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封辅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封輔相(?—?),籍贯不详,东魏、北齐、北周官员。

生平[编辑]

封輔相跟随高欢一起出兵太行山以东,以军功至大官[1]

武平三年八月庚午(572年8月24日),齐后主高纬派领军封辅相出使北周[2][3]

武平四年(573年)六月,南陈将军吴明彻进攻寿阳,齐后主诏令群臣共同商议防御对策。封辅相请求出兵征讨,武卫将军王纮说:“我军多次失利,人心不安,如果又兴兵动武,外出屯军江淮,担心北狄和北周乘我不利之时,倾国而来,那么大事去矣。不如薄赋轻徭,让百姓和士大夫休息,使朝廷和睦,远近归心,以仁义征讨他们,以道德进攻他们。天下都应当安定,难道只是一个不合法的南陈吗。”高阿那肱对众人说:“同意王武卫的人到南边坐下。”众人都赞同王纮[4][5]。之后领军封辅相率领士兵救援寿阳。陈军到了岘,封辅相不去进逼,扬州道行台尚书卢潜力争也不行,齐军果然失败[6]

武平七年(576年)十二月,周武帝宇文邕救援晋州,齐军大败,齐后主放弃军队退回晋阳。齐后主想要逃到北朔州,于是留安德王高延宗、广宁王高孝珩等人守卫晋阳。如果晋阳守不住,齐后主就要投奔突厥。北齐大臣们都认为不行,齐后主不听。十二月甲寅(577年1月14日),特进、开府仪同三司贺拔伏恩、武卫大将军封辅相、慕容钟葵等警卫皇宫的近臣三十多人向西投奔周军[7][8],周武帝封封輔相为郡公,加上柱国。周武帝平定并州后,以封輔相出任北朔州总管[9][10]。北朔州是北齐的军事重镇,建德六年(577年),很多勇士聚集在此。前任长史赵穆、司马王当万等人谋划抓住封辅相,从瀛州迎接任城王高湝。事情没成功,就迎接范阳王高绍义。高绍义到了马邑,封辅相及部下韩阿各奴等数十人都是北齐叛臣,从肆州以北,二百八十余多个边防城堡都跟从封辅相投降北周,等到高绍义前来,全都反叛北周[11][12][13]

参考资料[编辑]

  1. ^ 《北史·卷五十三·列传第四十一》:从神武出山东,又有贺拔仁、麹珍、段琛、尉摽、子相贵、康德、韩建业、封辅相、范舍乐、牒舍乐,并以军功至大官,史失其事。
  2. ^ 《北齐书·卷八·帝纪第八》:八月庚寅,废皇后斛律氏为庶人。以太宰、任城王湝为右丞相,太师、冯翊王润为太尉,兰陵王长恭为大司马,广宁王孝珩为大将军,安德王延宗为司徒。使领军封辅相聘于周。
  3. ^ 《北史·卷八·齐本纪下第八》:八月庚寅,废皇后斛律氏为庶人。以太宰、任城王湝为右丞相,太师、冯翊王润为太尉,兰陵王长恭为大司马,广宁王孝珩为大将军,安德王廷宗为司徒。使领军封辅相聘于周。
  4. ^ 《北齐书·卷二十五·列传第十七》:陈人寇淮南,诏令群官共议御捍。封辅相请出讨击。纮曰:“官军频经失利,人情骚动,若复兴兵极武,出顿江淮,恐北狄西寇,乘我之弊,倾国而来,则世事去矣。莫若薄赋省徭,息民养士,使朝廷协睦,遐迩归心,征之以仁义,鼓之以道德,天下皆当肃清,岂直伪陈而已。”高阿那肱谓众人曰:“从王武卫者南席。”众皆同焉。
  5. ^ 《北齐书校勘记·卷二十五·列传第十七·七》:五年陈人寇淮南 按本书卷八后主纪(补)陈书卷五宣帝纪,陈将吴明澈攻淮南在齐武平四年,陈太建五年(五七三)。下文记王纮使周事,后主纪也在武平四年六月。这里“五年”当作“四年”。
  6. ^ 《北史·卷三十·列传第十八》:四年,陈将吴明彻来寇,领军封辅相赴援。陈兵及岘,辅相不从,潜固争不得,忧愤发病,卧幕下,果败。
  7. ^ 《北齐书·卷八·帝纪第八》:十二月戊申,周武帝来救晋州,庚戌,战于城南,我军大败。帝弃军先还。癸丑,入晋阳,忧惧不知所之。甲寅,大赦。帝谓朝臣曰:“周师甚盛,若何?”群臣咸曰:“天命未改,一得一失,自古皆然。宜停百赋,安慰朝野,收拾遗兵,背城死战,以存社稷。”帝意犹豫,欲向北朔州。乃留安德王延宗、广宁王孝珩等守晋阳。若晋阳不守,即欲奔突厥。群臣皆曰不可,帝不从其言。开府仪同三司贺拔伏恩、封辅相、慕容钟葵等宿卫近臣三十余人西奔周师。
  8. ^ 《北史·卷八·齐本纪下第八》:十二月戊申,周武帝来救晋州。庚戌,战于城南,齐军大败。帝弃军先还。癸丑,入晋阳,忧惧不知所之。甲寅,大赦。帝谓朝臣曰:“周师甚盛,若何?”群臣咸曰:“天命未改,一得一失,自古皆然。宜停百赋,安朝野,收遗兵,背城死战,以存社稷。”帝意犹预,欲向北朔州。乃留安德王延宗、广宁王孝珩等守晋阳。若晋阳不守,即欲奔突厥。群臣皆曰不可,帝不从其言。开府仪同三司贺拔伏恩、封辅相、慕容钟葵等宿卫近臣三十余人,西奔周师。
  9. ^ 《北齐书·卷十九·列传第十一》:贵和及令和兄弟,武平末,并开府仪同三司。令和,领军将军。并州未败前,与领军大将军韩建业、武卫大将军封辅相相继投周军。令和授柱国,封西河郡公。隋大业初,卒于秦州总管。建业、辅相,俱不知所从来。建业授上柱国,封郇国公,隋开皇中卒。辅相,上柱国,封郡公。周武平并州,即以为朔州总管。
  10. ^ 《北史·卷五十三·列传第四十一》:建业、辅相,俱不知所从来。建业位领军大将军、并州刺史。以辅相为朔州总管。
  11. ^ 《北齐书·卷十二·列传第四》:周武帝克并州,以封辅相为北朔州总管。此地齐之重镇,诸勇士多聚焉。前长史赵穆、司马王当万等谋执辅相,迎任城王于瀛州。事不果,便迎绍义。绍义至马邑。辅相及其属韩阿各奴等数十人皆齐叛臣,自肆州以北城戍二百八十余尽从辅相,及绍义至,皆反焉。
  12. ^ 《北史·卷五十二·列传第四十》:周武帝克并州,以封辅相为北朔州总管。此地齐之重镇,诸勇士多聚焉。前长史赵穆、司马王当万等谋执辅相,迎任城王于瀛州。事不果,迎绍义。绍义至马邑。辅相及其属韩阿各奴等数十人,皆齐叛臣,自肆州以北城戍二百八十余,尽从辅相,及绍义至,皆反焉。
  13. ^ 《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三》:周主以齐降将封辅相为北朔州总管。北朔州,齐之重镇,士卒骁勇。前长史赵穆等谋执辅相迎任城王湝于瀛州,不果,乃迎定州刺史范阳王绍义。绍义至马邑,自肆州以北二百八十余城皆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