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遠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沈志遠近照

沈志遠(1902年—1965年),原名沈會春,曾用名沈觀瀾沈任重王劍秋蕭山縣昭東長巷村人。中國近代政治人物。

生平[編輯]

沈志遠1902年出生於浙江蕭山,原名會春。1913年至杭州,入浙江第一師範附屬模範小學,1916年升入省立一中初中。因參與「五四」運動,被學校勸退。後至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中學,並結識了時就讀於大學部的侯紹裘。沈志遠進入入交通大學附中後,在校內相當活躍。求學期間,他加入了「南洋學會」,同時亦積極在校刊《南洋周刊》上發表文章。1922年,他在《南洋周刊》第二卷第四號發表譯文《青年與事業》,此文譯自美國《成功》雜誌(The Success)上馬爾騰博士(Mr. Marden)的《Are you Building Status of Snow?》一文,要青少年勿求安穩,應盡力發揮自己最大能力,挑戰自我。1922年,沈志遠中學畢業,無力升學,回紹興,在其叔父沈肅文任校長的紹興第一中學教英文。不久,學校解散。1924年8月,沈志遠至侯紹裘主持的松江景賢女中教書。9月,軍閥盧永祥、齊燮元開戰,波及松江景賢女中,學校被迫延遲開學。年底戰事又起,學校只得搬遷上海。初級中學部分學生併入上海大學附中。侯紹裘也於1925年2月22日,受聘任上海大學中學部主任。沈志遠也隨侯紹裘進入上大附中任教。

1925年,經侯紹裘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並進入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9年6月,考取莫斯科共產主義科學院中國問題研究所研究生。1931年12月16日,沈志遠回到上海。從1932年初至1933年6月,先後擔任中共江蘇省文委委員和中央文委委員。在此期間,先後擔任社會科學家聯盟(社聯)的委員、常委,參與編輯《研究》雜誌。1933年,任教於暨南大學。1936年8月,受李達之邀,到北平大學法商學院任經濟系主任。1938年,被解聘後在重慶擔任生活書店總編輯。1940年10月,「皖南事變」後,經周恩來的安排,沈志遠與一批文化界進步人士疏散至香港。1944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並被選為民盟中央委員。 [1]。在港除了擔任民盟工作和主編《理論與現實》外,還在達德學院任經濟系主任兼教授。1948年1月民盟一屆三中全會在香港舉行,通過了《三中全會宣言》等文件,這標誌著民盟摒棄 「中間路線」。沈志遠成為沈鈞儒的得力助手。據千家駒回憶,《三中全會宣言》是沈志遠起草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擔任燕京大學教授、中央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銀行顧問等。1955年,中國科學院成立四個學部,沈志遠當選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成了上海唯一當選學部委員的經濟學家。1956年,為了迎接經濟建設高潮和向科學進軍,中央決定在經濟最發達的華東地區的上海,建立「中國科學院上海經濟研究所」(當時上海社科院還未成立),任命沈志遠為該所的籌備主任[2]。1957年被劃為右派下放改造,結束後也數次遭到批判,1965年1月26日,沈志遠心肌梗塞病發突然辭世。

著作[編輯]

著有《新經濟學大綱》、《現代哲學的基本問題》、《黑格爾與辯證法》、《計劃經濟學大綱》、《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等[3]

參考文獻[編輯]

  1. ^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沈志远.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2012-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30). 
  2. ^ 沈志远.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 [2012-08-31]. [永久失效連結]
  3. ^ 沈志远在生活书店. 新浪網. [2012-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