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水龍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涉水龍屬
化石時期:啟莫里階
赫爾佐格涉水龍的正模標本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爬蟲綱 Reptilia
目: 喙頭目 Rhynchocephalia
屬: 涉水龍屬 Vadasaurus
Bever & Norell, 2017
模式種
赫爾佐格涉水龍
Vadasaurus herzogi

Bever & Norell, 2017

涉水龍屬學名Vadasaurus)是一類與海生的腹軀龍科密切相關的已滅絕喙頭目爬行動物。儘管該屬不像高度適應海棲生活的腹軀龍科那樣特化,但各種骨骼特徵支持它具有半水生的生活方式。該屬模式種赫爾佐格涉水龍Vadasaurus herzogi)在2017年被描述並命名,它在德國松霍芬的石灰岩岩層中被發現,其年代可追溯到晚侏羅紀,屬名「Vadasaurus」源自「vadare」(拉丁語中意為「去」或「走出去」)和「saurus」(意為「蜥蜴」,儘管喙頭目並不是蜥蜴)。「Vadare」是英語單詞「wade」的詞根,這是它被歸為該屬的原因,是指其被視為半水生爬行動物;種加名「herzogi」來自於巴伐利亞電影製片人沃那·赫爾佐格英語Werner Herzog的姓。[1]

描述[編輯]

赫爾佐格涉水龍的正模標本是AMNH FARB 32768,這是一具保存完好但略微扁平的骨架,幾乎是完整的。

頭骨與牙齒[編輯]

赫爾佐格涉水龍的頭骨

眼前顱骨的部分很短,但後半部分很長,有較長的顳窗孔(顱骨後方的孔)。整體來說,頭骨是三角形的。顱骨兩側的下顳骨窗孔非常大,約占整個顱骨長度的四分之一。前頜骨沒有融合在一起,並且每個都有一個看似由三個融合的牙齒形成的大牙。前頜骨前部很短,但後部很長,不包括長鼻孔(鼻孔)的上頜骨。每個上頜都有大約13或14顆與骨融合的頂突牙齒(這是典型的鉤喙頭目特徵)。前六到七顆牙齒很小且結構簡單,但是後七個要大得多,也要複雜得多。這些牙齒朝向顱骨後部增大,並具有尖端和低的脊。

鼻子頂部的鼻骨很細,在鼻子的背面彼此分開,為額骨的三角形前邊緣留出空間。頭骨頂的骨頭(額骨和頂骨)沒有融合到它們各自的對上,並且頂骨在頭骨頂部的上顳窗之間形成了矢狀峰,頂孔(現代楔齒蜥屬的「第三隻眼」所在地)呈水滴狀。頭部側面的眶後,頜骨和鱗狀骨向上彎曲,形成上下顳骨窗孔之間的橫條。頸靜脈缺少形成下顳窗底部邊緣的「顳下延伸」,使得孔從底部打開,就好像它是一個拱門。鱗片還形成了顳下窗下方顱骨的大部分,以及一個又高又瘦的方形骨和一個彎曲的四邊形骨,可能支撐著鼓膜。

口腔頂部的骨頭大部分被遮蓋住了,但通過顯微CT掃描標本可以部分顯現出來。儘管無法確定此類牙齒的形式,但每個齶都擁有一排牙齒。 齶部本身被翼狀肌長而細的前部隔開,後者似乎沒有牙齒。

下頜比其他進步喙頭目更淺,但不像腹軀龍屬那麼淺。它平滑彎曲,前端比下邊緣高。下巴的前部沒有牙齒,但後部有一排牙齒。每顆牙齒都有一個尖頭,前面有一個長牙脊,後面是一個短牙脊。牙齒的外緣因與上頜牙齒接觸而部分磨損。

脊柱、尾巴和肋骨[編輯]

復原圖

標本保留7個頸椎、16個背椎、2個髖椎和42個尾椎,這使得涉水龍屬有一條很長的尾巴。椎骨頂部(尤其是宮頸骨)的神經棘短而呈矩形。椎骨側面的前突和後突腫脹,使椎骨從上方呈沙漏狀。每根肋骨的中部最薄。在身體的中部有一堆雜亂的骨頭,可能是腹肋骨的殘餘和軟骨性胸骨的組成部分。骶骨部分融合在一起。大多數尾椎骨有從側面變平的漸細肋。最後幾根尾椎骨很薄,結構非常簡單。

四肢和骨盆[編輯]

肱骨很短,但與其他喙頭類相比,肱骨的比例相似。腳掌有五個趾,最長的是第四根趾,然後是三,二,五和一。跖骨的公式(從趾一開始描述每個趾的骨頭數量)是?-3-4-5-3。每個趾末端都有一個彎曲的爪。與跖骨I相對應的掌骨的特徵是更寬。

髂骨短,向後逐漸變細。恥骨上緣大而圓,後緣呈弓形,在恥骨和坐骨之間形成一個巨大的甲狀腺窗。坐骨比恥骨大,有一個骨刺,可以連接到尾部肌肉。

股骨呈S形,但其結構(以及脛骨和腓骨的結構)的細節發育不良。距骨和踝骨未融合。跖骨I(第一足骨)短而寬,而跖骨II-IV則長得多。跖骨V更短更寬,外緣有鉤。腳的指骨公式是2-3-4-5-4,每個腳趾都很長,末端是一個彎曲的爪,類似於手的爪。

分類[編輯]

根據發表在其描述中的系統發育分析,赫爾佐格涉水龍被認為是腹軀龍科的近親。由這個屬和腹軀龍科組成的演化支本身與Kallimodon屬和Sapheosaurus屬有親緣關係。儘管由於分析時所用的方法不同,喙頭目的整體結構是可變的,但涉水龍屬+腹軀龍科的分支似乎是整個序列中最受支持的部分之一。涉水龍屬的發現有助於描述腹軀龍科的演化。雖然嚴格來說不是真正的腹軀龍科,但涉水龍仍然具有該科的一些特徵,如長尾和鼻孔、寬闊的掌骨和跖骨,以及骨化程度比其他喙頭目低的四肢。[1]

古生態學[編輯]

據信,涉水龍屬至少是半水生的,生活方式也許類似於海鬣蜥。它有更厚更重的肋骨和胃,可能起到壓艙的作用。雖然有大量的骨骼研究證據為涉水龍的正模標本在成年後死亡的說法提供了證據,但其前肢骨骼的骨骺並沒有完全融合。這進一步證明了其半水生的生活方式,因為在水中度過大部分時間的動物沒有像陸棲動物那樣的在陸地上運動的力量。雖然陸生動物的四肢骨骼在發育過程中會加強強度,但半水生動物對骨骼強度加強的需要較少,而且隨著世系變得更傾向於水生生活方式,肢體在發育過程中就變得不傾向於完全骨化。涉水龍屬的前肢沒有完全融合,是陸棲喙頭目強壯的四肢和腹軀龍屬瘦弱的四肢之間的中間形態。[1]

參考資料[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