紐瓦說道:「你不知道,事實上他們是兩個人,或者從潛意識角度來看,他們是一個人。或者說,這或許是一個人的兩面......或是從中看到另一個自己的奇妙事件[12]。」吉倫哈爾表示《宿敵》「關於一位已婚男性,他的老婆懷孕,他有外遇。他必須搞清楚自己的身份,在他承諾自己要過著成年人的生活前[13]。」

Slate英語Slate (magazine)》的弗雷斯特·惠克曼(Forrest Wickman)指出,影片開頭的文字「混亂是尚未解密的秩序」出自電影原著小說、荷西·薩拉馬戈的《雙生》。惠克曼認為《宿敵》「暗喻了處在極權國家而不知情的生活」,補充稱影片諷刺性的中心意味是,儘管主角是極權主義政府專家,他並不認為網絡發展已經超越了城市,直到他已經深陷其中。在他看來,《宿敵》認為這種創造極權主義政權的傾向也是人性的一部分,來自於我們自己[15]。他引用了維倫紐瓦的評論:「有時你的無法控制來自潛意識的強迫症......他們是我們內心的獨裁者[15]。」

評價[編輯]

電影獲得影評人的普遍好評,許多人認為影片參考了大衛·林區作品的風格和氣氛。匯總媒體爛番茄評論115條,新鮮度71%,平均分6.54/10。網站共識寫道:「多虧了傑克·葛倫霍卓越的演技和丹尼斯·維倫紐夫聰慧的執導。《宿敵》打造了一部緊張、非比尋常的冒險驚悚片[16]。」Metacritic評論26條,平均分61/100,表示「普遍好評」[17]。《紐約時報》的A·O·史考特英語A. O. Scott寫道:「無論如何,《宿敵》大部分樂趣都是緊密織造、專業拍攝的,體現在吉倫哈爾俏皮而微妙的表演中......影片的風格誘人而駭人,精妙使用了深沉和黃色色調,與聒噪、驚悚的音樂製作焦慮相互映襯[18]。」Film.com的大衛·艾利希(David Ehrlich)認為《宿敵》的結局是有史以來最恐怖的[19]

在北美,影片最初僅在一家影院放映,票房16,161美元。後來影片放映規模擴大到120家影院,國內票房增至1,008,726美元。加上海外票房2,388,721美元,影片票房合共3,397,447美元[2]

參考資料[編輯]

  1. ^ Enemy (2013). IMDb. 2014-02-06 [2018-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3). 
  2. ^ 2.0 2.1 Enemy (2014) - Box Office Mojo. Boxofficemojo.com. [2018-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13). 
  3. ^ Enemy (2014) - International Box Office Results - Box Office Mojo. Boxofficemojo.com. [2018-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14). 
  4. ^ Melanie Laurent, Sarah Gadon, Isabella Rossellini join Jake Gyllenhaal on An Enemy. Screendaily.com. [2018-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13). 
  5. ^ Enemy. 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2013-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5). 
  6. ^ Enemy - Review. Canadian Film Review. [2014-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4). 
  7. ^ Canadian Screen Awards: Orphan Black, Less Than Kind, Enemy nominated. CBC News. 2014-01-13 [2018-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31). 
  8. ^ Denis Villeneuve's Enemy is Toronto Film Critics' top Canadian pick. CBC News. 2015-01-06 [2018-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02). 
  9. ^ Melanie Laurent, Sarah Gadon, Isabella Rossellini join Jake Gyllenhaal on An Enemy. Screen International. 2012-05-14 [2018-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8). 
  10. ^ Chris, Stuckmann. Enemy explained. YouTube. 2014-04-24 [2017-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4). 
  11. ^ Perez, Rodrigo. Review: Denis Villeneuve's Terrifically Haunting 'Enemy' Starring Jake Gyllenhaal. IndieWire. 2014-03-13 [2019-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05). 
  12. ^ 12.0 12.1 12.2 Hilary Lewis. 'Enemy' Director on Jake Gyllenhaal's Identical Characters: 'It's Maybe Two Sides of the Same Persona'.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4-03-13 [2018-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24). 
  13. ^ 13.0 13.1 Jamie Graham. Jake Gyllenhaal interview: The Enemy star on why he is so committed to complicated characters. The Independent. 2015-01-02 [2018-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24). 
  14. ^ Suskind, Alex. Interview: Jake Gyllenhaal Talks The Duality Of 'Enemy' And Why He Wants You To Be Confused. IndieWire. 2014-03-11 [2019-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6). 
  15. ^ 15.0 15.1 What Should We Make of Enemy's Shocking Ending?. Slate. 2014-03-14 [2018-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17). 
  16. ^ Enemy (2014). Rotten Tomatoes. [2018-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30). 
  17. ^ Enemy Reviews - Metacritic. Metacritic.com. [2018-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10). 
  18. ^ When Your Twin Is Far More Interesting. New York Times. 2014-03-13 [2018-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29). 
  19. ^ David Ehrlich. TIFF Review: 'Enemy'. MTV. 2013-09-13 [2018-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24).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