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洪堡特學說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新洪堡特學說新洪堡特主義是關於語言學的一種學說,持這種觀點的人稱為新洪堡特學派

德國語言學家洪堡特在《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區別及其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影響》中提出:

「每一個人,不管操什麼語言,都可以被看作是一種特殊世界觀的承擔者。世界觀本身的形成要通過語言這一手段才能實現...每種語言中都會有各自的世界觀。」

這一觀點為新洪堡特主義主義者繼承並發展為新洪堡特學說。

持這一學說的新洪堡特學派又可以分為兩支:以歐洲的魏斯格貝爾(Leo Weisgerber)為代表的一派和以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E. Sapir)和沃爾夫(B. L. Whorf)為代表的一派。

魏斯格貝爾認為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之間有一個「中間世界」(Zwischen Welt),也就是語言。語言不同,「語言世界圖像」(Weltbild der Sprache)也不同。這一學派的另一個語言學家瓦爾特布爾格(W. Von Wartburg)認為:「我們說掌握語言,但是,實際上是人被語言所掌握。」魏斯格貝爾由此認為語言學是「通過語言分析和揭示每個語言的世界觀。」他在1950年出版的《論德語的世界圖像》中舉例說,大熊星座等的名稱完全是人為的,並不是客觀存在的反映。這些星座中的星星相距甚遠,相互之間沒有任何關係,只是人們從地球上看過去,覺得很近,人為的規定了名稱。

薩丕爾和沃爾夫的觀點也類似於魏斯格貝爾,他們的觀點被稱為薩丕爾-沃爾夫假說。也認為語言不同,世界觀也不同。

新洪堡特學說過分誇大了語言差異對人的影響。美國語言學家格林伯格批評說,如果把兩個說不同語言的人送到月球上,他們返回地面後所作的報告決不會因為語言的差異而有所不同。也有語言學家提出疑問,如果思維受制於語言,那麼聾啞人又是如何思維的呢?

參考書籍[編輯]

  • 姚小平,《洪堡特:人文硏究和語言硏究》,北京:外語敎學與硏究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