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封輔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封輔相(?—?),籍貫不詳,東魏、北齊、北周官員。

生平[編輯]

封輔相跟隨高歡一起出兵太行山以東,以軍功至大官[1]

武平三年八月庚午(572年8月24日),齊後主高緯派領軍封輔相出使北周[2][3]

武平四年(573年)六月,南陳將軍吳明徹進攻壽陽,齊後主詔令群臣共同商議防禦對策。封輔相請求出兵征討,武衛將軍王紘說:「我軍多次失利,人心不安,如果又興兵動武,外出屯軍江淮,擔心北狄和北周乘我不利之時,傾國而來,那麼大事去矣。不如薄賦輕徭,讓百姓和士大夫休息,使朝廷和睦,遠近歸心,以仁義征討他們,以道德進攻他們。天下都應當安定,難道只是一個不合法的南陳嗎。」高阿那肱對眾人說:「同意王武衛的人到南邊坐下。」眾人都贊同王紘[4][5]。之後領軍封輔相率領士兵救援壽陽。陳軍到了峴,封輔相不去進逼,揚州道行台尚書盧潛力爭也不行,齊軍果然失敗[6]

武平七年(576年)十二月,周武帝宇文邕救援晉州,齊軍大敗,齊後主放棄軍隊退回晉陽。齊後主想要逃到北朔州,於是留安德王高延宗、廣寧王高孝珩等人守衛晉陽。如果晉陽守不住,齊後主就要投奔突厥。北齊大臣們都認為不行,齊後主不聽。十二月甲寅(577年1月14日),特進、開府儀同三司賀拔伏恩、武衛大將軍封輔相、慕容鍾葵等警衛皇宮的近臣三十多人向西投奔周軍[7][8],周武帝封封輔相為郡公,加上柱國。周武帝平定并州後,以封輔相出任北朔州總管[9][10]。北朔州是北齊的軍事重鎮,建德六年(577年),很多勇士聚集在此。前任長史趙穆、司馬王當萬等人謀劃抓住封輔相,從瀛州迎接任城王高湝。事情沒成功,就迎接范陽王高紹義。高紹義到了馬邑,封輔相及部下韓阿各奴等數十人都是北齊叛臣,從肆州以北,二百八十餘多個邊防城堡都跟從封輔相投降北周,等到高紹義前來,全都反叛北周[11][12][13]

參考資料[編輯]

  1. ^ 《北史·卷五十三·列傳第四十一》:從神武出山東,又有賀拔仁、麴珍、段琛、尉摽、子相貴、康德、韓建業、封輔相、范舍樂、牒舍樂,並以軍功至大官,史失其事。
  2. ^ 《北齊書·卷八·帝紀第八》:八月庚寅,廢皇后斛律氏為庶人。以太宰、任城王湝為右丞相,太師、馮翊王潤為太尉,蘭陵王長恭為大司馬,廣寧王孝珩為大將軍,安德王延宗為司徒。使領軍封輔相聘於周。
  3. ^ 《北史·卷八·齊本紀下第八》:八月庚寅,廢皇后斛律氏為庶人。以太宰、任城王湝為右丞相,太師、馮翊王潤為太尉,蘭陵王長恭為大司馬,廣寧王孝珩為大將軍,安德王廷宗為司徒。使領軍封輔相聘於周。
  4. ^ 《北齊書·卷二十五·列傳第十七》:陳人寇淮南,詔令群官共議御捍。封輔相請出討擊。紘曰:「官軍頻經失利,人情騷動,若復興兵極武,出頓江淮,恐北狄西寇,乘我之弊,傾國而來,則世事去矣。莫若薄賦省徭,息民養士,使朝廷協睦,遐邇歸心,征之以仁義,鼓之以道德,天下皆當肅清,豈直偽陳而已。」高阿那肱謂眾人曰:「從王武衛者南席。」眾皆同焉。
  5. ^ 《北齊書校勘記·卷二十五·列傳第十七·七》:五年陳人寇淮南 按本書卷八後主紀(補)陳書卷五宣帝紀,陳將吳明澈攻淮南在齊武平四年,陳太建五年(五七三)。下文記王紘使周事,後主紀也在武平四年六月。這裡「五年」當作「四年」。
  6. ^ 《北史·卷三十·列傳第十八》:四年,陳將吳明徹來寇,領軍封輔相赴援。陳兵及峴,輔相不從,潛固爭不得,憂憤發病,臥幕下,果敗。
  7. ^ 《北齊書·卷八·帝紀第八》:十二月戊申,周武帝來救晉州,庚戌,戰於城南,我軍大敗。帝棄軍先還。癸丑,入晉陽,憂懼不知所之。甲寅,大赦。帝謂朝臣曰:「周師甚盛,若何?」群臣咸曰:「天命未改,一得一失,自古皆然。宜停百賦,安慰朝野,收拾遺兵,背城死戰,以存社稷。」帝意猶豫,欲向北朔州。乃留安德王延宗、廣寧王孝珩等守晉陽。若晉陽不守,即欲奔突厥。群臣皆曰不可,帝不從其言。開府儀同三司賀拔伏恩、封輔相、慕容鍾葵等宿衛近臣三十餘人西奔周師。
  8. ^ 《北史·卷八·齊本紀下第八》:十二月戊申,周武帝來救晉州。庚戌,戰於城南,齊軍大敗。帝棄軍先還。癸丑,入晉陽,憂懼不知所之。甲寅,大赦。帝謂朝臣曰:「周師甚盛,若何?」群臣咸曰:「天命未改,一得一失,自古皆然。宜停百賦,安朝野,收遺兵,背城死戰,以存社稷。」帝意猶預,欲向北朔州。乃留安德王延宗、廣寧王孝珩等守晉陽。若晉陽不守,即欲奔突厥。群臣皆曰不可,帝不從其言。開府儀同三司賀拔伏恩、封輔相、慕容鍾葵等宿衛近臣三十餘人,西奔周師。
  9. ^ 《北齊書·卷十九·列傳第十一》:貴和及令和兄弟,武平末,並開府儀同三司。令和,領軍將軍。并州未敗前,與領軍大將軍韓建業、武衛大將軍封輔相相繼投周軍。令和授柱國,封西河郡公。隋大業初,卒於秦州總管。建業、輔相,俱不知所從來。建業授上柱國,封郇國公,隋開皇中卒。輔相,上柱國,封郡公。周武平并州,即以為朔州總管。
  10. ^ 《北史·卷五十三·列傳第四十一》:建業、輔相,俱不知所從來。建業位領軍大將軍、并州刺史。以輔相為朔州總管。
  11. ^ 《北齊書·卷十二·列傳第四》:周武帝克并州,以封輔相為北朔州總管。此地齊之重鎮,諸勇士多聚焉。前長史趙穆、司馬王當萬等謀執輔相,迎任城王於瀛州。事不果,便迎紹義。紹義至馬邑。輔相及其屬韓阿各奴等數十人皆齊叛臣,自肆州以北城戍二百八十餘盡從輔相,及紹義至,皆反焉。
  12. ^ 《北史·卷五十二·列傳第四十》:周武帝克并州,以封輔相為北朔州總管。此地齊之重鎮,諸勇士多聚焉。前長史趙穆、司馬王當萬等謀執輔相,迎任城王於瀛州。事不果,迎紹義。紹義至馬邑。輔相及其屬韓阿各奴等數十人,皆齊叛臣,自肆州以北城戍二百八十餘,盡從輔相,及紹義至,皆反焉。
  13. ^ 《資治通鑑·卷一百七十三》:周主以齊降將封輔相為北朔州總管。北朔州,齊之重鎮,士卒驍勇。前長史趙穆等謀執輔相迎任城王湝於瀛州,不果,乃迎定州刺史范陽王紹義。紹義至馬邑,自肆州以北二百八十餘城皆應之。