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震 (抗聯將領)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韓震
性別
出生1900年
 大韓帝國漢城府
(今 南韓首爾特別市
逝世1936年3月2日(1936歲—03—02)(35—36歲)
 滿洲國安東省桓仁縣
墓地 中國遼寧省本溪市桓仁滿族自治縣仙人洞村
別名韓珍、韓光、黃甫
民族朝鮮族
語言朝鮮語漢語
職業軍人
政黨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韓震(1900年—1936年3月2日),曾用名韓珍韓光黃甫等,朝鮮族東北抗日聯軍將領,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軍需部長。[1]:9

早年[編輯]

1900年,韓震出生於朝鮮漢城一個地主家庭。上學期間,他加入「反帝愛國基督青年會」,從事抗日愛國的宣傳工作,1919年參加三一運動。他原本準備與其它愛國志士一起前往中國東北從事抗日救國運動,但他的父親卻極力反對他從事反日運動。為了把兒子留在家裡,他父親安排韓震與一位富家千金結了婚。但韓震最終還是在1928年離家去往中國東北吉林省磐石縣[2]:174-175[3]:164-165[4]:170

初到磐石時,韓震在草石山朝鮮族小學校教書為掩護,從事革命運動。1930年8月,中共磐石縣委成立後,他被吸收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他被張作相的軍警逮捕,由於證據不足最終在1932年冬被釋放。由於他剛出獄,縣委對他按例進行審查。碰巧他的妻子這時從朝鮮來磐石找他。富家女的吵鬧給他帶來了負面的影響。縣委讓他暫時不要參加一些重要的會議。韓震對這些措施很不理解,將媳婦打發回朝鮮後,他脫離了黨組織準備和幾個人單幹,但卻處處碰壁。幾個月後,他在縣委的教導下重回磐石游擊隊,後被派往拐子坑任區委書記兼鄉書記。[2]:175-176[3]:165-167[4]:170-171

軍需部長[編輯]

1934年6月,韓震被調任到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師師部作黨務工作。同年11月初,他在臨江縣(今白山市)舉行的中共南滿第一次代表大會上代表獨立師作了《關於人民革命軍獨立師整體工作情況》的報告。11月7日,獨立師改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下設兩個師。韓震被任命為第一師軍需部長兼作黨務工作。[2]:176[3]:9[4]:171

1934年,第一軍將根據地從磐石縣轉移到桓仁縣老禿頂和本溪縣老和尚帽子兩山之間的密林中。韓震上任軍需部長後便開始了新根據地的營建,帶領士兵先後建好小型兵工廠、被服廠、操場、簡易醫院、傷病員修養所和十幾個密營。在日軍對抗聯實行經濟封鎖,軍事圍剿的艱難時期,這些儲備有糧食,子彈和藥物的密營為保存抗聯第一軍的實力起到重要作用。韓震因此也被稱為「抗日軍的好後勤」。他在桓仁地區先後建立起反日會、農民自衛隊、青年義勇軍、婦女會等群眾抗日組織。這些組織不僅為抗聯提供糧食和物資,還為抗聯提供兵源。為割斷抗聯與村民的聯繫,日軍開始強迫村民「歸屯並戶」,燒毀民房,逼迫農民住進日軍把守的「集團部落」。有些農民為響應韓震的號召寧願睡在地里也不歸大屯。很多被迫住進集團部落的農民,也想盡辦法將糧食種子帶給抗聯。[2]:176-180[1]:9[4]:171-174

1936年3月2日,一師司令部與農民自衛隊在桓仁仙人洞的一個農民家中召開軍事會議,討論成立一師四團的事宜。由於有人告密,在會議快結束時,興京縣平頂山日本守備隊包圍了會議地址。韓震在掩護其它人撤退時中彈犧牲,時年36歲。[2]:180[3]:173[4]:174

紀念[編輯]

  • 2012年8月,遼寧省本溪市桓仁滿族自治縣縣委、縣政府為紀念韓震等18位烈士在桓仁仙人洞村建桓仁抗聯烈士陵園(2014年8月竣工)。陵園內建有牌坊、紀念碑以及韓震等18位烈士的合冢墓。[5]
  • 2023年,韓震犧牲地遺址被本溪市人民政府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6]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政協遼寧省桓仁滿族自治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 《桓仁文史资料 第4辑》. 桓仁滿族自治縣. 1992. 
  2. ^ 2.0 2.1 2.2 2.3 2.4 總後勤部政治部編研室編. 《解放军后勤烈士传》.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1998. ISBN 7-5033-1000-6. 
  3. ^ 3.0 3.1 3.2 3.3 中國朝鮮民族史學會紅光精神教育促進會編. 《李红光和他的战友们》. 遼寧民族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497-1447-6. 
  4. ^ 4.0 4.1 4.2 4.3 4.4 哈經雄等編著. 《中国少数民族英烈传 第1集》.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1989. ISBN 7-5622-0395-4. 
  5. ^ 桓仁抗联烈士陵园. 中華人民共和國退役軍人事務部. [2024-05-0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6. ^ 本溪市人民政府关于核定并公布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革命文物类)的通知. 本溪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3-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